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99927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docx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docx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2010年度

重点规划课题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摘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

本课题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针对当前课堂中存在的针对性的问题,对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前提、条件、根本进行了探讨,旨在引领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关注课堂的变化,使学生“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双赢”。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新课程的了解越来越多,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在为新课改取得的巨大成果激动之余,冷静思考一些课堂现象,我们看到在热闹、自主背后存在着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问题一:

很多教师备课的重点还在于“我应怎么教”,而忽视了“学生会怎么学”。

问题二:

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将知识等同于真理,强行灌输、机械训练,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建构性、动态性、开放性,压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问题三:

上课仍是“走教案”的过程,学生只是按教案预设的环节在演“情景剧”,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和主动建构,使课堂因缺少“节外生枝”、缺少“意想不到”……而缺了一份鲜活、少了一些灵气。

我校是一所年轻而又朝气蓬勃的学校。

现有45个教学班,2500多名学生,29位数学教师(大部分数学教师的教龄都在15年左右)。

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已有的一些观念已深

课题负责人:

略执笔:

略课题组成员:

深地根植于他的经验、习惯、先例中,上述的一些问题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屡见不鲜。

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年级组提出了《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引领教师从生命的高度出发,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关注课堂的变化,使学生“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双赢”。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综述

“生成性”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新理念、新策略,它指引着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

张大均先生在《教育心理学》中认为“生成性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指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则概括为“教育即生成”,教育是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生成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原有认识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生成的过程。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

“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育,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上述的这些研究都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为人们研究生成性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研究都从理论的层面对生成性教学作了探讨,但在实际的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我们将重点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对此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希望对一线的教师在具体操作上有所帮助。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运动、变化、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也是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的思维方法。

传统的、相对静止的课堂教学本身没有错。

然而,它因循守旧、机械单一,容易使课堂教学陷入一种僵化的状态。

俗话说“流水不腐”,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惟有动态变化,才能是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激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广”度上下真功夫,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自始自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及步骤

(一)研究对象我校六年级组5位专职数学教师六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

1、全息录像法

记录有关生成性教学的研究课例资料,以备整理和研究。

2、案例研究法

以案例剖析的方法对相关生成性教学的课例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

3、讨论交流法

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困惑适时加以讨论和交流,并能及时解决研究问题。

4、实验对照法

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出现问题的不同方向和解决策略。

(三)研究步骤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06年5月——2006年8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知识,收集课题相关的资料,归类整理。

2、课题研究的实验阶段(2006年9月——2008年7月)

(1)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本课题相关资料,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2)组织课题组成员收集具备生成性特征课例,对照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加以分析、讨论和总结。

(3)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交流、总结体会及成果,鼓励课题组成员发表相关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3、课题研究的形成成果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0月)

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实验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激活课堂,促进课堂有效生成,使课堂充满智慧,达到“学大于教”的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增值。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艺术和教学涵养,使教师具有组织者的智慧,能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和对话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二)主要内容:

1、基本理论研究

课题组教师收集了与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相关的理论资料,进行学习、研究,为课题

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课堂设计模式

根据“生成性”课堂的意义和内涵,我们拟订了“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课堂设计模式”,并以教研组为单位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通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交流探讨——教学设计——上课诊断——反思提升”六个步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这一设计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

3、教学叙事研究

鼓励教师将自己任教的某节“课堂教学”叙述出来,从中反思、感悟,得出个性化的结论。

六、研究结果分析

(一)正确认识“动态生成性”教学内涵→实施前提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要将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落实到位,教师的思想首先要到位。

1、心态:

鼓励“生成”

教师要形成了一种共识:

要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数学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善待“生成的问题”,鼓励、期待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问题。

2、预设:

促进“生成”

强调“动态”、“灵活”、“不可预测”,我们并不能否定“教学预设”的重要,相反“动态生成性”课堂对“教学预设”的要求更高了。

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主动活动的保证;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达到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

3、课堂:

追求“生成”

课堂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变化”的状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组织学生进行共享、碰撞、对话,在合作、交流、互动中追求“生成”。

让课堂在“生成”中充满活力、充满灵气。

(二)仔细分析“动态生成性”教学要素→实施条件

1、教师----“动态生成性”教学的主导

(1)教师要有潜在的“生成”理念

叶澜教授认为:

“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全人”的理念,深入研究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策略,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师生生命力的生成必定能实现。

(2)教师课前必须要有充分的预设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有效地生成。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

同时,教师的备课要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

(3)教师要有娴熟地驾驭能力

在生成性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我们将之称为“非预期性信息”。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娴熟的驾驭能力,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入于互动的课堂中。

2、学生----“动态生成性”教学的主体

与课堂教学一样,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生成性”教学同样会失去其意义所在。

(1)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品质

没有思考就没有数学,“生成性”教学的内容很大程度来自于学生对数学的不同的思考,其思考程度的大小也决定了“生成”的效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习独立思考的本领,逐步提高思考的品质。

(2)学生要有相互倾听的习惯

学会倾听,首先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和理解,是一种优秀的学习品质。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倾听有助于帮助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有助于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有助于“生成”教学的形成。

(3)学生要有勇于表达的信心

《标准》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因此,在课堂中,学生要善于思考、善于倾听,更重要的是还要敢于表达。

(4)学生要有多项交流的能力

有效地生成往往来自生生之间相互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

有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只是两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就会产生无数种不同的想法和问题。

正是在诸多无法预设的问题中,学生的思想摆脱了教案的束缚,知识和能力也在其中增长和发展。

3、环境----“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催化剂

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

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课堂必须营造一种“安全”的环境氛围。

这种“安全”必须是要让学生心理上感受到舒适和愉悦,师生之间有着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

只有真正做到:

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感谢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地将它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就不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一定能得以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三)拟订落实“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实施根本

1、教学目标——心中有数

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

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

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中往往会出现许多“节外生枝”的现象,面对“节外生枝”,教师心中应有“一杆秤”,看一看它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吻合?

哪些是本质的,哪些是非本质的?

进而判断哪些“意外”是有效的,哪些“意外”是无价的?

有价值的“意外”资源,适当予以引领,让学生顺着自身的“意向”不断深入。

对于无价值的“意外”资源,教师则应该出手时就出手,及时对学生不足之处进行指导,而不能任其象脚踩西瓜皮一样,滑到哪儿算哪儿。

案例《认识倒数》教学片段:

(片段一)感知阶段:

举例说说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并验证。

生1:

和3生2:

和8 生3:

和 生4:

100和

当生4出示“100和”这两个数时,教师请学生判断这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时。

学生的判断理由是这样的,生1:

100和不是互为倒数,因为分子分母不是互相调换的关系。

生2:

100就是,和才是分子分母互相调换的关系,才是互为倒数。

生3:

和是互为倒数。

(片段二)理解阶段:

判断。

生:

2.5和0.4互为倒数。

(×)

生:

2.5和0.4互为倒数。

(√),因为2.5就是2,;0.4就是,分子分母调换了位置。

(片段三)运用阶段:

连一连。

0.1109.51

生:

0.1→10,因为0.1=,10=,分子分母换了位置。

(出自附件:

案例《画龙待点睛》)

在这堂课里,“乘积是1”是倒数概念的本质,也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所在,“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只是倒数的一种表现形式。

本质决定形式,在整堂课中,学生一边倒地使用分子分母交换位置的方法,甚至在整数、小数、带分数等复杂的情况下,也照套不误,明显地没有领悟倒数的意义,这是教师造成的。

试想一下,如果在感知阶段,当众多的学生用“分子分母是否相互颠倒”这一非本质的、较繁琐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时,教师如能心中有目标,及时以引导者的身份出场,引导学生用“乘积是1”的方法进行判断,并比较这种方法的优势时。

估计学生对“2.5和0.4互为倒数的判断”、“0.1和10是否能连一连”将会迎刃而解、轻松自如。

2、教学内容——吃透整合

对于规定教材进行挖掘、重组和及时关注教学中生成的内容,是生成性教学观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具体体现。

(1)吃透教材在新课改背景下,教材多以主题图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如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分数乘法(三)”中,×的教学结论是非常简单的:

“分子相乘,分母也相乘”。

教材中首先画出如下的图示:

仔细研读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乘法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为后续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奠定基础。

象这样的主题图,就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去钻研。

新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因此,在生成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真正吃透教材,才谈得上“创造性”地处理与整合教材。

(2)整合重组生成性教学认为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

在强调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同时,我们还应重视课外学习活动的开发和社会信息的利用,与过去那种只关心知识点、重点、难点的学习过程相比,学生的经验、感受、见解、智慧、问题、困惑等都成了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的问题与困惑受到重视,教学由教师控制课堂的预设过程变成了师生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预设——框架结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在备课时总是对教案进行“线性序列”的“精雕细刻”,使教案条理分明、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问题是一个接着一个,且每个问题学生会如何回答,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因此,教师上起课来是“胸有成竹”。

然而这样的课堂学生被教师牢牢束缚住,所以,课堂很少会有“动态生成”,更无意外的精彩可言。

原浙江教育学院院长杨章宏教授来校作专题讲座时曾提出:

要促成课堂的动态生成,预案设计要“简单化”。

何为“简单”呢?

即教学环节要少,要变“线性结构”、“板块结构”为“框架结构”。

即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几个大的框架,每个框架应达成什么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心中有数。

框架里的内容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调整。

根据这一理念,我在上“圆的面积”这节课时,预设了三个大的框架:

其一,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圆面积的意义;其二,渗透“未知——已知”、“曲——直”的基本思想,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将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进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其三,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个大框架在时间的安排上详略得当,重点放在面积公式的推导上。

正是这种框架式的教学预设,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去,有的小组将圆转化成了长方形;有的小组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有的小组将圆转化成了梯形;还有的小组发现将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拼成的图形……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及时进行了归纳、小结,殊途同归,无论拼成的图形怎样,最终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由于这个公式是学生自己推导出来的,此时的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4、教学过程——真实灵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即使有偏差出现,教师也会马上出手,使之回到原定的教学设计中来。

这一现象在原有的一些课堂中屡见不鲜。

下面是我们在开展生成性教学研究中的一个典型片段。

停!

停!

停!

《年、月、日》教学片段:

引入:

师:

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

……

展开:

(一)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2008年的日历。

教师提出合作建议:

(略)

1、小组合作设计2008年1月份的日历。

(1)学生开始小组活动。

学生活动进行了约2分钟,教师开始叫停:

请同学们停一停,我发现很多同学不知道2008年1月1日是星期几?

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一学生马上接着说:

2008年1月1日是星期二。

师:

对2008年1月1日是星期二,好,请同学们接着往下设计。

(2)学生接着设计1月份的日历。

少数小组很快就完成了设计的任务(大部分小组还没有完成,就拿我边上的这个小组来说吧,1月份才写了几天),教师将其作品展示在实物投影上,再次叫停:

请同学们暂停一下,我们来看一看,1月份有几天呢?

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

1月份有31天。

2、小组合作设计2月份的日历。

学生继续小组合作。

活动持续了约3分钟,教师第三次叫停:

请停一下,我发现一个问题,大部分同学不知道2月份是几天,2月份有几天呢?

……

(出自附件:

论文《“停一停”让学生飞得更高》)

课后,我们对这节课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发现:

上述教学片段真实地暴露出学生在生成过程中出现的三个问题:

2008年1月1日是星期几?

1月份有几天?

2月份有几天呢?

面对这样的三次可以引起学生思考的契机(其实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教师本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体验、思考、创造,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遗憾的是,教师不善于捕捉有效的“课堂资源”,一停、二停、三停,学生的思维被切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再创造”就无从谈起啦!

因此,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在敢于暴露学生的“意外之事”、“精彩亮点”、“错误资源”,追求“原汁原味”、“真实自然”的同时,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势利导,根据情况灵活的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这样的课堂必定是流光溢彩、姹紫嫣红的,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5、教学评价——注重激励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成人尚且如此,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从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里感受成功。

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鼓励学生“节外生枝”,鼓励学生精彩纷呈。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无畏惧感、压抑感,勇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自己回答问题时答错了,也敢于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教师面对学生的“意外之举”,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适时赞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是真实的和有生命力的。

七、研究成效分析

课题实施二年多,现在重新来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我们会发现教师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关注课堂的变化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

课堂因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而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

“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使教师和学生真正达到了“双赢”。

(一)加快了实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二年多的研究时间里,课题组教师以“研究者”身份从事课堂教学,充分把握教育教学现场的真实状态,置身于现实的现场,以实录、叙事的形式进行真实的记录和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对自己所习以为常的课堂进行新的审视,对自己的行为的意义进行不断的追问,在学中用,在用中思,在思中悟,使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二者在相互的滋养过程中都得到丰富和提高,加快了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

(详情请见附件一:

课题组教师获奖情况)

(二)促进学生更强、更高、更快的发展

本课题实施中,教师在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整合教材、用活教材、拓宽教材,为学生创设了动态生成的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异想天开”……

灵动的课堂里,到处是孩子们的用武之地,课堂中处处“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万紫千红”,课堂成了孩子们的学堂、乐堂。

我们曾对实验前后六年级每个班学生行为参与课堂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详见附件三)。

并计算出了各类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通过调查比较,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

实验之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上课能聚精会神地听讲的学生多起来了,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发言中来;原先碰到难题即“缩手缩脚”,不敢去钻研的同学,现在也敢去“试一试”,并且想到可以与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碰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合作的意识较强;教师不在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有了挑战老师的勇气和信心……

开放的课堂、灵动的课堂,带给我们的惊喜远不止这些。

两年来,课题组教师所辅导的学生在县、市、省、乃至全国的比赛中均有非常非常优秀的表现。

(详见附件二:

学生获奖情况)

八、课题实施中的问题

动态生成性课堂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理念,提升着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但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继续努力。

问题一:

受教师个人素质的影响,预设与生成“度”的把握还是比较难的。

需继续努力!

问题二:

受上级领导“统考”的影响,部分教师课堂中“知识唯上”的意识还是很强,课堂不够开放。

感觉有些无奈!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孔企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小学“生成性”课堂的理论与实践》.刘智松徐恤和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10

【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孙小天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4】《对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几点思考》.翟新伟.《吉林教育》.2007.2

【5】《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余仙凤.《教育信息报》.2007.5.26

【6】《浅议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郝宏德.《教育研究》.200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