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1958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docx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巧训特训一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六

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练明规律·练通重点

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

(一)

下图示意河北省东部地区某年11月14日9时至14时高速公路收费站的运营状况,14时后高速公路收费站正常运营。

据此完成1~2题。

1.该日当地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

A.台风过境      B.雾霾滚滚

C.暴雪连绵D.沙暴笼罩

2.影响M地收费站密度较低的因素最有可能是(  )

A.地形B.地质

C.气候D.矿产资源

解析:

1.B 2.A 第1题,图示区域内的收费站绝大部分处于双向关闭状态,小部分处于拥堵或分流状态,说明该时段天气或地表状况恶劣。

11月中旬正值深秋季节,昼夜温差较大,晴朗无风天气时,发生雾霾的概率较大,B对;此时正值深秋,当地气温较低,且当地纬度偏高,台风过境的可能性很小,A错;连绵暴雪后,地面积雪较深,高速路口收费站封闭的时间会很长,但当日14时后高速公路收费站就正常运营了,时间较短,C错;沙暴天气多发于冬春季节,D错。

第2题,图中M地收费站密度低,说明当地人口密度较低,而导致当地人口密度较低的因素最有可能是地形,A对;当地能建高速公路,说明地质条件稳固,且建收费站对地质条件的要求并不高,B错;整个河北省东部地区气候条件的差异不大,且建收费站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也不严格,C错;建收费站与矿产资源分布关系不大,D错。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约为15天)。

据此完成3~5题。

3.某地关于小麦种植的谚语“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半山,寒露种平川”,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4.“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后,我国华北地区(  )

A.正午太阳高度渐小,白昼时间渐短

B.雨水增多,太阳辐射强度减弱

C.正午太阳高度渐大,白昼时间渐长

D.白昼时间渐短,地球公转变慢

5.古代主要通过“圭表测影”确定节气,西安正午日影长度最接近且较短的两个节气是(  )

A.惊蛰与清明B.大雪与小寒

C.白露与寒露D.芒种与小暑

解析:

3.C 4.C 5.D 第3题,谚语“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半山,寒露种平川”,是说在不同节气,小麦种植的海拔高度不同,秋分之前的白露,气温相对较高,热量条件较好,小麦种植在高山上,秋分之后的寒露,气温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差,小麦种植在海拔较低的平川地区,所以体现了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第4题,清明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北移动,华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增大,昼变长;雨季还未到,容易出现春旱,太阳辐射强度增强;地球公转变慢。

第5题,西安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在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影长最短,芒种与小暑是夏至日前后的两个节气。

(2019·山西六校联考)苏木吉林湖是我国的一个湖泊,其位于低洼地带,周围被明显的沙山分水岭圈闭,形成局部流域。

读苏木吉林湖区等水位线图(图Ⅰ)及苏木吉林湖区湖泊补给量和排泄量动态曲线图(图Ⅱ),完成6~8题。

6.苏木吉林湖(  )

A.位于青藏高原B.处于湿润地区

C.湖盆呈漏斗状D.湖面海拔1180m

7.苏木吉林湖补给水源主要来自(  )

A.邻湖湖水B.大气降水

C.高山冰雪融水D.地下水

8.与南方平原地区的湖泊相比,图中湖泊冬季蒸发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①淡水湖泊,含盐度低,冬季冰封期长 ②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气温低 ③周围地势高,导致湖盆内湖面风速小 ④离冬季风发源地远,沿湖地区植被茂盛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6.C 7.D 8.B 第6题,图示等水位线,外围海拔高处较稀疏、湖盆部海拔低且密集,说明湖盆形状口大底小,呈漏斗状,则C正确。

材料显示“周围被明显的沙山分水岭圈闭”,说明位于沙漠地区,则A、B错误;图示离湖泊最近的等水位线为1180m,湖面要低于该高程,且湖面应不断变化,则D错误。

第7题,图示总补给量冬春较少、夏秋较多,常年变化不大,与地下水补给特点一致,则可能是地下水补给。

第8题,该地气候干旱、海拔高,可能位于北方而冬季气温低;处于被沙山包围的低洼区域,周围沙山也对风起到阻挡作用而风速较小;故②③说法正确。

沙漠地区湖泊多为咸水湖,湖泊周边为沙山而植被稀疏,则①④错误。

(2019·汕头一模)海岸地理学家Pilkey说,“任何地方,哪里有挨着海岸的一小片平整陆地,适当的沙子供应,能推动沙子或底泥之类的足够海浪,造成弯曲海岸线的海平面上升,就有障壁岛的存在”。

下图为障壁岛示意图。

据此回答9~11题。

9.最可能形成障壁岛的区域包括(  )

①沙丘广布的海滩 ②大湖湖口 ③波涛汹涌的海岸 ④珊瑚礁众多的远洋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10.上图所示障壁岛属于(  )

A.海水侵蚀而成B.泥沙沉积而成

C.珊瑚虫遗骸堆筑而成D.火山喷发形成

11.关于障壁岛的开发最不合理的是(  )

A.建港口B.发展旅游业

C.建造海景房D.建海洋养殖基地

解析:

9.C 10.B 11.A 第9题,障壁岛挨着海岸的一小片平整陆地,适当的沙子供应而形成,沙丘广布的海滩,可供应沙子,①正确。

大湖湖口,湖底较平坦,②正确。

波涛汹涌的海岸,侵蚀作用强,不利于沉积,③错误。

障壁岛在海岸附近,④错误。

第10题,由上题分析可知,障壁岛是沙子或底泥沉积而成,属于泥沙沉积而成。

第11题,障壁岛是沙子或底泥沉积而成,海岸线的海平面上升,水浅不利于建港口。

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

(二)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

图甲为我国四川某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图乙示意当地穿堂风的形成。

据此完成1~2题。

1.“穿堂风”形成的原理和图乙近地面气流运动的方向是(  )

A.热力环流原理 由北向南

B.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由南向北

C.热力环流原理 由南向北

D.温室效应原理 由东向西

2.要使房屋背后的山林夏遮荫、冬挡风,最适宜栽植的地带性植被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D.常绿阔叶林

解析:

1.A 2.D 第1题,由图可知,因堂屋北侧的山林和南侧的石质地面热力性质不同,所以堂屋北侧和南侧受热不均,而形成热力环流。

图乙中太阳位置较高,太阳位于偏南方向,即石质地面在房屋南侧,山林在房屋北侧。

白天,南侧的石质地面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北侧的山林近地面气温低、气压高,所以近地面的气流由北向南流。

第2题,由题可知,图甲为我国四川某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四川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叶终年不落,能起到夏遮荫、冬挡风的作用,D对。

落叶阔叶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植被,A错;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的地带性植被,我国不存在地中海气候,B错;针阔叶混交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C错。

(2019·深圳二模)蒸发是指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相变过程。

蒸发能力是指在一定气象条件下,充分供水时某一固定下垫面的最大可能蒸发量。

气象台站利用持续盛有液态水的蒸发皿观测到的蒸发量是蒸发能力,并不是下垫面的实际蒸发量。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干旱区年实际蒸发总量的空间分布。

据此完成3~5题。

3.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推测,四个地形区中蒸发能力均值最高的是(  )

A.塔里木盆地B.天山山地

C.阿尔泰山地D.准噶尔盆地

4.我国西北干旱区年实际蒸发总量的分布格局主要取决于(  )

A.太阳辐射强弱B.气温高低

C.降水多少D.风速大小

5.我国下列四个湖泊,冬季湖面单位面积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台湾日月潭B.江西鄱阳湖

C.云南滇池D.新疆博斯腾湖

解析:

3.A 4.C 5.D 第3题,四个地形区中,塔里木盆地纬度最低,气温最高,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故蒸发能力均值最高。

第4题,我国西北干旱区年实际蒸发总量西北最多,往南往东减少,塔里木盆地纬度最低,太阳辐射最强,气温高。

西北部受到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与实际蒸发总量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故可以判断我国西北干旱区年实际蒸发总量的分布格局主要取决于降水多少。

第5题,湖泊水源充足,故实际蒸发量就是蒸发能力,蒸发能力主要受气温影响,新疆博斯腾湖纬度最高,冬季寒冷,气温最低,实际蒸发量最小。

(2019·宝鸡模拟)天山山区积雪的季节变化非常显著。

下图示意天山不同季节年内积雪覆盖变化率与高程的关系。

积雪覆盖变化率大于0表明相对上一季节积雪增加,反之,则是积雪消融。

据此回答6~8题。

6.天山两侧每年春季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融雪性洪灾,推断其融雪的位置主要位于(  )

A.3000m以下B.3000~4000m

C.4000~5000mD.5000~6000m

7.天山顶部积雪厚度最大的季节为(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8.根据图示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冬季山麓降雪量与山顶附近消融量相当

B.海拔3800m附近春季与冬季的积雪量相当

C.天山各高度处冬季积雪都有增加的趋势

D.天山各高度处多年降雪量与消融量大致平衡

解析:

6.A 7.B 8.D 第6题,读图,天山春季积雪覆盖变化率小于0的海拔约为3500m及其以下,说明海拔3500及其以下地区春季冰雪融化,冰雪融化产生冰雪融水才有可能造成融雪性洪灾。

第7题,读图,天山山顶(即海拔5000m以上地区)春季和夏季积雪覆盖变化率大于0,说明积雪较上一季节增加,而秋季和冬季积雪覆盖变化率小于0,说明积雪较上一季节减少。

说明天山山顶春季积雪量较冬季增加,夏季在春季的基础上积雪量继续增大,但秋季较夏季略有减少,冬季积雪量在秋季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因此天山山顶积雪量最大的季节为夏季,同一地区积雪量越大,积雪厚度也就越大。

第8题,读图,冬季天山山麓积雪覆盖变化率为45%,即积雪量比上一季节增加了45%(降雪积雪),而山顶积雪覆盖变化率为-45%,即积雪量比上一季节减少(消融)了45%,但山地、山麓面积不同,虽然增加的比例相同,但因山顶面积小于山麓面积,山顶消融的雪量小于山麓降雪量,A错;海拔3800m附近春季与冬季的积雪覆盖变化率曲线相交,两者数值相同且都略大于0,这说明该地冬季的积雪量较上一季节(秋季)稍多,而春季的积雪量比上一季节(冬季)稍多,即春季积雪量大于冬季,B错;冬季天山海拔4000m及以上地区积雪覆盖变化率小于0,说明积雪量减少,C错;天山各高度处的冬季与春季、夏季与秋季积雪覆盖变化率数值相当、正负相反,说明年降雪量(积雪量)与消融量大致平衡,D对。

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

沙坝是由波浪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

下图为全新世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

据此完成9~11题。

9.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10.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  )

A.呈上升趋势B.基本稳定

C.呈下降趋势D.反复升降

11.如果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  )

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

C.沙坝向海洋方向推移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

解析:

9.D 10.A 11.B 第9题,读图可知,a三角洲位于陆地河流入海口,河流流速减慢,由河流堆积而成;b三角洲位于潟湖与大海相连的位置,是由涨潮时海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第10题,根据图中陆架沉积序列的叠置顺序可推知,海平面相对于陆地呈上升趋势。

第11题,如果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在涨潮时流入潟湖的海洋水也会逐渐减少,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

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三)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

m)。

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四地(  )

A.甲地位于山脉北坡

B.乙地可能有河流流经

C.丙地坡度最大

D.丁地位于高原

2.对于图示区域自然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该区域冬夏风向明显更替

B.侵蚀作用对该地地形形成影响最大

C.该区域台风灾害多发

D.该区域的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

1.B 2.A 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海拔较低,在200m以下,地势起伏较小,位于我国华北平原地区;乙地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应为谷地,可能有河流发育;图中丁地等高线较密集,坡度最大。

选B。

第2题,据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风和夏季风风向更替明显;华北平原地区流水作用以沉积作用为主;该区域土地盐碱化、旱涝、风沙等危害大,台风对该区域影响较小;该区域主要分布温带落叶阔叶林。

选A。

(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太阳辐射强度受地形地势、气象气候、纬度高低、大气透明度、太阳活动强度等多因素影响。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的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该地可能位于(  )

A.长白山区     B.天山山区

C.太行山区D.横断山区

4.当天的日期和天气状况可能是(  )

A.2月20日、晴天B.6月20日、阴天

C.3月20日、多云D.12月20日、多云

5.当地日落时刻的太阳辐射强度,理论与实测数值均大于日出,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A.纬度B.气候

C.地形D.海拔

解析:

3.B 4.C 5.C 第3题,从图中看出该地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理论值北京时间14时最大,而当地地方时为12时,故该地与120°E地方时相差2小时,据此可知该地在90°E附近,四个选项中只有天山山区符合。

第4题,从图中看出该地北京时间8时左右日出,20时左右日落,接近昼夜平分,故该日在二分日前后;该日实测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曲线波动很大,说明该日为多云天气,云层削弱了太阳辐射。

第5题,从图中可知日落时刻的太阳辐射强度大于日出,且实际日落时刻(北京时间19时左右)早于理论日落时刻(理论日落时刻应为北京时间20时左右)。

这可能是该地西侧有高大的地形阻挡致使观测到的日落提前,日落时太阳高度还较高,所以太阳辐射强度较大;东侧无高大地形阻挡,因而正常日出,因日出时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强度较小。

河网密度、水面率、河系发育系数和河流曲度是描述一个地区水系特征的重要指标。

下图是以1960年各指标为100,绘制出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1960~2009年水系指标变化图。

读图完成6~8题。

6.图示反映了该地区1960~2009年水系形态特征的变化是(  )

A.河网总面积减小B.支流数量增多

C.河道深度增加D.河道平直化变化明显

7.1980年后比1980年前流域水系变化大,原因最可能是(  )

A.快速城市化B.年降水量减小

C.垦荒造田D.河道淤积

8.该地区河流水系变化对当地河流的影响是(  )

A.结冰期增长B.汛期水位上升

C.调蓄功能增强D.径流总量增多

解析:

6.A 7.A 8.B 第6题,根据图例可知,水面率=河网总面积/研究区总面积,从图中看出1960~2009年水面率下降,研究区总面积一般不会变化,所以河网总面积减小,A对;河系发育系数=支流总长度/干流长度,图中1960~2009年河系发育系数降低,说明支流总长度与干流长度比减小,可能是干流长度增加(一般变化不大),或者是支流总长度下降,支流数量减少,B错;图中数据无法反映河道深浅的变化,C错;河流曲度变化不明显,说明河道平直化变化不明显,D错。

选A。

第7题,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水域等,造成水系形态特征发生变化,A对;图示信息无法判断该地年降水量的变化,B错;“垦荒”是开垦荒地的简称,一般指对未被利用的荒地进行垦殖,198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早已开发殆尽,C错;河道淤积对该地区水系变化的影响比较缓慢,D错。

选A。

第8题,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河流没有结冰期,A错;由于河网总面积减小,河流蓄水量减小,调蓄功能减弱,水位季节变化增大,汛期水位上升,B对,C错;支流数量减少,河网总面积减小,集水区域减少,河流径流总量减少,D错。

选B。

(2019·汕头二模)我国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带,蕴藏着丰富的晚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变的地质信息。

下图为距今2.34万年~1万年期间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地层剖面示意图,其中黑垆土是发育于黄土母质上的一种土壤。

读图,完成9~11题。

9.根据材料推测距今1.9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可能是(  )

A.气候湿热,出现雨林B.气候干热,沙漠扩张

C.气候暖湿,湿地增加D.气候干冷,出现针叶林

10.沉积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沉积物厚度。

根据材料分析,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平均沉积速率最大的时期为(  )

A.距今2.34万年~1.93万年

B.距今1.93万年~1.9万年

C.距今1.9万年~1.45万年

D.距今1.45万年~1.0万年

11.地层剖面示意图中甲时期的大气环流特点是(  )

A.西北季风影响增强B.东南季风影响增强

C.东南信风影响增强D.河陆风影响增强

解析:

9.C 10.B 11.B 第9题,读图可知,距今1.9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的地层为湖沼相,因此当时的自然环境可能是气候暖湿,湿地增加。

第10题,根据四个选项给出的时间段,结合图中剖面深度、地质年龄等数据,观察比较分析可知,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平均沉积速率最大的时期为距今1.93万年~1.9万年。

第11题,读图可知,甲地层为河流相,说明该流域在甲时期河流发育相对较好。

可推测,影响我国的东南季风在甲时期比较强盛,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河流相明显。

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四)

我国最早以冬至日不少于2h的日照标准对住宅建筑间距进行了规范,但有些地区达到要求难度较大,后来修订使用了冬至日和大寒日(1月20日前后)两种标准,部分城市也改成了以大寒日为标准规划住宅间距。

有学者提出可将不同地区住宅的垂直墙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作为住宅规划的参考依据。

下表示意我国部分城市大寒日南墙面直接辐射2h辐射量。

据此完成1~3题。

城市

直接辐射

(kW·h/m2)

城市

直接辐射

(kW·h/m2)

哈尔滨

1.370

乌鲁木齐

1.275

北京

1.277

昆明

1.177

武汉

1.115

拉萨

1.503

广州

1.000

1.我国一些地区住宅区规划改用大寒日为标准(  )

A.加大了住宅区楼房间距B.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C.较适用于低纬度地区D.降低了住宅建筑密度

2.影响表中广州到哈尔滨大寒日南墙直接辐射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高度B.云量

C.日照时间D.地形

3.表中大寒日拉萨南墙直接辐射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天气晴朗B.太阳高度大

C.大气透明度高D.墙体颜色深

解析:

1.B 2.A 3.C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我国一些地区住宅区规划改用大寒日(1月20日前后)为标准,此日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比冬至日大,如果以此为标准,我国各地住宅楼间距减小,加大了住宅建筑密度,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若没有理清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及楼间距与太阳高度之间的关系,易错选A。

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寒日太阳直射点仍在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广州到哈尔滨纬度逐渐升高,太阳高度逐渐减小,故影响表中广州到哈尔滨大寒日南墙直接辐射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A正确。

本题要特别注意一是广州到哈尔滨纬度渐高;二是表中数据是直接辐射2h数据,日照时间已经确定。

第3题,大寒日属于北半球冬季,冬季我国各地区普遍降水少,晴天多,A错误;广州、昆明正午太阳高度比拉萨大,B错误;墙体颜色深对直接辐射影响较小,D错误;拉萨地处青藏高原,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C正确。

(2019·汉中二模)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

高黎贡山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横断山脉西部断块带,下图是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4~6题。

4.导致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B.坡度

C.海拔D.坡向

5.图中褐红壤地带分布范围较广的自然植被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

C.短刺灌丛或草本植物D.温带针阔混交林

6.高黎贡山西坡的黄壤分布地(  )

A.降水量最大B.土壤肥力最高

C.气候最适宜D.应防止水土流失

解析:

4.D 5.C 6.D 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东西方向有明显不同,图中显示该山体东西两侧纬度接近、海拔接近、坡度差异小,但东西坡向不同,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水热条件不同,导致了黄棕壤、黄壤两种土壤分布下限的不同。

第5题,图中山体处于亚热带区域,褐红壤地带位于山体内部的河谷地带或较低海拔的坡地,降水较少,难以发育森林,故该地分布范围较广的自然植被是灌丛或草本植物。

第6题,高黎贡山西坡的黄壤分布地处于河谷一侧岸边,地形抬升不明显,降水量不可能最大;这里海拔高,地表起伏大,土层薄,土壤肥力较低;降水变率大,温差大,气候条件较差;由于坡度大,地势高,应注意防止水土流失。

(2019·济南一模)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

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

读图,完成7~9题。

7.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8.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  )

A.a、bB.b、c

C.c、dD.a、d

9.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

解析:

7.D 8.B 9.C 第7题,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明显,而形成季节不同的风向,故D正确。

注意高原表面植被少,则其季节变化对风向影响小。

第8题,夏季高原面比周围大气升温快,在高原面上形成低气压中心,则风由周围吹向高原。

故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b、c,图中a、d表示冬季风。

第9题,图示高原季风与东亚、南亚冬夏季风风向一致,则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某人驾车匀速从下图中的a地到达e地,单位距离油耗仅受地形影响而变化,道路中相邻两个小黑点之间的油耗相同。

据此完成10~11题。

10.行程中,a-b、b-c、c-d、d-e四路段中,一直上坡的是(  )

A.a-bB.b-c

C.c-dD.d-e

11.推测b-d段绕行c地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森林B.地形

C.耕地D.村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