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改革.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0536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课程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音乐课程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音乐课程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音乐课程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音乐课程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音乐课程改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音乐课程改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音乐课程改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音乐课程改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音乐课程改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音乐课程改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音乐课程改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音乐课程改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音乐课程改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音乐课程改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音乐课程改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音乐课程改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音乐课程改革.docx

《音乐课程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课程改革.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音乐课程改革.docx

音乐课程改革

  

  第一篇音乐课程改革

  《音乐专业课程改革》

  初探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改革

  ——以闽南师范大学音乐专业为例

  摘要高校音乐专业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专业音乐素质的高校人才,在必修专业课程和选修专业课程的选择上,校方理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建立更为合理规范的音乐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本文以闽南师范大学音乐专业为例,初探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该如何改革。

  闽南师范大学,由1958年龙溪师范大专班发展而来,1963年合并建设为福建第二师范学院,1986年发展为漳州师范学院,2020年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至今。

它坐落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市,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本科一批招生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是福建省仅有的两所师范大学之一,另一所是福建师范大学。

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坐落在校园东区,学院教学楼原为旧图书楼改造而成,教学楼内包含学生与教师钢琴琴房八十余间,并开设器乐、声乐、音乐史、音乐理论、音乐教育等必修专业课程,以及政治、英语、文学等选修专业课程。

  一、音乐学课程设置现状

  音乐学,主要分为音乐教育学和音乐表演学。

音乐教育学顾名思义就是培养从事音乐专业的教育人才,音乐表演学就是培养舞台上表演音乐内容的人才。

专业性质本身存在与不同方向发展,其课程选择就存在着差异。

音乐师范班应该以今后的从事教育职业为中心开设课程,音乐表演班应以专业技能的提高为重点开设课程。

以闽南师范大学12级音乐学的两个班级为例,两个班级在大一一学年共同修习的课程有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舞蹈,中西方民族音乐,乐理与视唱练耳等课程。

不同的是例如12级音乐师范班,在针对教育专业这一块进行强化,开设了教师口语,为期一学期,课程考察标准为平时成绩加上期末朗诵成绩的比例和。

12级音乐表演班开设了朗诵与正音,课堂内容主要是进行普通话的矫正,教师教授正规的普通话。

虽然与师范班的教师口语有些相同点,但是表演班的朗诵与正音侧重点还是朗诵,最终目的是为了歌唱中国的歌曲更加得心应手,更正确的表达歌词的发音与歌词的内涵。

教育班的教师口语,侧重点在教师的教这块,教师从声母到韵母,逐字逐句教学,更多的是理论书写方面,只有在期末考核时才让学生有个展示教学成果的机会。

  高考内容的差异导致师范班的学生与表演班的学生专业知识的差异,学校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到这一块。

例如闽南师范大学12级音乐师范班的学生几乎所有都是福建省学生,他们在高中福建省音乐联考时的考试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视唱听音、声乐、器乐。

没有任何笔试环节,甚至在听音这一环节也是只要哼唱出正确音高就能得分,不用唱唱名。

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学生自然只注重考试内容,而忽视了最重要的音乐理论,使得上了大学后,无论是乐理知识还是曲式分析,总体水平都远远落后于表演班的同学。

12级音乐表演班的学生生源主要来自于山西省和江西省,这两个省份在音乐联考上,将理论笔试作为很大比分的一个考察点。

因此,理论环节的差异之大可想而知。

  二、重视实践环节

  无论是音乐教育学还是音乐表演学,在课程选择与设置上,众所周知实践能力是最重要的,我觉得高校应十分重视实践这一块。

高校培养的是社会型人才,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或者仅仅面对自己的专业老师,除了这些,还要培养学生在应对社会环境而做出更好的选择。

由于学校课程设置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没有办法真正的做到把音乐教育或音乐表演与音乐实践相结合。

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在2020年6月分别举办了两场小型音乐会,分别为声乐专场音乐会和钢琴专场音乐会。

每位声乐或钢琴专业任职教师安排两名学生上台进行汇报成果演出,学院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提高教师展示教学成果,加强学院间的专业交流,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提供一个虽然不是太大的舞台,但是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登台经验,展示个人的专业技巧以及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自从开设了这样的“月音乐会”后,平均每个学期都会举办两到三场,由原来的声乐与钢琴两场转变为声乐、钢琴、器乐三场音乐会,再到后来的综合中型音乐会,集合了声乐、器乐、钢琴的各个类型的演出。

甚至几位老师还别出心裁的共同筹备一个节目,更进一步的强化了音乐会的可看性、专业性、娱乐性、交流性。

这也从侧面督促本校音乐专业学生更努力的学习自己侧重的专业,使得学生走出校园能有一技之长。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隐形课程设置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弊端,比如专业老师手头上本专业比较好的学生数量远远少于专业不太强的学生数量,导致专业老师经常性的选择那些本专业比较好的学生反复上台,而忽视了本专业不太好的学生,这样音乐会的局限性就体现出来了。

还有的教师没有很重视学生这样登台的机会,没有很早的给学生布置任务导致准备时间不够充足,内在影响心理,外在影响发挥。

除了举办音乐会的形式外,还有每个学期的期末考核,完完全全的是展示个人的风采,声乐方面准备一首声乐曲目,钢琴方面准备四到五首不同种类的钢琴曲包括看谱自弹自唱。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全面的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

三、加强舞蹈专业

  音乐与舞蹈自古就是紧密联接在一起的两个元素。

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几乎没有不带音乐伴奏的舞蹈。

在舞蹈中,音乐帮助舞蹈强化节奏,使舞蹈的律动感更强烈,加强了舞台表演的感染力。

就像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郑玉玲院长说过“舞蹈最重要的是气息,带上胸腰,跟随着音乐的节奏有节奏地进行舞蹈呼吸。

”节奏是音乐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没有节奏的骨架,音符就很难有组织有结构的形成一首动人的乐曲。

背景音乐根据舞蹈的需求,结合剧情、人物、动作等各种舞蹈因素,来制定相应的背景音乐,以达到画龙点睛而又不喧宾夺主的作用。

离开音乐,舞蹈就很难表达最饱满的情感,跌宕起伏的气势。

音乐其本身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聆听着常常把自己的情感带入音乐世界里,音乐更像是一条隐形的纽带,让观众更直接的接触舞蹈。

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舞蹈课程相当缺乏,音乐专业的学生每周只有一节舞蹈课,课程量的严重不足的原因是源于我院舞蹈师资力量的匮乏——只有一名舞蹈老师。

许多同学未能真正明白学习舞蹈对于音乐学习有极大帮助的这一意义。

学习舞蹈,能使我们的身段体态更为挺拔精神,令我们的舞台形象更具魅力;学习舞蹈,能使我们的舞台表演手段更为丰富,表现力更为动人;学习舞蹈,能使我们增进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拓展我们的艺术视野,令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全面发展的人。

学习舞蹈拥有的诸多益处,需要引起学生们的重视,应当珍惜为数不多的舞蹈课,掌握技能,为己所用。

  四、重视文学课程我们常年有一个误区学习音乐的学生文化课普遍不佳。

这一误区久而久之让很多人都默然接受,最终变成了一种常态认识,这是极为危险的意识错误。

  音乐与文学犹如一对孪生姊妹,自人类文明的起始,二者便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翻开人类历史的史册,揭示文学与音乐密切关系的事实不胜枚举。

以一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为例,我们常将其作为儒家文化典籍来看待,其实它更为本真的面目,是三千多年前“流行歌曲”的身份。

再如汉代乐府中,多数诗歌都可“入乐”。

而后的唐诗宋词,皆是可吟可歌的。

由此可见,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不论是在声乐的学习或者钢琴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拥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真正领悟作品内涵,把握作品情绪,做出真挚动人的音乐。

若不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我们对于作品的理解,永远只是按部就班埋头苦干的技术工匠而已。

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在音乐上取得卓越造诣的音乐大家,必定具备相当深厚的文学修养,深厚的文学修养为他们的音乐镀上灵魂的光辉。

试举我国近代学堂乐歌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李叔同,在李叔同所依曲填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与音乐的双重修养在他身上完美的体现。

对中国传统经典诗词文化的熟知,使得李叔同所作的音乐作品具有深远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不仅如此,文学修养的提高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唯有拥有至纯的灵魂才能做出至诚的音乐。

可见我们对于文学的学习是如此的需要,但是我院对于文化课程设置,却并未重视。

我们只接受短短一个学期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这是远远不够的。

若想在音乐的世界里,获得更高的境界与造诣,无论如何都不能脱离对文学的不断学习,可以说,二者是共进共长的。

但是我们的学生多数只专注于技术上的钻研追求精进,却没有在内涵上提升自我,这对于自己的音乐学习道路非常不利。

通过对文学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使之内化,成为我们的软实力。

学校方面,理应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上考虑,摆正文学在艺术学院的地位,不能认为这是特别属于中文系历史系的课程,其实我们,更加需要。

  五、声乐钢琴专业学习时间太短

  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师范班的声乐钢琴专业学习时间仅仅只有两个学年之长,并且上课的体制也存在许多弊端,由二至三个学生共同分享一节课的时长,这让原本一周只有一节的专业课显得更加的短促。

因为时间的极度有限与学生人数偏多无法兼顾的原因,教师对于教授的内容无法做到细致讲解与指导。

这让师范班学生的专业学习步伐缓慢甚至无从前进。

在我院,音乐表演班的专业水平常年高于师范班,原因正是如此。

表演班一人一周享有一个课时,时间充裕,教学内容自然丰富,所学技能知识自然比师范班要来得多。

虽说师范班旨在将学生培养为一名教师,但是唯有具有一定水平的

  专业技能,才能胜任音乐教师这一职责。

如果只有短短两个学年的专业学习,仅仅是刚刚入门,却要面临着结束学习的窘境,这对师范班学生来说是不公平不合理的。

许多无法继续学习的学生,久而久之,专业技能不进则退,在毕业之际,万般归零,一无所获的人不在少数。

这一问题需要引起我院领导的重视,着力解决这一迫切的问题,让师范班的学生,也能够拥有合理的专业学习时间长度。

同时这也是师范班学生的共同的强烈的愿望。

在同省的其他学校的音乐专业院系里,许多在大学三年级时候进行专业选拔考试,专业能力优异的学生给予进行继续学习的机会。

虽然选拔考试这一制度会伴随着许多潜规则等问题的诞生,但是面对问题,我们应当思考应当进行解决,而非进行取缔,取缔只会使学生的正当学习利益受损,哀鸿遍野罢了。

所以我院应当郑重对师范班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长进行重新的审视讨论,为师范班学生的专业未来负责。

  第二篇音乐课程改革

  《音乐课程改革》

  音乐课程改革

  一、关于音乐课程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分析

  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对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作了全面部署。

其中第三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从国家领导人的谈话中,不难看出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力量,素质教育的成败,决定了孩子们今后是否能更好地担起建设强大国家的重任。

  前苏联巴班斯基、日本铃木、匈牙利柯达伊教学法中早已突出强调“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这样的结论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音乐教育有着“首先培养人”的作用。

这与我校提出的“育人教书”的方针政策不谋而合。

再者,由于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特有的“音乐语言”来塑造音乐形象,反映现实,表现情感,人们在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欣赏和创作,来感受、鉴赏、表现它的美,进而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同时得到美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也是“美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

  二、关于我校学生对音乐课认识现状的分析

  1、大部分学生在弱势环境中成长起来,对自己的前途自信心不足,对学习的热情自然也不是很高,学生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想学习专业技术,音乐课混一下就行了。

  2、初中的素质教育出现断层现象,为追求升学率,很多学校取消了音乐课程,在初中上过音乐课等素质类课程的学生仅占30%。

  3、我校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至比较偏远的农村与郊区,视野不够开阔,人文知识、音乐知识贫乏,对音乐课的认知仅限于流行音乐的狭小层面。

  三、关于音乐课程改革的几点想法

  1、构建一个和谐、自由、平等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学生和音乐在一种良好的情景氛围中相遇,并产生相互的美好的影响。

  2、慎选曲目,灵活运用。

在课堂上灵活穿插学生较为喜欢的流行音乐给学生鉴赏或者教师示范并教她们学唱,从而更有激情的进行教学活动。

  3、让教师的个人魅力成为课堂的有力支撑。

首先,教师要当一名“最佳演员”,唱歌、弹奏、表演、语言、指挥包括仪容仪表、教态,都要恰到好处。

其次,教师要把握“最佳学习时期”,张弛有度,劳逸结合。

再次,教师要采用“最佳教学手段”,可用视频、图片、表演、以及适当的道具突出音乐作品形象,使学生更容易接受音乐作品,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最终能领悟音乐艺术形象的魅力。

最后,要争创“最佳教学效果”,在愉悦的环境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爱上音乐课,尽情地释放,尽情地彰显个人的魅力,使他们青春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最终提高审美和素养。

  第三篇音乐课程改革

  《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一、音乐新课程改革的作用

  

(一)可以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黑格尔曾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要消除现代社会带给人类的这些负面影响,最好的方式和途径就是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

因为美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反应方式的教育,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的情感和理想,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与和谐的状态。

因此,音乐课程是造就完美人格的基本方式与最佳途径。

  “美育”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家席勒。

席勒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康德的美学思想,提出了审美教育问题,他的《美育书简》是世界第一部美育宣言书。

席勒提出“如果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而美育的性质和任务,就是在感性和理性的领域之外开辟一个新的情感领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和完整的人格。

由此可见,“美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同人的情感领域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古今中外的许多美学家和教育家都是十分重视美育的情感教育作用。

  古希腊的柏拉图、英国的培根、法国的卢梭、德国的黑格尔、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以及我国古代的孔子、孟子、朱熹等人都有过这方面的论述。

  情感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中,显示出极其重要和深刻的作用。

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态度和内心体验,它时刻伴随着人的精神生活。

情感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心理内容,极富独特性,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

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最能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使人陶醉、激动、震颤,加深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音乐课程改革

  音乐作为一种最富于情感表达和最具有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蕴含着巨大的美感能量,因此,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

而且,音乐教育的情感性和审美性是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它是美育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历次音乐教学大纲中均明确提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的指导思想,这是半个世纪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经验积累和科学总结。

  

(二)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要求。

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例如美国在六十年代为了研究音乐对人在创造能力发展方向的作用,在哈佛大学设立了“零点项目”研究部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美国政府将音乐列为核心课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国也曾经对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许多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但我们在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收效并不显著,尤其是受某种功利性的影响,使得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创造能力的培养虽然被所有学科青睐,但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尤为突出。

首先,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我们称其为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欣赏。

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其次,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即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三,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它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我认为,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听赏都是独特的理解。

因此,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三)可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也称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

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传统的心理治疗认为“认知决定情绪”,而音乐心理治疗则认为“情绪决定认知”。

音乐对于人情绪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当一个人的情绪好的时候,往往看到事物的积极方面,把坏事看成好事;反之,当一个人的情绪不好的时候,往往看到事物的消极方面,把好事看成坏事。

因此只要情绪改变了,人对问题的看法也会有相应的改变。

音乐活动如乐器合奏、合唱、音乐游戏、舞蹈等,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它使人们在获得到了自我表现和成功感的满足时,还能其增加自信心,提高自我评价,促进心理健康。

音乐活动是极有序的行为,在协调身心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音乐课程改革

  (四)可以加强文化的传承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和,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

“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

”意思是说,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

  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最佳渠道。

而民族音乐多姿多彩,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内涵,见证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音乐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没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实际存在价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音乐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延续和生存的威胁,我们要意识到民族文化对培育我们下一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要坚定弘扬民族文化精华的基本立场,只有加强民族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才有利于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

  在音乐新课程中,把培养音乐兴趣置于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

音乐课程标准不仅充分阐述了“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的课程理念,而且把“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列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足见对其重要性的高度重视。

把培养音乐兴趣作为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出发点,有这样的两点因素第一,音乐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如果有了对音乐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就可以激起对各种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进而获得良好的音乐学习效果。

反之,对音乐不感兴趣,只是被迫地、被动地进行音乐学习,那就不会产生有效的学习效果,甚至会形成一种对音乐学习的厌倦心理。

第二,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已经步入终身学习时代的当今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

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更需要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因此,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便成为音乐教育中的

  首要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使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感情。

如果通过中小学音乐课学习,连音乐兴趣都没有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来,那就不能不说我们的音乐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的。

如果音乐不能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那么,任何所谓的“音乐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音乐与人生关系密切,音乐与人的生存、成长、发展紧密相连。

爱乐,是人的天性,对音乐的需要,是人的共性。

天资高的人需要它,是把它当做一种崇高的和令人满足的自我表现的渠道、精神健康的来源;天资较差的人需要它,是把它当做丰富人生和使人变得更有美德的一种媒介。

音乐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充分挖掘每个人的爱乐天性和习乐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人的音乐兴趣与音乐爱好,并使其逐渐提升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品质,成为一种生活的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讲,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音乐学习的动力,其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是一种反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层面上的具体目标。

新的音乐课程在其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紧密围绕兴趣培养来设计,这无疑会展现一个音乐教学的新天地。

试想,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学生便会真正体会到音乐的乐趣,音乐课堂便成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长久地留在学生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

  

(二)有助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举措,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

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

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三大要义从根本上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面向全体学生”则作为第一要义被置于首要的位置。

  作为一种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具体表现为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

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是其根本的宗旨。

诚然,由于遗传因素不同,每个人的天赋有所差异,每个人将来获得的成就也会有所不同。

但是,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就是一个事业的成功者。

  基于上述的认识,在音乐教育中,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并使他们终生喜爱音乐,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因此,音乐教师应立足于全体教育对象的素质培养,而不是面向少数音乐特长生,更不是专业性质的音乐人才培养。

音乐教育承认差异,但应拒绝“选择”与“淘汰”。

让每一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上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是每一位音乐教师所应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

  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真谛的音乐教育在于其广泛的适应性,在于敞开自己的美丽胸怀去真诚地拥抱每一个学生。

  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音乐是体验性的学科,只有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和自主体验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并积累学习的成果。

音乐教育的方式,最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