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复习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9335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复习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科学复习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科学复习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科学复习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科学复习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科学复习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科学复习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科学复习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科学复习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科学复习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科学复习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科学复习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科学复习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科学复习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科学复习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科学复习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科学复习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科学复习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科学复习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科学复习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复习2.docx

《科学复习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复习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复习2.docx

科学复习2

我们周围的土壤

1、我们在(田野)、(花圃)和(水塘边)等地方可以找到土壤。

2、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不断供给植物以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即(肥力)。

3、小草的根很(长),这是因为根可以(伸到很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

4、挖小草时不能伤到小草的(根)。

5、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有:

(蚯蚓)、(蚂蚁)、(屎壳郞)、(青蛙)等。

6、通过对土壤的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土壤里有什么?

答:

土壤中有小动物,比如:

蚂蚁、蜗牛、蚯蚓?

?

有植物,比如:

小草、大树的根、落叶、枯枝?

2、了解土壤

1、用纸巾包住土壤,用手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2、将硬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

上层颗粒(细)的物质是(黏土),下层颗粒(粗)的是(沙子),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

4、把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5、土壤是一种(混合物),研究土壤时,我们发现土壤由(水)、(空气)、(沙)、(腐殖质)和(黏土)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在观察土壤时,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来进行观察。

6、古人将雨后采集的块茎植物带泥放入大火中烧烤,块茎植物的中间部分被掏食后,外面的剩余部分就成了不定型的(初始陶器)。

7、土壤按照(颗粒大小)可以分为(沙土)、(壤土)、(黏土)三类。

1

8、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

人们根据三种土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

(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9、土壤中渗水性能最强的是(沙土)。

10、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方法有:

(1)用放大镜看:

沙土颗粒大,黏土颜色深;

(2)用手捻一捻:

沙土颗粒硬,黏土细腻;

(3)和点水握一握:

黏土能握成团,沙土握不成团。

11、下例三幅图是用放大镜观察的土壤颗粒,请在图下填出它是哪种土壤中的颗粒。

(1)沙土中的颗粒

(2)黏土中的颗粒(3)壤土中的颗粒

1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1)壤土的渗水性

(2)黏土的渗水性(3)沙土的渗水性

结论:

土壤中渗水性能最强的是(沙土)。

3、肥沃的土壤

1、土壤通常是分层的,最上面的一层是(表层土),能找到(腐殖质)、(植物的根)和(活的小动物),(表层土)之下是(下层土),它可能(包含的黏土会更多),在下层土之下是(岩石层),再往下就是坚硬的(岩床)。

(岩床)位于土壤和碎石之下的最底层。

(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壤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

2、土壤中的(细菌)和(小动物)将死亡的动植物(分解成养分,供植物生长)。

3、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4、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里长出的植物(茁壮且呈绿色),而在贫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则(细弱、柔软且枯黄)。

5、土壤为什么会贫瘠?

怎样改变土壤的贫瘠?

答:

山上的(表层土)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造成土壤贫瘠。

有的地区通过修筑(梯田),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

贫瘠的土壤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的方法增加(腐殖质)来加以改良。

6、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例子)有哪些?

答:

①修筑梯田。

②种植绿肥。

③收集落叶沤肥。

④收集粪便沤肥。

⑤使用农家肥。

7、科学家们通过辛勤的工作,迄今已经从土壤中发现(1000多种)不同的土壤动物。

如:

(蚂蚁)、(蚯蚓)、(蜈蚣)、(蜘蛛)等,(土壤动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助手,亿万年来它们默默无闻地分解着生物遗体,改变着土壤的(肥力)。

8、蚯蚓在腐殖质形成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9、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10、在普通树林里,1平方米约有(5万个)土壤动物。

11、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12、大多数植物都适宜生长在(壤土)里。

13、做肥料袋的方法:

①往塑料袋中装土、水果皮、菜叶等,也可放几条蚯蚓。

②均匀地往塑料袋中洒一点水。

把塑料袋口轻轻地扎上。

③把塑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别忘了经常翻动翻动。

14、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答:

因为蚯蚓在腐殖质形成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它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和肥力。

另外,蚯蚓的排泄物也是天然的肥料,所以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15、填出图中土壤名称,并说一说图中的动物在哪层土壤中。

图中的小动物生活在表层土中。

16、为什么有些地方草木茂盛,而有些地方却寸草难生?

答:

有些地方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所以草木茂盛;有些地方土壤贫瘠,缺少水分,所以寸草难生。

17、为什么河田里种的萝卜又大又嫩,而山坡上种的萝卜,老、水分少呢?

答:

河田里是沙土,土质疏松,水分充足;山坡上主要是黏土,土质较硬,缺乏水分。

18、做肥料袋时,往塑料袋里装(土)、(水果皮)、(菜叶)、(蚯蚓)等。

4、土壤的保护

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

?

(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2、(土壤)是植物的母亲。

3、(一节1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

4、(塑料垃圾)被埋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同时也阻碍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与利用。

5、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会造成土壤的(蓄水能力下降),以及(水土流失)、(肥力下降)。

6、我国陆地总面积约(844万)平方米,占国土面积的(91.9%)。

7、(荒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或退化的地理过程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性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8、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将是怎样的情景?

答:

假如地球上没有了土壤,我们就没有地种,就没有植物,也就没有了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

9、人们哪些行为会破坏土壤?

答:

人类破坏土壤的行为有:

①喷洒农药。

②抛撒垃圾。

③开窑烧砖。

④开山毁林。

⑤乱丢废旧电池等。

10、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

①植树造林。

②环保宣传。

③不乱喷洒农药。

④积极回收垃圾。

⑤保护蚯蚓。

⑥参与保护活动。

⑦以小组为单位各办一份“土壤小报”。

11、在土厚相同、坡度相同、降水相同的条件下,哪块木板上流下来的水和土多?

通过实验结论是什么?

(1)没有草的木板上流失的水多,流失的土也多。

(2)结论是:

水、土、植物是相互依存的,植被可以保持水土流失。

5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

1、植物的六大器官是: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2、凡是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构造的,都是(果实),也就是果实一般都有(果皮)和(种子)。

3、种子里面的“植物宝宝”,科学上把它叫做(“胚”)。

4、种子萌芽的外部条件主要有(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根据种子萌芽的条件,要防止贮藏的种子萌发,可以采取(低温)贮藏、(干燥)贮藏、(隔绝空气)贮藏。

其中最简单易行的是(干燥)贮藏.

5、每种果实都有它传播(种子)的方式,以使种子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

6、种子内部构造(种皮)、(子叶)、(胚根)、(胚芽)。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营养物质主要由(子叶或胚乳)提供。

7、观察种子萌芽时无论种子如何摆放,发芽后总是(根朝下,小苗朝上)。

8、解剖一朵油菜花应该从(外)到(内)。

9、油菜的果实成熟后,种子依靠(弹力)向远处传播;蒲公英的种子依靠(风力)向远处传播;刺果的种子依靠(动物)向远处传播;椰子的种子依靠(水)向远处传播;挪威枫的种子依靠(风力)向远处传播。

10、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

(1)利用风力:

如蒲公英、挪威枫。

(2)利用水力:

如椰子、莲蓬。

(3)利用弹力:

如豆类的种子。

(4)利用动物:

如浆果、刺果、苍耳等。

11、交流比较“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实验计划。

我们发现了:

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水和空气。

不需要的条件是光照。

12、用线连接植物播种的方式:

2、根和茎

1、(根)和(茎)构成了植物的主干部分,是植物形态结构上最重要的部分。

2、根可分为(直根)和(须根)。

(胡萝卜)是一种特殊的(直根);(菠菜)的中间有一条比较粗壮的根,这条粗根周围有许多细小的根,这类根是(直根);(葱)的根是由许多粗细差不多的根构成的,中间没有明显的粗根,这类根是(须根)。

3、(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

4、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养料)的作用。

5、大多数植物都有(茎)。

茎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大致可分为(缠绕茎,如牵牛花的茎)、(匍匐茎,如西瓜的茎)、(攀缘茎,如爬山虎的茎)、(直立茎,如杉树的茎)。

6、把一株有茎、叶的植物,插入红水中,一段时间后,叶子会(变红),说明茎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7、形态各异的(茎)把植物身体的各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它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又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8、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是由植物的(根)吸收,通过植物的(茎)输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9、把一株植物的根插进装有水的试管中,过几个小时,里面水的高度会(降低),这说明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10、把一株白色花茎从中间分开,插入红墨水中,过一会儿,白花会(变红),说明茎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叶和花

1、不同植物的叶子,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是不同的。

2、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

3、植物生活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靠(绿叶)制造的。

被称为绿色“食品”加工厂的是植物的(叶)。

4、植物的叶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能制造(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叶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5、植物的叶子都是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片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

6、观察解剖油菜花时要按照(由外向里)的顺序。

7、花可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一朵完全花内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雄蕊能(制造花粉),雌蕊能(接受花粉),花瓣能利用鲜艳的色彩(吸引昆虫)前来帮助传粉,萼片能(保护未开的花)。

8、花的构造有: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也就是一朵完全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组成)。

其中(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9、植物总是向着阳光生长,说明植物具有(向光)性。

植物总是向着有水的地方生长,说明植物具有(向水)性。

植物总是向着土的地方生长,说明植物具有(向地)性。

10、花的各部分(构造)具有不同的(功能)。

萼片:

保护未开的花。

花瓣:

吸引昆虫。

雄蕊:

制造花粉。

雌蕊:

接受花粉。

11、(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12、(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一过程就叫做(传粉),传粉后植物就有可能结出(果实)。

13、植物的传粉方式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14、植物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粉,常见的是借助(昆虫)和(风力)。

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的传粉不足,人们常常还会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15、依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如(油菜花)、(桃花)等。

常见的传粉昆虫有(蜜蜂)、(蝴蝶)等。

16、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如(玉米)、(水稻)的花等。

17、填出下面这朵花各部分的名称。

18、如右图所示是研究植物体内水分是怎样散失的实验;

实验步骤:

(1)给一盆植物浇水后,选择两根大小差不多的枝条。

(2)将其中一根枝条的叶全部摘除。

(3)给两根枝条同时罩上塑料袋并扎紧。

实验现象:

枝条上有叶的那个塑料袋上有很多小水滴,而枝条上没有叶的塑料袋上没有小水滴。

实验结论:

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靠叶散失到空气中的。

4、植物和我们

1、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

2、绿色植物最为突出的作用是(提供食物)。

3、植物进行呼吸的器官是(叶和根)。

4、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的萌芽)到(产生新的种子)这样一个生命过程。

5、我们吃的食物属于植物的哪部分:

甘薯——根胡萝卜——根马铃薯(土豆)——茎

西红柿——果实花生——种子

6、说说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答:

植物对人类的贡献非常大,我们可以利用植物:

①做家具。

②做建筑材料。

③做食物。

④做药材。

⑤做纺织材料。

⑥做燃料。

⑦做饮料。

⑧环境维护等。

7、填出下图各部分的名称。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1、物质存在的形式主要有(气体)、(液体)、(固体)三种,各种形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2、像(石头)、(橡皮)、(玻璃)、(塑料)、(丝巾)、(大树)、(螺帽)等形态的物体是(固体)。

3、固体的共同性质是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不会流动),在不太大的外力作用下,其(体积和形状)的改变很小。

4、面糊、牙膏、胶水是(水与固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5、固体与固体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

6、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7、(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一种仪器。

(量筒)是用来测量物体(体积)的一种仪器,一般用(毫升)作单位,用(mL)表示。

8、把相同重量的黄豆和玉米面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变小。

9、用(筛网)分离混合后的黄豆、绿豆、玉米粉,选用不同大小的网眼会筛出大小不同的(固体)。

10、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固体,关键看它是否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把固体放到水里

1、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2、物体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

3、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有:

木块、塑料、泡沫板、铅笔、火柴盒、苹果、树叶、香油等。

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有:

橡皮泥、玻璃球、卵石、硬币、铁钉、土豆、一瓶饮料、蜂蜜等。

4、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一小截蜡烛和一整支蜡烛放在水里,都会(浮在水面)。

5、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

6、在水中能溶解的固体有(食盐)、(白糖)、(味精)、(洗衣粉)、(奶粉)等。

在水中不能溶解的固体有(面粉)、(沙子)、(塑料)、(石头)等。

7、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有三种:

过滤(米与水的分离)、沉淀(泥沙与水的分离)、蒸发(水与盐的分离)。

8、把沙子放入水中,沙子会(沉到水底),这是因为水不能(溶解)沙子,把食盐放入水中,会(溶解)。

9、在水中,木头是(浮)的,用木头做成的船也是(浮)的;在水中,钢铁是(沉)的,用钢铁做成的巨型轮船是(浮)的。

10、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决定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3、认识液体

1、像(水)、(油)、(醋)、(酒精)、(牛奶)、(果汁)、(蜂蜜)、(墨水)等形态的物体是(液体)。

2、液体的共同性质是都(没有固定的形状),都(会流动),都(有表面张力)。

3、不同液体在(透明度)、(颜色)、(气味)、(味道)、(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是不同的。

4、比较液体性质的方法有:

(眼看)、(鼻闻)、(舌尝)、(比轻重)、(比流动的快慢)、(比露珠的形状)等。

5、倒出同体积的水和蜂蜜,天平会向(蜂蜜)端偏转。

6、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7、水的浮力方向是(向上的),水结冰时体积会(变大)。

8

4、把液体倒进水里

1、把(液体)倒进(水)里,我们可以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2、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一样,液体在水中也存在(沉浮现象),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下)。

3、在一只空杯子里按照(蜂蜜→水→油)的顺序倒入这三种液体,无论先倒哪种液体,(蜂蜜总是落于底层,中层是水,上层是油),有一种叫做(“鸡尾酒”)的饮料就是这样被调制出来的。

4、按同体积的液体由重到轻的顺序排列:

(蜂蜜、牛奶、水、油)。

5、按流动由快到慢的顺序排列:

(水、油、牛奶、蜂蜜)。

6、液体在水中存在(沉浮)现象,液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倒液体的顺序)无关。

7、同体积的热水比冷水(轻),热水会(浮)在冷水上。

也就是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相比较,(热水)比较轻,所以热水会在冷水中(上浮)。

8、液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9、在水中能溶解的液体有(蜂蜜)、(牛奶)、(醋)。

在水中不能溶解的液体有(油)。

10、不同液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如酒精和水混合前后的重量(不变),体积(变小)。

混合后体积(变小)的,说明这种液体(溶解)在水中;混合后体积(变大)的,说明这种液体(不溶解)在水中。

11、下图是把蜂蜜、水、油混合在一起的图片,请在图中标出它们的名称。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1、潜水艇是通过(改变潜水艇的重量)来实现既可以在水面航行,又可以在水下航行。

2、船从大海进入江河时,船体都要(下沉)一些;而从江河进入大海时,船体却要(上浮)一些。

这是因为(相同体积的海水比江河水重量大)。

3、死海海水的(含盐量很高),人可以躺在水面上看书。

(死海)是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

4、在渔网上面拴泡沫塑料等(轻的物体),下面拴铁块等(重的物体),可让渔网立起来。

5、怎样才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呢?

(即: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有哪些?

答:

①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借助漂浮物。

③改变物体自身的重量。

④水中加盐。

6、观察分析。

把一只新鲜鸡蛋放入盛水的杯中,鸡蛋沉入水底,回答下列问题。

(1)若向杯中逐渐加入食盐粉末并使食盐溶解,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说明理

由。

答:

向杯中加入食盐,鸡蛋逐渐浮起。

因为加入食盐后杯中水的重量增大。

(2)若向杯中逐渐加入醋,鸡蛋壳表面将会产生大量气泡,这会使杯中的鸡蛋怎样运动?

请你说明理由。

答:

向杯中加入醋后鸡蛋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也增大,鸡蛋会向上运动。

到达液面后气泡炸裂,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受到的浮力减小,鸡蛋又会向下运动。

如此反复。

7、填图题。

(1)把下列物体的序号填在相应的圆圈内。

①盘子②玻璃球③果汁④大树⑤塑料杯⑥牛奶⑦钥匙⑧橡皮⑨洗发剂⑩墨水

(2)下列物体在水中能浮起来的是①②⑤⑥⑧⑩,下沉的是③④⑦⑨。

①香油②塑料瓶盖③玻璃球④蜂蜜⑤乒乓球⑥树叶⑦铁钉⑧木块⑨卵石⑩泡沫板

8、农民伯伯为了把好谷与秕谷分离开来,请你帮助想办法。

(写出三种以上)答:

(1)可以利用风力,把秕谷吹走,留下的就是好谷。

(2)可以利用簸箕,簸箕簸动时,秕谷就会离开簸箕,留下的就是好

谷。

(3)可以利用分谷机来分离。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

1、今天天气怎么样

1、(刮风)和(下雨)是最常见的两种天气现象。

2、(天气预报)是我们目前了解天气的主要形式。

3、现在了解天气预报的途径有:

(看电视)、(打电话)、(上网查)、(听广播)、(看报纸)、(手机短信)、(问老师家长)等。

4、我们可以从(气温)、(降水量)、(风向)、(风力)、(湿度)、(云量)、(气压)等方面来描述天气。

5、认识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

晴阴多云小雨风力风向雪

6、(天气预报)十分重要,气象工作者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定时(观测)和(记录)天气状况,(分析记录)的各种数据,做出预报。

7、150多年前,人们只能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来预报天气。

每年的(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8、能预报天气的谚语有:

(蜻蜓低飞要下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

9、哪些人关心天气?

答:

(1)种地的农民。

(2)训练、比赛的运动员。

(3)在太空旅行的宇航员。

2、气温有多高

1、(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我国以(摄氏温标)表示。

2、用来测(气温)的仪器叫(温度表)又叫(寒暑表)。

3、(气温)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为:

℃)。

如:

20℃读作二十摄氏度;零下6摄氏度写作-6℃。

4、学会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7摄氏度写作(37℃)0摄氏度写作(0℃)

零下5摄氏度写作(—5℃)4℃读作(4摄氏度)

12℃读作(12摄氏度)35℃读作(35摄氏度)

零下6度读作零下6摄氏度,写作-6℃

5、同一时刻在不同的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6、同一时刻在学校内测得的温度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阳光下—背阴处—教室)。

7、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最高时并不在中午12点,而是(午后2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凌晨)。

8、世界各地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相同)的,都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

百叶箱里可以放(温度计)和(湿度计)。

9、下图是两位同学在百叶窗前记录温度的变化,他们记录下了一些温度,请读出下面温度的读数。

(1)读作:

三十摄氏度,写作:

30℃。

(2)读作:

十七摄氏度,写作:

17℃。

(3)读作:

零摄氏度,写作:

0℃。

(4)读作:

零下二摄氏度,写作:

-2℃。

(5)读作:

零下九摄氏度,写作:

-9℃。

3、雨下得有多大

1、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2、(下雨)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

用(眼看、耳听)只能大概知道雨下得大小,要想确切知道雨下得有多大,需要利用(雨量器)来测量。

3、用来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就叫(雨量器),雨量的大小用(毫米)做单位,衡量降雨的多少要收集(24小时)的雨水。

4、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前,应先往瓶中(注水),使水平与标尺的(下线齐平),也就是测量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

读数时,要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桌面上),视线与水面(保持水平)。

5、如果自制的不同形状、大小的雨量器都是(用量筒倒水确定刻度的),完全可以用来比较准确地(测量降雨量)。

6、(雨)是从云中降下的小水滴,根据雨量大小,气象台制定了(雨量等级表),具体按强度分为(七)个等级,分别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7、天气预报中雨量的等级划分标准是:

24小时内降雨量在:

(0.1—10毫米之间)的是(小雨);

(10—25毫米之间)的是(中雨);

(25——50毫米之间)的是(大雨);

(50——100毫米之间)的是(暴雨);

(100——200毫米之间)的是(大暴雨);

超过(200毫米)的是(特大暴雨)。

8、衡量降雨量时标准要统一,衡量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即(连续24小时);衡量降雨高度的单位也是(相同的),即(毫米)。

9、雨下得大小会影响我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有利于也有害,所以(关注天气预报)可以使我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4、今天刮什么风

1、空气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