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山东德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36407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山东德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山东德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山东德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山东德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山东德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山东德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山东德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山东德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山东德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山东德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山东德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山东德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山东德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docx

《高考山东德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山东德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山东德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docx

高考山东德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

2014年高考(435)山东德州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

高考模拟

2014-03-212237

山东省德州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

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耐凄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纤绳/翩跹 果脯/相辅幅成 旖旎/倚马可待

B.苛求/沉疴 船舷/弦外之音 怠慢/春风骀荡

C.娉婷/伶俜 自诩/栩栩如生 裨益/稗官野史

D.缟素/枯槁 逡巡/怙恶不俊 讣告/赴汤蹈火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和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限制一样,城乡养老并轨也是破除制度壁垒、助推资源流动的关键性举措。

B.让我们留住文化记忆,在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有机溶台中铸造城镇之魂,谱写城镇化新篇章。

C.依靠拾荒的微簿收入,烟台“五保”老人刘盛兰15年捐助百余位学生,只为一个炽热的“助学梦”。

D.党中央“八项规定”约束的都是违规违纪的行为,整肃的都是歪风斜气,叫停的都是不应得的福利。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多加强引导,确保候乘秩序良好;多检查维护,确保变通设备状态正常;多采取措施,确保餐饮及时供应……这些不仅是相关部门的责任,更是义务。

B.“血脉偾张”是个成语,现在多用来形容激动、亢奋。

“血脉偾张”能不能写成“血脉喷张”呢,不能,汉语中没有这种写法,也讲不通。

C.南极泰山站与昆仑站一样,同属于度夏站,即仅在南极的夏天——12月下旬至第二年3月中旬使用,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的需要。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因为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叉被称作《春秋三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一次普通的胆部手术和几份病例中的签名,让一对江西夫妇陷入与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长达l3年的医疗纠纷中。

B.新赛季亚冠联赛首轮,坐镇天河体育场的广州恒大在上半场连丢两球的情况下,下半场连扳四球,战胜澳洲的墨尔本胜利队,取得了满堂红。

C.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翻反复性,克服不良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一抓到底,坚持不懈,才能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D.德城区举行元宵节文化惠民活动,来自各个街道办事处的20多支队伍各展风采,秧歌、舞狮、旱船、腰鼓等节目精彩纷呈,众多市民驻足观赏,拍手称快。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打击侵权积冒工作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开创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维护好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B.对于中国人来说,马是再熟悉不过的朋友了,在现代人的生活中,马尽管已不再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与马有关的吉祥寓意和美好祝愿却流传了下来。

C.网友们强烈指责四川凉山某县的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以一种自暴自弃、自甘堕落的方式沦落为流浪汉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

D.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后代那里借来的,任何人都投有权力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让别人或者后代承担过度使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恶果。

二、(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新时代的国风与家风

戴兆国

冯友兰在《贞元六书》中曾论厦中国的国风。

他在谈论抗战的未来时,指出中国面对日本的侵略,保特着“退而不溃”的态势。

在局部上中国面临着失败,但是却永未被敌人所破。

无论是军队还是人民都是如此。

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这样的组织力,源于中国人的道德力。

这种道德力构成了中国的国风。

因为中国的国风蕴含着强大的道德力,所以中国注定立于不败之地。

具体而言,中国的国风既有儒家墨家的严肃,又有道家的超脱。

儒家和墨家的严肃表现在,对家国和各种民间组织的信心。

中国人走到哪里都能够以中国人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不被外邦人所欺凌,这是儒家和墨家的积极精神。

道家的超脱又能够让中国人在许多事情上放得下来,满不在乎。

积极的严肃的精神是负责任的担当,超脱则是能够放下的担当。

这样的国风几千年延续下来,形成强大的民族心理和坚韧的民族性格,使得中国人能够面对任何艰难困厄,而不至于消沉。

这样的国风促使中国人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也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更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面对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国人在传统国风的感召下,勇于改革创新,创造出一个令全世界都为之动容的新的时代。

当然,维系优良的传统国风,我们还需要建设优良的家风。

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国风的形成必然依赖于家风的建设。

家庭是社会的最为基本的细胞。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任何时代的家庭都需要一种普遍的家庭道德。

传统中国人所提倡的孝老爱亲的家庭道德就是这一类。

孝亲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道德要求,是维系家庭和谐的纽带。

在孝亲之外,家庭成员还要将孝亲的美德扩大到家庭所在的民族和国家。

这就是忠。

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同时代人的美好事业,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

古人虽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但是,只要每一个人在家庭中尽到孝亲、在社会上尽到忠诚的职责,两者就可以得到统一。

因为这是家风最为基本的要求。

一个孝老爱亲的人多半也是有利于社会的人,一个忠诚于民族和国家事业的人多半是大孝于家庭之人。

家风的最为普遍的道德要求是形成优良国风的基础。

时代变迁带采了家庭结构的改变,家风自然也就会发生变化。

新时代的家风自然要脱去传统社会封建家长制度下的压迫和苛责。

随着现代中国大家族制度的解体,三从四德之类的传统家风就不再适应时代,而要代之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家风。

传统家庭依靠家长的权威加以管理,现代家庭则依赖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彼此平等交流,共同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中的长辈和晚辈、平辈之间需要保持平等对话的关系,在家庭具体事务上要具体协商。

目前中国家庭中最为重要的是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对孩子的教育。

不要让老人空巢,不要让孩子留守,这是当前家庭最为重要的职责,也是好的家风的最为突出的标志。

可能有人会说,外出打工、工作繁忙、工作特殊等等都会导致一些无法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困难。

但是,我们应该深知,一个总是不完满的家庭,往往就是有缺陷的家庭,就是家风有问题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没有好的家风,就会失去对家庭道德的遵守,就可能给家庭成员的发展带来自面的影响,也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古人说,家和万事兴。

当家庭出现了问题,当家风不醇正,一个人的事业也是不完美的。

我们与其追求一种破碎的“成功”事业,做一个不完整的“成功”人士,还不如坚守一份家庭的温暖,为社会贡献一个安宁的港湾。

当一个个家在平静中度过岁月,作为大家的国也就会稳定如初。

家风影响国风,国风也影响甚至决定家风。

家风是从社会各个方面和角度吹出的人情之风。

当人人走出家庭,带着家的温暖,装着家的期盼,怀着家的未来,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才智,一个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民族国家就一定能够建成。

国风中的道德力能够影响家风,家风中的道德力也能够影响国风。

当国家政风清明、学风向上、文风大振,民风一定醇美,家风也就会醇正。

光明清正的国风,醇美和谐的家风,应该是我们盼望的时代之风。

(取材于2014年2月13日《中国文化报》)

6.关于中国的“国风”,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国风蕴含着强大的道德力,所以抗战时中国军民能够保持组织力,中国注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B.中国的国风既有儒家墨家的严肃,又有道家的超脱,二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国民勇于负责任的担当精神。

C.中国人能够面对任何艰难困厄而不至于消沉,与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国风新形成的强大民族心理和坚韧民族性格密切相关。

D.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国人创造出一个令全世界都为之动容的新的时代,这与传统国风的感召密不可分。

7.对新时代的“家风”建设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的家风建设需要对传统的家庭道德加以继承,中国人所提倡的孝老爱亲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家庭道德。

B.新时代的家风要脱去封建家长制度下的压迫和苛责,要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彼此平等交流来建设。

C.目前好的家风最为突出的标志是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对孩子的教育,不让老人空巢,不让孩子留守。

D.没有好的家风,就会失去对家庭道德的遵守,不仅可能影响家庭成员的发展,也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风的形成依赖于家风的建设,国风中的道德力也能够影响家风,后者正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B.一个人在家中尽孝,在社会上尽忠,这是家风最为基本的要求,而这一要求恰恰是形成优良国风的基础。

C.外出打工、工作繁忙、工作特殊等使一些家庭无法照顾老人和孩子,从而导致家庭有缺陷,家风有问题。

D.认为,如果能坚守一份家庭的温暖,为社会贡献一个安宁的港湾,就可以算得上“完整”的成功人士。

三、(12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夫以勇事人者,以死也。

未死而言死,不论。

以虽知之,与匆知同。

凡智之贵也,责知化也。

人主之惑者则不然。

化未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

事有可以过者,有不可以过者。

而身死国亡,则胡可以过?

此贤主之所重,惑主之所轻也。

所轻,国恶得不危?

身恶得不困?

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于不先知化也。

是王夫差是也。

子胥非不先知化也,谏而不听,故吴为丘墟,祸及阖庐。

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

“不可。

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

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

夫是越之势不两立。

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

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不苦其已也,且其无伤也。

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①,虽胜之,其后患未央。

”太宰嚭曰:

“不可。

君王之令所以不行于上国者,齐、晋也。

君王若伐齐而胜之,徙其兵以临晋,晋必听命矣。

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国。

”夫差以为然,不听子胥之言,而用太宰嚭之谋。

子胥曰:

“天将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胜;天将不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不胜。

”夫差不听。

子胥两祛高蹶而出于廷,曰:

“嗟乎!

吴朝必生荆棘矣!

”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

子胥将死,曰:

“与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

”乃自杀。

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着之东门,曰:

“女胡视越人之人我也?

”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

夫差身为禽。

夫差将死,曰:

“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

”乃为幎②以冒面死。

夫患未至,则不可告也;患既至,虽知之无及矣。

故夫差之知惭于子胥也,不若勿知。

(选自《吕氏春秋·知化》)

【注】①猏,野猪。

②幎,覆盖物体的巾或幔。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有可以过者       过:

做错

B.接土邻境,壤交通属 属:

归属

C.徙其兵以临晋       临:

逼近

D.灭其社稷,夷其宗庙 夷:

铲除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主之惑者则不然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我得其地能处之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子胥两祛高蹶而出于廷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D.夫差身为禽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子胥“知化”的一组是

①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②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③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国④吴朝必生荆棘矣⑤与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⑥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以勇力侍奉别人也就是以死侍奉别人,但在勇士没有死的时候这样说,人们就不会了解。

B.贤明的君主重视那些会导致身死国亡的大事,而糊涂的君主因轻视这些而遭致国危身困。

C.伍子胥认为齐国对于吴国只是癣疥之疾,而越国对于是国是心腹大患,所以反对舍弃越国去进攻齐国。

D.文章运用夫差亡国的事倒,说明了如果没有事先能察知事物变化的贤臣,国家就会遭受灭亡的命运。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化未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

(4分)

(2)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虽胜之,其后患未央。

(4分)

(3)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

(2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贺圣朝留别

叶清臣

满斟绿醑①留君住,莫匆匆归去。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

且高歌休诉②。

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注】①绿醑:

美酒。

②诉:

辞酒。

(1)对“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进行赏析。

(4分)

(2)词的下片抒发了怎样的复杂感情?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论语•雍也》)

(2)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3)师者,            。

韩愈《师说》)

(4)               ,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5)身无彩凤双飞翼,             。

(李商隐《无题》)

(6)             ,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

五、(12分)

16.你的语文老师为同学们编写了一本诗文集,其中有一个栏目选定了以下篇目,请你为该栏目拟一个恰当的话题。

(不超过7个字)(2分)

《对一朵花微笑》(刘亮程)   《又见南山》(李汉荣)   《雨的四季》(刘湛秋)

《悬崖边的树》(曾卓)   《神女峰》(舒婷)   《致大海》(普希金)

17.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微信”下定义,不超过50字。

(4分)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4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免费应用程序,它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支持不同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

腾讯公司总裁马化腾在产品策划的邮件中确定了这款产品的名称叫做“微信”。

 

18.阅读下面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的看法。

要求:

观点鲜明,语言表达简明、得体,不超过120字。

(6分)

材料一:

2014年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拜祭日。

——2014年2月26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画上了句号,对此应该确定一个纪念日。

中国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也是令人尊重的。

——德国反法西斯主义者联盟主席福尔克马尔•哈尼施

材料三:

有媒体报道称,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对中方在二战结束69年后设立纪念日和公祭日感到疑惑。

——2014年2月国防部例行记者会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村庄的灵光

厉彦林

山岭,梯田,山路,小桥,淡水,庄稼,秋草,牛羊,房屋,太阳,月光,炊烟,村民……

锣鼓,唢呐,乡戏,高跷,秧歌,对联,窗花,鞋垫,赶牛调,舞龙狮,弯把犁,土地庙……

这些村庄里熟悉而亲切的景物,散发出纯正缠绵的自然与文化光泽。

悠闲地咀嚼着满口幸福的村庄,让人魂牵梦萦,让你我在不经意间捡拾到唐诗宋词中那婉约清纯、恬静舒适的意境,散发着温暖人心的魅力与灵光。

我的故乡那个小山村,坐落在沂蒙山区东部的岭膀上,东、西、北部三面环山。

我小时候,村庄四周那茂密的树林,既是树木和牲畜饲料的生长地,又是百鸟和孩子们的天然乐园。

村庄的夜幕蓝得透明,点缀着一轮圆圆的皓月和一片贼亮的眨眼睛的星星,家家透出昏黄的灯火,飘散着淡淡的酒香和菜香。

脚步声,说笑声,狗吠声,碰杯声,婴儿啼哭声,集体上演温馨优美的村庄协奏曲……

留恋村庄,不是因为我生长在农村,我的亲人都是农民,而是我拥有充实欢乐的童年,那个曾经满身泥巴和草屑,在土地上滚爬摸打、学会面对风雨的童年。

想起这些,胸口便涌动幸福与感动,大自然和村庄恩赐我很多,我却把村庄贴心暖肺的关怀与眷恋带进了喧嚣的城市。

我们凝望无垠的田野,领略绿油油的麦浪,观赏海一般金黄的油菜花,的确能感受一份诗意,那是自然的力量,是生命的奇迹,也是人类的杰作。

但经营这份美丽靠的是艰辛的付出。

秋收季节,场院上机器在脱粒,拥挤的山道在运输沉甸甸的丰收,整个村庄都在喜悦地抖动。

土地和家园是乡亲们灵魂的永久住所。

站在村头向远处眺望,在沟壑纵横的山套里,住着许多炊烟牵挂的人家。

朴实勤劳的乡亲们,在这熟悉的村庄里生存、生活几十年,留下生命神秘的遗传和互为亲人的缘分。

土地与农民生死不离,庄稼一茬茬地播种收割,农民在一茬茬地轮回。

有人站起来,有人倒下,墓地已挤满,不小心会碰到谁的院墙和饭桌。

站在山顶喊一声爷爷、奶奶,山谷里会响起久久的回声。

许久以来,农民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土地,在这广袤而干瘦的土地上,农民一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典生活,他们辛劳地耕种,用那执着与沉重,支撑着城市膨胀的浮华与欲望。

村庄是人类生命的图腾,简陋却更具内涵和质感,原始却自然真实,贫瘠却纯粹安谧,承载和创造着农业文明史。

现代工业文明正在更新农耕文明和传统道德的栅栏,更替田园牧歌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村庄里的路,有宽,有窄,有牛羊吃草行走的羊肠小路,有拉运庄稼粮食的沙土路,有通向集镇的柏油路,还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心路。

每天你怎么想、到哪里去、干一件什么事、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何时返回……这都是自己的事,尽是安稳富足的平凡生活。

村庄是人生的坐标系,就像卷藏在记忆深处的一幅水墨长卷,一次次被季节摊开,甚至被无数次描摹;就像刻在灵魂深处的经书,一次次被亲情和愿望反复翻阅和咀嚼。

一缕风,一朵云,一滴露,都闪动灵光,蕴含淡然的乡愁。

心有千结,情有万缕。

唯独乡情人人理不清,代代剪不断。

宽厚和仁慈的土地,凝结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即使被踩在脚下,也依然坚韧博爱。

这就是土地的秉性和品格。

一个人最幸福、最感人的时刻,就是思故乡、忆村庄和童年的时刻,对于游子来讲,这种想念更真切、更深刻、更幸福。

唇齿相依的城乡血肉交融,城市人享受眼前的现代生活,思绪却时常萦绕农村那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

蓦然回首,发现一棵树、一条狗、一眼井,包括挂不上嘴的逸闻趣事原来都那么珍贵。

青山绿水涵养着刻骨的多愁,拴系着生命的根脉。

乡村情结依然盘扎在我的心坎上,像开春的白杨树蓬勃向上。

建筑、服饰、饮食、传统习俗这些与泥土血脉相连、气息相通的乡村文化符号,放射出生命与命运的灵光。

静心俯首这朴素原始的村庄,耳际传来报春鸟轻轻的鸣唱,养心暖人,亲切悠长……

19.文章开头两段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20.请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4分)

(1)拥挤的山道在运输沉甸甸的丰收,整个村庄都在喜悦地抖动。

(2)村庄是人生的坐标系,就像卷藏在记忆深处的一幅水墨长卷,一次次被季节摊开,甚至被无数次描摹。

21.综观全文,从农村生活的哪些方面展现了“村庄的灵光”?

(4分)

22.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

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米兰•昆德拉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