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32478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docx

高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

德阳三中高2013级2012—2013学年度上期11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本卷分两部分,其中卷Ⅰ为选择题、卷Ⅱ为材料题

考生必须将答案填在答题卷内,填在其地方将被视为无效

考生只交答题卷卷

本卷总分100分,90分钟完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5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4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5分。

1.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

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处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2.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

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右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3.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

“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甲同学: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乙同学:

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丙同学:

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丁同学: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对,丙丁错

4.王阳明说:

“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

”王夫之却说:

“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

”二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A.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的交锋B.心学与经世致用思想的交锋

C.不同阶段学术思想的交锋D.以什么样的方式维护统治的交锋

5.“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祯,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下述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

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6.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②自耕农经济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

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

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

A.中国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地位B.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

C.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D.中国古代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

8.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到了辉煌的顶峰,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著名历史学家黄宗智却认为,这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中国经济总量在不断减少,没有发展B.中国经济总量增加,但仍以传统经济为主

C.中国经济总量将要被英国超过D.“劳动生产率”水平在增长,但总量在下降

9.黄仁宇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一书中说:

“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画出一条15英寸等雨线……凡线之以南以东,平均每年至少有15英寸之雨量,可堪耕作,线之以北以西,则低于此最少的雨量。

而这等雨线也是胡汉之分划和少数民族及多数民族几乙千年长期变兵之处,而尤以气候干旱和人口过剩时为然”。

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古代时期,气候条件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几乎具有决定性影响

B.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会发动对中原地区的战争

C.15英寸等雨线以南以东地区农业文明较发达

D.15英寸等雨线是一条不可逾越的胡汉分界线

10.“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

……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

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A.闭关锁国    B.官营专卖   C.市坊制度   D.朝贡贸易

11.《耒耜经》记载:

“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

左右系,以乎轭也。

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出现于

A.春秋战国    B.西汉    C.东汉     D.隋唐

12.右图反映的灌溉工具或技术是:

A.都江堰   

B.井渠

C.郑国渠   

D.白渠

13.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一统、民族融合,青白瓷闻名世界,火药出现,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

这一时期应是

A.东汉   B.北宋C.明朝     D.唐朝

14.11、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为“韩子”或“韩非子”。

秦王嬴政读了他的文章后,极为赞赏。

在其思想理论中,法、术、势是其主要核心,在右图中寓意“法”的应该是

A.车轮   B.车架  C.马鞭   D.马匹

15.李红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几个

①人称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了纸质书 

②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③《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的经典。

④《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A.2个    B.1个    C.3个      D.4个

16.【2012•福州期末考】对图1解读正确的是

图1 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17.被称为“把封建骑士阶层炸得粉碎”(马克思语)和“水手之友”的发明分别是中国四大发明中的

A.印刷术、造纸术 B.火药、印刷术C.指南针、造纸术 D.火药、指南针

18.今天的北京在近代史上多次遭到外国殖民者的铁蹄践踏,时间依次为

A.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C.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9.下为张明同学针对近代某不平等条约的影响所做的课堂笔记,如对其进一步补充,最合适的补充应是

A.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B.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打开了我国东南沿海门户,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

D.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便于侵略者对华经济掠夺

20.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认为: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民族资产阶级从中国革命领导者的地位退下来的开始。

”他得出这一结论的重要依据应是,国共合作后

A.中共参与了对全国革命的领导B.民族资产阶级丧失了其革命性

C.民族资产阶级影响力微乎其微D.国民党已丧失了革命的领导权

21.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

”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理解错误的是

A.根据国情,提出反帝反封的奋斗目标  

B.走“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

C.形成了独立自主解决本国革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

D.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22.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下图所示的中国近代两次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进行探究学习,得出了厂列四个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金田起义、武昌起义都发生于辛亥年  ②两次革命都属于民主主义革命范畴

③两次革命都主张变革封建土地制度   ④两次革命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3.《剑桥中华民国史》说:

“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最后的决裂”责任在中共     B.1922年中共已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C.中共应该主动与国民党决裂    D.“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发展

24.《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记载:

“禁烟运动给了我们

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中国被迫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发生的变化有  

①外国商船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    ②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权利

③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④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5.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初谈到:

“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

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

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

曰民族独立。

曰政治清明。

曰农村繁荣。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工业发展②民族工业发展取决于国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③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只有提倡国货排斥洋货④当时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26.下图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它对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复杂化 ②使中国社会的性质特殊化 ③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 ④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⑤使民族资产阶级始终成为近代史近代化的主导力量 ⑥使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⑥C.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⑥

27.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中国展品共获得1211项奖,在全部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也是中国参加历届世博会中所获成绩最优秀的一次。

中国展品在此次博览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有①成立不久的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②“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③美国出于扶植民国政府的需要的结果 ④中国希望振兴实业,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的结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

28.“1902~1910年的九年中,共设立创办资本在一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604家,创办资本额共134517千元,家数占清朝工矿企业设立总家数的63.1%,投资额占65.4%。

”(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与上述现象相关的历史因素有①《马关条约》相关款项②清政府放宽设厂的限制 ③清末新政推动作用④民国政府经济政策

A.①② B.②③C.①②③ D.②③④

29.如果为右图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是

A.“清王朝自救运动” B.“近代工业的起步”

C.“实业救国的浪潮” D.“民族工业的春天”

30.(2012年3月唐山市一模30题)魏源著《海国

图志》印刷近千册不久被列入禁书;《瀛环志略》一

书在作者徐继畲被罢官后也被查禁。

造成其相同归宿的原因是

A.清朝沉醉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B.书中作者的观点触怒清帝

C.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惨败D.作者的罢官经历决定其归宿

31.(2012年1月漯河市期末23题)王尔敏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写道:

“自天演论做出

发点,以观进化之世界,反映出一个争杀的景象,弱肉强食的恐怖氛围,充斥其间。

瓜分之

祸,也觉得很显然有必然之势,为求其不灭亡,进而引导出保种、保教、保国的民族意识,、

强化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

”据此可知进化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

A导致瓜分危机B掀起革命浪潮C推动民族觉醒D兴起实业救国

32.专家学者比较一致认为,新文化运动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

“补课”当是指

A.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B.彻底终结君主专制统治

C.进一步动摇封建思想的地位D.确立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33.右图所示为李大钊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他在其中所阐述的观点和主张不可能包括

A.“经济构造是社会的基础构造,全社会的表面构造都依着他迁移变化”

B.“余值既全为资本家的掠夺品……是对工人的能力课额外的汗血税,而为资本家增加幸运,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秘密”

C.“资本家的生产方法,是社会的生产方法中采敌对方式的最后。

阶级竞争也将与这资本家的生产方法同时告终”

D.“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

34.(2012年1月清远市调研16题)袁伟时在《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中的论

述:

“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

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

……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

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初版)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

”对材料中康有为“创立新孔教

的马丁·路德”最正确的理解

A.康有为希望推翻儒学,而创立不同于儒学的新孔教

B.康有为认为维新派只要内心有虔诚的信仰,就不应盲目听从儒学

C.康有为希望通过创立“新孔教”,以达到彻底改造旧社会的目的

D.康有为希望通过创立“新孔教”,成为资产阶级变法的思想基础

35.(2012年3月枣庄市模拟)《光明日报》记载“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的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这体现出

A.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带有主观色彩B.两部文献属于第二手史料,需要甄别、辨伪

C.清政府方面的解释更接近历史真相D.两部文献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会影响历史真实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36.读图一至图四,然后回答问题:

(本题共16分)

 

   

图一

 

      

  图四

请回答:

⑴写出图一中所示古代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并概括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名称。

依据图一图二,概括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4分)

⑵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4分)

⑶图四中的军机处设立于哪一皇帝在位时期?

它的官员称军机大臣,其职责是什么?

军机处的设立有何重大意义?

(6分)

⑷综合图二、三、四,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2分)

 

37.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19分)

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

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

⑴结合所学,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并分析“洋务运动开动了现代化这辆列车”这句话的含义。

(5分)

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

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

……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

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从西方引进的进化论。

戊戌新政的主导力量是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当时的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

戊戌新政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深入,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领城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

——《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⑵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戊戌变法超越洋务运动的表现。

(4分)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戊戌变法能够超越洋务运动的主要原因。

(6分)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modernity)和“传统”(tradition)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

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

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

(1)民主化,

(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⑶根据上述材料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4分)

 

38.史料研读、专题探究、问题比较和综合评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本题共30分)

★专题探究《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⑴请分别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和宋元明清时期“市民文化”在

艺术方面的主要表现,(5分),简析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

弱的原因。

(3分)

★史料研读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

《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⑵研读材料后,你认为《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从文明史观和

全球史观的角度,你对辛亥革命分别有怎样的评价?

(6分)

★问题比较

⑶材料中的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2分)简析这两种思想的作用。

(4分)

★综合评论有学者认为: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⑷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列举这一时期体现“沉沦”、“上

升”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一例(2分),并简析推动这一转变的原因。

(6分)

 

德阳三中高2013级2012—2013学年度上期11月月考历史试卷

答题卷

选择题(考生将选择题答案填在相应的题号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材料题答题栏(考生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注意卷面的整洁和字迹的工整)

36题:

(16分)

⑴写出图一中所示古代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并概括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名称。

依据图一图二,概括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4分)

⑵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4分)

⑶图四中的军机处设立于哪一皇帝在位时期?

它的官员称军机大臣,其职责是什么?

军机处的设立有何重大意义?

(6分)

⑷综合图二、三、四,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2分)

 

37.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19分)

⑴结合所学,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并分析“洋务运动开动了现代化这辆列车”这句话的含义。

(5分)

 

⑵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戊戌变法超越洋务运动的表现。

(4分)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戊戌变法能够超越洋务运动的主要原因。

(6分)

 

⑶根据上述材料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4分)

38.史料研读、专题探究、问题比较和综合评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本题共30分)

⑴请分别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和宋元明清时期“市民文化”

在艺术方面的主要表现,(5分),简析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

当幼弱的原因。

(3分)

⑵研读材料后,你认为《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从文明史观

和全球史观的角度,你对辛亥革命分别有怎样的评价?

(6分)

⑶材料中的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2分)简析这两种思想的作用。

(4

分)

⑷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列举这一时期体现“沉沦”、

“上升”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一例(2分),并简析推动这一转变的原因。

(6分)

 

 

46.答案

47.【答案】

(1)目的:

富国强兵或自强求富。

(2分)

含义:

开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工业,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分)

(2)超越洋务运动的方面:

目的、指导思想、领导阶级、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4分)

原因:

民族危机的加深;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新政的领导力量;

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3分)

(3)表现:

在民主化方面: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

在法制化方面: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在工业化方面:

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在均富化方面:

提出平均地权等。

(4分)

48.【答案】

(1)“民本思潮”的主要表现:

孔子“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墨子“兼爱非攻”等。

(2分,人名不给分,答到1点给1分,两点及以上给2分。

符合题意要求即可)

市民文化的主要表现:

书法的个性化、世俗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