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9524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22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docx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及监管技术和示范项目任务书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

项目任务书

 

项目名称: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与监管技术和示范

编写说明

本任务书是在项目建议书、实施方案及预算通过甲方组织的论证后,根据财政部预算批复情况填报。

任务书甲方为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乙方为课题承担单位。

任务书由项目承担单位编写。

1.项目任务书是课题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其各项内容应尽可能详细填写,篇幅较长者可另加纸。

2.项目经费的支出预算及科目明细,须与甲方下达的额度一致。

3.开户银行及账号应是课题第一承担单位计财部门的开户行和账号。

4.项目承担单位根据任务书分工,与项目协作单位签订分任务书,并将副本送甲方备案。

5.本任务书1式5份,国土资源部2份,项目承担单位2份,项目上级主管部门或保证单位1份。

6.要求用计算机打印,字迹清晰。

统一A4纸规格,标题用黑体小三号字,正文用四号仿宋字,1.5倍行距。

一、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编号

201311001

项目名称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与监管技术和示范

起止年限

2013.01——2015.12

项目总经费(万元)

826.00

其中申请专项经费(万元)

826.00

项目承担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

云南省国土规划整理中心

单位性质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其他

主管部门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

邮政编码

650224

通讯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北京路1018号

项目负责人

姓名

电话

手机

项目联系人

姓名

电话

手机

电子邮箱

传真

项目协作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

机构代码

联系人

手机

云南财经大学

43120336--0

东南大学

466006770

北京大学

40000225-9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

40001158-5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40001107-5

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

71780256-1

项目摘要(500字以内)

针对我国耕地保护与城镇化用地需求矛盾,集成创新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与监管技术体系,满足山区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实现山区跨越式发展。

通过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三维调查、多元异构数据整合、地质环境、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价、立体规划、工业类型选择与用地标准制定方法、监管技术、集成示范与政策机制创新等七个方面的研究,形成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利用规划与实施监管技术标准、规范、模式,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立体规划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等一整套关键技术,并在云南省大理市选取1个示范区,从县域、项目区两个尺度,针对典型开发类型(城镇建设或工业开发),进行土地规划与监管技术集成示范与验证,重点解决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实施前的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估及其立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土地利用规划执行监管与地质及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提供行之有效并可在全国推广应用的低丘缓坡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一整套技术方法和技术规范。

项目预期成果

□专利√技术标准□新产品(或新品种)□新工艺√新装置

□新材料√计算机软件√论文论著√研究报告√其他

 

一、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项目总体目标

面向我国山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对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的现势需求,为有效降低山地开发的潜在地质灾害与生态风险,深入分析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的现势数据需求、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的现状,突破低丘缓坡山地开发调查数据获取技术瓶颈,构建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生态适宜性的科学评价方法体系,探索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厘定不同类型低丘缓坡山地工业类型选择、用地模式与标准,监测与模拟其潜在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而实现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的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价与预警,提出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监管理论方法,研究形成差别化低丘缓坡山地管理政策体系。

在云南省选取低丘缓坡山地类型丰富的区域开展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示范,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并可在全国推广应用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与监管的科学方法、技术体系及装备,为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发提供科技支撑。

(二)项目年度目标

本项目整体实施年限为3年,从2013年至2015年,各年度目标如下:

2013年

(1)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三维调查技术开发与集成需求分析与初步方案设计

调研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调查的技术现状以及土地规划实施监管及监测对土地调查信息的需求,以确定合理的技术研究框架,编写技术实施方案。

形成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的内容指标体系与技术模式,确定多源异构数据的服务及接口,完成山地适用型无人低空航测遥感飞行平台的开发技术方案,土地调查巡查车详细改造方案

(2)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地质环境与生态适宜性评价数据库构建及指标筛选

细化技术方案,收集整理基础数据资料,构建课题数据库;开展文献检索与实地调研,分析整理相关地质及生态环境数据,梳理山地开发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甄别山地开发地质环境与生态适宜性的关键影响因素与过程,初步建立山地地质灾害风险与山地开发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低丘缓坡山地建设用地立体规划研究体系构建

收集国内外有关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及规划研究理论成果文献、数据资料;研究土地集约利用数据、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数据等数据、资料的整合方式;研究山坝统筹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技术研究相关法规、技术、规范、经验和案例;重点厘清建设用地的布局优化方法、技术、案例;通过进一步归纳、总结、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体系、研究方法的完善提供基础。

(4)研究分析低丘缓坡山地工业开发生态关联效应

收集和分析国内外山地开发、山地工业布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用地标准等相关文献,补充完善课题国内外研究进展,丰富和深化研究的理论支撑,充实完善对已有案例的分析,数据整合。

(5)构建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地质灾害与生态风险监测的技术方法

研究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的生态风险表征指标体系,集成生态风险监测数据实时传输技术,研究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监管遥感影像分析方法;研究山地开发基本地质环境现状特征。

(6)研究分析现行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管理政策法律环境

收集国内外有关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管理理论研究成果、数据资料;收集我国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管理政策法律,将相应的政策法律汇编成册;研究低丘缓坡开发案例中相关管理政策成效,理清现有管理政策及法律的内在联系。

初步构建管理、技术、数据等方面标准体系,用于指导低丘缓坡调查评价、专项规划、实施监测工作的开展。

2014年

(1)基于土地调查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三维调查技术开发与集成方案详细设计与关键技术研发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编写技术、系统、技术装备研发详细实施方案和设计方案。

确定课题实施研究方案,完成技术、系统、硬件设备研发设计方案,具体包括移动式三维调查技术装备、无人低空航测遥感平台方案,硬件配套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研发方案详细设计,低丘缓坡三维土地调查、处理关键技术研发。

完成移动式三维调查技术系统中GPS/PDA、无人低空航测遥感系统的开发和改造,完成移动式三维协同土地调查技术系统装备的软硬件研制(包括机械集成与电子电气线路改造等),完成GPS/PDA业务软件的改进。

(2)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地质环境与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

完善基础数据库;建立山地开发地质环境与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山地城镇景观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根据项目组相关课题(课题七)的安排,选定有代表性的典型示范区,收集整理示范区基础数据,开展示范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山地开发生态风险评价、山地城镇景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建立低丘缓坡山地城镇立体土地规划三维技术平台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约束下,完善坝区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时空综合数据库建设,遵循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研究构建一套坝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运用遥感、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并结合示范区对坝区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进行潜力评价的快速测评技术研究;在县域尺度上分析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机制,利用已建立的数据分析平台,结合课题二的研究成果,采用已构建的分析模型研究开发山地城镇、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布局与空间配置的技术;在山地城镇建设开发生态关联机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技术进行山地城镇建设的景观设计,研究山地城镇建设区生态修复与调控的原理、方法、技术标准与防范措施;结合课题二和本课题中的地质灾害评价、生态效应评价和建设用地优化配置成果,研究低丘缓坡山地生态环境数据集成、三维地形分析、规划要素综合评价,建立低丘缓坡山地城镇立体土地规划三维技术平台。

(4)低丘缓坡山地工业用地标准制定技术研究

建立基于GIS的低丘缓坡山地工业布局与选择综合数据库,开展山地工业适宜性及选择综合评价技术方法研究;开展低丘缓坡山地工业用地标准制定技术指标和测定方法的技术研究;准备用地标准制定技术示范方案设计。

(5)研发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的地质灾害与生态风险预警监管系统。

展开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的基本地质环境现状特征研究,基于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的示范区GPS位移观测网布设监测,集成自动传感器布设及通信、传输、监测、存储模块,调试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的地质灾害数据库的功能与稳定性,研究地质灾害关键参数实时监测与动态数据存取技术。

基于实时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厘定山地开发的地质灾害与生态风险阈值,研究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的地质灾害与生态风险预警模型,形成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的地质灾害与生态风险预警监管系统,初步形成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的地质灾害与生态风险监测技术导则。

(6)初步制定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政策实施评价技术导则

在深入调研课题示范区域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情况基础上,针对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所制定的制度规范,全面集成本项目其他课题对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开展现状调查、地形地貌数据采集、适应性评价、三维立体规划、产业布局适应性分析及示范区建设监管等研究所形成的相关技术导则,借助现代科技模拟技术,初步探索课题示范区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结合实地调研数据,探索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管理政策,初步形成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政策实施评价技术导则。

2015年

(1)基于土地调查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三维调查技术开发与集成技术成果示范与评估

在对上述理论与关键技术成果进行总结、整合、提升、实用化的基础上,通过选取典型示范区,围绕课题将建立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调查的技术模式,对软、硬件系统,进行从单项到综合示范与应用,完成系统集成,形成相关作业流程与规范,完成专利申请和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并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全面完成课题总体目标与各项任务指标,编制课题研究报告,完成课题的验收准备工作。

(2)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地质环境与生态适宜性评价技术导则编制构建山地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开展示范区山地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编制《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整理总结、提炼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3)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城镇建设用地立体规划示范与技术导则的编制

结合示范区示范反馈信息,开展课题各项技术的调整、优化与完善;开展本课题示范成果与其它课题示范的衔接调整工作,并修正本课题在示范过程与项目示范要求的偏差,提高示范的综合成效;完成课题研究所涉及技术在示范区的示范并形成相关导则及软件;课题研究报告撰写及相关成果整理。

(4)低丘缓坡山地工业用地标准制定技术导则编制

完成低丘缓坡山地工业用地标准制定方法的技术研究;完成技术实施示范方案设计,指导示范区技术成果的示范,总结示范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技术方法与体系,完成低丘缓坡山地工业用地指导意见(建议稿),进行课题研究报告撰写及相关成果整理。

(5)研究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方法

展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评价方法研究,集成土地利用规划与产业用地标准,以及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研究,提出示范区土地利用规划调控建议,编制出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生态风险监测的指标体系与技术指南。

(6)形成低丘缓坡山地综合利用差别化管理政策建议

在系统模拟和示范区政策试验基础上,形成面向低丘缓坡综合利用的差别化管理政策建议,构建低丘缓坡专项规划与相关规划间的协调机制、低丘缓坡差别化开发利用政策和鼓励低丘缓坡有序开发利用的其他配套优化政策机制。

(三)项目主要研究任务

本项目共设七个课题,各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如下:

课题一,研究基于土地调查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三维调查技术,在现有土地调查成果和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整合土地调查巡查车、无人低空航测遥感、GPS/PDA、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形成低丘缓坡山地开发所需三维地形地貌信息快速获取能力及其装备,为项目其它课题的研究提供大比例尺(1׃2000)土地利用现状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课题一包括两大部分,第一:

基于土地调查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三维调查装备集成与示范;第二:

低丘缓坡山地高精度无人低空航测遥感数据快速获取技术研究。

课题二,在课题一提供数据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地质部门已有数据资料,开展山地开发地质灾害风险、生态风险评价;基于山地城镇景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提出生态适宜性评价技术。

课题三,基于前面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约束下,研究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挖潜、优化配置和立体规划技术,定量模拟低丘缓坡山地土地利用规划的用地结构、布局、规模等,解决低丘缓坡山地开土地利用规模、布局和三维立体规划等的技术问题。

课题四,在课题一、课题二调查数据、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以课题三的产业项目规划为依据,根据山地特点和产业发展要求,进行项目与山地的合理匹配,提供项目用山地的目录(鼓励、允许、限制、禁止)与标准,解决工业项目与山地的匹配性和不同项目用地标准等问题,对课题三土地规划的产业用地布局进行补充。

课题五,基于前面课题数据和研究结论,辅以课题一的快速数据获取手段和本课题对项目区潜在地质灾害补充调查数据,在已有土地监管信息平台基础上,构建山地开发的批供管体系,地质灾害、生态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研究与现有监管平台对接技术,为山地开发土地规划监管和地质灾害、生态环境风险监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课题六,整理已有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数据资料,对本项目中其它课题形成的数据加以整理分类,建设低丘缓坡山地政策法规数据库,研究形成差别化低丘缓坡山地管理政策体系,并进行实验室模拟和示范点试验。

课题七,根据调查分析,结合各课题研究技术方法特点与适用范围,针对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主要类型(城镇、工业),从县域、项目区等不同尺度,开展单项技术与集成技术示范,开展技术应用效果评估与完善建议。

项目的任务设置及其相互关系见图1:

图1项目任务设置及其相互关系图

课题一:

基于土地调查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三维调查技术开发与集成(第一部分:

基于土地调查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三维调查装备集成与示范;第二部分:

低丘缓坡山地高精度无人低空航测遥感数据快速获取技术研究)

本课题由东南大学和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完成,东南大学负责课题一第一部分:

基于土地调查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三维调查装备集成研究,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负责课题一第二部分:

低丘缓坡山地高精度无人低空航测遥感数据快速获取技术研究。

面向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利用规划、监管任务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需求,研究低丘缓坡山地开发规划与监管的支撑数据获取指标体系及技术模式;基于土地调查巡查车集成小型化的无人低空航测遥感、GPS/PDA、近景摄影测量系统等设备及其业务软件,针对系统三维调查成果与二调数据库在尺度、内容、坐标系统等方面的差别,研究其入库和反向生成方法,开发相应软件,最终形成具备1:

2000土地利用信息及三维基础地理信息快速获取的一体化装备及其技术流程、应用标准。

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低丘缓坡地带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效率,为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中土地规划决策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重点研究: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三维土地调查质量指标与技术模式:

针对低丘缓坡山地开发面临的现实情况,构建与自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土地信息数据获取周期与数据质量指标体系;构建适应低丘缓坡规划决策、监管、监测的土地利用数据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的技术模式。

(本部分主要由东南大学承担)。

✧低丘缓坡山地高精度无人低空航测遥感数据快速获取技术:

根据低丘缓坡山地地理环境特点和三维调查装备集成要求,开发适用型无人低空航测遥感飞行平台,提高飞行平台的安全可靠性,满足三维调查装备集成技术要求;研究机载轻小型遥感传感器改制和高精度检测方法,提升无人低空航测遥感数据采集精度;开展无人低空航测遥感数据获取系统优化集成与测试,提高无人低空航测遥感技术系统作业效率。

(本部分主要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承担)。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移动综合三维调查装备硬件集成技术: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移动综合三维调查装备硬件集成技术:

整合与集成土地调查巡查车、无人低空航测遥感、GPS/PDA、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设备,实现统一操控平台下的三维调查装备的有效集成。

(本部分主要由东南大学承担)。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移动综合三维调查装备数据集成与软件开发:

研究卫片、无人低空航测遥感、地面近景摄影测量、车辆位置信息、GPS/PDA等数据交换接口技术及导入、存储、检索、导出方法,开发相关软件。

针对系统三维调查成果与土地调查数据库在数据内容、概念模型、表达尺度、坐标系统等方面的差别,研究其入库和反向生成方法,并开发相应软件。

(本部分主要由东南大学承担)。

课题二: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地质环境与生态适宜性评价

面向山地开发建设对用地地质环境及生态适宜性评价的迫切需求,研究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建设的地质环境和生态风险的关键因素,建立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地质、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形成适用于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建设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

生态适宜性评价采用不同用地条件对比研究、野外实地调查、室内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山地开发可能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及生态风险;合理设定山地开发情景,开展山地城镇景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筛选相关评价指标,构建山地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

重点研究:

✧山地开发的地质环境评价:

基于相关地质调查及研究资料,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及历史数据分析等途径,考察拟开发山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片区及邻近地段自然资源情况,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结合本地区山地特点及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对山地开发的影响程度,提出相关地质环境指标的风险等级及其取值范围,综合评价片区地质灾害风险。

✧山地开发的生态环境要素响应与风险分析:

基于相关研究资料及统计数据,结合遥感数据,考察拟开发山地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局地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针对环境要素辨识用地的生态脆弱性特征;分析山地开发对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植被覆盖等生态环境过程和要素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综合评估其生态风险等级。

✧山地城镇景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以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为基础,设定山地开发的可能情景,基于生态系统健康途径评估不同开发情景下的山地发展可持续性。

综合各种生态环境过程、要素对山地开发的响应情况,系统的预测和评判山地开发可能导致的生态后果和面临的生态风险,评估山地城镇景观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

✧山地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

在上述山地开发的生态环境响应分析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基础上,辨明影响山地开发建设的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适宜性的主要因素和过程,厘清不同生态过程和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确定山地开发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值域范围,构建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

课题三: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立体规划技术研究

承接课题一、二提供的山地开发采集数据与适宜性评价结果,并结合示范区基础地理信息、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统计和前期大量研究积淀数据,面向低丘缓坡山地城镇建设的土地规划对立体空间和三维信息需求,针对山地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和山地开发生态约束条件差异性,从宏观到微观尺度(县域、项目区)对山地开发的建设用地数量、结构、布局和用地立体设计等土地利用规划核心技术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分析山地开发过程中平坝区建设用地存量挖潜的数量与规模,构建低丘缓坡生境条件约束下的山地建设开发土地利用理论模式和约束指标要求、不同生态条件下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拟技术体系,采用三维GIS和虚拟现实技术,探讨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立体规划原理与技术方法,建立山地土地立体规划技术体系和应用平台,实现低丘缓坡山地城镇土地利用规划从二维到三维、从静态到动态、从扁平到立体的升级转化和示范应用。

重点研究:

✧平坝存量城乡建设用地挖潜技术:

分析节地影响因素,对坝区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进行潜力评价,研究提升坝区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挖潜规模测算的技术方法。

✧山坝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技术:

在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约束下,研究山地和坝区城-镇-村链动、“城增村减”项目挂钩等存量建设用地布局优化调整技术。

✧基于生态安全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建设用地布局调整优化技术:

研究开发山地城镇、产业、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布局与空间配置的多情景方案比较优选技术,为制定县域低丘缓坡山地综合开发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基于三维GIS的山地城镇土地立体规划理论模式和数值模拟技术:

研究低丘缓坡山地生境环境中数据集成、三维地形分析、等建模方法与实现技术,进行山地城镇开发的土地利用规划生境分析和规划要素综合评价,建立低丘缓坡山地城镇土地立体规划数值模拟。

课题四:

低丘缓坡山地产业(工业)选择与用地标准制定技术研究

以产业布局、循环经济和技术经济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以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地质环境与生态适宜性评价为依据,结合低丘缓坡山地土地规划布局,采用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DLS(土地系统动态模拟)模型等研究方法,研究低丘缓坡山地生态环境与工业发展的关联效应,遴选适宜开发建设的工业类型,研究形成项目用山地供地目录(鼓励、允许、限制、禁止),并结合工业园区用地布局要求,制定鼓励、允许、限制类工业用地参考标准及编制技术方法。

重点研究: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工业类型选择技术:

结合研究区山地特点,根据工业发展与布局规律,以发展山地循环经济为理念,进行山地不同类型工业开发的适宜性分析,研究工业开发与山地类型的匹配性,制定形成低丘缓坡山地禁止、限制、允许和鼓励工业用地目录。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工业用地布局模式:

对工业用地布局的模式进行整理与分析,并结合山地环境特点,研究山地工业开发的用地布局模式,为低丘缓坡山地工业用地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低丘缓坡山地工业用地标准制定技术:

研究调查和测算低丘缓坡山地鼓励类、允许类和限制类工业用地适宜建设规模、用地结构、用地强度等适合于低丘缓坡山地不同工业类型、不同用地布局模式下指标标准的技术方法。

课题五: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实施监管技术研究

低丘缓坡相对平原地区生态承载力低,地质灾害风险大,生态敏感性高,缺乏对低丘缓坡正确认识与开发行为的客观评价,将造成对自然空间的巨大人为干扰,甚至引发地质灾害与生态灾难,且其过程不可逆。

本课题针对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利用规划的中、后期实施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与生态风险,研究其风险发生机制,厘定其监测技术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其预警模型方法,进而实现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全过程监管。

重点研究: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项目区地质灾害综合监测技术:

研究基于GPS技术与自动传感技术的低丘缓坡项目开发区地质灾害案例监测技术;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空间大尺度上对开发区地质灾害实施监测与反演,研究地质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