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23140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7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docx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

(冶金行业)织金县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修改)

贵州省织金县以那镇沙子井煤矿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织金县以那镇沙子井煤矿

二OO七年七月

报告名称:

贵州省织金县以那镇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报告编制单位:

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主任:

杨通保

总工程师:

舒万柏

项目负责人:

郑建军

编写:

郑建军马昆

审核:

赵福平

报告提交单位:

织金县以那镇沙子井煤矿

报告提交时间:

二OO七年七月

第一章前言1

第一节概况1

第二节以往地质工作概况6

第三节矿山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6

第四节本次工作情况7

第二章地质10

第一节地层10

第二节构造13

第三节煤层14

第四节煤质19

第五节煤质及工业用途评述22

第三章矿床开采技术条件24

第一节水文地质条件24

第二节工程地质条件29

第三节环境地质条件31

第四节其它开采技术条件33

第五节小结35

第四章核实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36

第一节勘探方法、工程布置原则36

第二节勘探工程及质量评述36

第三节工程测量及质量评述37

第四节采样及测试37

第五节补充勘探37

第六节煤层控制程度38

第五章资源储量估算39

第一节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39

第二节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对象39

第三节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40

第四节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确定40

第五节采空区边界圈定42

第六节块段划分42

第七节资源储量类型确定条件42

第八节资源储量估算结果43

第九节资源储量对比46

第六章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研究50

第一节煤炭市场需求预测50

第二节资源条件综合评价50

第三节外部开发条件52

第四节地质灾害与环境影响的分析54

第五节矿井开拓方式及采煤方法55

第六节矿井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55

第七节煤矿建设效益概述56

第八节煤矿建设综合评价57

第七章结语58

附图目录

图号

顺序号

图名

比例尺

1

1

地形地质图

1:

2000

2

2

采掘工程平面图

1:

2000

3

3

地层综合柱状图

1:

500

4

4

A~A′、B~B′、C~C′地质剖面图

1:

2000

5

5

14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

2000

5

6

16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

2000

6

7

水、工、环地质综合图

1:

2000

附件

1.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2.地质勘查资质证复印件

3.委托书

4.承诺书

5.整合文件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概况

一、目的和任务

受贵州省织金县以那镇沙子井煤矿业主的委托,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该煤矿编制《贵州省织金县以那镇沙子井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其目的是核实织金县以那镇沙子井煤矿采矿证许可范围内的资源储量,为该矿煤炭资源开发管理及下一步工作提供地质依据。

具体要求如下:

根据以往地质工作和煤矿生产资料结合本次核实工作,①评述煤矿煤层的厚度变化情况、可采情况和稳定性情况;②评述煤矿可采煤层煤质变化及工艺性能特征;③评述煤矿开采前后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条件;④评述煤矿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及变化规律;⑤估算煤矿采矿证许可范围内可采煤层保有资源储量及消耗资源储量。

二、矿权设置等情况

矿权设置:

根据“黔煤办字〔2006〕97号”织金县以那镇沙子井煤矿矿业权人及采矿权人为织金县以那镇沙子井煤矿(麻立业),属整合矿井,由原织金县以那镇沙子井煤矿和织金县小拱桥煤矿整合而成,沙子井煤矿2007年3月取得现采矿许可证,其证号为5200000710697,有效期为1年(自2007年3月~2008年3月)。

采矿权范围由10个拐点坐标圈定(见表1-1),矿区面积1.16km2,开采标高为1413m至1300m,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

表1-1沙子井煤矿拐点坐标

点号

X坐标

Y坐标

点号

X坐标

Y坐标

0

2968784

35568325

1

2968529

35567750

2

2968470

35567865

3

2968370

35567865

4

2968280

35567225

5

2968685

35567415

6

2968800

35567250

7

2969230

35567190

8

2969643

35567137

9

2969480

35568327

开采标高:

+1413m至+1300m

三、核实依据

1.委托书;

2.国土资发〔2007〕26号《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及其它相关规程规范;

3.煤矿提供的相关资料。

四、收集的主要资料

1.采掘工程平面图(1∶2000)及井上、下对照图(1∶2000);

2.2004年9月贵州省地矿局115地质大队提交的《贵州省织金县以那镇沙子井煤矿储量核实报告》;

3.2003年5月贵州省地矿局115地质大队提交的《贵州省织金县以那镇小拱桥煤矿储量核实调查报告》未经有关部门评审批准;

4.2001~2002年贵州省煤田地质局174队在以那架井田开展了1/1万地质填图及煤矿勘探工作;

5.沙子井煤矿提供的其它资料和煤矿生产的相关资料;

6.2002年11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局174队在邻区进行了地质工作,并提交的《贵州省织金县以那煤矿详查地质报告》。

五、交通、范围

该区目前交通以公路为主,位于织金县城NW方位直距约21Km,织金至金龙的县级公路从矿区南部通过,距织金县城运距约37km,紧邻以那镇,属织金县以那镇管辖。

见图1~1。

图1~1交通位置图

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一年期采矿许可证划定的矿界,该矿地理坐标为:

东经105°40′31″~105°41′14″,北纬26°49′23″~26°50′08″。

矿区形状呈一不规则九边形,长0.65~1.28km,宽0.42~1.15km,矿区面积1.16km2。

六、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

矿区地势为中山地貌,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区内海拔标高+1403.5~+1569.5m,最高点位于矿区中部一高山顶,海拔标高1569.5m,最低点位于矿区南西角5号拐点附近,海拔标高1403.5m,相对高差166m,矿区内含煤地层一般标高1403~1450m,矿区侵蚀基准面标高约为1400m。

矿区地形除北部为同向坡外,其它地形均为反向坡。

上覆地层山势较陡,形成悬崖峭壁,含煤地层总体上较平缓,但被第四系覆盖面积较大,矿区内植被较发育。

2.地表水

矿区内无大的河流,仅南部发育有一条小溪沟,小溪沟常年有水,流量一般小于4.5l/s。

但地表冲沟较发育,且多呈树技状分布,切割较深,沟水流量变化较大,雨季常发生山洪,枯季流量小至干涸,动态变化明显。

沙子井煤矿地处长江上游的乌江流域,区内的第四系和含煤地层,其岩性多为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有一定的隔水性,大气降水不易渗入地下,地表水系不甚发育,矿区地表水大多为“V”型冲沟水。

冲沟流程短,流量受季节性控制明显,大多在雨季时增大,旱季时减小甚至干涸,流量一般小于2.5l/s。

3.气候

本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受南、北气流和高原地貌的双重制约,季节更替不明显,气温变化也不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温和气候区。

据织金县1992~2001年气象资料,极端最高气温34.1℃,极端最低气温-9.6℃,年平均气温14.2℃,年平均气温最高19.4℃(1998年),年平均气温最低10.8℃(1996年),日最高气温32.8℃(1994年8月6日),日最低气温-5.1℃(1999年12月25日)。

无霜期265天左右。

区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438.4mm,年最大降雨量1758.4mm(1996年),年最小降雨量1115.3mm(1993年)。

年平均蒸发量1114.6mm,年平均日照时数1269.3小时。

每年5月中旬~10月中旬为大雨、暴雨季节,常有冰雹,其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75%。

1~2月份多为凌冻期。

平均风速2.3m/s,最大风速20.0m/s,风向多为东风。

4.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矿区地震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

5.主要自然灾害

煤层顶底板、瓦斯、煤尘、水、火灾及机电运输、地面暴雨、冰雹、泥石流、崩塌等为主要自然灾害。

6.经济概况

矿区内地方工业生产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有很大发展。

矿产资源以煤矿为主。

矿区内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和玉米为主,其次为麦类、豆类、薯类。

经济作物有油菜籽、烟叶、油桐等。

畜牧产品主要有牛、马、猪等。

7.矿区电源、水源及通讯情况

矿区电源:

该矿井生产多年,矿井电源引自以那变电站10KV农网,电源已架设到矿区地面。

矿区水源:

矿区内有泉水和溪沟水,可满足生活和生产用水需要。

通讯:

织金县以那镇地方有线通讯已到矿区,可安装程控交换网。

第二节以往地质工作概况

1958年,西南煤田地质勘探局地质四队对织(金)纳(雍)煤田进行1:

10万地质测量。

1969年,贵州省地勘公司地测大队在织金地区进行1:

5万地质测量2081km2,1971年提交了《织金煤田织金地区普查找矿报告》,1972年六盘水地勘公司以煤勘(72)革生字058号文批准该报告。

2002年,贵州省煤田地质局174队在邻区进行了地质勘查工作,并于2002年11月提交《贵州省织金县以那煤矿详查地质报告》。

黔国土资储函[2003]204号文件批准该报告。

通过对所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历次地质工作成果,对该矿井范围内煤层赋存情况、构造变化规律及水文地质条件等有了一定了解;对矿区煤层的结构、构造、煤质、水文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及其变化规律已初步查明。

第三节矿山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

现沙子井矿区内共有2个生产矿井,为原沙子井煤矿和小拱桥煤矿。

原沙子井煤矿由5个拐点坐标圈定(表1-2),该矿地理坐标为:

东经105°40′32″~105°41′24″,北纬26°49′22″~26°50′00″。

面积0.5167km2,开采标高1413~1050m,2004年8月正式整改完成以前为民用小窑,生产能力很低,整改以后主采14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为3万t/a。

由于建井以来多方面的原因生产一直不正常,到目前为止开采量为0.8万吨,损失量为0.3万吨,回采率约70%。

小拱桥煤矿由8个拐点坐标圈定(表1-2),该矿地理坐标为:

东经105°40′30″~105°41′01″,北纬26°49′22″~26°49′57″。

面积0.3237km2,开采标高1400~1300m,2003年2月正式技改完成以前为民用小窑,生产能力很低,整改以后主采16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为3万t/a。

到目前为止开采量为3.0万吨,损失量为0.9万吨,回采率约75%。

两个矿井开拓方式均为斜井,开采方式为炮采或镐采,鼓风机通风,矿灯照明。

一般有简易支护。

斜井以水泵排水,绞车或皮带提升。

表1-2原沙子井煤矿和小拱桥煤矿拐点坐标

矿井名称

点号

X坐标

Y坐标

点号

X坐标

Y坐标

原沙子井煤矿

1

2968566

35567626

2

2969234

35567508

3

2969380

35568327

4

2968784

35568325

5

2968529

35567750

小拱桥煤矿

A

2969275

35567500

B

2968565

35567615

C

2968470

35567865

D

2968370

35567865

E

2968280

35567225

F

2968685

35567415

G

2968800

35567250

H

2969230

35567190

第四节本次工作情况

一、工作情况

本次工作时间为2007年5月,由于项目时间较紧,本次工作以收集资料为主。

为了编制本核实报告,“中心”根据工作情况成立报告编制小组和报告编制指导委员会,派人到沙子井煤矿进行实地调查访问和修测地形地质图,调查了矿井煤层厚度、矿井涌水量、采空区、地层产状及地质构造等情况,矿方提供了巷道掘进、见煤、采煤、煤炭自然倾向鉴定报告、瓦斯等级鉴定报告、原储量核实报告及其相关资料,收集煤矿历年来其它地质资料及《贵州省织金县以那煤矿详查地质报告》,对所有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研究,最后编制图件和表格,编写文字报告,从而完成本次资源储量核实工作。

本次工作编制图件7张,文字报告1本。

本次核实工作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有:

1.根据已有地质勘查等资料,评述了矿井地质构造类型为中等。

2.初步查明了可采煤层的主要煤质特征,圈定了煤的风氧化带,指出了煤的利用方向。

查明了矿区煤层的煤类为无烟煤。

3.矿井以裂隙~孔隙充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地质环境条件较好。

4.重新估算了矿区煤炭资源量。

二、核实后的各类资源储量

截至2007年6月底,沙子井煤矿准采标高+1413~+1300m以内核实14、16号煤层资源储量为103.2万吨。

其中:

查明的资源量98.2万吨,消耗动用资源量5.0万吨。

查明资源量98.2万吨,其中:

控制的经济基础资源量(122b)13.3万吨;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84.9万吨;

另有预测的资源量(334?

)18.8万吨;

保有资源量(122b+333+334?

)为117.0万吨。

另有标高+1300m以下14、16号煤层煤炭资源储量398.7万吨。

其中: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86.0万吨;

预测的资源量(334?

)312.7万吨;

第二章地质

第一节地层

一、区域地层

区域范围内除上二叠统峨嵋山玄武岩组属火山喷发岩外,其余均为沉积岩。

织金矿区晚震旦纪至第四纪沉积序列中,除缺失中、晚奥陶系、志留系、早、中泥盆系、晚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晚第三系的沉积外,其余地层均有分布,以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地层分布最广,发育最好,晚二叠系为区内主要成煤时期,晚二叠系早期有玄武岩流喷发,见表2-1。

表2-1区域地层简表

地层系统

代号

厚度

(m)

岩性

第四系

Q

0-20

坡积、残积物。

三叠系

中统

关岭组

T2g

669-929

中至厚层状白云岩、石灰岩夹泥灰岩、泥岩,底部为绿豆岩。

下统

永宁镇组

T1yn

418-730

薄至厚层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

飞仙关组

T1f

439-799

以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灰岩、泥灰岩。

二叠系

上统

大隆长兴组

P3d+c

39.76

大隆组为硅质岩夹高岭石泥岩薄层,顶部为薄层蒙脱石泥岩;长兴组以燧石灰岩为主。

龙潭组

P3l

242-375

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夹较多泥岩、石灰岩及煤层等。

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

峨嵋山

玄武岩组

P3β

0-342

玄武岩夹角砾状玄武岩及碎屑岩。

中统

茅口组

P2m

354-388

灰岩,上部含燧石结核及燧石层。

下统

栖霞组

P1q

118-152

燧石灰岩夹少量白云质灰岩。

梁山组

P1l

20-100

石英砂岩及杂色泥岩夹薄煤层。

石炭系

C

70-1000

中、下部为白云岩,上部为灰岩。

寒武系

杂色砂质泥岩、粉砂岩。

二、矿区地层

矿区及周边出露的地层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上统峨嵋山玄武岩组、龙潭组、长兴组、大隆组、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及第四系。

地层走向总体为东~西向,倾向北,倾角8~12°。

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茅口组(P2m):

主要分布在矿区外南面,岩性以灰岩为主,分上下两段。

上段:

底部为薄~中层状燧石灰岩及硅质灰岩夹燧石层,为上下段的分段标志;下部以燧石灰岩为主,相变明显;上部为浅灰微带肉红色厚~块状生物灰岩,隐晶质,本段总厚约127~144m。

下段:

以灰~深灰色厚层状、块状灰岩为主,多含白云质斑块及少许燧石结核,下部夹白云岩。

本段总厚约227~244m。

2.峨嵋山玄武岩组(P3β):

主要分布在矿区外南面,为晚二叠系早期的基性火山喷发物,厚约60~150m。

为灰绿色玄武岩,块状,致密坚硬。

具气孔、杏仁构造。

其上一般有2~20m紫色、灰绿色凝灰岩与玄武岩过渡。

3.龙潭组(P3l):

本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一套以碎屑岩为主夹较多的泥岩、石灰岩、硅质岩、含菱铁质粉砂岩的含煤沉积。

厚度226.4~239.7m,一般厚度231m左右。

含煤层16~32层,一般22层。

矿区范围内含主要可采煤层2层,为14、16号煤,其余均为零星可采或不可采煤层。

出露于矿区南部,与下伏玄武岩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龙潭组是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海相动物化石及植物化石都十分丰富。

常见腕足类、瓣鳃类、海百合、螺等动物化石,代表浅海或滨海沉积;常见大羽羊齿、栉羊齿等植物化石,代表一种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

4.长兴组(P3c):

以浅海相燧石灰岩为,夹钙质粉砂岩及泥岩,。

本组厚度18.5~25.4m,一般厚度22m。

5.大隆组(P3d):

由黑灰色中厚层状硅质岩夹数层高岭石泥岩组成,硅质岩单层厚度0.15~0.25m,坚硬性脆,菱面体节理发育。

高岭石泥岩颜色鲜艳,为鸭蛋绿或黄绿色,呈鳞片状,单层厚度0.05~0.10m,底部为一层泥灰岩。

产丰富的腕足、瓣鳃类等动物化石。

本组厚度2.8~6.4m,一般厚4m。

6.飞仙关组(T1f):

岩性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

以岩石颜色、夹灰岩或泥灰岩的层数、灰岩发育程度等将飞仙关组分为六段。

一段(T1f1):

浅灰绿色,薄层状钙质粉砂岩及钙质泥岩为主,夹泥质灰岩。

向上钙质含量逐渐增加,底部常见深色硅质条带。

厚52~75m,一般为66m。

二段(T1f2):

上部为中厚层状石灰岩,夹白云质、泥质条带,下为深灰色薄~中层状泥质灰岩,夹钙质泥岩及石灰岩,厚76~95m,一般为82m。

三段(T1f3):

浅灰微带淡红色,中厚~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夹薄层状泥质灰岩及钙质泥岩,厚84~101m,一般为90m。

四段(T1f4):

灰~深灰色,中厚~厚层状石灰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及钙质泥岩,底部夹白云质灰岩,产腕足、瓣鳃类等动物化石,厚92~121m,一般为103m。

五段(T1f5):

紫灰色,薄层状钙紫粉砂岩为主,夹钙质泥岩、细砂岩及泥质灰岩,水平层理。

厚43~71m,一般为53m。

六段(T1f6):

黄灰、紫灰色,薄层状钙质泥岩,夹钙质粉砂岩及泥质灰岩,厚41~63m,一般为45m。

7.第四系(Q):

主要为坡积、崩积、残积亚粘土、粘土、冲积砂、砾石等松散沉积物。

第二节构造

一、区域构造

沙子井煤矿所处织纳煤田位于板块(Ⅰ级)、川黔滇盆地(Ⅱ级)、黔北断拱(Ⅲ级)西部南缘。

织纳煤田坐落在黔中隆起的西段,由于基地刚性大,盖层于燕山运动中形成的褶皱宽缓其延伸距离短,使一系列短轴式褶皱形成为控构造的主体,轴线基本沿北东向延伸,沙子井煤矿位于张维背斜与三塘向斜之间的次级褶皱板桥向斜的南西翼。

二、矿区构造

沙之井煤矿范围位于板桥向斜的南西翼,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总体为东~西向,倾向以北为主,靠矿区西部倾向北东,倾角8~12°。

本核实报告的煤号及断层号均采用邻区以那煤矿详查地质报告编号。

沙子井矿区内发育有F12、F19、F11共3条正断层,无褶皱发育,井下见个别小断层。

F12正断层:

分布于矿区北部,区内延伸长度约1.14km,断层走向南西~北东,倾向北西,倾角约65°,断距约30m,切割地层:

T1f、P3l、P3β;

F19正断层:

分布于矿区南东部边界外,断层走向南西~北东,倾向北西,倾角约70°,断距约30m,切割地层:

P3l、P3β;

F11正断层:

分布于矿区南部,断层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西,倾角约60°,断距约110m,切割地层:

P3l、P3β;

F19、F11、F12断层切割P3l地层,对煤层有一定破坏作用,同时对煤质、水文地质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今后煤矿生产均带来不利因素。

综合分析本区构造特征以及其对煤层的影响程度,井田内构造类型属中等构造。

第三节煤层

由于本矿区内未进行过地质勘探工作,本节内容主要参考邻区以那煤矿勘查区提交的《贵州省织金县以那煤矿详查地质报告》而写。

一、含煤性

矿区内二叠系上统大隆组不含煤,长兴组仅有一层薄煤,龙潭组(P3l)为主要含煤地层,岩性主要为灰、浅灰、灰黑色薄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块状泥岩,中厚层状细砂岩,夹灰岩及煤。

龙潭组厚度226.4~239.7m,一般厚度231m左右。

共含煤16~32层,一般22层,有编号的20余层,含煤平均总厚约21m,含煤系数9.2%,可采总厚度11~16m,一般厚度14m,占该组总厚的6.1%。

二、可采煤层

根据本次工作及邻区资料,本区可采煤层4层:

6、14、16及30号煤层。

其中:

全区及大部可采2层(14、16号煤层)、局部可采2层(6、30号煤层)。

根据沙子井煤矿现有开采情况,对局部可采6、30号煤层,因地表无出露又无巷道揭露,对其厚度、煤质、稳定性及变化情况不了解,本次核实工作不对其描述。

只对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为14、16号煤层,由上到下分述如下:

1.14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中部,煤层厚度变化不大,属较稳定煤层,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

煤层厚1.87~2.65m,一般为2.17m。

含夹石0~3层,一般为2层,夹石主要为泥岩。

煤层厚度变化主要与基底起伏有关。

较厚的煤层出现在原先地势的低处,较薄的煤层则出现在高处。

由于植物遗体都首先在低洼处堆积,随着泥炭层的不断堆积加厚而逐渐连成一片。

顶板:

为深灰色泥岩或炭质泥岩,局部相变为粉砂质泥岩,层位稳定,岩性较稳定,产大量腕足类动物化石。

底板:

为深灰色泥岩,或炭质泥岩。

2.16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中部,煤层厚度变化不大,属较稳定煤层,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

煤层厚2.10~2.70m,一般为2.30m。

该煤层含夹石0~2层,一般为1层,夹石主要为泥岩。

顶板:

为深灰色粉砂质泥岩,间接顶板为粉砂岩夹薄层状菱铁岩。

底板:

为含植物根部化石的泥岩,间接顶板为浅灰色粉砂岩或细砂岩。

综上所述,矿区14、16号煤煤层结构总体上较简单,煤层稳定类型均为较稳定型煤层。

三、煤层对比

矿区内煤层对比方法采用标志层法,辅以层间距法进行煤层对比。

煤层对比的依据是岩性、古生物及煤层的自身特征。

在煤层自身特征方面依据煤层的厚度、结构、煤质及煤层组合关系等对比煤层。

1.标志层法

龙潭组有灰岩标志层10余层,其岩性、厚度、层位均为稳定和较稳定,并含有不同的物质成分及化石群,便于各标志层之间相互区别,这些灰岩是本区煤层对比的重要标志。

其特征见表2-2。

表2-2标志层特征一览表

标志

与煤层

间距

厚度

(m)

化石特征

主要岩性

稳定性及变化规律

三下

下距6煤层约5m

3.50

以腕足类为主,瓣鳃类及腹足类次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