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23552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docx

中考历史考前指导升级版

结合专题资料巩固以下考点:

一、改革创新类(专题P14——17)

1、中国古代史: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

2、中国近代史:

戊戌变法

3、中国现代史:

改革开放

4、世界近现代史:

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启示: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要结合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两个例子

1、毛泽东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开辟井冈山道路)

2、邓小平理论: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对外开放

开放的唐宋——闭关锁国的明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再次改革开放

四、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系列

1、近代化的沉沦(一系列侵略战争)—2、中国共产党诞生(看到了曙光)——3、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抗日战争)——4、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5、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坚持改革开放,中国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启示:

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

五、结合现在的“两学一做”出的考点

几次重要的大会:

1、中共一大2、遵义会议3、中共七大4、中共八大5、十一届三中全会等

六、当今的政治格局

政治格局:

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经济格局:

经济全球化(也可以说是经济多极化)

七、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

例如,地区冲突(韩国与日本、朝鲜、非洲国家之间等)、民族矛盾、

宗教纷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等

八、思想文化及思想解放运动(结合专题史复习)

九、古代对边疆的管理、民族关系(结合专题史复习)

十、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结合专题史复习)

十一、古今中外的经济发展:

1、中国古代(专题P4——8)、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中国现代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改革开放

4、一战后:

苏俄新经济政策;资本主义世界: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5、二战前:

美国罗斯福新政、6、二战后:

美国、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

7、当今:

经济全球化

十二、中美、中日关系(专题P13、14)、中国海峡两岸关系(见课本)

十三、中考历史启示类题型分类归纳

(一)国际问题

1、面对今天人类社会要解决的环保、禁毒、反恐等全球性问题,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答:

(1)发扬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精神;

(2)加强国际间互相支持与协作;

(3)团结就是力量等。

(意思相近即可)

2、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应如何应对当今局势)?

(1)努力发展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实施科技兴国的战略;

(2)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

(3)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等。

 

3、近年来,在国际社会发生危难之时,常能看到中国的身影,说明了什么?

答:

(1)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在提高;

(2)中国积极履行职责,帮助其他国家,体现了大国风范。

4、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济发展的变化中,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保证农、轻、重工业比例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稳定、高速地前进。

(3)经济发展应重视民生,要注意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

5、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可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答:

(1)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2)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3)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加快建设步伐、发展教育、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

要依法治国、关注民生、提高国民素质、

(4)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阴谋等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找出其共同点。

你觉得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答:

共同点:

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借鉴:

(1)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

(2)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

(3)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7、我们要从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答:

对内措施:

(1)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强对金融体系的改革等。

(2)民生工程排在第一位,可以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直接和间接的好处。

(3)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扩大内需,解决供求矛盾。

(4)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5)不断完善行业内部政策、法规

对外措施:

(1)促进出口,缓解出口企业的困难:

要求发达国家放松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加大技术转让。

(2)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共同采取措施应对。

(二)近现代探索史的感想

1、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你从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答:

(1)历史事件: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2)特点:

中国的近代化与挽救民族危亡相合;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案;学习的过程从学习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

(3)启示:

中国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靠借鉴别人的成果,照搬别人近代化的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

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近代化之路。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要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要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2、学习完中国近代史,我们应该得到哪些思想认识?

答:

(1)落后就要挨打,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2)认识抗击外国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4)国家独立是富强的前提。

3、史实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历程中的“难”。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我们才得云开见日出,革命和建设的形势发生了转折。

请说出转折点各是什么?

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难”:

国民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等;

社会主义探索中的“难”:

因缺乏经验,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到重大挫折。

十年“文革”,更是给党、国家和民族带来一场严重的内乱。

国际上则是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处于比较孤立的状态。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转折点: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遵义会议,挽救了党、红军、中国革命。

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转折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

4、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历程给你哪些启示?

答: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要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民族精神;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要有创新精神等。

(三)现代史内容的感想

1.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你有什么认识?

答:

(1)新中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

(2)它的胜利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造提供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3)通过这场战争说明美国不是不可战胜的,西方侵略者为所欲为的时代结束了;同时再一次证明不义的战争必败。

2、针对我国城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谈谈你的感受?

答:

我们应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

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1966年)道路时期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答:

搞经济建设必须依据国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注重民主和法制建设。

4、你认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答: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4)改革开放的实行

(5)全国人民的积极努力(6)和平的建设环境。

5、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改革,你认为我国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

答:

医疗,社会保障,教育,就业,住房等(列举相关例子)

6、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兴起的21世纪,中国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答:

机遇: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挑战:

中国的人口膨胀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严重、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教育科研水平相对落后

7、学习完中国现代史,我们应该得到哪些思想认识?

答:

(1)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2)我们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

(3)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4)只有国家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发展与富强。

(5)注意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8、学习完世界现代史,我们应该得到哪些思想认识?

答:

(1)了解了当代世界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复杂性。

(2)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科技启示、归纳类

1、从三次科技革命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什么?

你认为我们国家应如何去应对这个结论?

答:

结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措施:

(1)重视科教事业的发展;重视人才

(2)把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发展的第一要务。

2、如何看待“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举例说明科技给人类带来灾难。

答:

科技不仅能改善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带来重大灾难,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举例:

人类利用科技制造出来工具破坏了地球生态平衡、自相残杀。

使人类变成了大自然和自身的敌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如:

两次世界大战,利用了当时人类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空前浩劫和灾难,对环境资源破坏无法估量。

也就是在二战中,人类为了战争的需要,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并研制出了毁灭性的战争武器——原子弹。

目前科技革命进入到信息时代,人类对基因研究的突破(如克隆技术)在令人惊喜的同时,却更增加人类自我毁灭的危险性。

20世纪末几场现代化战争,以及当今高科技种种负面效应足以证明,科学正用于人类自我毁灭。

3、就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试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谈谈你的认识。

答: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想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就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

(2)注意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也要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的能力,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3)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4)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5)支持改革开放,学习一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6)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等

4、解决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战略思想是什么?

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环境问题是没有国界的世界问题,国际间应如何共同解决这一难题?

答:

(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这一思想的核心:

是人类应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

(3)不同国家应该就环境问题加强协作,互惠互利,谋求共同发展。

(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5、科教兴国是国家的责任,也是个人的责任,你认为为什么要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国家?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如何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你准备如何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答:

原因: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盛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国家举措: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的社会氛围等

个人举措:

增强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在学习中要善于独立思考,要大胆质疑;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五)、中日关系专题

1、中国近现代史,以1945年为界,请你概括中日关系前后两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描述未来中日关系的蓝图。

答:

①、1945年之前:

以战争为主,1945年以后:

以和平为主。

②、和平共处,友好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2、对于日本人今天的一些做法(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台湾问题、钓鱼岛领土主权问题,东海石油开采问题——这些是目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你有什么感想?

答:

我们对于日本否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犯下侵略罪行的做法,表示强烈愤慨;

我们要时刻警惕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现在我们青少年应该努力学习,

准备将来报效祖国。

3、由日本侵华及当前日本右翼势力所作所为得到的启示.

答:

①、中国人民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居安思危;

②、清醒地看到中国与日本的差距;

③、时刻警惕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和军国主义的复活;

④、奋发图强,振兴中华,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4、如何处理目前的中日关系?

答:

①、日本应正视历史,深刻反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②、中日关系要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

③、扩大双方在广泛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加强民间友好交往,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注:

国家处理中日关系大政方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面向未来,世代友好。

 

5、日两国近现代的外交史实,你得到的最主要的启示是什么?

答:

勿忘历史,以史为鉴,热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与日本都是亚洲强国,要积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

6、从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日本的成功崛起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复兴的启示。

答:

(1)原因:

向欧美学习,进行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走上资本注入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抓住科技革命的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并重视培养人才。

(2)启示:

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科技和文化,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大;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持社会稳定;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科学技术实力竞争。

(六)中美关系专题

1、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侵华——结盟——扶蒋反共,独占中国——关系冰冷

(原因:

中美利益和意识形态上存在根本不同,美国在全球推行冷战政策。

)——走上正常化——合作与斗争

2、当今中美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中美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①、友好发展是主流,双方也有摩擦、矛盾。

②、台湾问题

3、联系近现代史和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可看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是由什么决定的?

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

①、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主要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②、应根据形势适时调整外交政策:

没有永远的敌人,要加强合作,互利双赢;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制定外交政策的前提;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防能力;

4、中美建交的评价和影响。

答:

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两国关系的改善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促进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成为中国进一步打开外交局面的大好机遇;改善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形象,提高中国的国家地位。

5、中美可以合作的领域有哪些?

答:

维护世界和平、消灭和限制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特别是核武器、保护世界环境、反对恐怖主义、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等。

(七)、关于台湾问题

1、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原则、方式)是什么?

阻碍因素和有利因素各有有哪些?

谈谈你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认识?

答:

(1)基本方针(原则、方式):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2)阻碍因素:

台独份子和国外反华势力的干涉阻挠。

(3)有利因素:

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方针正确;港澳回

归提供成功范例;统一是民心所向;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目前两岸交流频繁。

(4)看法:

中国政府仍然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

但是如果出现台湾当局无限期拒

绝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

2.你如何看待台湾?

答: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产物;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

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是中华民族的神圣职责。

(八)、地区发展专题(以经济特区设立,中国某些地区的发展为切入点,以深圳为例)

1、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

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注:

其根本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2、经济特区的作用:

特区经济的快速增长给我国经济发展以鼓舞与启示(激励作用);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龙头作用);特区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示范作用);特区是我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窗口作用)

3、深圳和香港、澳门合作应该遵循什么哪些原则?

他们合作有意义?

答:

原则:

一国两制;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意义:

利于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利于促进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共同发展;有效整合存量资源,创新发展增量资源;携手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等

4请为深圳未来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答:

大胆地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意经济效益;发展循环经济;注意节能环保,走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与其他地区合作;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为长久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等。

5、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深圳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还应进行哪些努力?

答:

继续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依法治市,健全民主法制建设,整顿社会治安;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执政为民;科技兴市、人才强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科技创新;坚持并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历史做题方法归纳

中考试卷100分的历史题中,选择题50分,占总分数的半壁江山。

选择题和主观题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客观性,即答案的唯一性。

比如主观题一问10分,甲考生可能得8分,乙考生可能的7分,丙考生可能得6分,那么他们之间的差距也不过是1~2分,而选择题只有正确和错误两种结果,没有酌情得分的可能。

错一道就差2分,两道就差4分。

因此可以这样说,最后在总分上拉开距离的不是主观题,而是选择题。

所以提高选择题的正答率,是考试取得高分的重要途径。

首先做对选择题的前提条件是历史基础知识一定要过硬,这也是一切方法和技巧能够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

其次不管做什么样的选择题都要坚持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认真审题。

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题干要三看:

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

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

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2)被选项要三思:

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先找出题干中的各个限定条件,再据此通读四个选项,选择符合要求的项作为答案。

切忌程式化思维,也就是一看这个题好像以前做过,然后就不假思索地选了当初选的答案,殊不知出题者有时稍微改动一个字或是一个词,答案就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做选择题的方法。

1、考查点判断法。

此方法几乎适用所有的题目,因为每一道选择题都有自己的考查点,能准确判断出题者的出题意图和要考查什么,就很容易做对题目了。

例如:

1922年农民契可夫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集市上出售,当地政府官员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A、增加税额B、处以罚款C、限量交易D、放任自由

很明显本题的考查点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这个大知识点又包括实施的背景、时间、领导人、内容、特点、影响等小知识点。

新经济政策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大的变化在于废除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因此ABC三项明显与政策不符,答案为D。

2、直接法。

直接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准确掌握知识的前提下直接选择,不需要拐弯抹角。

这类题目在考试中是属于送分的题目。

当然要求对基础知识有准确无误的掌握。

例如:

1917年7月,俄国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带领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

这类题目考查的就是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

答案A。

3、排除法排除法实际上是变相的直接选择,是解题时最先用的方法,一般可以排除1~3个干扰选项。

排除的依据有以下四类:

①适用于题干或选项中出现了全新说法或观点的题目。

例如:

艾森豪威尔总统曾回忆,他熬过三年战争岁月靠的是每晚睡四个小时,每天喝20杯咖啡,吸四包骆驼牌香烟,偶尔加一个三明治。

那场战争是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独立战争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南北战争

本题中题干的说法显然是全新的,历史课本中也没有提过艾森豪威尔这个人物。

睡觉、喝咖啡、香烟、三明治显然都不是有效的信息。

所以三年的战争岁月就成了做题的关键。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四年,其中美国参战是在1917年;独立战争(1775—1783)八年;南北战争(1861—1865)四年。

均可排除,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六年,美国参战是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后,所以美国实际参战三年,答案是C。

②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

例如:

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该题属材料选择题。

先把材料读懂,然后综合分析。

既然要利用资本主义,则B明显不符(性质不符)。

而C和D是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要政策,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时间和性质都不符)。

所以只有A是正确答案。

③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

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组合式选择题中,巧用排除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例3如:

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可知,②的表述明显错误,帝国主义时刻妄想灭亡中国。

则首先排除B和D。

而③的表述正确,以华治华是侵略者常用的手段,所以正确答案为C。

4、比较分析法。

很多考生在做选择题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即排除两个选项后,在剩下的两个选项中犹豫不决,不知道究竟选哪个更合适。

实际上我们可以结合题目要求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比较,从而找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例如:

2010年5月9日,胡锦涛主席出席了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庆典。

这次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于

A.德国突袭波兰 B.德国东侵苏联C.日本偷袭珍珠港D.莫斯科保卫战

本题可以明显排除A、C两项。

课本上说1941年6月,德军掉头向东发动了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