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30208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考历史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第1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新人教版必修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答案】:

C

【解析】:

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突出这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

从而先排除A(郡县、行省)、D(均田制)两项,再排除B(法家)。

2、(2011年北京卷文综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

C

【解析】:

西汉通过内、外朝制衡分化相权,A项不选;三长制是配合均田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不能分割丞相的行政权,B项不选;军机处的设立不能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不选;仅C项表述正确。

3、(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

4、(2011年福建省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失

【答案】:

D

【解析】:

“德礼为政教之本”,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

“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

“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

故选D项。

5、(2011年广东省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

D

【解析】:

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

6、(2011年山东省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中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

【答案】:

C

【解析】:

重点理解“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实际上是通过读书考试,就有做官参政的希望或机会,“团结全中国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是指隋以来实行科举制的本质目的——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7、(2011年四川省文综13)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

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王候将相,宁有种乎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答案】:

C

【解析】:

题中材料主要强调西汉初君臣的出身,与西汉初的经济政策调整无关,排除A项;B项是汉武帝时期文化政策,不选;D项是秦朝在文化方面的统一措施之一,不选。

8、(2011年重庆市文综12)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①恢复了周礼②尊崇周王,会盟诸侯③实行“初税亩”④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恒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黄河中下游的诸候国,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最终成就霸业,故C正确。

9、(2011年重庆市文综15)《宋史》记载:

“会元昊请臣,朝廷亦以厌兵,屈意抚纳”。

宋朝对夏“屈意抚纳”的内容包括①重开边境贸易②割让幽云十六州③约为兄弟之国④封元昊为夏国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夏关系和宋夏和议内容,①④正确。

②是后晋政权石敬瑭割让给契丹。

③是宋辽和议内容。

10、(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4)据《南台备要》记载:

“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答案】:

B

【解析】: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

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

A、C、D表述错误。

11、(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

D

【解析】:

《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故A、B、C表述错误。

12、(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

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B.领主C.盟主D.君主

【答案】:

C

【解析】:

众多邦国团结在商王周围,商王也就是邦国的盟主。

13、(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7)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答案】:

A

【解析】:

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是对秦朝郡县制的消极反思,造成了王国问题。

14、(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9)中国历史上,与秦、南朝齐、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A.匈奴、契丹、满族B.契丹、鲜卑、匈奴C.女真、鲜卑、匈奴D.匈奴、鲜卑、契丹

【答案】:

D

【解析】:

准确掌握秦汉、南北朝、北宋时的主要少数民族。

15、(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0)右侧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魏国所辖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从曹操时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可判断曹丕建魏国时魏国的统辖范围。

16、(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4)乾隆自称有“十全武功”。

他的主要“武功”包括

A.平定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B.首派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

C.取得雅克萨大捷、签订《尼布楚条约》D.收复台湾、设立伊犁将军

【答案】:

A

【解析】:

B项“首派驻藏大臣”是雍正帝;C项是康熙帝时期;D项“收复台湾”是康熙帝。

17、(2011年上海市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答案】:

C

【解析】:

此题很简单,图中所示的三省六部制主要盛行于隋唐时期,选C。

18、(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答案】:

C

【解析】:

在分封制废除以后,皇帝的子孙、兄弟受分封(血缘分封)的长期存在,只能是巩固皇权的一种体现。

A项错在“长期稳定”;B项错在“基础”;D项错在“历代政权推崇”。

19、(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

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B.辽阳行省C.甘肃行省D.云南行省

【答案】:

B

【解析】:

识记“契丹”兴起和发展的地方是中国东北地区,元朝“辽阳行省”即是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20、(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

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B.枢密使C.三司使D.布政使

【答案】:

D

【解析】:

按明初以来的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掌管地方民政、财政,故选D项;A项是唐中后期掌管地方军民财政大权的官员;B、C两项是宋初以来分割宰相军权和财权的两个副相,不选。

二、非选择题

2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

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

“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课官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开结果。

考核分为九等: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以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

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

其分语言、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

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和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

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委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10分)

【答案】:

(1)变化:

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

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述:

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

评: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的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解析】:

(1)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归纳秦汉、曹魏、唐代等不同时期官吏选拔标准中“德”、“才”观的变化。

从统治思想的演变、历史背景的变化和制度调整的目的角度思考变化的原因。

(2)认真阅读归纳材料三中关于德与才的重要性、德与才的培养方式、德与才的考核方式这三方面的新认识,先述后评。

评价时要联系传统人才观、联系时代变化和当时的现实需要。

22、(2011年全国卷文综39)(历史部分2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注意: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祖国西北,地域广阔。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农牧并存的人文特征,使这里成为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园。

陕、甘、宁等地区曾是周、秦、汉、唐立国之基。

现代历史上,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圣地。

西北的全面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材料一:

周、秦、汉、唐定都关中且国势强盛,并非只因为关中农业经济繁盛、四周险塞,关中西北面、北面的山地、高原同样重要。

西周末年,王室失去了山地中“戎”族的支持,被赶出了关中平原。

秦国控制了山地,“遂霸西戎”,积聚起雄视“山东”的力量;视死如归的战士与关中繁荣的农业经济,同是支撑秦统一全国不可忽视的因素。

由山地、高原中“善骑射”的“六郡良家子”组建的军队,也一直是汉朝军队的核心。

隋及唐前期,关中在经济上已然衰落,远不能与“山东”相比,但依靠关陇为主体的府兵,以及国家马场饲养的最多时达到四十万匹的战马,仍足以控辖全国;当唐朝失去对西北山地的有效控制后,国势便一蹶不振。

在历史学家吴于廑看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业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就中国历史来说,唐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更为广泛而深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中周边地区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

(8分)

(4)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12分)

【答案】:

(1)作用:

北面、西北面山地、高原形成关中的地理屏障;输送了长于骑射的骁勇战士;提供了战马。

(4)影响:

契丹、女真、蒙古族、满族等游牧民族先后建立跨草原与农耕地区的政权;草原地区与农耕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日益深入;形成广泛而深入的民族融合,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逐渐形成。

【解析】:

(1)归纳材料一的要点,从地理屏障、人畜条件等方面简要概括。

(2)从民族地区的开发拓展、民族交流、民族融合这三个角度回答影响。

23、(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35)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

(12分)]

(1)按示例填写表格。

(6分)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

(6分)

【答案】:

(1)答案1:

回答符合史实。

f6分)①世卿世禄制;②推举制:

⑤考试成绩。

其他答案。

(0分)

(2)论据(4分)答案l:

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

(4分)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思、报恩关系。

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答案2:

单方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或弊。

(2分)其他答案。

(0分)

组织(2分)答案l:

叙述连贯成结构。

(2分)答案2;叙述较连贯。

(1分)其他答案:

罗列论据。

(0分)

【解析】:

(1)准确真写相关选官制度名称及选官标准。

(2)评述选用史实准确、全面;利弊兼顾;答案组织连贯、简洁。

24、(2011年北京卷文综37—

(1))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

(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于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4分)

【答案】:

(1)“天之变局”指:

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布衣。

变化: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解析】:

(1)综合材料一所述,理解“世其官”和“布衣将相”的含义,从而指明“天之变局”。

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和中央机构的新变化归纳国家政治体制的变化。

25、(2011年浙江省文综38—

(1))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8分)

【答案】:

(1)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主要差别: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

(8分)

【解析】:

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随着秦朝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26、(2011年四川卷文综37—

(1)、

(2))

材料一: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之所长。

有谠(正直)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

为官择人,唯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唐太宗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哪些用人思想?

(4分)

材料二:

(2)表2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

(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6分)

【答案】:

(1)用人思想:

扬长避短;虚怀纳谏;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4分)

(2)变化:

从曹魏到东晋逐渐下降,其后逐步上升,北宋时达到高峰。

(3分)主要原因:

魏晋时期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北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6分)

【解析】:

(1)从材料一中关键词“各取所长”、“谠言直谏”、“唯才是与”等归纳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2)如实归纳材料二中表格呈现的寒门子弟当官比例先降后升的变化;从制度层面分析其主要原因(九品中正制的盛行与瓦解、科举制创立与发展)。

2010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10年广东卷)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题眼:

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

考点:

古代皇权加强。

解析:

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答案:

D。

2.(10年广东卷)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解析】A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

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

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

3.(10年新课标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

故选A。

4.(10年新课标卷)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解析:

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

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

答案为C。

5.(10年上海历史卷)34.皇权与相权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

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

(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

按示例完成空格。

(6分)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4分)

答案:

(1)答案1:

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6分)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

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

(2分)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6.(10年上海历史卷)10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解析:

D。

此题考察第3分册第22课元朝的统一一课内容,是最基础知识的检测。

中书省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伊犁将军(清朝设立),管辖新疆天山南北的军务与民政。

7.(10年上海历史卷)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解析:

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5课社会变革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

各国之间不断开辟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

所以根据材料叙述,应该是B。

周朝,尤其是东周时期,正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8.(10年浙江卷)19.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

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答案:

D考基本的记忆内容。

1783,清廷册封哲布尊丹巴,颁给金册金印,掌握喀尔喀教务。

9.(10年浙江卷)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

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