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0479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docx

围棋入门班教材人物故事

人物故事

1陈毅元帅

(上)-1

陈毅元帅是我国现代围棋事业的奠基人。

陈毅爷爷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和围棋有着不小的缘份。

1921年,陈毅到法国里昂勤工俭学,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入狱。

在狱中他和难友们自制围棋,钻研棋艺,消渡时光。

回国后,在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爷爷在赣南打游击的艰难岁月里,围棋成了陈毅爷爷和同志们闲暇之时最好的休息方式。

在挺进苏北的黄桥大战前夜,陈毅爷爷依然抽空和军中的棋友对局。

其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感染身边的同志们和周围的朋友。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毅爷爷是我国的副总理和外交部长,他在日理万机中仍然没有忘记围棋,是我国第一任围棋协会名誉主席,为围棋的开展普及和对外交流,起了决定的作用。

陈毅爷爷有一首围棋名诗“纹枰对坐,从容谈兵。

研究棋艺,推陈出新。

棋虽小道,品德最尊。

中国绝艺,源远根深。

继承发扬,专赖后昆。

敬待能者,夺取冠军。

(中)-2

陈爷爷爱护关心老一辈国手。

解放后,陈爷爷担任了上海市长。

他知道要把围棋发扬光大,首先要安排好老棋手的生活。

当时的老棋手生活多无保障,只能靠下棋糊口饭吃。

哪顾得上培养新人推广围棋运动。

陈爷爷多次接见这些老棋手,问寒问暖,并指示先将一些有名望的老棋手安排在文史馆,使他们有固定的收入。

在他的关心下,刘棣怀、顾水如、王幼宸、魏海鸿和汪桭雄等老先生先后都当了文史馆观员。

后来陈爷爷多次提到要改善老棋手的生活,他经常强调老棋手应当享受教授的待遇。

在陈爷爷的不断关心下,老棋手的生活日益改善,他们的工资收入增加了住房改善了,政治地位也提高了。

顾水如先生担任了上海市的政协委员,刘棣怀先生担任了市人委的参事。

老棋手们吃围棋这碗饭苦了多少年,如今开始扬眉吐气了。

他们心里都明白这是陈爷爷关怀的结果。

陈爷爷希望他们能把自己的本领拿出来,为祖国的围棋事业做贡献。

后来,这些老棋手在培养年青棋手时都是那样的热心,无私,那样的全心全意,几乎看不到一点保守思想。

他们都希望年青棋手迅速提高水平,打败自己。

这是棋手的最高境界。

老棋手所以有这样的品格,是和陈爷爷的品格分不开的。

最终培养出了陈祖德和以他为领军的一代新人。

(下)-3

陈爷爷亲手缔造和促成中日围棋的交流。

1960年春,第一个日本围棋代表团来华访问。

这次来访在中日两国的围棋交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次交流是由陈爷爷和日本著名的自民党议员松村谦三先生共同发起的,陈爷爷对围棋事业做过很多贡献,促成中日围棋的交流,无疑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从此,两国围棋代表团每年都你来我往,一直到1966年我国文化大革命,被迫中断。

这在当时是很独特的,因为那时两国还没有建交,两国关系还没正常化。

陈爷爷还接见日本围棋代表团,并在人民大会堂宴请日本围棋代表团。

为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贡献。

为培养我国第一代新人,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外部环境。

为了表彰陈爷爷对中日围棋交流的卓越贡献,1963年,日本围棋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的宴会上,由杉内九段和宫本八段分别代表日本棋院和关西棋院宣读了赠送陈爷爷围棋名誉七段的证书。

然后把证书赠给了陈爷爷。

十年后,在我国文革后期恢复围棋运动项目后,日本棋院于1973年,宣布追认已经去世的陈爷爷为名誉八段。

以纪念陈爷爷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建国时的老一辈棋手和当时的围棋水平。

——4

以南刘北过为代表的老一辈棋手,是我国六十年代初期的棋界主力,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

是他们传承了我们的国宝,是他们培养出了以陈祖德为代表的新中国的第一代国手。

南刘是上海的刘棣怀,北过是北京的过惕生,这两人代表了当时我国的最高水平,曾先后夺得过全国冠军,在64年,第一次全国定段时,被授予五段——当时全国最高段位。

另外还有北京的三老是:

过惕生,金亚贤,和崔云趾。

上海的四老是:

刘棣怀,王幼宸,魏海鸿,和陈祖德的老师顾水如。

等等。

过惕生是我国第二代国手聂卫平的老恩师。

另外,当时的水平是很低的。

和日本的最高水平到让两子。

1960年,在陈祖德记录的中日围棋交流史上,用的竟是“国耻”二子。

日本来了一个八段,一个七段,一个五段(女),两个业余棋手。

尤其是伊藤五段老太太,八战全胜,杀得我们成名的国手个个败阵,“拿着棋子的手不停地颤抖,其情景令人不忍目睹。

陈祖德说“实在不光彩”。

“无论如何也是个耻辱”。

我国的围棋就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我们今天,小龙小虎们驰骋天下时,不要忘记了他们这些令人尊敬的老前辈。

 

陈祖徳

(一)-5

陈祖德出生于1944年。

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国手中的领军大帅。

陈祖德很小就跟随父亲学会了围棋,在他七岁的那年,陈祖德在上海襄阳公园和老年闲居上海的顾水如先生下了一盘受七子棋,下着下着顾老突然高兴的一拍桌子说,这个孩子我收了!

从此收陈祖德为徒,陈祖德的棋艺大进。

五年后,年近七十的顾水如把十二岁的陈祖德推荐给了当时的南方棋界盟主刘棣怀。

受这位老师的影响,陈祖德的棋风钢烈,极擅长中盘搏杀,对中国古代棋艺精髓领会得颇为透彻。

1959年,十五岁的陈祖德获得了上海市的围棋冠军。

1960年,陈祖德战胜了当时的“南刘北过”,开始在全国棋坛崭露头角,1962年陈祖德获得了全国比赛的亚军。

1963年在让先的情况下,陈祖德第一次战胜来访的日本九段棋手。

随后,在1965年陈祖德又率先在分先棋中,战胜了日本九段岩田达明。

在国内的比赛中,1964年,1966年,1974年陈祖德三获全国冠军。

(二)发奋钻研,创立布局中国流——6

陈祖德对围棋的热爱,对围棋的追求贯穿于自始至终。

一个人,长大了不管干什么,只要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事业勤勤恳恳,发奋钻研,就能一定干好干出成绩来。

不管干什么,一定要干好。

陈祖德就是我们各行各业的好榜样。

在进入国家队以后,陈祖德的棋艺不断的提高,在和日本棋手的不断交往中,尤其是六一年和安藤英雄(日本业余围棋冠军)比赛后,深感布局对于发挥水平的作用。

只有在布局中摆好阵势取得主动才能顺利进行中盘作战。

经过一段的研究,他感到“对角星”布局较适合自己的棋风。

但“对角星”以为大家所熟知,又可轻易地阻止使用,陈祖德决心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并利于突破的布局。

他认真研究现代日本布局,研究中国古谱,日本古谱和日本“新布局”时期的布局,直至研究日本业余棋手的布局。

他研究的棋谱多了,视野就开阔了。

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他所追求的理想布局——执黑棋采用“对角星”布局,如果对手阻止使用“对角星”布局,则采用“中国流”布局。

当时还没有“中国流”这个名子。

就这样,中国流布局产生了,并很快在中国世界上盛行,最后被日本围棋界称之为“中国流”

(三)人生受阻,逆境磨练志不移——7

国运盛,棋运盛。

国运衰,棋运衰。

随着66年底日本围棋代表团访华的结束,我国的文化大革命终于把围棋运动扫下了共和国的舞台。

一大批新生国手,一代国家的栋梁之材,被迫离开了棋盘——不许下棋了。

刚刚建起的围棋大厦,一夜间被轰然推倒。

正在追赶日本围棋的中国围棋列车,突然被撞出轨了!

陈祖德从一个五好运动员一下变成被改造的对象。

终于在1970年夏天,被下放到山西省长冶市屯留县,国家体委的“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年底,又被分配到北京第三通用机械厂。

同去的还有吴淞笙,王汝南,曹志林,华以刚,邱鑫和黄德勋。

这就是以后闻名于世的“三通用七兄弟”。

在没有棋下时,有一天他收到了清华大学一些师生的来信,希望得到他的指导。

于是他便带着邱鑫或曹志林去了清华大学。

在学生宿舍摆开了指导棋,由于校内的很多围棋爱好者闻风而来,观看的人太多了不但把桌子四周围的水泄不通,连双人床的上铺也坐满了人。

晚上就和同学们挤在一起。

清华大学至今还是高校里围棋水平最高的。

在三通用时,社会上经常有爱下围棋的人去找他们,他们都给予了热心的指导和帮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后来的棋圣聂卫平。

曹志林还办了个小围棋班,教大家学棋。

在逆境中,有的人放弃了自己的追求,有的人沉降沦落了。

可是陈祖德却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没有放弃对事业的热爱,没有停止对逆境的斗争。

我们不但要学习他勇于夺冠的精神,更要学习他做人的高尚品德。

(四)棋品要好,人品要高,学棋要先学做人——8

陈祖打德棋不但好,棋不但高,棋品更好,人品更高。

下棋不管碰上棋比自己好的还是差的,都要认真下棋,不能瞧不起对方,不认真和对方下棋。

在他的一生棋海中,有一次对局对他的刺激最大,使他对什么叫棋品,什么是人品有了深刻的认识,使他终生难忘。

那是在1960年日本围棋代表团访问我国时,陈祖德和安藤英雄下的一盘棋。

“俩人交手不久他就占了上风。

安藤感到自己取得了明显的优势后竟然站了起来,悠闲地在赛场走来走去观看其他几局比赛。

后来他甚至离开赛场,到外边庭院中欣赏花卉和盆景(比赛场地设在北京的北海公园)。

他一次又一次地起身得意地漫步,对我的自尊心是莫大的伤害。

安藤的行为是出于年少无知,但是他的行为却给我上了一课,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棋手的傲慢表现会给他的对手带来多大的伤害。

今后如果我的水平提高了,我决不会象安藤那样蔑视对手,我决不会无故离开自己的椅子。

自己要被人尊重,首先要尊重人。

在与人相处时,陈祖德同样在文革时遭到冷待,后来他说:

这件事从反面教育了我,人不分社会地位的高低都有自尊心,伤害别人的自尊心是不道德的是残酷的。

对广大的围棋爱好者,陈祖德更是没有一点大冠军的架子,从来都是平易近人。

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时代,陈祖德说:

特别是广大的围棋爱好者,他们总是关心着我们,不断地使我们得到鼓舞。

我呢,每月要买上一大堆邮票信封,和全国各地的棋手围棋爱好者保持联系,有时一天就发出十来封信。

发信之多可见收信同样之多啊!

(五)历尽劫难,凤凰涅槃超自我——9

在经历了文革之后,我国的围棋事业又开始了一次飞跃。

但是更大的灾难又降临到陈祖德的头上。

在八零年的乐山全国赛上,陈祖德大口吐血,终于病倒了,送回北京治疗时,发现是得了癌症。

又一次劫难!

手术后,陈祖德躺在床上,知道自己已经不再可能上场撕杀了,一个运动员的寿命已经终结了!

但是,一个人的追求不能终止。

一个人对事业的热爱不会完结!

他在病床上,决心再和病魔争夺一次,用所有的时间来写一部书,把我国从建国开始到他病倒的这几十年的围棋史写下来!

让后人知道我们的围棋事业来之不易!

这就是后来出板的《超越自我》。

陈祖德终于战胜了病魔,再一次获得了新生。

虽然陈祖德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但是陈祖德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各个行业上的,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奋发向上,报效祖国!

聂卫平

(一)辉煌的成绩——10

中国棋坛继陈祖德之后,又产生了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就是我国著名棋手聂卫平。

在文革后期恢复国家围棋队后,聂卫平就首选入队,1974年,第一次战胜日本九段宫本直毅。

1975年聂卫平首次夺得全国个人赛冠军。

并在当年连胜来访的日本围棋代表团中的两位九段棋手。

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高川秀格。

“聂旋风”的雅号开始在日本流传。

1976年中国围棋代表团访日比赛,聂卫平连胜日本的“天元”藤泽秀行,“本因坊”石田芳夫及另四位九段,仅输了一盘。

取得七战六胜的辉煌战绩。

以此为标志,开始了聂卫平时代。

中国队也首次取得了27胜24负,5和的出色战绩,日方不得不把今后的比赛升级为“全面对抗”。

在1985年至1987年的前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聂卫平作为中方擂主取得了九连胜的辉煌战绩,连胜三场擂台赛。

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擂台赛英雄”。

聂卫平的围棋生涯达到了光辉的顶峰!

为了表彰聂卫平对中国围棋的卓越贡献,中国围棋协会于1988年授于他名誉“棋圣”称号。

聂卫平一生战绩辉煌,曾获六次全国个人赛冠军,八次新体育杯冠军,六次十强赛冠军,棋王,天元,CCTV杯各一次,共计23个国内冠军!

并获得了三次世界大赛的亚军。

聂卫平历史功绩在于,把我国的围棋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极大的缩小了与世界最高水平的差距(三个世界亚军),并引发了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围棋热,一次从未有过的大井喷!

兴趣领路,自小好棋

(二)——11

聂卫平板1952年8月17日出生在北京。

祖籍河北深县,九岁时因为经常看父母和外公下棋,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学会了围棋。

同时无师自通的还有他的弟弟聂继波。

兄弟俩学会下棋后经常不分白天黑夜的下,弟弟继波开始水平要比哥哥卫平的水平要高。

但是,聂卫平打小就有极强的好胜心,尽管经常输给弟弟,但他屡败屡战,最终超过了弟弟。

聂卫平的父母本来不赞成孩子成为职业棋手,原因是希望孩子成为一名公程师。

开始孩子们无师自通学会了下棋二老还很高兴,他们认为下围棋是锻炼孩子们智力的好方式,所以未加阻拦,没想到聂卫平下棋竟然没完没了。

有一次因为下棋劳累过度竟休克了过去,这下父母着了慌,他们要求聂卫平不许天天下棋,已经完全痴迷于围棋的聂卫平于是偷偷摸摸地避着父母下棋,后来因为看日本代表团的访华比赛还逃了学,母亲知道后很很地揍了聂卫平一顿,并且禁止他下棋。

挨了揍的聂卫平后来从未逃过学,而且学习成绩出众。

特别是数学成绩很好,于是父母不再真的禁止他下棋了。

陈毅领路,拜师学艺。

(三)——12

聂卫平10岁的时候结识了爱下围棋的元帅陈毅伯伯,此后经常和陈毅伯伯下棋,有一次陈毅伯伯下错了想悔棋,聂卫平死劲地按住陈伯伯的手不许悔棋,他争强好胜的性格陈伯伯非常欣赏,经常鼓励他好好下起,早日“打败日本九段”,聂卫平牢记在心,这成了他奋斗不止的动力和源泉。

聂卫平良好的下棋性格为自己争得了机会,陈毅伯伯给他介绍了几位当时的名师。

第一位是张福田老师。

聂卫平开始拜张福田为师时,下了局让十七子的棋,结果聂卫平还是失败了,这使自以为棋艺很高的聂卫平大为震惊!

他没想到还有那么高水平的人!

从此以后刻苦学棋,一丝也不敢疏忽、疏懒。

有一次聂卫平趁大家都不在的时候偷偷地打开了张老师的提包,正好被张老师瞧见,张老师不动声色,结果看到聂卫平从老师的提包里“偷”出了一本棋书,全神贯注地看了以后,又悄悄地放了进去,他的这一举动,让张老师大为赞赏,一个十岁的孩子学棋有如此“心计”,又是如此刻苦,张老师认为聂卫平日后必成“大器”,从此对他关爱有加。

(四)——13

聂卫平的第二个老师是雷溥华,他给了聂卫平扎实的基本功。

聂卫平的第三个老师是大名鼎鼎的过惕生。

过老和雷老教棋,虽然各有个的路数,但在根本点上是一致的。

他们都要求聂卫平从基本功练起,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先学习下“功夫棋”。

开始聂卫平对这一套很不适应,他以为自己有了一定的基础,就千方百计地想从老师那里学上几个绝招,老师却执意不肯这样做。

雷老师明确告诉聂卫平:

下棋好比登山,层层上升,才能“会当凌绝顶”。

这里边没有什么绝招。

如果一味急于求成,就会造成根基不稳。

如果连加减法都不会,怎么能学乘除法呢?

聂卫平是个懂事懂道理的孩子,道理听明白了,就按老师说的去做。

他潜下心来,一“着”一“式”,潜心学习,不急于求成。

每学一段时间,雷老师就带他到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去和北京市当时知名的少年棋手程晓流,金同实,谭炎午等对弈,然后再复盘讲解。

有位大教育家说过,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在兴趣的引导下,聂卫平一头扎进了围棋世界,形容聂卫平的学棋,用“刻苦”两个字已是远远不够了。

他的努力,仿佛已经超过了这两个字的境界,可以说,他是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围棋,这时,围棋已经是他的命根子了!

(五)——14

对于聂卫平的勤奋好学,过老同样格外高兴。

与聂卫平同时学棋的还有他的亲弟弟聂继波,聂继波及为聪明,一学就会,进步飞快,棋力在聂卫平之上。

当时不只是家里的人,还包括一些围棋界的知名人士,几乎都认为继波会在围棋事业上有造就。

但此时,唯独过老另有见地。

他说:

继波固然聪明,但做事不够专一,刻苦钻研精神远不如卫平。

聂卫平好学不倦,专心致志,始终如一,如能持之以恒,将来攀登围棋高峰的肯定是他。

过老看聂卫平学棋辛苦,怕他熬坏了身体,每次教完了棋,都要带他到附近饭馆吃一顿饭。

然后再把他送上回家的公共汽车。

那时候,我们国家刚刚渡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

过老尽管在围棋界很有名气,家里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却不好,老两口住在一间小房,狭窄不说,屋顶还漏雨。

聂卫平的父母都是热心人,出于对过老的敬重,执意把过老夫妇请到家里,腾出了一间最好的房子,请他们居住。

这样一来,倒成全了聂卫平。

他再也不用赶着坐公共汽车去过老家了。

每天放学回家,顾不得和家里人说上一句话,他就一头扎进过老的房间,而过老也早已把围棋桌安放好了。

 

(六)——15

和过老接触越长,聂卫平越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少的可怜,别的不说,就看过老身边那一大摞子棋谱吧,从唐代王积薪的《围棋十诀》,以及宋代张拟的《棋经十三篇》,直到清代施襄夏的《弈理指归》,还有日本的各个流派,几乎是应有尽有。

这些凝聚着前人血汗的精华,象磁铁石一样,吸引着小聂卫平。

他紧紧跟随着过老,在书海里遨游,尽心吸取营养。

过惕生住到了聂卫平的家里,这使得聂卫平的棋进步很快,从1963年到1965年,过老不知和卫平下了多少指导棋,从让六子开始到执黑平下,聂卫平逐渐成为一流高手。

聂卫平从过老那里学到了良好的布局,大局观得到很好的训练,对他日后的棋艺影响很大。

直到65年过老搬到体委新落成的宿舍。

过老住在聂卫平家,也引来了国家围棋队的一些名将,陈祖德,吴淞笙,王汝南等人常来向过老求教。

每逢这时,过老总是要安排聂卫平和他们对弈几盘。

下完棋,送走课人,师徒两人再回过头来重新复盘。

在这之后,回到自己房间里,聂卫平还要摆一遍,久而久之陈祖德的中盘搏杀,吴凇笙的严谨布局,王汝南的收官技术,都在聂卫平心中扎下了根。

变成了他自己的财富。

 

聂卫平(七)——16

聂卫平象是和过老粘在了一起,爸爸妈妈的房间虽然近在咫尺,他却很少光顾。

有时候家里饭熟了,妈妈,姐姐三番五次来叫他,他也不动身。

反正他不用担心饿肚子,想吃的时候就在过老家吃了。

长此下去,妈妈不愿意了,她担心过老休息不好,更怕聂卫平对围棋过分入迷,耽误了学习。

为此,她不止一次警告聂卫平:

不准天天往过老屋里跑!

聂卫平的回答是——置若罔闻。

气得妈妈揪着他的耳朵质问:

你到底姓聂还是姓过?

妈妈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聂卫平毕竟还是个孩子,缺乏自控能力。

有一次,由九段棋手梶原武雄率领的日本围棋代表团在民族宫与中国队交战,聂卫平费尽心机,从刘仁(北京市副市长)的秘书——他的一个大棋友那里弄到一张“请柬”。

于是他破天荒的连逃了三天学,跑到民族宫去看比赛。

第三天,妈妈知道了此事,特意跑到比赛大厅去找,聂卫平吓得提着书包藏到厕所里,半天不敢出来。

回到家里,母亲勃然大怒,对着聂卫平挥起了鸡毛掸子,一通很打。

爸爸也支持妈妈,给妈妈助威。

这次教训,对聂卫平来说,确实十分深刻。

妈妈的打固然给他留下极为强烈的印象,但是更使他难以忘怀的,却是爸爸妈妈说出的话:

你怎么忘记了陈伯伯的嘱咐呢?

首先是功课好,然后才是下围棋!

从此以后他功课成绩一直很好。

(八)——17

“学棋的艰难”,现在的同学们是怎么也不能理解的!

这是因为国家从大环境上给我们创造了好环境,家长、老师、学校从小环境上给我们创造了好环境。

我们自己身在其中而不知。

可是,在聂卫平小的时候,想学棋却是那么难。

在聂卫平的棋艺突飞猛进之时,文化大革命突然降临了!

一切都在一夜之间变了!

刚上初中的他,遭到了极大的打击,父母从高级革命干部一下变成“地富反坏右,牛鬼蛇神”。

家也被“抄家”了。

学校也不上课了。

围棋更不让下了!

因为围棋算是“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势力。

连国家围棋队都解散了,聂卫平还上哪学棋去呢。

没过几年,就开始“上山下乡”了,全国几百万、上千万的初中高中学生,因为城里没有工作可干,而被迫去农村谋生!

但是还说是“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就这样,聂卫平被分配到黑龙江北大荒农场。

一个下围棋的人,如果不让他摸棋子,那会是什么样?

哪就象要他的命一样!

有一天聂卫平终于忍耐不住了,他想起北京知青程晓流。

程晓流也是北京棋界有名的少年选手,他不但棋艺高,而且颇有文采,是棋友们公认的小秀才。

他也被“上山下乡”了,和聂卫平同在一个山河农场,但相距一百多里路。

 

(九)——18

这一百多里当然挡不住聂卫平。

1970年春节,纷纷扬扬的大雪把大地盖得严严实实,呼啸的西北风把松嫩平原上空吹得白茫茫一片。

聂卫平顶风冒雪,带着一身寒气,撞开了程晓流住的那间宿舍房门。

“哎呀,小聂!

”程晓流又惊又喜,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他帮聂卫平摘下结满冰霜的帽子,拍打着他身上的雪花。

“围棋带来了吗?

”聂卫平指指身后鼓鼓囊囊的书包,瞪了对方一眼,这还用说!

“太好了!

快上炕暖和暖和!

”进了宿舍,程晓流找到暖水瓶倒水的功夫,那边聂卫平已经手脚利落地摆好棋了。

他已是急不可耐了!

象沙漠旅行突然遇到了清泉,象海难后骤然踏上大路,两个棋友只觉得热血一个劲地往脸上涌,心头翻滚着激动的浪化。

起先他俩还互相探问探问彼此的情况,不一会儿,两人就知趣地闭上了嘴,把全部精力都倾泻到棋盘上。

夜深了,风声越快越紧,风和雪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另人谈虎色变的大烟泡,撞得门嗦嗦发抖,响个不停。

就象要把整个房子一起卷走!

聂卫平和程晓流的棋,还在一盘一盘没完没了的下!

下个没完!

同宿舍的知青早就睡了。

(一十)——19

炉膛里的闪着飘忽不定的火光。

在黑白棋子的响声和起落之中,两个人仿佛进入了神奇的梦境。

在他们心目中,身边的一切都已融入了无边的夜色,唯有棋盘和棋子焕发着奇异的光彩。

那圆润晶莹的棋子,多象安徒生笔下那个小女孩手中的火柴,每晃动一下,都会在他俩面前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图景,勾起他们对旧日生活的美好回忆。

尽管这图景总是一闪而过,然而,幸福来的越少不愈显得珍贵吗!

聂卫平在程晓流农场的小屋里住了五天。

在这五天之中,除去吃饭,睡觉,上厕所,他们把全部时间都用在下棋上了。

他们也记不清到底下了多少盘,反正彼此的精神都到了一种补偿。

这是一种享受,但却是带病态的享受。

是人的兴趣和爱好,这躯体内的神灵被禁锢压抑之后,不顾一切地表现出来的结果。

一向喜欢吟诗的程效流当时哼出一句“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诗。

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情景,聂卫平至今还记忆犹新!

从此,在四分场与九分场之间,长达百余里的公路上,不时可以看到聂卫平和程晓流风尘仆仆的身影。

俩人不是我上你那,就是你上我这。

一条无形的感情的线,把他俩紧紧地连在一起。

在时断时续的接触中,俩人的棋艺和友宜与日俱增,突飞猛进!

1973年国家恢复国家围棋集训队时,俩人都同时入选。

由业余棋手转变为专业棋手。

俩人经过自己地不懈努力,人生终于发生了质的转变,质的飞跃!

十——20

人的一生,总会有顺境也会有逆境,顺境可以消融人的斗志,逆境可以磨练人的的志,不管哪种环境都是磨练和考验!

顺境容易过而逆境则难闯。

聂卫平没有在文化大革命之中耽误时间,相反,他反而充分利用了这几年的时间,使自己不断提高,当祖国需要他为国争光时,需要他上战场冲锋陷阵时,他便立刻能去奋战。

在农村他没有耽误时间,在回城时更是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机会!

当时陈祖德等七名国家围棋队的选手,正栖身在北京第三通用机械厂,聂卫平当然不会错过这个绝好的机会!

回城后就去寻找他们“三通用七兄弟”。

由此看来,只要我们自己想学,就能够有机会学,就能够有办法学。

“文化大革命”进行到“斗、批、改”阶段后,国家围棋队和很多运动队一样,被强令解散。

哪些昔日名震体态的教练和运动员,象扔垃圾一样被随意丢弃到各个角落,很多人被发配到边偏僻的山区和林场。

只是因为周总理说了“围棋要留种子”的话,这七名棋手才得以集体在京郊安身,穿上工作服当了工人。

陈祖德和曹志林是模具钳工,吴淞笙和王汝南是维修钳工,丘鑫和黄德勋是车工,华以刚是铣工。

他们虽然改了行,却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而是牢记周总理的嘱托暗地里厉兵秣马,等待着东山再起,为国争光。

十一——21

陈祖德说的好“我们的座右铭是,不管命运把我们抛到哪里,就在哪里把欢乐发掘出来,而我们的欢乐就是围棋”。

聂卫平的突然出现,同行们喜出望外,围棋事业又添了生力军。

几位名震一时的围棋国手,热情地接待了这位锋芒毕露的小弟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