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030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2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 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逐题详细解析.docx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物理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逐题详细解析

2015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太空中,两名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B.

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旋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C.

公路旁边安装隔音板是为了阻断噪声传播

 

D.

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目标的位置,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考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防治噪声的途径;声与信息..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音量调节旋钮可以调节响度的大小;

(3)减弱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4)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解答:

解:

A、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故A正确;

B、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旋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

C、设立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

D、蝙蝠飞行过程中能够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波确定目标的位置,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声音传播的条件、音调与响度的区别、减弱噪声的途径及声音传递信息,属于声现象基本规律的考查,难度较小,是一道基础题.

 

2.(3分)(2015•眉山)以下物态变化的事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A.

夏天,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棒周围“冒”出了“白气”

 

B.

北方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

 

C.

冬天,树枝上出现了“雾凇”

 

D.

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

解:

A、夏天,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棒周围“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正确;

B、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在也能晾干,是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B错误;

C、冬天,树枝上出现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

D、春天,冰雪消融,冰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3.(3分)(2015•眉山)如图所示,用开瓶器在A处用力开启瓶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点为开瓶器的支点

 

B.

开瓶器受到的阻力方向为竖直向上

 

C.

使用开瓶器能省力

 

D.

使用开瓶器能省功

考点:

杠杆的应用..

专题:

简单机械.

分析:

A、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

B、阻碍杠杆运动的力为阻力.

C、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是费力杠杆.

D、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解答:

解:

A、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起瓶器绕C点转动,所以C点是支点;故A错误;

B、阻力作用在B点,开瓶器受到的阻力方向为竖直向下的,故B错误;

C、起瓶器开启瓶盖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可看作是以C为支点的省力杠杆,故C正确.

D、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因此使用开瓶器不能省功,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通过观察实物,体会支点的位置,会分析力臂的长度变化.

 

4.(3分)(2015•眉山)下列装置中,与发电机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

电磁继电器

B.

扬声器

C.

电热器

D.

动圈式话筒

考点:

发电机的构造和原理..

专题:

电动机、磁生电.

分析:

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对照选项中的装置可逐一做出判断.

解答:

解:

A、电磁继电器主要利用了电流的磁效应,与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不同,故A不合题意;

B、扬声器是利用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与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不同,故B不合题意;

C、电热器主要利用了电流的热效应,与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不同,故C不合题意;

D、动圈式话筒主要利用了电磁感应现象,与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相同,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明确发电机的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再对选项中的装置是行判断,包括电流的磁效应、电流的热效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有一定综合性.

 

5.(3分)(2015•眉山)一物块轻轻放入盛满煤油的大烧杯中,静止后有160g煤油溢出;将其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大烧杯中,静止后有180g水溢出,已知煤油的密度是0.8×103kg/m3,则物块在水中静止时的状态及物块的密度分别是(  )

 

A.

下沉,1.1×103kg/m3

B.

漂浮,0.85×103kg/m3

 

C.

悬浮,1.0×103kg/m3

D.

漂浮,0.90×103kg/m3

考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专题:

浮沉的应用.

分析:

根据物体在酒精和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判断出物体在煤油中的状态,根据浮力公式得出物体的体积,从而可根据物体在水中完全浸没时的浮力与物体所受浮力的关系得出浮沉情况,确定重力,由密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密度.

解答:

由题意知,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于在煤油中的浮力,则在水中无论漂浮、悬浮或下沉,在煤油中一定下沉;

由ρ=得:

V=V排=

=

=200cm3;

由ρ=得物体完全浸没时排开水的质量:

m=ρ水V=1g/cm3×200cm3=200g;

由题意知,实际排开水的质量小于物体完全浸没时排开水的质量,所以物体在水中并未完全浸没,在水中漂浮;

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G=G排,则物体的质量m=m排=180g;

所以物体的密度:

ρ==

=0.9g/cm3=0.9×103kg/m3,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重力公式、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的掌握和运用,判断出物体在两种液体的浮沉情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6.(3分)(2015•眉山)有一体积为20cm3的均匀固体,用天平测得它的质量为160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天平测它的质量时,砝码应放在天平左盘

 

B.

此固体的密度为8×103kg/m3

 

C.

把此固体带到月球上,质量变为原来的

 

D.

把此固体截去一半,剩余部分密度为4×103kg/m3

考点:

密度的计算;质量及其特性;天平的使用;密度及其特性..

专题:

质量及其测量;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

(1)用天平测质量时,应坐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

(2)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此固体的密度;

(3)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无关;

(4)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解答:

解:

A、用天平测质量时,固体应放在天平的左盘,故A错误;

B、此固体的密度ρ==

=8g/cm3,故B正确;

C、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无关,故C错误.

D、物质的密度与物体质量的多少无关,把此固体截去一半,剩余部分密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天平的正确实验和密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对质量、密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是一道基础题目.

 

7.(3分)(2015•眉山)某同学在课外活动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关于该电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闭合S1,R2的滑片从左向右移动时,电压表示数减小,电流表示数变大

 

B.

只闭合S2,R2的滑片从左向右移动时,电压表示数增大,电流表示数减小

 

C.

滑片在R2的最左端时,先闭合S1,再闭合S2,电压表示数不变,电流表示数减小

 

D.

滑片在R2的最右端时,先闭合S1,再闭合S2,电压表示数减小,电流表示数变大

考点:

电路的动态分析..

专题:

电路变化分析综合题.

分析:

(1)只闭合S1,R1、R2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电压表测R1两端电压,根据滑片的移动,根据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判断电阻、电流和电压变化情况;

(2)只闭合S2,电路断路,由此判断;

(3)滑片在R2的最左端时,闭合S1时,只有R1连入电路,再闭合S2,R1、R2并联,由此根据并联电路特点分析判断;

(3)滑片在R2的最右端时,闭合S1,R1、R2串联,电压表测R1两端电压,再闭合S2,R1被短路,只有R2接入电路,由此根据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判断.

解答:

解:

A、滑片从左向右移动时,R2连入阻值变小,电路的总电阻变小,电源电压一定,根据I=,可知电路中电流变小,即A表示数减小,

根据U1=IR1,可知U1变小,即电压表示数变小,故A错误;

B、只闭合S2,电路断路,电压表和电流表无示数,故B错误;

C、闭合S1后再闭合S2,R1、R2并联,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电压表示数始终等于电源电压不变,R1电流不变,电流表测两支路电流之和,所以电流表示数变大,故C错误;

D、滑片在R2的最右端时,连入阻值最大,闭合S1,R1、R2串联,U=U1+U2,总电阻R=R1+R2,

再闭合S2,R1被短路,只有R2接入电路,电压表示数等于总电压,所以电压表示数为0,即电压表示数减小,

总电阻R=R2,根据I=,所以电路中电流变大,即电流表示数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电表示数的变化情况,关键是正确分析开关在不同状态下电路的连接方式,电表所测的是哪部分电压和电流.熟练运用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即可解题.

 

8.(3分)(2015•眉山)下列有关热和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内能可以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

 

B.

汽油机工作时压缩冲程中内能最大

 

C.

物体内能增大,一定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D.

燃料的热值越大,内燃机效率越高

考点:

内燃机的四个冲程;热传递;热机的效率..

专题:

比热容、热机、热值.

分析:

(1)在特定条件下内能会由低温物体传递给高温物体;

(2)掌握四个冲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做功冲程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再转化为机械能;

(3)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二者是等效的;

(4)热机的效率是指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产生的能量之比.

解答:

解:

A、冰箱,空调等制冷装置可以实现内能由低温物体传递给高温物体,故A正确;

B、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汽油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所以汽油机工作时做功冲程中内能最大,故B错误;

C、物体内能增大,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故C错误;

D、用热值大的燃料,燃烧相同燃料可以放出更多的热量,但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不一定多,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产生的能量的比值不一定大,热机效率不一定得到提高,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与热学相关的几个知识点,要求我们对内能的改变、热机的工作过程、热机的效率等

概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9.(3分)(2015•眉山)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将重600N的物体在10s内匀速提升了2m,已知动滑轮重为100N(不计绳重和摩擦),则提升重物的过程中正确的是(  )

 

A.

绳子自由端拉力F的大小为300N

 

B.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60%

 

C.

提升物体的过程中,额外功为200J

 

D.

绳子自由端拉力F的功率为150W

考点:

有用功和额外功;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功率的计算..

专题:

功、功率、机械效率.

分析:

图中使用的滑轮组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2,则s=2h.

(1)利用F=(G+G动)计算拉力大小;

(2)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利用s=2h求出拉力移动的距离,不计绳重和摩擦,利用F=(G物+G轮)求拉力大小,再利用W=Fs求拉力做功;利用W有=Gh求滑轮组对重物做的功(有用功).

(4)知道运动时间,利用功率公式求拉力的功率.

解答:

解:

(1)由题知,n=2,不计绳重和摩擦,

拉力:

F=(G轮+G物)=(600N+100N)=350N,故A错误;

(2)滑轮组对重物做的功:

W有=Gh=600N×2m=1200J,拉力移动的距离:

s=2h=2×2m=4m,

拉力做功:

W总=Fs=350N×4m=1400J,

由W总=W有+W额得,

所做额外功:

W额=W﹣W有=1400J﹣1200J=200J;故C正确;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

×100%=

×100%≈85.7%,故B错误;

(4)拉力做功功率:

P=

=

=140W,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有用功、总功、功率公式、机械效率公式、滑轮组s=nh的理解和运用,本题关键:

一是利用好不计绳重和摩擦时拉力F=(G轮+G物),二是掌握机械效率和功率的计算公式.

 

10.(3分)(2015•眉山)下列关于材料,能源及信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超导材料主要用于制作电饭锅等电热器

 

B.

自然界中的风能属于一次能源

 

C.

手机利用声波来传递信息

 

D.

至少需要8颗地球同步卫星才能实现全球通信

考点:

超导体的作用;卫星中继通信;能源的分类..

专题:

信息的传递;粒子与宇宙、材料世界;能源的利用与发展.

分析:

①电热器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工作的,电热器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内能;

②一次能源:

直接来自自然界而未经加工转换的能源,例如化石燃料、太阳能、水能、生物燃料;

③手机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

④根据科学家的测算,全球只需要3颗同步卫星均匀分布,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解答:

解:

A、当电阻为零时,不会产生电热,所以不能利用超导体制作电热器,故A错误;

B、风能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加以利用,属于一次能源,故B正确;

C、手机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故C错误;

D、全球只需要3颗同步卫星均匀分布,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故D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点很全面,包括可超导体材料的应用、通信卫星等等,需要学生综合全面知识,并要求掌握.

 

11.(3分)(2015•眉山)如图所示,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拉力F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重力突然消失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机械能增加

 

B.

物体所受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C.

物体受到的支持力对物体做了功

 

D.

物体仍然做匀速直线运动

考点:

平衡力的辨别;匀速直线运动;力做功的必要因素;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专题:

运动和力;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及其转化.

分析:

(1)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根据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可判断机械能的变化;

(2)一对平衡力必须符合四个条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3)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以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4)物体只有受平衡力或不受力时,才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

解:

A、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拉力F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重力突然消失了,则压力消失,摩擦力消失,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因此将做加速运动,动能增大,同时势能不变,机械能增加,故A正确;

B、由上述解析可知,当重力消失时,压力消失,摩擦力消失,因此物体不再受平衡力,故B错误;

C、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因此物体受到的支持力对物体没有做功,故C错误;

D、由上述解析可知,物体摩擦力消失后只受拉力作用,因此物体不可能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对物体重力消失后对压力、摩擦力的影响,是解答的关键,通过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可对选项中的内容做出判断.

 

12.(3分)(2015•眉山)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

 

A.

用电器的金属外壳应接地

 

B.

检查维修家用电器时,应将电源断开

 

C.

打雷下雨时,可以站在大树下避雨

 

D.

使用试电笔时,手要接触式电笔尾部的金属体

考点:

安全用电原则..

专题:

电与热、生活用电.

分析:

A、为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要接大地;

B、当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火线并形成电流通路的时候,就会有电流流过人体,从而造成触电;

C、当雷雨天,人如果在大树下避雨,雷电电流通过大树就会传下来.在传下来的过程中电弧放电打在人的头上,又通过人体一直传到地下去,而这样就造成了雷电灾害;

D、测电笔的正确使用是:

手接触笔尾金属体,笔尖金属体接触零线或火线,氖管发光的是火线,氖管不发光的是零线.

解答:

解:

A、当金属外壳的用电器内部线路破损与外壳接触时,外壳会带电,如果将外壳与大地相连,人接触时也是安全的,否则人会触电,所以有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其插座应安装接地线,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检查维修家用电器时,要先断开开关,以免电路中有电流,发生触电事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雷雨天,人如果在大树下避雨,可能造成雷击.说错误,符合题意;

D、使用测电笔时,手要与笔尾金属体接触,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

本题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常见现象和行为,在考查安全用电的原则中,实现安全用电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13.(3分)(2015•眉山)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为7V,电压表量程为0﹣3V,电流表量程为0﹣0.6A,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20Ω1A”,灯泡标有“6V3W”字样,闭合开关,若两电表示数均不超过量程,灯泡两端的电压不超过额定电压,不考虑灯丝电阻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压表表示数变化范围2V﹣3V

 

B.

电流表示数变化范围0.2A﹣0.5A

 

C.

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变化范围2Ω﹣9Ω

 

D.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功率为0.5W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率的计算..

专题:

欧姆定律;电能和电功率.

分析:

从图中可知,灯泡L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电流表测量灯泡电流;

(1)因为电压表量程为0~3V,电压表示数不超过所选量程,灯泡两端电压不允许超过额定电压,即电压表示数低于1V;

(2)知道灯泡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根据P=UI求出灯泡的额定电流,利用串联电路电压特点确定电压表的最小示数,然后结合电流表的量程确定电路中的最大电流;

由于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不允许超过3V,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此时灯泡两端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出最小电流;

(3)确定电路中的最大电流后,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灯泡的电阻和电路中的最小电阻,利用电阻的串联求出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最小阻值;

则根据最小电流;利用欧姆定律求出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最大阻值;

(4)根据P=I2R表示出滑动变阻器的功率,然后根据二次函数求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功率.

解答:

解:

由电路图可知,滑动变阻器与灯泡串联,电压表测灯泡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1)因为灯泡的额定电压为6V,电源电压为7V,所以电压表的最小示数为7V﹣6V=1V,因此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为1V~3V,故A错误;

(2)根据P=UI可得,灯的额定电流IL额=

=

=0.5A,

由于

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所以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为0.5A;

灯泡的电阻:

RL=

=

=12Ω;

当电压表示数为3V时,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

灯泡两端的电压UL最小=U﹣UR最大=7V﹣3V=4V,

则电路中的电流:

I最小=

=

=A,

所以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为A~0.5A,故B错误;

(3)由欧姆定律得: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最小阻值:

R最小=

=

=2Ω;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最大电阻R最大=

=

=9Ω<20Ω;

已知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20Ω1A”,所以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允许调节的范围是2Ω~9Ω,故C正确;

(4)滑动变阻器的功率:

P滑=(U﹣RLI)I=UI﹣RLI2=7V×I﹣12Ω×I

2,

功率是关于电流的二次函数,功率有最大值,并且在I=

A时功率最大,

因为由上分析可知:

电流的变化范围是:

A~0.5A,

则当I=A,P滑最大,则最大值为P滑=7V×A﹣12Ω×(A)2=1W,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应用,关键是根据灯泡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和电流表的量程确定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以及电压表的最大示数,对于选择题并不一定完全解答选项,只要有不正确的地方,本选项即为不正确.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毎空2分,共24分)

14.(4分)(2015•眉山)大型载重汽车的车轮多且宽大,是为了减小对地面的 压强 ;行驶的载重汽车紧急刹车时,路面上留下黑色的痕迹,是用 变滚动为滑动 的方法来增大摩擦力.

考点:

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专题:

重力、弹力、摩擦力;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

减小压强的方法:

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变滚动为滑动.

解答:

解:

大型载重汽车的车轮多且宽大,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对地面的压强;

驶的载重汽车紧急刹车时,是用变滚动为滑动来增大摩擦的.

故答案

为:

压强;变滚动为滑动.

点评:

本题考查减小压强的方法、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压强和摩擦力问题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解答此题类问题时要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

 

15.(4分)(2015•眉山)在测量平均速度的

实验中,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该段路程所用时间(如图乙所示),则小车通过的路程为 64.00 cm,该段路程中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0.02 m/s.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1)根据图甲和图乙读出小车的运动时间和运动的路程;

(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据此计算出平均速度,注意路程和时间的对应.

解答:

解:

(1)观察图甲和图乙可知,小车运动到的时间为32s;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路程为64.00cm;

(2)小车平均速度v==

=0.02m/s.

故答案为:

64.00;0.02.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能从图中准确读出小车运动的路程是关键;在计算速度时要注意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的对应.

 

16.(4分)(2015•眉山)手背擦上酒精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