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战争案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39474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战争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信息化战争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信息化战争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信息化战争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信息化战争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信息化战争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信息化战争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信息化战争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信息化战争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信息化战争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信息化战争案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信息化战争案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信息化战争案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信息化战争案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化战争案例.docx

《信息化战争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战争案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化战争案例.docx

信息化战争案例

信息化战争案例

【教学内容】

1.海湾战争案例

2.现代战争中的侦察监视技术

【授课方式】

讲授+多媒体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案例学习,使学生了解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点,认清高素质人才对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性,为打赢信息化战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案例更加深刻了解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和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

【导入】

同学们,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人类战争在经历了徒手战争、冷兵器时代、机械化战争之后,一种新的战争形态正在登上战争历史舞台,这就是信息化战争。

今天我们例举两个信息化战争中注明的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点和重要性。

【正文】

1991年的海湾战争虽称不上是一场真正意义的信息战,但信息战武器在其中功勋卓著。

多国部队取得了绝对意义上的“制信息权”,通过计算机病毒武器攻击伊拉克的指挥控制网络系统,使其完全失效,整个伊军就像一盘散沙,只能任人宰割。

时隔8年,1999年北约部队对南联盟发动空袭的同时,也利用信息战技术破坏无线电传输、电话设施、雷达传输系统等,以瓦解塞族的电信基础设施。

幸亏南联盟政府不具备太多的因特网基础,其军事信息似乎也并不利用互联网进行传输,从而其军事力量未遭受空前的削弱。

伊拉克战争也一样,但应用的范围更广,对战争产生的影响更大。

美英联军通过一系列特殊形式的信息攻势,达到了造“势”、造“假”、造“谣”和煽“情”的目的,淡化了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鼓舞了己方士气,以确定和不确定的“新闻”施以强烈的刺激和影响,造成敌军心理哗变的态势,将战役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己方手里,给伊军造成强烈的心理震慑。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几场信息化战争的案例。

1.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同时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现代化程度最高、使用新式武器最多、投入军费最多的一场战争。

海湾战争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

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

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海湾战争是美军自越南战争后主导参加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

在战争中,美军首次将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实战,展示了压倒性的制空、制电磁优势。

通过海湾战争,美国进一步加强了与波斯湾地区国家的军事、政治合作,强化了美军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

海湾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科技条件下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1.1.历史背景

在1980年到1988年的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欠下了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债,其中欠科威特的债务为140亿美元。

伊拉克希望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降低石油产量,上涨石油价格,获利后偿还债务。

但科威特提高了其产量,造成油价下降,希望以此来迫使伊拉克解决它们之间的边境争执。

伊拉克指责科威特借两伊战争的机会在伊拉克境内建立军事基地。

伊拉克声明,它作为其它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之间的缓冲地在两伊战争中为所有阿拉伯国家做了一个贡献,因此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应该免除伊拉克的战争贷款。

伊拉克出于战略安全考虑,企图占据科威特。

萨达姆政府的改向伊斯兰教方向并未能为它带来多少支持者,但沙特阿拉伯依靠美国的支持,以及沙特阿拉伯被看做与以色列站在一个战线上使得其政府的合法性大大降低。

伊斯兰主义者反对沙特阿拉伯政府的活动大大加强。

为了赢得伊斯兰主义者的支持,沙特政府花巨资支持可能会支持它的组织。

在新建立的中亚国家中沙特阿拉伯政府向极端组织分发上百万古兰经,建造了上百座清真寺。

在阿富汗内战中沙特阿拉伯成为塔利班最大的资助者。

在思想观念上入侵科威特被宣传为阿拉伯民族主义以证明其合法性。

科威特被描写为伊拉克自古以来的一部分,被英帝国主义者分割。

占据科威特则是建立大阿拉伯联盟的一步。

此外在宣传中还有其它一些理由。

萨达姆·侯赛因除使用阿拉伯民族主义外还称占领科威特是重建巴比伦帝国的一步。

中东的其它一些事件也与入侵科威特有关。

巴勒斯坦大起义正在高潮时期,而几乎所有的阿拉伯国家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埃及都对西方国家有依靠性。

通过这些努力,萨达姆将自己展示为一个愿意站起来反抗以色列和美国的政治家形象。

同时,萨达姆的专政,希望通过当时国际局势的动荡占领吞并科威特。

1.2.作战模式

海湾战争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模式,对二战以来形成的传统战争观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其最大特点为,这是一次高科技战争。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普遍使用各种先进技术:

1.电子战对战争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电磁优势将成为战争中的新制高点;

2.空中力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海湾战争开创了以空中力量为主体赢得战争的先例,在空袭中,由于大量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提高了空袭的准确性,又使平民伤亡降低到最小程度;

3.作战空域空前扩大,战场向大纵深、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不存在明显的前方和后方;

4.高技术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使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

1.2.1.空中作战

在海湾战争中,空中作战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作战样式而出现。

在历时43天的空中作战中,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出动了各种用途的飞机,分别执行空袭、侦察、电子战、护航、加油、运输、观察等任务,对伊军的指挥中心、防空体系、重兵集团等进行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空袭,完成了战略空袭、夺取战区制空权、消弱伊军地面部队和支援地面作战等4个阶段的任务,对战争进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2.2.机动作战

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首先从地面和空中对敌实施双重包围,通过地面部队的高速推进和空中兵力投送,在敌后方形成积极活动的正面,直接攻击敌主力部队。

这种以机动作战为主的战法,目标明确,行动坚决,更快地推动了战役进程的发展。

1.2.3.远程火力战

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充分发挥高技术兵器远距离精确打击的性能,主要进行远距离火力战。

例如,“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通常都是在伊军地面防空火力有效射程之外发射反坦克导弹,摧毁伊军坦克装甲车;M1A1坦克也是在敌方火力射程之外开火,摧毁伊军坦克和阵地设施。

远程火力战使技术装备优势一方能够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己方人员的伤亡。

1.2.4.电子战

预警、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是现代战争赖以进行的重要手段。

在海湾战争中,电子战由于可剥夺敌军在此方面的能力,夺取战场制电磁权,而成为实施“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一种作战方式。

在战争开始前,美军即使用电子作战飞机对伊军电子设备实施强烈干扰,压制伊军的通信和预警雷达系统,保证了空袭行动的突然性。

在战争全过程中,美军又针对伊军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实施强大的电子战,对伊军电子设备、防空雷达和通信网络等进行“软压制”。

结果,使伊军指挥失灵,通信中断,空中搜索与反击能力丧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1.2.5.夜战

在这次战争中,美军飞机、坦克、步兵战斗车乃至单兵武器都装备有红外夜视装置、激光夜视仪和红外热成像设备等夜视夜瞄器材,这使美军的武器装备在夜间可以发挥同在白天一样的作战效能,使美军能昼夜不停地连续作战,更有效地打击伊军,更快地推进战役战斗的进程。

1.3.战争影响

1.3.1.对美国的影响

海湾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长了其独霸世界的野心。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通过各种手段迅速建立起强大的反伊联盟,扮演了盟主的角色,表现出其处理国际事务的“领袖”作用;它把苏联撇在一边,无视许多国家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建议和呼声,执意发动战争,充分暴露其支配、领导全球的野心;它仅以死亡286人的代价换来了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在军事上重新恢复了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多年来一直影响自己的“越南战争综合症”,使其干预国际事务的信心大增。

海湾战争后,美国制定了“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的新的地区防务战略,克林顿上台后更加快了独霸全球的步伐。

海湾战争是冷战后首场大规模的现代化的局部战争。

此战的轻松取胜使美国摆脱了多年来一直影响自己的“越战综合症”,增强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和信心,助长其独霸世界的野心。

海湾战争后美国对全球和地区事务的干涉和介入程度大大提高,如对波黑、索马里、海地等地区事务的干涉,以及实施北约东扩、制裁和武力打击伊拉克、发动科索沃战争等等,都是其推行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的具体步骤,不仅给地区安全带来了不利影响,而且也损害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1.3.2.对伊拉克影响

海湾战争给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二千亿美元。

在美国对伊拉克的空袭中,重点轰炸了一些石油工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一些重要的军事目标,给日后伊拉克的经济建设带来沉重的打击。

军事上,伊拉克军队在海湾战争中整体作战能力损失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四十多个师被摧垮。

伤亡人数达八点五万至十万人。

伊拉克海军在这次战争中完全被摧毁。

在一九九一年海湾战争爆发前,伊拉克凭借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使其经济发展在中东地区处于中上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四千美元。

而一九九一年,伊拉克国内生产总值仅达到战前的三分之一,人均收入降至不足四百美元。

美在伊拉克南部地区投下了约三百吨的贫铀炸弹,导致这一地区患白血病 、恶性肿瘤和其它疑难病症发病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三点六倍,孕妇流产的比例是过去的十倍多。

1.3.3.对世界影响

海湾战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苏联在海湾危机和战争中的表现说明,它作为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已名存实亡,昔日的超级大国只能听任事态的发展。

从一定程度上讲,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既是打伊拉克,也是在打苏联。

海湾战争后,苏联最终解体,为两极格局画上了句号。

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大获全胜,成为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但这并没改变世界基本力量的对比,相反,世界加速向多极化发展。

海湾战争显示出高技术武器的巨大威力,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已经作为现代战争的基本样式登上了世界军事舞台。

由于高技术武器的使用,使现代战争的作战思想、作战样式、作战方法、指挥方式、作战部队组织结构以及战争进程与结局等方面都出现了重大变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形成的传统战争观念产生以强烈震撼,促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未来新型战争的热潮,从而引发了一场以机械化战争向信息战争转变为基本特征的世界性军事革命!

2.伊拉克战争

从伊拉克战争大规模作战阶段及其后的维稳作战可以看出,信息化战争有许多显著特点,如态势感知网络化,指挥控制一体化,武器平台信息化、火力打击精确化、陆海空天作战联合化、战场保障精确化、综合防护全维化等。

但这些具体特点可以高度概括为:

情报信息是主导,火力打击是关键,精确制导武器是主角。

1.

2.

2.1.情报信息是主导

伊拉克战争是美军21世纪进行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数十万美军部队陆海空立体协同作战的同时,至始至终以情报和信息为主导。

美军充分发挥一体化的信息保障优势,空中,地面多种侦察手段综合运用,实现了实时。

高效的战场监控。

美军认为,高科技在这次战争中的优势并不主要体现在具体主战兵器的使用上,而是主要体现在整个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发挥的最大功能上。

在战争中,美军无人侦察机、间谍飞机和侦察通信卫星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向后方指挥部发送实时的战场态势图像和情报信息。

美军每次轰炸,尤其是两次“斩首行动”,都进行了精心的情报准备,从而大大提高了空袭的针对性和精度。

美国陆军炮兵部队还使用AN/TPQ-36、AN/TPQ-37炮位侦察雷达及AN/TPQ-48轻型反追击炮雷达等获取目标信息。

此外,美军还派出“灰狐”情报收集小组,中央情报局特工和特种部队“三角洲突击队”收集情报,定位目标、引导火力攻击,并对打击效果进行评估等。

所有这些对美军提高火力打击精度和迅速取得战争胜利发挥了独特作用,充分体现了信息主导信息化战争的特点。

战后维稳作战中,无人机在情报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2007年3月底,部署在伊拉克的美国陆军无人机已经飞行了288130个小时,约占陆军航空兵总飞行时间的18%。

“影子200”是美国陆军部署在伊拉克的主力无人机,到2007年第三季度已经飞行了20万个小时。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目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共部署了大约570架无人机,用于侦察、监视和情报搜集,以及校正火炮和近距离空中支援。

美军认为,当前的无人机提高了陆军指挥官实时侦察目标和关注更大范围战况的能力:

为部队提供了更高的态势感知和理解能力,以及更强的对敌意图的早期预警和部队保护能力,是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

2.2.火力打击是关键

只有情报信息是不可能消灭敌人的,克敌制胜最终还得靠火力打击。

在伊拉克战争中,以网络化态势感知和一体化指挥控制为基础,陆海空联合火力打击贯穿战争始终。

总体火力打击概述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在“战斧”巡航导弹和F-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的空中火力打击中正式拉开序幕。

在开战之目的轰炸中,为消除伊拉克防空炮火对美英作战飞机的威胁,美军使用“捕食者”无人机发射“海尔法”导弹摧毁了伊拉克在阿马拉城外的高炮阵地,确保了联军空袭飞机和巡航导弹的安全。

从开战直至4月15日攻占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空袭行动贯穿始终。

联军海军参与空袭的主要是舰载“战斧”巡航导弹、F/A-18C“大黄蜂”战斗机和“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空军参与空袭的主要是B-52、B-1战略轰炸机,B-2隐身战略轰炸机、F-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F-15、F-16、“旋风”战斗机、A-10攻击机;陆军参与空袭的是AH-64D“长弓·阿帕奇”和AH-1“超级眼镜蛇”武装直升机。

美国陆军第3机步师3月24日在巴格达外围与伊军交战中,曾动用32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对伊军的共和国卫队进行火力打击。

炮兵火力发挥重要作用

陆军炮兵火力在伊拉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面战正式打响前,驻扎在伊科边境的美陆军第3机步师就使用M109A6“帕拉丁”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和M270227毫米多管火箭炮对位于巴士拉的伊军阵地进行猛烈炮击,为随后的陆军挺进伊拉克开路。

在美英联军和伊军的交锋中,双方多次利用炮兵火力进行压制和反压制、阻击和反阻击。

2003年3月23日,美陆军第3机步师在位于幼发拉底河下游的塞马沃同伊军展开激战,并夺取了河上的两座桥梁。

但伊军用炮火阻击美军,密集的火力曾令美军一度从桥上后撤,为此,美军调集炮兵对伊军火力进行反压制,其后,美陆军才得以从桥上通过。

3月24日,第3机步师在巴格达外围与伊共和国卫队交战中使用M270多管火箭炮向伊军发射了30枚陆军战术导弹。

上述战例说明,炮兵仍然是地面作战不可或缺的火力和“摧城拔点”的中坚力量,是联合火力打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陆军第3机步师在塞马沃受到伊军炮火压制后,之所以能够迅速调集炮兵火力进行反压制并取得成功,是因为美陆军炮兵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高、机动性强、火力猛,这些恰恰是目前广大发展中国家炮兵武器装备所欠缺和应该尽快加以解决的。

美国《武装部队杂志》2007年第10期一篇有关野战炮兵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发挥重大作用的文章总结到,野战炮兵几乎在伊拉克战争的所有作战阶段都得到了使用。

在大规模作战阶段,野战炮兵为快速向巴格达推进的作战部队提供了最为可靠的火力支援,担负主攻任务的第3机步师炮兵的战后总结报告说,该师身管火炮摧毁了敌人526辆车辆、67处设施,并击毙2754名伊军人员,而自身士兵无一伤亡,装备无一损毁。

在战争初期,身管火炮不同种类的弹药为机动部队指挥官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对联军向巴格达的快速挺进起了关键性作用。

在通向巴格达的道路上,第3机步师综合运用烟雾弹和装有不同定时引信的榴弹“掩护渡河行动,清除楼顶和公路立交桥上的敌人”。

由于使用了各种定时引信,炮弹能在目标上空20米的地方自动爆炸,使指挥官能够在不损坏道路、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以便后续的己方部队快速向巴格达推进使用)的情况下消灭重要据点里的敌军,保证了进攻部队快速安全地通过敌方地域,这种能力是其他任何火力支援方式都不具备的。

在2004年11月为期10天的费卢杰战斗中,美军共发射了6000多发炮弹支援美军士兵和反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其中M109A6“帕拉丁”向距友军不到600米,甚至经常只有100~200米的地方发射了925发炮弹。

一支参战部队的总结报告认为:

”费卢杰战斗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当需要快速火力支援时,即使是近距离空中支援也不能取代炮兵和迫击炮的作用。

尽管空中支援非常有效,但是无法像炮兵和迫击炮那样反应迅速。

美军最近的很多作战总结报告都认为,身管火炮对伊拉克武装分子产生了威慑,并多次挫败他们对美军和联军在大城市附近的基地和作战哨所的袭击。

例如,第320野战炮兵团第1营的反炮兵排在2006年摧毁了袭击马哈茂迪耶前方作战基地的半数以上的迫击炮。

  另外,在阿富汗崎岖山地的作战中,第82空降师和第10山地师所属的炮兵部队共发射了7000多发炮弹以支援美军和联军作战。

其中第10山地师的2门155毫米榴弹炮在2006年3月至9月共发射了3000多发炮弹,用于支援进入深山清剿隐藏的塔利班和基地武装人员的行动。

在2008年5~6月,美国海军陆战队第24远征部队经常使用建制内的M777A2型155毫米轻型榴弹炮打击塔利班在贾墓斯尔区及其周边搭建的由泥砖混合墙体组成的作战阵地网。

防空反导系统是信息化战争火力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伊拉克战争大规模作战阶段,伊拉克共发射导弹28枚,其中包括23枚战术弹道导弹和5枚CSS-3巡航导弹。

“爱国者”制导增强型导弹和PAC-3导弹对它们实施了拦截,共成功地拦截了其中颇具威胁性的9枚(成功率约为32%),制导增强型导弹拦截了7枚,PAC-3导弹两战皆捷,拦截了2枚,对保护美英联军地面部队免遭伊导弹袭击发挥了重要作用。

被成功拦截的都是战术弹道导弹,5枚巡航导弹则无一被拦截。

虽然还有19枚导弹没有被拦截,但基本没有造成伤亡。

美军战后披露,这主要是因为“爱国者”防空反导部队通过对这些导弹的飞行轨道进行评估,确定它们根本不会构成任何威胁,从而主动放弃拦截。

但美军承认至少有1枚“泡泡纱”反舰巡航导弹低空飞行逃过了“爱国者”雷达的侦测而突防成功,造成几人轻伤。

这说明“爱国者”在对付巡航导弹方面尚有欠缺。

2.3.精确制导武器是主角

为了提高空袭精度,并最大程度地减少伊拉克平民的伤亡以免在国际上造成被动,美英联军在空袭中大量使用了精确制导武器。

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占68%(在战争初期的“斩首行动”中使用的全部是精确制导武器),而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则分别占8%、30%、60%。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所有战斗机都能够发射精确制导武器,而海湾战争中只有20%的战斗机具有这种能力。

为了加强空中打击和地面作战的高度协同一致,美军战机除对预先侦察确定的目标实施有计划的攻击外,还以约1/3的兵力在空中待命,随时听从地面部队的召唤进行实时精确打击,美军理论界把这种战法称为“精确闪击战”。

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使用迅速而准确地摧毁了伊拉克的指挥控制系统、防空设施和精锐的共和国卫队,为地面部队迅速攻占巴格达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战后和伊拉克武装分子的作战中,美国陆军野战炮兵刚刚列装的“神剑”精确制导炮弹和制导火箭弹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7年5月5日,驻伊美军第82野战炮兵团第1营使用M109A6首次发射了2枚精度在10米以内的“神剑”精确制导炮弹,这两发炮弹相继直接命中并击穿位于巴格达北部地区被怀疑隐藏有伊拉克武装分子的一个单个房间的房顶。

精度在10米以内的XM31整体战斗部式制导火箭弹曾于2005年8月成功摧毁了50千米外的伊拉克反美武装分子的目标。

其精度完全可以胜任危险距离(600米)内的火力支援任务,甚至能够在距友军部队200米内的地方安全爆炸,因而非常适合城区作战和复杂地形作战。

从2005年7月装备驻伊美军到2007年7月,美国陆军已在作战中使用了180发整体战斗部式制导火箭弹,其中98%的制导火箭弹都精确地命中并摧毁了目标,只有3发火箭弹虽然精确命中了预定目标,但却发生了明显的战斗部故障。

美国陆军公布的数字表明,截止2008年9月30日,共有942发各种类型的制导火箭弹用于作战和试验,美国陆军用了637发(其他为英国陆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

其中,454发用于对付预先计划目标,183发用于根据火力呼唤随时支援前线接敌作战部队,多数(608发)是在城区作战和平叛行动中使用。

2008年8月底~9月初,英国陆军的M27081多管火箭炮在阿富汗赫尔曼德省一次为期4天的作战任务中发射了30多发配用双模(着发,延迟)引信的XM31整体战斗部式制导火箭弹,用于精确压制威胁联军车队的敌方阵地。

2.4.结语

在以伊拉克战争为典型的信息化战争中,信息和火力相辅相成,建立在情报信息基础上的网络化态势感知,一体化指挥控制和精确化目标定位使火力打击精确高效,而自身就大量采用信息技术的炮兵信息化作战平台和精确制导弹药对目标精确高效的毁伤则使网络化态势感知,一体化指挥控制和精确化目标定位具有了实质性意义。

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进行陆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应多借鉴美军的实战经验,在重视一体化C4ISR系统建设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大火力打击手段,尤其是炮兵信息化作战平台和精确化弹药的发展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