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0573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含.docx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含

2017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历史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①石斧   ②耧车     ③骨镰   ④曲柄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原始农业时期的生产工具。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时期的生产工具非常简单,主要是石斧和骨镰,耧车在西汉时才开始出现,曲柄锄属于铁制生产工具,原始社会没有使用铁器,所以①③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为A。

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

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秦汉制度的传承。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承袭了秦朝的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丞相制度,封国制度和刺史制度是秦朝所没有的,故A项符合题意。

3.中国古代典籍十分重视技术经验的总结。

下列项中,同时介绍指南鱼和火药配方的是

A.《抱朴子》  B.《武经总要》

C.《萍洲可谈》 D.《梦溪笔谈》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解析】指南鱼在北宋时开始出现,其前身被称为司南,能同时介绍这两项成就的是《武经总要》,故B项符合题意;《抱朴子》是晋代葛洪所著,当时指南鱼和火药都还没有出现,排除A项;《萍洲可谈》是记述有关典章制度、风土民俗及海上交通贸易的著作,故它不会同时记载相关配方,排除C项;《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然而并没有介绍指南鱼和火药配方,故D项错误。

4.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山水绘画的特征。

【解析】由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绘画强调写意传神,材料中描述了绘画中四季与人关系,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逼真摹写之意,排除A项;材料中也没有花鸟的相关信息,所以不能得出山水画是否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排除B项;绘画中四季与人关系不能说明就是以人为核心,排除D项。

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

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宋代的对外贸易。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泉州客商李充携带一系列商品出海,这反映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故D项符合题意;当时李充的商船虽是自己所有,但他的商船是否经过政府监督(实际上应该是受到政府监督)从材料信息中不得而知,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当时的贸易是否是官民贸易,故排除B项;仅从这一个别案例不能推知“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C项错在以偏概全。

6.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发展。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家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具有民主启蒙意识,有利于中国思想的近代化,故A项符合题意;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排除B项;尽管明清封建制度在走向衰落,但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却在不断被强化,排除C项;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具有民主启蒙性质,不属于新的理学体系,排除D项。

7.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土总数的1.88%。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封建时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乾隆时期,商人家庭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并产生了很多进士,由于封建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尽管经济地位较高,但政治地位依然较为低下,因而很多商人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故A项符合题意;在乾隆时期各个阶层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所以这一现象和盐商的经济实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从盐商家庭积极参加科举考试来看,士贵商贱观念在当时还没有被打破,排除C项;盐商家庭所产生的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但材料没有提供其他阶层所占全国进士总数的比例如何,故不能推知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排除D项。

8.有学者痛陈:

“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

”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①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②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

③美国商品借资本输出完全垄断中国市场

④侵华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20世纪初,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占领北京城后,火烧圆明园,毁坏了中华文明的遗产,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彻底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美国在当时并未完全垄断中国市场,故①③不符合题意。

9.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

“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

”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学生所编的新歌中,对旧式婚姻进行了批评和痛斥,这就表明当时的婚嫁旧俗已经受到冲击,故C项符合题意;尽管婚嫁旧俗受到冲击已经受到冲击,但不表明婚姻自由已成为普遍时尚,旧的婚俗的改变尚需要一个过程,排除A项;婚姻属于社会习俗,与民生主义不是同一个概念,B项错在偷换概念;材料信息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没有表明要采用何种结婚礼仪,排除C项。

10.《新青年》载文称:

“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

”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A.倡导民主科学

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希望青年锻炼自己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故B项符合题意;A、B、D均没有体现自主锻炼成才之意。

11.20世纪是革命的世纪,一场前所未有的国民革命曾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这场革命运动的“旗帜”是

A.“民主共和”B.“革命统一战线”

C.“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D.“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大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前所未有的国民革命”是发生于1924-1927年的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它成为大革命的旗帜,故C项符合题意;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手段而不是“旗帜”,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排除D项。

12.20世纪初叶,上海市教育局制作歌词分发各界传唱,其中有“神州大陆天产多,手工品真坚固,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

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

歌词意在

A.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B.倡导教育救国须从实业做起

C.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D.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由材料“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信息可知,作者希望民族产业有所改进和提高,故C项符合题意;提倡国货不一定就要抵制洋货,排除A项;材料没有教育救国的信息,排除B项;歌词之意夸赞了国货远胜洋货,但没有说明它一定就是沿海地区的国货,排除D项。

13.某抗日将领在一次战役时写给妻子的信说:

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

……昨日,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

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D.枣宜会战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初期的淞沪会战。

【解析】由材料“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这一信息可知,该战役的发生地在上海及其附近,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淞沪会战,故A项符合题意。

14.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

“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

”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新中国实行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在和平的条件下对生产资料完成的转变,故D项符合题意;A、B选项是关于发展生产力的,C选项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内容,故排除。

15.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过程。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实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故C项符合题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时中国尚没有市场经济这一说法,排除A、B两项;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符合“重大突破”的说法,排除D项。

16.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

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回归的意义之一是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故B项符合题意;香港回归后,澳门仍在葡萄牙手中,排除A项;香港回归不属于新型区域合作,故不能为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排除C项;香港回归属于主权问题,与中国改革开放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17.“罗马人认识到自然法是最高的法,永恒不变、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他们并没有由此明确地引申出自然法可以否定人们所制定的实在法这一革命性的结论。

”据此分析,罗马人认识的“自然法”是

A.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标志

B.罗马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

C.近现代法学的渊源和法律的先驱 

D.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的法律观念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对古罗马自然法的认识。

【解析】由材料“罗马人认识到自然法是最高的法,永恒不变、具有普遍适用性”这一信息可知,罗马人已认识到自然法高于人定法和人为权力,故D项符合题意;由材料“他们……结论”这一信息可知,当时的罗马法并未高度成熟,排除A项;罗马人认识到自然法的地位,但不表明他们就认为“自然法”是罗马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排除B项;材料没有论及罗马法与自然法之间的关系,故仅从材料信息得不出自然法与近现代法律之间的关系如何,排除C项。

18.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兴办的精英教育学校,女性数量很少,她们学习为教士所反对的“一文不值的事物——古典学”,也被鼓励掌握历史,学习骑马、跳舞、唱歌以及诗歌鉴赏等,但是她们不能学习算术和修辞。

这类学校兴起于

A.古罗马时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

D.工业革命时期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当时的女性学习为教士所反对的“一文不值的事物一一古典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就是借助古典文化来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故B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时代背景不符。

19.右图所示为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

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

B.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

C.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

D.“商业革命”的兴起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及其影响。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易后西欧西、葡、英、法、荷都展开了海外殖民活动,B、C、D均与欧洲人在亚非贸易分布格局的形成有关,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才开始的,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故A项符合题意。

20.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

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将联邦体制——对政府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权力进行特别划分——视为防止过多国家集权的保障。

它反映了

A.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                

B.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

C.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             

D.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中央与地方的权限问题。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1787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有关中央与地方权限问题充满了斗争,故D项符合题意;中央与地方的权限之争不是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排除A、B两项;材料也没有体现立法与行政之间关系的信息,排除C项。

21.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发明,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个案:

织布速度的提高,推动了纺纱技术的改进,纺纱技术的改进,又呼唤织布技术的革新。

下列发明,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手摇纺纱机    ②骡机    ③飞梭   ④水力织布机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④①②③   D.④③①②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棉纺织业发展的进程。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顺序应是飞梭、手摇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故B项符合题意。

22.20世纪上半期,有科学家认为:

假如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消失了,时间和空间会与物质一同消失。

支撑其观点的科学理论是

A.自由落体定律    B.天演论  C.相对论   D.加速度定律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相对论。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对论认为: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属性,时空不能脱离物质运动而存在,故C项符合题意;自由落体定律、天演论、加速度定律均没有论及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故排除A、B、D三项。

23.大数据分析为历史认识提供了新的方法。

下图所示为德国在1820-1870年、1870-1913年、1913-1950年、1950-1973年四个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结合所学分析判断,反映1913-1950年经济增长情况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德国近代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情况。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1913-1950年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经济危机以及战后经济的恢复,所以其经济增长应该是非常缓慢,故C项符合题意。

24.《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评述某一历史事件:

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

但是转年大战还是爆发了。

该历史事件是

A.德国吞并奥地利  

B.慕尼黑协定的达成

C.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二战期间的绥靖政策。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发生于二战爆发的前一年,即1938年,符合这一条件的是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慕尼黑阴谋,德国吞并奥地利违反了《凡尔赛和约》,慕尼黑协定是在英法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满足纳粹德国的情况下签订的,故B项符合题意。

25.右图漫画所反映的是

A.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

B.从关贸总协定走向WTO

C.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

D.中国从“复关”到“入世”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贸易组织的演变过程。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乌拉圭回合的谈判结果之一就是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26.【加试题】20世纪60代,有学者发表《由王谢墓志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从文章和书迹两个方面否定《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

后有人发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表示不同意见。

对此,该学者又写了《〈驳议〉的商讨》以作回应。

毛泽东当年对此形式颇表赞同。

这种讨论方式说明

A.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

B.学术争论以澄清事实为鹄的,并不承载还原历史真实的责任

C.历史学家应像其它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

D.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对于《兰亭序》真伪性结论,学术界展开了争论,而这种争论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这说明历史学界也应该百家争鸣,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关于哪一个更重要的信息,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可知,学术争论显然承载着还原历史真实的责任,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倾向性选择”的信息,排除D项。

27.【加试题】1866年,清朝官员斌椿奉命考察欧洲,所著《乘槎笔记》被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早亲历欧洲的记述。

下列项中,不可能在其笔记中出现的是

A.在伦敦,访威斯敏斯特宫(议会所在地),“高峻宏敞”。

B.到曼彻斯特,观纺织工厂“皆用火轮法,总轮有四百匹马力”。

C.在巴黎,见“电机寄信法,……通都大邑以及乡村镇市,线到处,皆可通信。

D.到柏林,访帝国议会,见“会议厅甚大……旁有皇座,备德皇降临之用焉。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掌握能力。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德国统一之前帝国议会并没有出现,故D项不可能出现,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答案为D;其他记述都有可能在记载中出现。

28.【加试题】某学者在1919年撰文称,“各国战后所耗元气,都要取偿于外。

环顾宇内,就剩中国一块大肥肉,自然远客近邻都在那里打我们的主意。

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盟当保镖,可是做梦哩!

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还要尽自己的力量,促他的进步。

这回国际联盟总算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调和的发轫,把国家相互的观念深入人心,知道国家意志并不是绝对无限,还须受外部多大节制。

”该文旨在

A.说明列强环伺的隐患使中国外交依然被动

B.希翼中国应当认清国际时势主动有所作为

C.揭示国联的存在并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

D.强调国联盟约为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国际联盟的建立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作者希望当时的中国不能仅依靠国际联盟,还应该自己有所作为,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外交是主动还是被动,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国不能仅依靠国际联盟,同时也指出了国联成立的积极意义,但没有涉及国联存在给世界和平带来怎样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也没有国联盟约内容的信息,所以仅从材料不能判断国联盟约能否为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排除D项。

29.【加试题】伯里克利上台后,开始加紧重建被希波战争摧毁的雅典卫城。

尽管贵族派反对他耗费巨资,但伯里克利作为战后青年一代的楷模,仍获得了公民大会的支持,赋予其建造卫城之权。

他力争把帕特农神庙中的雅典娜神奉为全希腊的大神,吸引希腊人来朝圣,并通过土木工程建设给各行业的工匠以就业机会。

据此可以说明

①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

②公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③伯里克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完善

④重建雅典卫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重大意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历史文化遗产荟萃——希腊帕特农神庙。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伯利克里重建帕特农神庙,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完善没有必然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所以排除含③的选项,故本题答案为B。

30.【加试题】世界文化遗产有其特定的时代性与区域性,下图所示罗马文化遗迹,按其建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图拉真纪功柱,公元113年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时期所建;②是万神殿,建于公元120年,由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③是古罗马城市广场,公元前6世纪时开始建设,至公元28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④是古罗马斗技场,公元80年由韦斯帕西安皇帝的儿子提图斯完工,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

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

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