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248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河北省唐山市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三星堆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破土发掘以来,世人对三星堆文明的各种猜测和解释让人眼花缭乱。

人们之所以对三星堆感到神秘,正因为我们过去太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它,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这个未知的世界。

比如说,凡高度发达的文明就应当有文字,殷商有甲骨文、金文这样的文字,三星堆为何没有?

如果没有发现文字,那特色鲜明的三星堆文明还属于中华文明体系吗?

因此,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已经出土和即将出土的各种考古遗物和遗迹现象,在当前至关重要。

研究三星堆的古发掘,有三个重要的维度。

第一个重要维度,从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看,三星堆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从考古发现而论,在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史前新石器时代文化当中,都可以找到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它们有可能是三星堆文化的源头之一。

而在文献典籍当中,同样可以看到两个和三星堆文明关系密切的古代书写系统。

一个是中原文化系统,西周时就有“蜀”的记载,《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西土八国”之中就有蜀人参战。

另一个是巴蜀文化系统,《蜀王本纪》记载古蜀时期先后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各世代。

蜀各世数王虽然远离中原王朝,但也自成一系,若隐若现地始终保持着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联系,既非天外来客,也非域外异族。

第二个重要维度,是三星堆文明和中原殷周文明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目前关注度极高的问题之一。

三星堆“祭祀坑”中先后发现的高大的青铜神像,造型奇特的青铜面具和头像,黄金制作的金面罩、金杖等器物,让人感到震撼和费解,用人们过去对殷周青铜文化的“常识”无法加以解释。

事实上,这正是古蜀人独具匠心的创造。

他们基于中华文明的母体,采用浪漫的艺术形式,表达“神人之间”的沟通,为中国青铜时代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三星堆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多的是来自中原地区,有些则可能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川西北地区、云南和两广等地区传入四川盆地。

其中三星堆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尤其是龙、虎、鸟、大眼兽面等神秘动物图像,和我国南方青铜器系统(如湖南)也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个维度,是世界古代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

三星堆究竟是不是外来文明?

这也是当前最吸引眼球的议题之一。

如果把三星堆文明整体性地认定为外来文明的产物,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除了以上已经论述的三星堆与中原殷商文明的密切关系等考古事实之外,还需指出的是,不同文明之间,在大体相同的文化水准、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等条件之下,各自独立地产生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现象并不足为奇。

例如,对神秘的大眼睛、神树、太阳神等的崇拜现象,在世界各古代文明中都有存在,不能将三星堆出现的这类考古现象都归结于外来文明。

如果从中外文化交流的宏大视野上看,三星堆所处的中国青铜时代与域外文明产生交流已具备充分条件。

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其动因之一就是因为在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方知其间必有民间的商贸通道可资利用。

事实上,早在年代更为久远的史前时代,已有若干物证表明中西文化之间有了不同程度的接触、交流。

此次三星堆四号坑灰烬层中采用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出蚕丝蛋白,很可能也是丝绸的残痕。

这也证明早在三星堆时代,蜀地已能生产并利用丝绸作为高级贵重物品。

秦汉以后,丝绸成为国家对外贸易交流的主要产品,古蜀早在青铜时代便已经奠定了这个基础。

所以,若说在三星堆文明中包含有某些来自更为遥远的域外文明影响和交流、互动的因素,客观上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霍巍《三星堆神秘面纱的三个观察维度》)

材料二:

近些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取得的成果是中国考古学实现其肩负重大使命的典型例证。

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等一系列都邑性遗址的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把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由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王朝提早到距今5000多年,向前延伸了一千多年。

“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被论证为可信的历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追溯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滋养和学理支撑。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摆脱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三要素”即文字、青铜器和城市的束缚,以社会严重阶层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列举了辨识的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的建筑、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等。

正是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论证了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

文明“三要素”并不是世界上所有文明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没有出现冶金术。

因此,我们提出的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一些原生文明,具有普遍意义,是中国考古学对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理论贡献。

(节选自王巍《关于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考古发掘,用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未知的世界,就不会有新的发现。

B.从考古发现和文献典籍记载两个角度分析,都可以找到中原文明与三星堆文化的联系,明确三星堆文化的源头。

C.古蜀人独具匠心的创造、浪漫夸张的艺术想象,为中国青铜时代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为中华文明作出了独特贡献。

D.在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后,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王本纪》中有关于各世数王的记载,可以证明李白的《蜀道难》中关于蜀国开国的诗句有着现实的依据。

B.世界各古代文明中都有对神秘的大眼睛、神树、太阳神的崇拜现象,反映了三星堆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实际联系。

C.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酶联免疫技术,三星堆四号坑灰烬层中可能不会检测出蚕丝蛋白。

D.文字、青铜器和城市“三要素”,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以之作为判断是否进入文明社会标准很可能忽略一些文明。

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中第二个维度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鸟和缠绕于树干上的龙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神话体系中常见的母题。

B.在三星堆三号“祭祀坑”中发现了类似殷商以青铜鼎、簋等容器相配合来表达社会等级、身份的“礼器”。

C.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用于祭祀的玉璋、玉璧、玉琮,与殷墟出土的玉器在造型和功能上十分接近。

D.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国西北地区,曾经出土过与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类似的“权杖”。

4.材料一是怎样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

结合文本,从论据使用和语言表达角度加以分析。

(4分)

5.要想获得更多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态度与精神?

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赤脚医生万泉和(节选)

范小青

其实早先后窑大队也是有两个医生的,一个就是土生土长的我爹万人寿,靠家传的秘方和医术,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再加上长期在农村和病人打交道的经验,方圆几十里,也算是个名医了。

另一个是从乡卫生院自愿下乡来支持农村合作医疗的涂医生。

他叫涂三江,念过五年医科大学,在城里的医院工作过两年,又到公社卫生院工作,然后又到大队的合作医疗来了。

他自己说,人家是人往高处走,我总是人往低处走,走到最后,走得和万医生一样了。

其实涂医生和万人寿还是不一样的,他是带薪到合作医疗来工作的。

万人寿是赤脚医生,没有工资,看病记工分,每天记十分人工,是队里的最高工分。

奇巧的是,万医生和涂医生都擅长伤科,虽然在农村的合作医疗站什么病都得看,但伤科医生是最受欢迎的。

万涂两个医生一土一洋,一中一西,如果配合得好,真是天衣无缝。

可是万医生和涂医生合不来,先找万医生看了的,下回涂医生就不给看,先找涂医生看了的,下回万医生也不给看,两个人顶着牛,谁也不服谁。

你守在医疗站,我就出诊去,我守在医疗站,你就出诊去。

后来县里搞赤脚医生模范评比,万医生报名,涂医生也报名。

万人寿说,你不可以报名的,你不是赤脚医生。

涂三江说,我怎么不是赤脚医生,我在大队合作医疗站上班,我就是赤脚医生。

万人寿说,你是穿鞋医生,你还是穿皮鞋的医生,一个月拿四十几块钱工资,算什么赤脚医生。

涂医生说,四十几块钱算什么,我大学同学,在县里市里的医院,加工资都加到五十几了。

我主动要求到合作医疗站来,结果加工资也没轮上。

万人寿说,你哭什么穷,我一个工分才一毛三分钱,你替我算算,你做一年,我要做几年?

涂医生说,我们做医生的,是治病救人,不谈钱不钱。

万人寿说,好,我们不谈钱,就谈治病救人。

涂医生说,谈治病救人我就怕你吗?

你连医学院的门朝东朝西都不知道,江湖郎中,市井之徒,还谈什么治病救人。

万人寿就冷笑说:

“昔欧阳子暴利几绝,乞药于牛医;李防御治嗽得官,传方于下走。

谁谓小道不有可观者欤。

”涂医生听不懂,朝万人寿翻眼睛说,你这东西能治病吗?

万人寿说,听不懂了吧,说的就是治病。

涂医生说,你翻老黄历?

那我也跟你翻翻你的老黄历。

三小队沈毛英明明得的是美尼尔氏综合症,你说人家神经病,害得沈毛英要投河,多亏了我的诊断,她才没有投河。

万人寿说,你诊断?

你光打雷不下雨,你治好她没有?

你给她吃了多少西药,有用没有?

最后还是我让她吃独活煮鸡蛋,吃了八个鸡蛋就好了。

涂医生说,那是你治好的?

那是鸡蛋补好的,人家几年都没见过一点蛋花星子了,一下子八个鸡蛋夯下去,营养到了,别说头晕眼花,连肺痨都治得好。

万人寿和涂三江就这样互相揭短,互相拆台,还自我吹嘘,最后谁也没评上模范。

评选结果出来以后,后窑大队的干部因为比兄弟大队少拿到一面锦旗,少到县里登一回主席台,很不高兴,大有责怪他们的意思。

可万人寿和涂三江都说,锦旗有什么用,又不能当药吃。

他们是医生,在他们的思想中,药比饭还重要呢,何况锦旗乎?

平时他们两个你争我斗互不相让,但在这个时候,他们就一致了,他们宁可不要锦旗,要药。

涂医生是大队合作医疗刚刚成立的时候下来的,两个人顶了一年多,最后我爹到底把涂医生给气回去了。

涂医生现在坐在公社卫生院的门诊室里,有病人来,他先看一看病历的封面,看看是不是后窑大队的人,如果是,他就问,给万医生看过吗?

甚至是后窑邻近队里的人,他也要问清楚。

起先有的农民还不知道这一套,说找万医生看过的。

涂医生就说,万医生看过的,我就不看了,你还是请万医生继续。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这里边的秘密,都统一口径说没看过,一伤了,就赶紧来找涂医生了,知道涂医生科班出身,医术高,讲科学。

涂医生听了,笑着说,知道就好。

后窑大队的合作医疗站就剩下我爹万人寿孤家寡人,找万人寿看病的病人吹捧他说,科班出身有什么用,还是万医生经验丰富,拿眼睛一看就抵得上公社卫生院的X光。

万人寿说,X光你们照去拍。

病人说,我们不拍,只要万医生说不拍,我们就不拍。

万人寿微微含笑。

其实顶走了涂医生后,万人寿有好一阵适应不过来,心里若有所失,觉得很无聊,蔫不拉叽的。

文本二:

“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在范小青的作品中,并非只是一味地赞扬人性的光明与美好,只是她的文字,似乎沾染着某种魔力,人性中恶的一面虽有涉及,可也是避重就轻,鲜有大恶,很少将人物写得罪不可恕,令人恨得牙痒。

施战军曾评价她为“当代世情之翘楚”,“她甚至对社会和人生哲学全无特意的凝眉苦索之状,而是本然地带出了对生存境遇的亲近关切的体察、对生命本体的多趣而善意的关照。

(摘编自邵新宇、房萍《范小青笔下的乡村书写》)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作者极力渲染万人寿和涂三江的医术,交代两人都擅长伤科等内容,为下文矛盾冲突做铺垫。

B.大队干部对万人寿与涂三江都没有评上模范不满,两人决定为此放下个人恩怨,暂时达成一致。

C.涂三江被排挤走后,万人寿心里很是失落,他对涂三江也在“敌对”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感情。

D.本文作者在平静详实的叙述中,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刻画了真实质朴又个性十足的小人物形象。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子即阳修,他写的《伶官传序》目的是让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

B.“寡人”一词本义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如“寡人之于国也”,本文中含义与此义相近。

C.小说中一会儿称“我爹”,一会儿称“万人寿”,这与《祝福》当中对“鲁四老爷”“四叔”的称呼一样,都体现了小说叙述视角的变化。

D.“人有不及,可以情恕”告诉我们做人要宽宏大度,善解人意,近义成语还有“海纳百川”“虚怀若谷”“胸无城府”等。

8.施战军评价范小青是“当代世情之翘楚”,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当代世情之翘楚”的主要表现。

(4分)

9.“本然地带出了对生存境遇的亲近关切的体察、对生命本体的多趣而善意的关照”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请简要说明。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琪字君玉,儿童时已能为歌诗。

起进士,调江都主簿。

上时务十二事,请建义仓,置营田,减度僧,罢鬻爵,禁锦绮、珠贝,行乡饮、籍田,复制科,兴学校。

仁宗嘉之,除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帝宴太清楼,命馆阁臣作《山水石歌》,琪独蒙褒赏。

诏通判舒州。

岁饥,奏发廪救民,未报,先振以公租,守以下皆不听,琪挺身任之。

知复州,民殴佃客死,吏论如律。

琪疑之,留未决,已而新制下,凡如是者听减死。

历开封府推官,直集贤院、两浙淮南转运使、修起居注、盐铁判官、判户部勾院、知制诰。

尝入对便殿,帝从容谓曰:

“卿雅有心计,若三司缺使,当无以易卿。

以龙图阁待制知润州。

转运使欲浚常、润漕河,琪陈其不便,诏寝役。

而后议者卒请废古城埭,破古函管而浚之,河反狭,舟不得方行,公私交病。

徙知江宁。

先是,府多火灾,或托以鬼神,人不敢求。

琪召令厢逻,具为作赏捕之法,未几,得奸人,诛之,火患遂息。

复知制诰,加枢密直学士、知邓州,徙扬州,入判太常寺,又出知杭州,复为扬州、润州。

以礼部侍郎致仕。

卒,年七十二。

其先本蜀人从弟珪瑶玘琉皆以文章名世世之言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唯韩亿诸子及王氏而已。

琪性孤介,不与时合。

数临东南名镇,政尚简静。

每疾俗吏饰厨传以沽名誉。

故待宾客颇阔略。

间造飞语起谤,终不自恤。

葬于真州。

诏真、扬二州发卒护其窆,盖异数也。

摘编自《宋史•列传•卷七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先本蜀人/从弟珪/瑶/玘/琉/皆以文章名世/世之言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唯韩亿诸子及王氏而已/

B.其先本蜀人/从弟珪/瑶/玘/琉/皆以文章名世/世之言/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唯韩亿诸子及王氏而已/

C.其先本蜀人/从弟珪/瑶/玘/琉/皆以文章名世/世之言/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唯韩亿诸子及王氏而已/

D.其先本蜀人/从弟珪/瑶/玘/琉/皆以文章名世/世之言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唯韩亿诸子及王氏而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义仓,隋以后地方上为防备荒年而设置的用于紧急军情的粮仓。

B.制科,封建社会为选拔“非常之才”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

C.馆阁,北宋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的机构,通称馆阁。

D.入对,指臣下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接受皇帝的质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琪少有才名,文采出众。

他在儿童时就学会了作诗,后考中进士,皇帝在太清楼举行宴会,让馆阁臣子作诗,他才能出众,独受褒赏。

B.王琪体恤百姓,敢于担责。

他通判舒州时,正赶上荒年,请求朝廷开仓济民,在朝廷没答复,其他官吏害怕担责时,挺身而出,开仓济民。

C.王琪为政务实,颇有远见。

任润州知州时,转运使想疏通常、润两条漕河,王琪上书陈述弊端,朝廷没有回复,造成后来行船不便的后果。

D.王琪不为言惑,勇揭真相。

他调任江宁知州以前,江宁府发生多次火灾,有人疑是鬼神所为,王琪加强戒备,明确奖赏,纵火者很快伏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帝从容谓曰:

“卿雅有心计,若三司缺使,当无以易卿。

”(4分)

(2)数临东南名镇,政尚简静,每疾俗吏饰厨传以沽名誉。

(4分)

14.文中如何体现“琪性孤介,不与时合”?

请简要说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春日

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江南春日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B.诗的颔联和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都描绘了春日唯美景致。

C.“桃花嫣然出篱笑”和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均用拟人手法、表达对春日的喜爱。

D.尾联和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一样,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16.诗中景物各自分立,作者如何让整首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庄子善于用形象的比喻来描摹事物,《逍遥游》中描写大鹏翅膀的比喻句是:

“        ”;描写大鹏上升状态的比喻句是:

“               ”。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诗人送别友人,友人已经远去,但诗人依旧恋恋不舍的句子是:

“            ,        ”。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有一种水獭,它有着令世界惊叹的美丽的皮毛。

在阳光下,如闪烁着华美、神秘而又高贵的光泽。

如果你在林间看到它,如果你看到它静静地    在水边的岩石上,你也会惊诧,造物主原来是如此的神奇,他    造出这样完美的有生命的宝石。

可水獭的美丽却给它带来了灾难。

(           )。

而实际上,麝香不过是雄麝脐下的分泌物而已。

想要获得麝香,就必须捕杀雄麝。

雄麝生活在密林深处,身手便捷,来去如风,如果不是一般的猎手根本难以捕捉它的踪迹。

而    找到了雄麝,取得麝香也是极困难的事。

有经验的老猎手说:

“靠近雄麝时,千万要      ,不能让雄麝感觉到你的存在,否则,它会转过头来,在你射杀它之前咬破自己的香囊。

18.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3分)

A.栖息  居然就是  聚精会神

B.栖身  竟然如果  聚精会神

C.栖息  竟然就是  屏息凝神

D.栖身  居然如果  屏息凝神

19.在文中括号内填入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谁都知道麝香,那是名贵的药材,也是珍贵的香料

B.谁都知道,麝香是名贵的药材,也是珍贵的香料

C.麝香是名贵的药材,也是珍贵的香料,这谁都知道

D.名贵的药材麝香是珍贵的香料,这谁都知道

20.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从宁夏西海固        ,从天山南北到雪域高原,民族地区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都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称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2016年,     ,山海牵手、情如兄弟。

闽宁协作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到教育、文化、医疗等多领域合作,推动西海固发生了沧桑巨变。

在江苏的对口帮扶下,2020年5月12日至14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悬崖村”)的84户贫困户,陆续搬进位于县城附近的新家。

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村民们感知着       。

对口支援新疆、西藏也是这场战役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央部委、对口支援省市及承担援助任务的央企,在新疆、西藏广袤的大地上,谱写出生动的“边塞曲”,为新疆、西藏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注入不竭动力。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6分)

22.用一个对偶句,概括文段内容,揭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原因。

(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要求:

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  A.“如果……就不会……”表述绝对,材料一原文为“人们之所以对三星堆感到神秘,正因为我们过去太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它,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这个未知的世界”;B.“明确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分析错误,考古发掘只是找到了“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并未确定,见材料一原文“都可以找到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它们有可能是三星堆文化的源头之一”。

D.颠倒了先后顺序,材料一原文为“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其动因之一就是因为在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

2.B  B.“反映了三星堆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实际联系”缺乏依据,材料一原文为“例如,对神秘的大眼睛、神树、太阳神等的崇拜现象,在世界各古代文明中都有存在,不能将三星堆出现的这类考古现象都归结于外来文明”。

3.D  D.第三个维度为“是世界古代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对神秘的大眼睛、神树、太阳神等的崇拜现象,在世界各古代文明中都有存在,不能将三星堆出现的这类考古现象都归结于外来文明”,由此可见,选项D是用来支撑第三个维度的。

4.观点有据,每个观点都有实证材料支撑。

如论证第一个维度时,运用《尚书》和《蜀王本纪》的记载来证明三星堆文明的源头和发展脉络。

语言客观。

对于未确定的结论,用“可能”表示只是推测;加入修饰限定成分,使表述内容更符合事实。

如“若隐若现地始终保持着”,“客观上不能排除”等,这些词句使表达客观严密。

5.善于打破思维定势。

不拘泥于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探寻新的解读角度。

勇于创新。

创新性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对世界文明研究做出理论贡献。

使命担当。

中国考古工作者肩负重大使命,进行中华文明探源,增强民族自信。

态度严谨。

尊重考古发现事实,参考文献典籍,解读三星堆文明。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B  B.“两人为此决定放下个人恩怨,暂时达成一致”错,依据原文“平时他们两个你争我斗互不相让,但在这个时候,他们就一致了,他们宁可不要锦旗,要药”,他们达成一致并非因大队干部,而是因为他们都认为治病救人比名利重要。

7.A  B.“本文中含义与此义相近”错,依据原文“后窑大队的合作医疗站就剩下我爹万人寿孤家寡人”,本文指“孤立无助的人”;

C.“都体现了小说叙述视角的变化”错,两篇文章都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D.“胸无城府”指“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8.并非一味赞颂人性的美好,对善恶描写适度,反映人性的真实。

体察人的生存境遇,关照多趣而善意的生命本体。

9.本文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生存境况,特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