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2250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教学重点:

观察、认识微生物。

教学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学准备:

水样和显微镜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过程:

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

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

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起功能。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3、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

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你观测到了什么?

它是什么样的 ?

它是否在运动?

4、巩固学习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你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了?

教学反思:

2、做酸奶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教学重点:

做酸奶的活动。

教学难点:

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系列个数。

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

教学方法:

实验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动手做酸奶。

    

讲解酸奶制作的方法,注意要点:

温度,时间,高温消毒三者都要顾及。

加热后冷却到30—37度保温8小时左右。

2、认识细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解释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

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介绍细菌和酸奶的有关知识。

启发学生说一些有益细菌和有害细菌。

3、介绍病毒及其引起的常见的传染疾病,看书认识常见病毒。

4、知道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疾病传播的方法有哪些?

通过皮肤传染,通过接触物体传染,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动物传播……

讨论预防疾病的方法,如:

流感、非典、爱滋病……

5、巩固学习

提问:

细菌对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怎样看待细菌的益和弊。

教学反思:

 

3、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教学难点:

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等。

教学过程:

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霉是什么样子。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2、了解没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霉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5、巩固学习: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教学反思: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

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了解细胞是有生命的,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细胞并进行比较。

教学难点:

理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教学准备:

洋葱、显微镜。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搭建生命体的话题。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激发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的兴趣。

2、利用不同工具组逐次观察,比较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

指导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

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比较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结构的的异同,它们都是有一块块“积木”构成,但积木的形状、大小不相同。

3、认识细胞,知道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1)介绍细胞的发现。

(2)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3)构成生命体的细胞形状、大小不相同,有不同的功能。

介绍白细胞的功能。

4、巩固: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1、地球的形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能够收集有关的地球的资料,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

提问:

“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

”激发 学生的兴趣。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

介绍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了解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

张衡和亚里士多德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

说明人们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

可以让同学们做一做“进港的帆船”的模拟实验。

有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

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

二、巩固练习

1、古代、近代、现代人类是怎样探究地球的形状的?

2、你知道哪些地球的有关知识 。

三、布置预习

    收集各种不同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和资料,性同伴介绍。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能够收集有关的地球的资料,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同学们,这是什么?

(地球)

2、谈话:

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地球有多大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课题:

地球的形状

3、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

4、出示宇航员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它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5、小组讨论:

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6、小组汇报。

二、带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谈话: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3、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

4、提问:

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有什么收获?

三、认识地球的大小

1、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和地球表面积等相关数据。

2、谈话:

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吗?

四、拓展活动

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有多大?

教学反思:

2、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认识多种形态的地貌。

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带地球的不同的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壮丽风光。

2、制作地貌模型。

通过制作,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地貌的特点。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

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4、从整体上去认识地表环境,最后展示给学生看的是世界地图和地形地球仪,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

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

二、巩固练习

你对地球的地貌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教学反思:

 

3、地球的内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教学准备:

  

地球内部构造的有关资料。

准备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

教学方法:

比较法、实验法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进行猜测黑盒子物体的活动。

拿出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要求不打开黑盒子,通过摇晃等方法获得盒子里的信息,推断黑子里装着什么物质。

知道科学家通过想地球内部发出地震波,通过检测地震波发射的来测定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

2、展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掌握地球内部信息的。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不但从地球表象推测地球内部构造,还从地震波的偏转现象给地球内部分层,有的甚至还有奇思秒想。

3、知道学生模仿鸡蛋的结构,制作一个地球的内部构造模型,通过模型来给出对地球内部的解释。

重点指导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

先做里面,再做外面。

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

二、巩固练习

说说地球内部构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

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猜想暗盒里有什么。

教学准备:

  

地球内部构造的有关资料。

准备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探究暗盒:

桌上放了3个盒子,里面装有水、细沙和小石头。

2、谈话:

你们不打开盒子,用什么方法能够猜出盒子里有什么?

3、学生讨论

4、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球的内部。

二、讨论地球内部构造

1、谈话:

人类无法深入到地球深处,科学家怎样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呢?

2、引导学生按书后的活动记录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

3、请学生朗读书上的资料

4、提问:

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几层?

5、请学生看图回答三者的厚度是多少,主要由什么构成。

6、请学生用熟鸡蛋作类比,帮助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

三、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1、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制作?

2、引导学生围绕如何区分地球内部各层次及怎样确定各层厚度等问题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确定方案。

4、分组制作。

5、各组展示后切开模型相互评价。

四、总结拓展

1、人类是如何了解到地球的内部构造的?

2、小结:

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是根据地震波发生折射的不同推测出来的。

地球内部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研究。

教学反思:

4、火山和地震

教学目标: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能够收集有关火山与地震的资料。

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的形成。

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学过程:

1、了解火山。

知道学生通过图意推想火山形成的原因。

了解为研究火山而献身的科学家夫妇,让学生感受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模拟火山喷发,学生从中获得信息,想象火山喷山时的情景。

2、认识地震。

想学生讲解地政的成因,观察有关图片,战士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然后,指导学生模拟地震的发生,学会判断地震的强弱和震中位置。

介绍张衡和他的地动仪以及现代地震检测仪,指出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

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 仪器。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和学生探讨地震来临是怎样保护自己的方法。

3、巩固

火山喷发是有什么现象?

地震发生前有什么预兆吗?

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教学反思:

 

5、地表的变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能够对一些显现作出一些大胆的猜想。

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人类的的行为使地表发生变化。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

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认识地质变化的。

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中国在很早以前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

2、研究千姿百态的地表的形成。

火山口湖、石林奇观、海岸边的礁石等地貌都是在空气、流水、、气温以及地质运动的自然情况下形成的。

3、教学石头怎么会变成小石子和沙子的。

做模拟实验。

知道学生观察、认识风化的作用。

了解气温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植物、冰冻对岩石的影响。

4、通过模拟实验和研究,认识侵蚀作用。

做模拟流水的搬运实验,是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懂得流水的携带功能搬运了碎石

和沙子。

观察图,继续思考。

5、了解人类生产、生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认识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有的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6、巩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能够改变地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知道什么叫风化、什么叫浸蚀。

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会使地表产生变化。

教学重点:

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对地表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了解家乡地表的改变情况。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看过化石吗?

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

化石有什么作用?

4、欣赏世界风光。

二、推测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有人说在很久以前根本没有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

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

有何证据?

三、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1、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怎么形成的?

是什么力量造就的呢?

2、讨论交流。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

四、了解家乡地表的变化

1、我们身边的地表曾经发生过变化吗?

怎样才能知道?

2、学生讨论交流。

五、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太阳、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

2、学生发表意见。

3、研究风化的作用。

4、研究侵蚀的作用。

六、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

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

哪些是不合理的?

2、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3、欣赏:

人类的足迹。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

1、我们周围的变化

教学目标:

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点、难点:

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教学准备:

蜡烛、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烧杯、干抹布。

教学方法:

实验法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

种子、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

2、研究物质的变化。

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体,让我们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仔细观察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的特点。

给蜡烛加热。

预测:

蜡烛在加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

仔细观察燃烧蜡烛是有什么现象发生,将观察到的加热和点燃蜡烛的现象写在活动记录上。

最后,比较蜡烛熔化、凝固和蜡烛燃烧的不同,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异类音义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异类生成了新的物质,证据可以从颜色改变、产生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中寻找。

3、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种变化。

学生探究以下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火柴燃烧、水的三态、铁水变成钢锭。

讨论研究后把结论填在书上,并说出你的证据。

4、学生选择实验,在观察比较中判断她们属于哪一类的变化。

学生分小组选择实验所需的器材做实验。

通过着部分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各组观察实验和活动中交流,对物质的变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2、铁钉生锈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常见的生锈物品。

教学方法:

比较法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铁回生锈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

你研究过吗?

今天蜗牛来研究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2、在生活中找一找生锈的铁制品。

观察铁锈是什么样的,比较铁锈与铁有什么不同。

还在哪见过生锈的物品?

3、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以王刚小组为例,介绍实验方案的内容和格式,学生模拟实验,假设制订方案。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严整假设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归纳铁钉生锈的原因。

(暗示两个假设条件:

一个是只有空气,无水。

另一个是有水,有空气。

4、了解防锈的方法。

怎样防止铁生锈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

兔油漆、搪瓷覆盖、制成不锈钢、表面涂上不易生锈的金属。

还有涂沥青、放干燥剂……

5、巩固

铁生锈的条件有哪些?

怎样防止铁的生锈?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设计铁钉生锈原因的实验方案,并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能将研究的结果运用于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中。

教学重点:

研究铁生锈的原因。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常见的生锈物品。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结果,分析铁钉生锈的原因

1、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2、讨论:

实验的现象说明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3、师生小结:

铁钉在有空气、有水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4、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5、老师补充:

铁接触酸、碱、盐等物品也容易生锈。

二、认识防锈方法

1、教师提问:

根据铁生锈的原因,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2、学生讨论、汇报。

3、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防锈方法。

4、交流:

你还知道哪些防锈方法?

为什么能够防锈?

5、小结:

常见的防锈方法有:

擦干、喷漆、涂沥青、加覆盖膜、电镀等,不锈钢也能防锈,是因为在里面添加了其他金属。

三、巩固应用

提问:

1、小明买了自行车,担心时间长了会生锈,请你帮他想出几个防止生锈的办法?

2、厨房里的菜刀、铁锅非常容易生锈,请你分析生锈的原因并设法解决。

四、布置作业

1、观察家中的金属制品,研究人们是怎样防锈的。

2、收集其他金属生锈的现象,研究生锈的原因。

教学反思:

3、变色花

教学目标: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

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

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准备:

紫甘蓝、塑料袋、温水、烧杯。

教学方法:

实验法、比较法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各类物质,研究物质的种类和用途对家庭、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有着很大的作用。

2、变魔术,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知识。

学生玩魔术“纸花变红,纸叶变绿”——在白色花瓣上涂上白醋,在叶子上抹上碱水,在往纸花上喷上紫甘蓝水奇妙的现象就发生了。

讨论纸花变色的原因,了解物质变化的种类,知道指示剂能够分辨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3、指认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从生活经验出发介绍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体温:

怎样用科学的手段去辨别酸性物质、碱性物质?

4、学生用紫甘蓝制作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生制作紫甘蓝指示剂。

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体,观察颜色的变化,将结果填在活动记录上。

5、了解酸性、碱性物质的意义。

通过一些事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意义。

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就会大面积死亡。

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家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6、巩固

今天你学会了怎样的一个小魔术?

酸性、碱性物质有哪些意义?

4、洗衣服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

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

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通过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污迹的方法。

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体验到利用穴道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质量的用去。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

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

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教学准备:

烧杯、勺子、水、肥皂、洗衣粉、植物油、污布。

教学过程:

1、导入

日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