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31300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3、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会利用正、反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4、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5、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P24“变化的量”及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用表格、图像和关系式表达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为今后学习函数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

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理解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视频

课时安排

1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落实知识点

活动一:

一、          观察用表格呈现的变量关系

年龄

出生时

6个月

1周岁

2周岁

6周岁

10周岁

体重/千克

3.5

7.0

10.5

14.0

21.0

31.5

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1)   表中年龄和体重都在发生变化;

(2)   小明的年龄增长时体重也在增长;

从出生地到1周岁体重增长最快。

适时引导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活动二:

二、          观察用图像表达的变量关系

骆驼体温变化情况(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1)   一天中,骆驼的最高体温是40度;最低体温是35度

(2)   一天中,4点到16点体温在上升,0到4时,16时到24时在下降;

(3)   第二天8时与第一天8时体温相同,都是37度。

三、          观察用表达式表达的变量关系

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的关系(蟋蟀叫的次数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T——每分叫的次数;H——当时的气温;关系式:

H=T?

7+3

适时引导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用表格、图像和关系式表达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理解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课堂练习

小组交流:

举出存在一定关系的变量的例子

如:

一天的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汽车行驶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家每月的电费是随使用电量的变化而变化;圆的周长随半径的变化而变化等。

课堂小结

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存在一定关系的变量吗?

作业布置

能力训练

教学后记

    用举例和说理的方法说明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提升思想方法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材P25~P27“正比例”及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正比例;

2、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特征,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学生自行归纳理解正比例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

课时安排

1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落实知识点

活动一:

一、复习讨论

1、你还能说出几个存在于生活中比的例子吗?

(路程和时间的比;总价与单价的比)

是不是所有一个量变化了,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他们的比值是一定的呢?

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说明吗?

2、启发谈话:

大家说说你还知道生活中存在哪些相关的量?

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吗?

(存在,正方形的边长变化了,它的周长和面积也发和变化。

你能说说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怎样(周长是边长的4倍)

适时引导

结合丰富的实例,初步认识正比例,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活动二: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学习一

研究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

1)填表

2)读解图像

3)说出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

4)那么周长与边长的比值发生变化了吗?

(没变化,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

研究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

1)完成表格

2)读解图像   

3)说出面积和边长的变化关系(边长变化了面积也发生了变化)

4)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确定的数吗?

(不是)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和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不同,正方形的周长的比值一定,而面积与边长的比值则不一定)

对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总是周长的4倍,也就是比值一定;正方形的面积是边边乘边长,与正方形的周长的变化规律不同。

2、探究学习2

速度一定时,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1)完成表格;

2)用自已的语言描述路程和时间的变化关系(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3、探究学习3

购买同一种苹果时,应付的钱数购买的苹果数量之间的关系

1)填表

2)用语言描述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数量的变化关系(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苹果的数量的比值相同。

三、归纳小结

1、小组交流:

描述上面几个例两个量的变化关系,即谁随谁的变化而变化,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过程中什么不变(比例不变)

2、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它们就成正比比例(板书)

适时引导

 

理解正比例的特征,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学生自行归纳理解正比例的特征。

课堂练习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

(成)面积与边长呢?

(不成)为什么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成正比例吗?

(不成)为什么?

(因为爸爸的年龄和小明的年龄比不是一个定值)

3、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不成正比例)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作业布置

能力训练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并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内容

教材P28~P30“画一画”及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

掌握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是一条直线;利用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估算对应变量的值。

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

课时安排

1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落实知识点

活动一:

一、谈话引入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有什么特征?

你能举例说明吗?

(找出2-3人回答)

适时引导

结合实例认识正比例,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活动二:

二、探究新知

1、5的倍数

1)完成表格;2)找点连线;3)你发现了什么?

(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估值,把下表填写完整。

一个数

2.5

7

10.5

11

12

 

这个数的5倍

0.5

35

2.1

55

60

 

2、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1)找点画图;2)读图;

3、水果重量和应付钱的关系

1)找点画图;2)读图

4、归纳总结:

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时,图像是一条直线。

适时引导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

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课堂练习

练一练:

1、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关系吗?

(不成正比例)

1)看表找比说明    (比不是一个确定的值)

2)画图说明(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P30练一练第2--4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能力训练

教学后记

 着眼学生的学习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相机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内容

教材P31~P33“反比例”及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

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积不变,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的理解和判断。

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

课时安排

1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落实知识点

活动一:

一、复习准备

1、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有什么特点?

2、试举例说明

适时引导

复习正比例,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活动二:

二、探究新知

1、和是12的两个加数,一个加数随着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和一定。

1)说出它们图像    

2)这两个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积是12两个乘数,一个乘数随着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积一定。

1)说出它们的图像;

2)发现了什么?

(积一定)

3)比较这两个变化关系相同吗?

3、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行驶的速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1)完成表格;

2)用自已的语言描述速度和时间的变化关系

4、果汁总量一定时,分的杯数和每杯的果汁量之间的关系

1)填表

2)用语言描述分的杯数和每杯的果汁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三、归纳总结

1、小组交流

描述上面几个例两个量的变化关系,即谁随谁的变化而变化,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过程中什么不变?

2、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乘积一定,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适时引导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课堂练习

1、讨论总价一定时,单价和质量成什么比例?

为什么?

2、P33—1--4题 小组交流后展讲。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作业布置

能力训练

教学后记

在关键处给学生以“点化”,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对每一个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去发展,探索并应用策略的意识更有着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学内容

教材P35~P37“图形的放缩”及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性。

重点难点

深刻理解“相同比”。

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图形才相似。

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

课时安排

1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落实知识点

活动一: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里有一张广告画,请你在一张纸上将它画出来,看谁画得最像。

生自主探究

为什么同样大小的广告画,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

生小组讨论(在不考虑细节的情况下,只讨论长方形的长和宽)

组1:

我们图的长:

原图的长=4:

10,我们图的宽:

原图的宽=4:

10;所以我们画的图和原图像。

组2:

原图的长:

宽=5:

6,我们画的图的长:

宽=5:

6,所以我们画的图和原图像。

对一个图进行放缩时,要使图形不变形,长和宽必须保持相同的比。

适时引导

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活动二:

二、探究新知

1、谁的贺卡像?

甲:

长1:

长2=宽1:

宽2=1:

4

乙:

长1:

宽1=长2:

宽2=3:

2

丙:

只有长和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得才像。

2、画一画

独立操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放大的过程)

三、归纳总结

你觉得怎样才使得放缩的图像不变样呢?

(长和宽要保持相同的比。

适时引导

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性。

课堂练习

探究活动

1、感受数对两个数扩大相同倍数时,所形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才相似。

天天:

是乐乐的轮廓拉宽;晶晶:

是将乐乐的轮廓拉长;

欢欢:

是和乐乐的轮廓成比例放大,所以只有欢欢和乐乐像。

2、辨图(哪个图像?

为什么?

出示原图,和按比例放大、缩小,和不成比例变化的图,让同学来辨别,哪个像,哪个不像,像的理由是什么?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能力训练

教学后记

    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来讨论问题,体现数学的优化思想。

同时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

教材P38~P41“比例尺”及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认识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地图

课时安排

1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落实知识点

活动一:

一、情境引入

1、请拿出课前准备的邮票,你能按同样大小把它画在图纸上吗?

让学生画一画,再拿出邮票的长,比一比;发现什么?

生:

同样长,图上的长和实际的长的比是1:

1。

2、黑板的长是4米,你能按同样长画在图纸上吗?

更大一些,如操场的长,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完全一样画在平面图上吗?

生:

不能

想个什么方法画上去,同时又相像呢?

生:

把实物的长和宽按相同的比缩小来画就可以。

3、笑笑把她家的长和宽按相同的比缩小后画成了这样;她还在旁边作了一个标注:

比例尺1:

100,它是什么意思?

请大家先讨论,再汇报。

4、引入课题

适时引导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活动二:

二、自主探究

1、比例尺的意义  (生讨论一段时间)

生1:

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生2、图上长度是实际长度的1/100,实际长度是图上长度的100倍。

图上1毫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多长?

实际200分米长的线段在图上要画多长?

看来这里的比例尺1:

100是用来表示图上线段的长度与实际线段的长度之间的关系;那么比例尺到底表示什么意思?

生:

比例尺表示图上长度与实际长度的比;

师板书: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比例尺的特点

你们再观察、思考:

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生1:

前项是1

生2:

比例尺是最简比

生3:

比例尺无单位

3、解决实际问题。

(1)P38--2、3学生先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想法

(2)P39--4先弄清题意,后生解决、汇报;

有多种解法:

A、实际距离:

2米=200厘米

  图上距离:

200÷100=2(厘米)

B、实际距离:

2米=200厘米

  图上距离:

200×1/100=2(厘米)

C、100厘米=1米

  2米÷1米=2(厘米)

(3)P39--5弄清题意:

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后生解答(注意统一单位)

4、再次强调比例尺的特点

适时引导

 

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

1、试一试:

(1)题1:

弄清题意;比例尺1:

17000000是什么意思?

要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还要知道什么?

以什么做单位?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想法

(2)题2:

拿出自己的中国地图,标出家乡位置;尽量准确量出家乡与北京的距离(单位用厘米),后进行有关计算。

2、练一练:

题1:

在自己的中国地图上,量一量,算一算;注意测量的准确性和使用的单位。

题2:

根据条件,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题3、求比例尺,注意单位统一

课堂小结

谈谈你对比例尺的认识。

作业布置

1、扩展比例尺知识:

你知道吗?

2、实践活动:

量一量,画出自己卧室的平面图。

教学后记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

鼓励学生借助原有的认知,自己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从列算式、到计算,让学生大胆尝试,自主建构,并通过及时有效的整理与归纳,使知识系统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