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31664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docx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赏析

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监测(三):

2018统编语文教材古诗词阅读和赏析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阅读赏析】

1.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展现的画面。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哪两个典故?

其用意是什么?

3.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理解。

4.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5.“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

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多美味佳酿,也难以咽下。

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中茫然。

解析:

既要准确理解诗句意思,又要加进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2.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二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

诗人的用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3.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相信仍将会有一天,我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也就是说:

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突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4.A

5.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阅读赏析】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

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3.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5.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到的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和_____。

6.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正确理解是:

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2.

(1)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

解析:

意思对即可

(2)告诉人们:

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解析:

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

3.①怀念故友;②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4.C

5.向秀;王质

6.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阅读赏析】

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

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5.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6.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参考答案】

1.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

(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

(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

(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3.A

4.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5.B

6.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

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并最终发出了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道尽了千载离人之情。

终于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阅读赏析】

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2.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4.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参考答案】

1.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2.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3.诗圣,律

4.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阅读赏析】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试作简析。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4.古诗词常常为了照应韵律而颠倒词序、语序,出现一些倒装的现象。

请找出本诗中有倒装现象的一联诗,将其还原为常规语序。

5.依现代汉语来看,这首律诗不押韵;但按唐代的读音,此诗是合乎律诗规范的。

推测一下,本诗的“悲”“崖”和在古代是押韵的。

6.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栖迟”是指像鸟儿那样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里形容贾谊遭受贬谪之后惊惶不安、落魄失意的情状。

B.一个“悲”字贯穿始终,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既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

C.五、六句由贾谊见疏,联想到自身的境况。

“湘水无情吊岂知”用比喻手法,感叹我在这里凭吊贾谊,天下人不能理解我的用心。

D.尾句表面怜君,同时也自怜,是说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何事到天涯”弦外之音是你我均无罪却遭贬,可悲可叹啊!

【参考答案】

1.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2.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

3.D

4.颔联。

常规语序为“人去后独寻秋草,日斜时空见寒林。

5.迟、时、知

6.A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阅读赏析】

1.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2.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朝奏”和“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横”写广度,云横而不见家,也不见长安;“拥”写高度,风雪载途,英雄失路。

C.颈联虽隐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但苍凉的画面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D.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叙述手法入诗,体现了韩愈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3.韩愈被“左迁”的缘由是(用原诗句回答)。

4.点明作者报国之志的一句是。

5.找出两个生动的动词,并试作分析。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作者是___代的___。

“左迁”的意思是______。

7.对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005年湖北省孝感市)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

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

“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8、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细致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诗,分析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发途中感受的?

【参考答案】

1.D

2.C

3.一封朝奏九重天

4.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5.横,拥,以动写静,点出前程莫测的愁苦。

6.唐,韩愈;贬官

7.D

8.忠而获罪的悲愤忧伤。

9.这一两句借景抒情。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阅读赏析】

1.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       诗中的       ,韵脚是         。

2.诗中最能表现“早”的是    联“                  ,                。

”这两句从描写角度看既有        ,如          ;又有       ,如        。

3.“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描写的景象有    有     (只能填一字),互相映衬。

诗中写到“雁”是用以表达                            之情。

4.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5.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期中的“羁旅乡情”

6.“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7.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8.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近体诗,五律,āng。

2.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视觉,人迹板桥霜;听觉,鸡声。

(或静态和动态也可)

3.动,静;借大雁来表达思乡怀亲、急于返家的迫切之情。

4.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5.明确:

目前之景:

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斛叶山路,枳花驿墙

言外之意:

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6.明确: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7.明确:

内容:

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

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8.鸡呜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9.抒发了作者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阅读赏析】

1.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属于()

  A、政治讽谕诗

  B、咏史怀古诗

  C、山水诗

  D、田园诗

2.根据《咸阳城东楼》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3.简要赏析《咸阳城东楼》颈联的表达效果。

4.分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含义和作用。

5.《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试从内容角度赏析。

6.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

【参考答案】

1.B

2.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3.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或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或:

今昔对比)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或“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

4.愁,思乡,怀古。

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5.“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

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

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暴雨到来前狂风满楼的自然界变化特点。

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

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

社会也到了大变动的前夕。

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

也是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

所以作者才写出这个概括性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

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大变动具有某些共性特点,所以这种比喻的含义就比较容易理解,它的引申意义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6.本诗开篇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

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阅读赏析】

1.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

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颔联通过哪些意象的创设,表达了什么情感?

现在人们赋予它怎样的新意?

3.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

请写下你拟的诗题。

4.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参考答案】

1.东风是无力的,百花残败凋零的。

两意象既交待了离别的时间(暮春),也为诗歌渲染了一层凄凉无奈的意境。

抒发了男女主人公在离别即将来临时心情的痛苦难堪。

2.春蚕丝尽,蜡炬成灰。

表达了对对方刻骨铭心的思念,

新意:

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

新意:

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著追求,无私奉献。

3.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拟题扣住诗歌内容、情感即可。

4.内容、情感:

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

语言、写法:

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

(如果考生答题仅从字面意思解释只给1分。

行香子

(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阅读赏析】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请对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3.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4.这首词中介绍了词人哪些活动?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做简要分析。

(4分)

5.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阕移步换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阙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6.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7.对这首词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绕村庄”两句,从整个村庄写起,所写之景,显然是春到农村的标志,也是词人行近村庄的第一印象。

 B.“倚东风”两句,描写词人乘着温和的春风,兴趣正浓地信步漫游村庄,欣赏着春天的风光,表达了词人喜爱农村景色的神态。

 C.“小园”两句,写词人在漫游中为春意盎然的小园所吸引,春光一览无余。

 D.这首词语言典雅生动,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画面。

8.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篇写景,寓情于景,描绘了“小园”一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自然流露词人愉快的心境,全词意兴盎然。

 B.上片“有桃花红”三句,属白描写法,据实写来,不事雕琢,却突出了春天绚丽的色彩,旺盛的生命力。

 C.全词动静结合,上片侧重描述动态景物,下片侧重描绘静态景象,其中静景动景互相映衬。

 D.这首词通过记述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境界,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参考答案】

1.《行乡子》一词,通过记述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境界,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2.下面示例答出某一个,分析恰当即可。

  示例一:

动静结合。

通篇全是写景,但上下片的安排与采取的视角各不相同。

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时有化静为动,如“绕”、“收”等字,游人缓步其中;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其中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

这样,就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示例二:

白描手法;例如“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据实写来,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再如“正莺儿啼”三句,在客观的再观中,营造—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画图。

  示例三:

寓情于景。

整首词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自然流露出词人愉快的心境,宇里行间贮满盎然的意兴。

3.(共5分)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2分)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1分),有色有声(1分);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1分)(切合题意,举出实例,分析具体即可)

4.词人活动:

乘兴闲游,欣赏春光。

抒发的情感:

欢快轻松,怡然自得。

(意对即可)

5.C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也涉及到诗歌艺术手法的考察。

主要是要准确解读诗歌内容。

A项上阙定点观察B项,下阕移步换景,以行踪为线索由近到远,动静相间,风光如画。

D项结合整首词内容,“豪兴”是说明词人游兴正浓,“徜徉”是闲庭信步,与下阕“偶然乘兴”相呼应,主要表现词人享受田园风光时内心的快意与轻畅。

“意兴豪迈”“旷达洒脱”概括不准确。

6.①通俗生动,朴素清新、质朴自然。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如同口语,生动自然。

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香”,色彩简单鲜明又显出农家本色。

②用词准确。

“倚东风、豪兴徜徉”,“豪兴”点明心情,“倚”“徜徉”则写出诗人怡然自得的神态。

“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啼”“舞”“忙”与三个动物的活动特地安静相对应,写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

③句式整齐,格调轻快。

本词句式都是三、四字句式,轻快流畅。

(注意要点实例)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要结合诗词大意感知诗歌的语言特点。

先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点出,再结合诗句作具体实例。

诗歌的语言特点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放笔婉约、简练生动、抑扬顿挫等。

7、D

8、C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阅读赏析】

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2.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3.这首词运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字。

4.作者在“识尽愁滋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