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92791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docx

公开课学案《鸿门宴》学案

第二单元

6 鸿门宴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二)查阅关于司马迁的资料。

二、自练自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欲王关中(  )      为击破沛公军(  )

崤山(  )好美姬(  )

说我(  )孰与君少长(  )

从百余骑(  )戮力而攻秦(  )

范增数目项王(  )沛公之参乘(  )

切而啖之(  )如恐不胜(  )

何辞为(  )飨(  )

鲰(  )卮(  )

郤(  )玦(  )

桮(  )哙(  )

戟(  )瞋(  )

眦(  )跽(  )

彘(  )俎(  )

芷(  )

2.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被鲁迅誉为“        ”。

 

3.补出下面的诗句。

(1)今者项庄拔剑舞,     。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     ,天下皆叛之。

 

(3)如今人方为刀俎,     ,何辞为?

 

4.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因击沛公于坐

(7)令将军与臣有郤。

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飨土卒

(2)夜驰之沛公军

(3)无所取

(4)从沛公

(5)亡去不义

(6)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7)与臣游

(8)籍吏民

(9)他盗之出入

(10)具言

(11)若入前为寿

(12)杀人如不能举

(13)窃为大王不取也

(14)坐须臾

(15)相去四十里

(16)置车骑

(17)督过之

(18)令张良留谢

6.解释下面虚词的意思。

(1)固不如也

(2)君安与项伯有故

(3)孰与君少长

(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5)因言曰

(6)今者有小人之言

(7)不然,籍何以至此

(8)因留沛公与饮

(9)以示之者三

(10)因击沛公于坐

(11)若属皆且为所虏

7.找出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沛公军霸上。

(2)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

(4)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

(7)吾得兄事之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9)范增数目项王

(10)若入前为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12)头发上指

(13)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14)籍吏民,封府库

(15)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8.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乃令张良留谢

(2)辞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大礼不辞小让

(3)故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听之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幸

妇女无所幸

故幸来告良

(5)去

相去四十里

脱身独去

(6)若

若入前为寿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7)然

沛公默然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不然,籍何以至此

(8)于

贪于财货

长于臣

复得见将军于此

(9)因

不如因而善遇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

(10)为

使子婴为相任

为击破沛公军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之奈何

军中无以为乐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

(11)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为之奈何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今者有小人之言

珍宝尽有之

(12)且

若属皆且为所虏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且焉置土石

9.指出句式并翻译。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沛公军霸上。

(3)具告以事。

 

(4)若属皆且为所虏!

(5)大王来何操?

(6)沛公安在?

10.指出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4)而听细说。

(5)沛公居山东时。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三、质疑问难

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

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2.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

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3.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

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4.鸿门宴上发生了那些精彩的情节?

请简要归纳。

 

5.文言文以简约为美,课文第三段为何要详细说明鸿门宴上的座次呢?

 

6.“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

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7.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

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8.刘邦脱逃之前做了哪些布署?

“置车骑”是什么意思?

是几个人一道走的?

为什么这样?

 

9.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两人态度为何不同?

 

10.试分析刘邦、项羽的性格特征。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

1.下列各组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卮酒(zhì)    刀俎(zǔ)   杯杓(sháo)

B.参乘(shènɡ)瞋目(zhēn)美姬(jī)

C.鲰生(zōu)左尹(yī)戮力(lù)

D.玉玦(jué)隔阂(hé)披帷(wéi)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范增起,出,召项庄

D.张良出,要项伯

3.下列句中,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旦日飨士卒

B.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C.此其志不在小

D.常以身翼蔽沛公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鸿门宴》中,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B.在这次听证会上,他立场鲜明,观点尖锐,矛头直指有关部门工作中存在的弊端,真可谓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C.刘邦在千钧一发之际,采纳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儿女亲家,并竭力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D.楚汉战争中,张良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

汉朝的建立,张良劳苦功高。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岁末年至,中央纪委针对公车私用、舌尖上的浪费、公款印制寄送贺卡等问题突出,发出通知要求坚决刹住腐败之风。

B.越是在招商引资压力大、竞争激烈的局面下,越是要严把准入关、环境关、投资强度关,将有限的发展资源向优质企业和项目集中。

C.中国产品经营者有责任让全世界消费者彻底改善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和偏见,告别野蛮模仿、粗糙设计、粗放经营、恶性竞争。

D.沪蓉高速广安段一辆面包车与停靠在路边的重型大货车追尾,事故致十二人遇难,其中有七个未成年人和一名3岁儿童。

6.找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行将为人所并

C.吾属今为之虏矣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张良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

“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

”张良曰: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曰: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良曰:

“长于臣。

”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

“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臣为①韩王送沛公为②之奈何

谁为③大王为④此计者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8.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B.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造册。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驻军。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 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D.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救活。

9.翻译下列句子。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

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

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

“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辕固生曰:

“不然。

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黄生曰:

“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

何者?

上下之分也。

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

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

”辕固生曰:

“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于是景帝曰:

“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遂罢。

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

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

”太后怒曰:

“安得司空城旦①书乎?

”乃使固入圈刺豕。

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

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

诸谀儒多疾毁固,曰:

“固老。

”罢归之。

时固已九十余矣。

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

固曰:

“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

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

①司空:

管理囚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  匡:

辅佐

B.代立践南面践:

登上(王位)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假:

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征:

(被)征召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 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④B.①⑤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

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2)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3)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四、语言运用

15.请在司马迁、李白、杜甫中选取一人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话。

要求句式与例句基本一致。

示例:

项羽——看着你站在乌江边,英雄末路,横槊悲叹。

人们忘记了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铭记下了你的豪情、你的大度与你的痴情。

“虞兮虞兮奈若何!

”见你的不甘,更见你的悲壮!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自练自测

1.wàng wèi xiáo hàojī shuì zhǎng jì lù shuò shèng dàn shēng wéi xiǎng zōu zhī xì jué bēi kuài jǐ chēn zì jì zhì zǔ zhǐ

2.纪传体通史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

(1)其意常在沛公也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3)我为鱼肉

4.

(1)①距,通“拒”,把守。

②内,通“纳”,接纳。

(2)要,通“邀”,邀请。

(3)倍,通“背”,违背。

(4)蚤,通“早”,早点。

(5)不,通“否”。

(6)坐通“座”。

(7)郤,通“隙”,隔阂,嫌怨。

5.

(1)飨:

犒劳。

(2)之:

到,往。

(3)所取:

所字结构,取用的东西。

(4)从:

跟从。

(5)亡:

逃跑;义:

符合道义。

(6)料:

估量;当:

抵挡。

(7)游:

交往。

(8)籍:

登记。

(9)出入:

偏义副词,进入。

(10)具:

详细,完备。

(11)若:

你;为寿:

祝健康。

(12)举:

尽。

(13)窃:

私下里。

(14)须臾:

片刻。

(15)去:

距离。

(16)置:

放弃,丢下。

(17)督过:

责备。

(18)谢:

辞谢。

6.

(1)固:

当然,本来。

(2)安:

怎么。

(3)孰与:

与……相比,哪一个更……。

(4)而:

却。

(5)因:

趁机。

(6)者:

助词,不译。

(7)然:

这样。

(8)因:

于是。

(9)之:

代词,他。

(10)因,趁机。

(11)被。

7.

(1)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3)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5)义,名词用作动词,守信义,合信义。

(6)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8)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目,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

(10)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11)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12)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3)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间,动词作状语,抄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4)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15)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8.

(1)谢罪,道歉;感谢;辞谢,告别。

(2)推辞;告别;讲究,计较。

(3)故旧、交情;因此;特意。

(4)宠幸,亲近;幸亏,幸而。

(5)距离;离去,离开。

(6)第二人称,你;表假设,如果。

(7)……的样子;但是;这样。

(8)对;比;在。

(9)就此;就。

于是;趁势。

趁机;依靠,凭借。

(10)做;替,给;被;制定,出;对付;作为;是;句末语气词。

(11)动词,到;代词,这;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助词,衬字,无义。

(12)将;尚且;况且。

9.

(1)判断句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2)省略句 沛公(在)霸上驻军。

(3)省略句 把事情详细告诉(张良)。

(4)被动句 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5)宾语前置句 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6)宾语前置句 沛公在哪里?

10.

(1)古义:

儿女亲家。

今义:

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古义:

意外的变故。

今义:

副词,很。

(3)古义:

现在人家(沛公)。

今义:

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古义:

小人的谗言。

今义:

详细说。

(5)古义:

崤山以东。

今义:

山东省。

(6)古义:

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

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合作探究】

1.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自此,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第二件是“范增进言”。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

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

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2.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项羽又是楚王后裔,刘邦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

项羽岂能容忍?

此处展现出项羽自大的个性特征。

3.第一件事“项伯夜访”。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张良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极力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都由此而生。

此处可以看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

刘邦狡猾,善于权变。

4.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

第三件事“范增举玦”,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5.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6.课文写樊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语言描写,“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语气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际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肉、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无喧宾夺主之感。

7.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

刘邦在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

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人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而听细说”。

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

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8.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

9.项羽对刘邦借故逃脱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

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计谋破产而恼怒。

不仅把白璧“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10.项羽:

草率轻敌、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见识不远、不善用人、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一介武夫。

刘邦:

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机敏精细、能言善辩、知人善用、生性谨慎、虚心请教、多谋奸诈、头脑清醒、虑事周到。

【课堂练习】

1.D 解析:

A项,“卮”应读“zhī”;B项,“瞋”应读“chēn”;D项,“尹”应读“yǐn”。

2.C 解析:

A项“倍”通“背”;B项“蚤”通“早”;D项“要”通“邀”。

3.D 解析:

D项,“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4.B 解析: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实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与语境不符。

5.B 解析:

A项,句式杂糅,“突出”应移至“问题”之前。

C项,搭配不当,“改善……偏见”改为“改变……偏见”。

D项,七位未成年人和一名3岁儿童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

6.D 解析:

D项是判断句,其他三项是被动句。

7.D

8.C 解析:

C项,第二句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9.

(1)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的军队进来,就可以占领秦的全境称王了。

(2)秦朝时,项伯与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

10.A 解析:

A项,“匡”为“正”的意思。

11.C 解析:

A项,“为之使”中“为”作“被”讲,第二个“为”作“替、给”讲。

B项,前“者”与疑问代词相配合,表疑问语气,后“者”指“……的”。

C项,两个“而”均作“但是”讲。

D项,前“以”作“凭借”讲,后“以”作“因为”讲。

12.D 解析:

①⑤两句不属于直言。

13.B 解析:

B项,“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不当,是一种回避。

14.答案:

(1)商汤、周武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杀君。

(2)此后学者没有敢再讨论商汤、周武受命及放杀夏桀、商纣事的了。

(3)景帝认为辕固生清廉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的太傅。

解析:

(1)重点是判断句。

(2)“受命放杀”中的“放”是“放逐”之意。

(3)以:

认为;拜:

任命。

参考译文:

清河王刘承的太傅辕固生,是齐国人。

因为他研究《诗经》很有成就,孝景帝时做了博士。

有一次,他与一位专治道学的黄生在景帝面前辩论,黄生说:

“商汤、周武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杀君。

”辕固生反驳说:

“不对!

夏桀、商纣因为暴虐淫乱,天下民心因此都归向商汤、周武。

商汤、周武顺遂了天下民心而诛杀夏桀、商纣;夏桀、商纣的百姓,也不愿意受夏桀、商纣的驱使,而归向商汤、周武王。

商汤、周武是不得已而立为王的,这不是秉承天命是什么?

”黄生说:

“帽子即使破旧了,也必定要戴在头上;鞋子即使很新,也必定要穿在脚下。

这是什么道理呢?

只因为有上下的分别呀。

虽然说夏桀、商纣无道,但他毕竟是君王;商汤、周武虽是圣人,可也还是个臣子啊!

主上行为有失当的地方,臣下不但不能直言劝谏纠正他来保持天子的威严,反而因为他有过失就杀了他,代替他坐上了宝座称王,这不是弑君篡位是什么呢?

”辕固生回答说:

“如果要像你这样说,那么我们高祖取代秦国而做了天子,也是不对的啦?

”于是景帝说:

“吃肉的人不吃马肝,不见得他就不知道其中的美味;论学的人不谈商汤、周武受命之事,也不见得就是愚陋不明。

”于是停止了这一场辩论。

此后学者没有敢再讨论商汤、周武受命及放杀夏桀、商纣事的了。

窦太后因为喜好《老子》,就叫辕固生来问读《老子》的体会。

辕固生说:

“这只是庶人之言罢了。

”窦太后怒道:

“哪里得到这些犯禁的儒家诗书!

”于是罚辕固生到猪栏里去刺野猪。

景帝知道太后发怒,而辕固生只是直言犯忌,并没有罪,于是给辕固生一把利刃。

到猪栏里去刺野猪,只刺了一下,正中野猪的心脏,野猪应手而倒。

太后没有话说,又没有理由再治他的罪,只好作罢。

过不久,景帝认为辕固生清廉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的太傅。

过了一些时候,因病免官。

当今皇上刚即位时,又以贤良方正的名义征召辕固生。

很多谄媚的学者纷纷毁谤他,说:

“辕固生已经老了!

”皇上也只好叫他罢官回家,这时辕固生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