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11483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docx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

油气田勘探

一、油气田勘探的基本特点

1.油气田勘探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理论知识的综合、技术方法的综合

2.油气田勘探是一门探索性很强的学科

3.油气田勘探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经济活动:

地质风险、技术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

油气勘探项目要遵从“成本、储量、产量、效益”四统一原则。

二、油气勘探简史

1、油气勘探的初级阶段

从人类有意识地开采石油天然气到十九世纪中期。

找油主要依靠地表油气苗或随机发现,几乎没有理论指导。

甚至有时采用占卜、巫术等进行找油、找气。

2、油气勘探的中期阶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二战结束前)

理论上:

①提出了“背斜聚油论”;

由加拿大人T.S亨特(Hunt,1861)、美国人D怀特(White,1885)和奥地利人赫菲尔(Hofer,1888)先后提出的。

②石油生成仍然处于“有机成因说”和“无机成因说”的争论中,但后期有机成因说逐渐占据上风;

③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著作。

美国人D.海格(Hanger,1916)第一部石油地质专著《实用石油地质》

俄国H.M古勃金(1937)发表了《石油论》

H.O布罗德《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原理》,它们成为指导近代油气勘探的重要理论基础。

技术装备方面:

①1895年,第一台旋转钻机投入使用。

②1914年,地震折射法开始用于地质找矿。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先后出现了磁法、地震反射波法和电测井技术,使油气勘探在理论和技术上日趋完善,石油成为新的动力能源得到普遍应用。

1890年世界石油产量达1030×104t,到1940年已超过3×108t。

3、油气勘探的现代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理论上:

①石油地质理论体系的建立;

②全球油气分布规律和盆地找油理论的形成;

③背斜聚油论的突破和非背斜找油论的蓬勃兴起;

④油气勘探决策与资源评价理论体系的建立。

技术上:

①地面地质调查降至次要位置;

②地震勘探迅猛发展;

③钻井技术和与之配套技术的迅猛发展;

④测井技术的迅速发展;

⑤井下综合录井和测试技术的完善;

⑥非常规勘探方法的不断涌现;

⑦综合勘探技术和方法的广泛应用。

4、油气田勘探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油气勘探事业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勘探对象和勘探环境将变得越来越复杂。

新区-较易勘探的区域日益减少,剩下的大多是山地、沙漠、深水区、极地等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

需要专门的勘探技术和装备。

老区-较易找到的简单油气藏已找得差不多了。

要有新发现,就必须运用新理论、新认识;寻找更隐蔽得非构造油气藏;多学科综合研究。

剩余油的研究。

美国在“高成熟区”的勘探一直兴旺发达。

新区用老观点可以找到油气,而老区要找到更多的油就必须要有新的认识、新的方法!

■世界近年来的油气勘探表明,已知含油区及所谓的“高成熟区”的深入勘探仍不断有新的发现。

■勘探理论的更新,勘探技术和勘探方法的不断进步,一直是油气田勘探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石油地质和油气勘探理论的发展,勘探技术的进步,对油气勘探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些新的勘探理论,如:

深部油气藏理论、碳酸盐岩生烃理论、含油气系统理论、深盆气理论等可能会带来下一轮油气勘探的高潮。

 

三、油气田勘探理论

常见的四种找油理论:

油气勘探理论是在勘探实践中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而缓慢地向前发展的。

对油气田形成与分布规律的认识,实际上是一个总结、应用、修改“勘探模型”的过程。

一个“勘探模型”也只有随着新资料的获得不断加以修正,才能更加符合地质实际,从而推动油气勘探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油气勘探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原始找油理论阶段

(2)圈闭找油理论阶段

(3)盆地找油理论阶段

1、沉积盆地找油理论“源控论”

含油气盆地指已经发现油气田(藏)或已有油气显示的沉积盆地,以及具备油气生运聚条件的沉积盆地。

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首先必须是沉积盆地;

2).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曾经不断地沉降、接受沉积,具备油气生成与聚集的有利条件;

3).在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发生过油气生运聚,或者已经发现过油气显示或工业油气田。

沉积盆地的特征包括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

静态特征:

沉积盆地的相对稳定状态,它包含有前期自身演化的各种信息,是恢复盆地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空间上的)

动态特征:

是盆地的发展演化特征(时间上)

研究方法上要采取动静相结合的方法

盆地的类型及特征:

原始盆地类型、构造位置、基底、盖层、深大断裂、盆地边界等

盆地的充填埋藏史:

盆地的沉降与充填、沉降机制等

沉积相及沉积体系分析:

有利的生储盖发育时期和分布、旋回性、成岩演化等

盆地的热史和生烃史分析:

盆地的热状态和热机制、生油岩的受热史和成烃史等

油气的排、运、聚史分析:

排烃机制、范围,运移相态及规模范围、效率。

构造样式、圈闭类型及分布、聚集效率及有效性。

1).基本思想油气分布的源控理论是在60年继大庆油田和渤海湾油区发现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陆相盆地油气分布理论,其基本思想是:

有效烃源岩分布区基本控制了油气田的大致分布范围。

在陆相沉积盆地中,油气田一般围绕生油凹陷,油气田呈半环状、环状、多环状分布;一个生油凹陷就是一个含油气区,不论凹陷的大小,只要其具备了良好的生油条件,即使是几百平方公里的微型凹陷也可能形成丰富的油气聚集。

2).对于勘探的意义“源控论”不仅适用于陆相沉积盆地,而且也适用于海相沉积盆地。

因为它从客观上反映了源岩在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作用。

所以,烃源条件的研究应成为资源评价和油气勘探中的基础,特别是区域勘探阶段必须首先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2、含油气系统找油论

含油气系统是沉积盆地中的一个自然流体系统,它包括一个有效的烃源岩体和与此烃源岩体有关的所有油气以及形成这些油气藏所必须的所有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

含油气系统根据有效烃源岩体来确定和划分,一个有效的烃源岩体对应一个含油气系统,含油气系统的边界由该烃源岩体生成的所有油气分布的最外边界或油气运移的最外边界确定。

含油气系统特征的确定

按照Magoon的意见,表征一个含油气系统需要4张图件来描述含油气系统的区域、地层及时间展布范围。

埋藏史曲线图:

展示关键时刻及基本要素关键时刻时的平面及剖面图:

展示基本要素之间的空间联系。

含油气系统事件图:

展示基本要素之间的时间关系,表现了系统的持续时间和保存时间。

持续时间指沉积含油气系统所需的基本要素及完成油气田形成时所必须的那些地质作用所用的时间。

保存时间指烃类在该系统内能保存下来,受改造或遭到破坏的时间段。

它开始于油气生成、运移及聚集作用完成之后。

在保存期间可能发生的作用是油气的再次运移、物理或生物降解作用乃至烃类的完全破坏。

中国叠合盆地含油气系统的特点

1).多套烃源岩:

叠合盆地同一区域内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生烃层系,形成不同时代的有效生烃区可重叠或交叉。

2).多期成藏:

叠合盆地的多个烃源岩的有多个主要生排烃期,也包括已经形成的油气藏在后期构造运动中的大规模调整改造期。

3).混源聚集:

同一油源层可向不同储集层系提供油气,同一含油气层系或油气藏可接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生烃层系或生烃灶提供的油气,混源现象普遍存在。

4).要素共享:

每一个有效的烃源岩体有隶属于自己的生排烃期和油气运移空间范围,可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含油气系统,同时各相对独立的系统之间存在交叉复合区,共享某些石油地质条件,如共同的区域盖层、储集层、油气聚集带和运移通道。

5).共同外边界:

内部包含的各含油气系统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联系,具有共同最大外边界,平面上分布在一个连续的面积内。

6).多套含油气组合:

叠合盆地内部通常有多套含油气层系和多种类型油气藏,但最主要的油气藏分布于多套生烃层系共同的区域盖层之下。

3、“潜山论”(buriedhill)

自任丘油田发现之后,我国石油地质工作者就陆续开展了潜山油气藏的综合研究,建立完整的古潜山油气田勘探理论,包括:

①在大量勘探实践基础上,对潜山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②提出了“新生古储”型潜山油气藏的重要成油机理是“早抬(前第三纪)、中埋(早第三纪)、晚稳定(喜山期)”。

③对潜山储集体的储集空问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潜山油气藏高产条件,并逐步形成了潜山油气藏针对性强的储量计算方法。

④系统研究了潜山及潜山内幕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使潜山圈闭钻探成功率提高到了30—35%。

4、“复式油气聚集论”

在以渤海湾盆地为代表的陆相断陷盆地勘探成果的基础上,我国石油勘探地质家和勘探家于80年代初,提出了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概念。

复式油气聚集(区)带一般从属于一定的构造断裂带,它不是一个单一层系、单一的油气藏类型和规则的油水关系的油田,而是由多个含油气层系、多油气水系统、多类型油气藏组成的油气藏群,常常是由大小不等、数十至数百个不同规模的油气藏组成。

它们在纵向上相互叠置,平面上迭合连片,构成了一个复式油气田。

在“复式油气聚集”理论指导下,渤海湾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尤其是1981年以后,明确了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主攻方向,并采用相应的滚动勘探开发程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勘探成果。

复式油气聚集带:

是指由多个含油气层系、多个油气藏类型和多油气水系统组成的油藏群体。

这些油气藏都从属于同一断裂带或地层岩性带,其油气圈闭具有相同的地质成因,一般又有相同的油气源和相同的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形成了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而以其它类型油气藏为辅的多种类型油气藏的群体。

它们在纵向上相互叠置,在平面上是由不同层系、不同圈闭类型的油气藏相互连片的含油气带。

胡见义等(1991)按其成因的主导因素,把复式油气聚集带(区)划分为12类:

(1)以披覆背斜构造带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2)以逆牵引背斜带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3)以断裂构造带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4)以底辟拱升背斜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5)以挤压背斜构造带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6)以砂岩上倾尖灭带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7)以粒屑灰岩岩性圈闭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8)以透镜状岩性圈闭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9)以古河道砂岩岩性圈闭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10)以地层超覆不整合“基岩”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11)以地层超覆圈闭为主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12)以地层不整合圈闭为主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四、油气田勘探技术概述

1、地质研究技术

2、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3、地球化学勘探技术

4、油气钻探技术

5、遥感技术

1、地质研究技术

地质研究在油气田勘探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地面地质调查:

地面地质测量和地层、构造、沉积和油气等研究

井下地质研究:

录井、测井、测试等资料进行各项研究。

各种分析化验资料的解释

物探、测井、钻井资料、卫星遥感照片的解译

各项以指导油气勘探为目的的专题研究、综合研究

2、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重力、磁力勘探主要用于研究区域大构造,如沉积盆地范围的圈定、基底的形态及起伏、盆地内各隆起带和坳陷带的划分、深大断裂及基底隐伏断裂的确定和岩浆岩的分布等。

此外,也可以用来确定盆地内二级构造带的位置和延伸方向。

电法勘探主要是通过研究和探测区域和局部电性标准层的起伏来确定盆地的区域构造特征及划分坳陷带、二级构造带等,该法曾在松辽盆地的区域勘探中起过较大作用。

地震勘探技术

精细构造解释技术、三瞬处理技术、沿层信息提取技术、地震反演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3、地球化学勘探技术--一门直接找油找气技术。

基本原理:

地下油气藏总是向地表发生扩散和微渗滤,并与周围介质(空气、土壤、岩石、生物和水等)发生物理和化学作用,从而可以根据这种逃逸的烃和作用产物来勘探地下油气藏。

■油气渗漏的较明显特征是地表油气苗。

通道为裂隙和断层。

油气微渗漏的主要通道为节理、微裂缝和层面组成的网络(Saunders等)

■否认微渗漏的观点:

①如果油气藏的漏失达到了能检测的程度,那么这些油气藏早就漏空了。

②如果确实发生了渗漏,那也会因为地下水的运动而偏移,因而所形成的异常在横向上会有较大偏高。

油气微渗漏是指土壤、沉积物或水体中具有可分析检测高含量的挥发或半挥发性烃类。

这种肉眼无法分辨的渗漏只能通过以下物质的异常含量来识别:

(1)轻烃(主要为C1~C5):

(2)挥发或半挥发性高分子量烃类(例如2~4环芳烃);

(3)能使烃类氧化的微生物;

(4)烃类引起的蚀变产物。

油气渗漏的地表地化显示有多种形式:

(1)沉积物、土壤、水体甚至大气中的烃类异常含量;

(2)微生物异常和石蜡垢的出现;(3)氦和氡这样的非烃类气体异常;

(4)矿物学变化,例如形成方解石、黄铁矿、铀、元素硫以及某些磁性氧化铁和硫化铁:

(5)粘土矿物蚀变;(6)放射性异常;(7)地热和水文异常;

(8)红层褪色;(9)地植物异常;(10)土壤和沉积物在声、电和磁性质方面的变化。

4、油气钻探技术

■钻井技术

■综合录井技术

■测井技术

■井下测试技术

油气发现的“临门一脚”。

根据测试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中途裸眼测试和完井套管测试两种。

5、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指通过航天、航空的传感器从地球上获取图像信息的技术。

航空摄影

卫星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主要用于盆地大范围的区域勘探阶段和圈闭预探阶段,并常常作为其它勘探方法的一种辅助手段。

五、油气田勘探程序

油气田勘探是一个对地下情况反复认识、反复实践的连续过程,但油气田勘探在不同时期内的重点勘探对象、主要工作方法、采用的技术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等都有所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油气田勘探又是分阶段的。

我们把各阶段之间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称为勘探程序。

科学的勘探程序能够正确地体现寻找和评价油气藏这一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它是我们在勘探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科学准则:

“程序不能逾越,节奏可以加快,质量不能降低,效益必须提高。

一、油气田勘探必须按一定程序进行

■油气深埋地下,一般地面无迹象或仅有痕量迹象,我们必须先从盆地入手,再到有利地区、有利油气聚集带进行勘探,然后才能最终发现油气田和评价油气田。

■油气田勘探程序是人们在长期的勘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找油步骤,是客观规律。

■油气田勘探按一定程序进行也是勘探管理工作的需要。

■勘探程序作为一个勘探条例,制订了统一标准和要求,便于勘探人员共同遵守和掌握。

二、中国石油(PetroChina)的勘探程序

1.区域和区带勘探阶段

■对象:

整个盆地或盆地的一部分

■主要任务:

是查明区域地质和石油地质基本条件,进行远景资源量估算,选出最有利生油坳(或凹)陷和确定可能的最有利油气聚集区带,提出预探对象。

■不是以直接发现油气为主要目标,钻探力量部署很少,重点利用航空航天和地面的物探技术,以及结合少量的钻井资料进行地质综合研究。

2.圈闭预探阶段

■对象:

预探的对象是整个圈闭带(二级构造带、地层岩性带、断裂带等)。

■任务:

查明圈闭带的含油气性,以直接发现油气藏为目的

■为了弄清圈闭带的整体情况和细节以及最终选定重点解剖的圈闭,必须首先对整个圈闭带进行以地震手段为主的详查,然后进行预探井部署和钻探工作,并对所得的结果进行评价。

3.评价勘探阶段

是对已发现的油气田通过地震精查和钻评价井,对油气藏进行评价。

取得油气藏类型、面积、厚度、流体性质等参数,计算和提交油气探明地质储量,为油气田开发作好准备。

■中国矿产资源探矿权登记制度和采矿权登记制度已经试行,矿产资源有偿勘探和使用制度已经开始实施。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属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油气资源的所有权,同时对油气资源的探矿权、采矿权实行有偿取得制度。

■勘查工作区范围以经纬度1’×1’划分的区块为1个基本单位区块,每个勘查项目允许的最大范围为2500单位

■矿权的保持

■矿权的转让

六、区域勘探

1.区域勘探是在一个盆地或盆地的一部分进行的油气勘探。

它是油气田勘探程序的第一阶段。

2.区域勘探的任务是查明整个盆地或盆地的一部分的区域地质和石油地质基本条件,进行早期油气远景资源量的估算,选出最有利的生油坳陷(或凹陷),并确定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为下一步的预探部署作好准备,简言之,即“选凹、定带”。

3.区域勘探的主要目标是选择油气勘探的战略“靶区”,并不以直接发现油气为目的。

■盆地的区域地质和石油地质基本条件是:

(1)盆地地层和沉积条件

(2)盆地构造条件

(3)生油条件

(4)区域性储层及生储盖组合条件

(5)油气水资料

在上述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区域含油气远景评价,并对盆地的构造升降史、沉积充填史、生油岩热演化史、油气运移聚集史(“四史”)进行深入的分析

■区域勘探工作的特点

区域性:

勘探范围大。

整体性:

把盆地作为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基本构造单元。

综合性:

多种勘探技术的应用和综合性的研究工作

区域勘探的步骤和工作部署

1)、建立项目

区域勘探项目的建立是从国家对能源发展的战略需要以及从全国、全区油气勘探的长远战略安排出发,考虑在保持当前生产水平的同时,抽出力量进行工作以保证油气后备储量不断地增长。

任务有两条:

一是对勘探对象——含油气盆地或盆地一部分的的区域地质情况进行了解,初步预测其含油气性或资源潜力;二是作好勘探对象的总体设计。

项目建立所含内容:

地质论证:

油气形成条件、盆地远景资源量

工程技术条件论证

经济分析论证

2)、物探普查

勘探方法和技术:

以地震普查为主的地球物理勘探,并综合使用地质调查、非地震物探、化探、卫星照片解释等手段。

主要任务:

是进一步研究盆地的区域地质概况,划分构造单元,查明二级构造带,提出参数井的部署方案。

要完成上述任务:

必须分概查和普查两步走。

概查包括:

1.重磁力概查:

1:

100~1:

50万

2.地震概查:

线距10~32千米。

3.遥感照片解释、化探和地面地质调查及各项地质专题研究等手段。

概查的目的是概略了解盆地区域隆起(凸起)和坳陷(凹陷)的分布,划分盆地的一级构造单元,明确盆地结构、地质构造特征及沉积岩的厚度与分布。

普查:

在概查的基础上,主要加密地震测线进行连片测量。

1.线距一般8~16km,海域及小盆地可适当加密至4~8km。

2.在有利凹陷及地区,地震测网密度可达3×6km~4×4km。

3.其它勘测手段应根据实际需要作补充部署,如适当安排一些中比例尺(1∶5~1∶20万)的重磁力、遥感解释、化探工作等。

普查的目的是详细划分二级构造单元,查明各二级构造带的特征,作出构造分析。

对大型盆地一般必须开展两步走,而对一些较小的盆地或者有一定工作基础的盆地可不必分。

■要根据所获得的大量盆地内部的地震资料,结合盆地周边及地面露头等资料,进行地震地层学研究,了解大的沉积体系和砂体分布。

■也可追踪露头区生油层在盆地内的分布,划分出较有利的深坳陷区和生油区。

■根据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开展区内的构造特征及构造发展史研究,提出参数井的钻探方案。

物探普查阶段除主要开展物探工作外,应辅以其它勘探方法:

露头区的地面地质调查:

帮助建立盆地中心的完整地层剖面,了解区域构造发展史,预测可能的生储盖组合。

并为物探解释提供依据。

在不同地区的露头剖面采集相应的生油和储油层系样品,其分析结果对评价盆地的含油气性有重要作用。

航空照片和卫星遥感资料:

其解释成果对掌握全区地形地貌、确定区域大断裂及其布局、隐伏断裂和隐伏构造有较大帮助。

磁电和地面地球化学直接找油方法:

对确定有利勘探区块有辅助作用

区域勘探中的地震测网密度是如何确定的?

■合理地部署和计划地震测网密度是地震勘探工作部署的关键。

测网密度的选择,一要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发现盆地内的主要构造,二要在经济上合算。

■中国石油在勘探程序中所规定的地震普查测网密度是根据多年来的勘探经验和勘探数据而确定的

胡朝元等分析了全国172个油田的含油面积与储量的关系,得出如下看法:

1.地质储量大于1×108t者有11个,单个含油面积为62.6~462.9km2,8×8km的地震测网不会漏掉其构造圈闭;

2.地质储量大于2000×104t~1×108t的油田40个,单个含油面积最少为5.9~6.3km2,最大为338~307.7km2。

2×3km的地震测网不会漏掉其构造圈闭;

3.1000~2000×104t储量的油田有39个,含油面积最小2.9~3km2,最大为50.8km2。

1×2km的地震测网不会漏掉此类油田。

4.500~1000×104t储量的油田有12个,面积2.6~37.4km2,用1×2km测网就可以发现油田。

5.100~500×104t的油田有39个,面积1.2~16km2,需用1.0×0.5或1×1km的地震测网才能发现。

地震普查中,采用8×16或4×8km的测网密度,在有利凹陷及地区采用3×6~4×4km的测网密度基本上可保证不漏掉较大型和特大型油田或圈闭。

美国在确定测网密度时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

■钻参数井

1)参数井的任务

(1)了解探区内的地层层序、时代、接触关系、岩性等,建立覆盖区的标准地层剖面。

(2)查明生储盖组合情况,纵向上的目的层数和可能的主要目的层,配合物探普查,可确定储集层和砂体基本展布。

(3)了解区内生油层的纵向分布,配合物探资料,可确定生油坳(凹)陷。

(4)为地球物理解释,特别是地震资料的解释提供参数,如地层的层位、年代、反射界面的性质等。

(5)兼具找油的任务。

2)参数井的部署原则

(1)尽可能选用重型深钻机,更多地揭露地腹地层,尽可能钻达基底。

为了解决钻机能力和深度的矛盾,参数井的井位一般应根据物探普查成果,设计在深坳(凹)陷或临近深坳(凹)陷的地区。

(2)具体井位应避开地层遭受强烈剥蚀和断层复杂的地方。

(3)由于参数井兼具找油的任务,因此,参数井应尽可能部署在有利的二级构造带上,这些有利的构造带一般都位于深凹陷内或其周围地区,因此与揭露更多地层以及了解生油条件并不矛盾。

(4)参数井要考虑到控制全盆地的均匀性或不同构造单元的代表性。

较大的盆地,须多布署几口参数井,以便从区域上控制和了解石油地质条件,一个盆地如有多个坳陷(凹陷),一般每个坳(凹)陷都应部署一口参数井。

 

七、盆地和区带评价

㈠盆地评价

盆地评价的主要任务有两点:

1.盆地综合分析、建立盆地地质模型

⑴盆地基底结构及盆地性质

⑵地层特征

⑶沉积岩、沉积相及储集岩体特征

⑷盖层特征

⑸圈团类型、展布特征

⑹烃源岩体特征-特别重要

2.盆地资源潜力的预测

预测沉积盆地的油气总资源量及其在纵向上各层系的分布和平面上的分布是盆地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

㈡区带评价

⑴对各个圈闭带的石油地质条件及其时空配置关系进行比较分析、计算区带资源量并进行分类排队。

首先选择条件最佳的圈闭带进行预探。

⑵广泛收集国内外类似盆地和相邻盆地成藏模式进行对比,提出成油预测模式,可以有效地指导对有利聚集带的评价和部署。

即使是参数井和第一口预探井找油失利,也能及时调整补救。

区域勘探举例:

1.松辽盆地的区域勘探2.吐哈盆地的区域勘探(略)

八、圈闭预探和实际应用

盆地或盆地的一部分区域勘探基本结束后,便可以进入以发现油气田(藏)为目标的圈闭预探阶段

区域勘探与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