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46682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银川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下)高二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命题人:

一、单选题(30*1.5=45分)

1.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封建”与各地存留的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利、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与地缘的整合。

这反映

A.宗法观念利于家国同构B.血缘政治的时代特点

C.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D.分封制加强了对全国控制

2.1908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发现汉简,并据其判定汉之长城的位置,但未作考证。

王国维据《史记》所载“汉武帝时,为防匈奴,始筑令居以西到武威、敦煌等四郡”,再据唐《沙洲图经》所载,得出结论:

“木简出土之地,实所谓古(汉)长城也。

”这说明

A.史料相互补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B.第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

C.西方人治史更重视考古发现D.《史记》史学权威和史学价值较高

3.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

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

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

这反映了明清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

4.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经济结构发生转型

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5.1684年,清廷户部设江海关(驻松江)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粤海关(广州),监管货物出入和收取关税。

此外,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

A.政府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B.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

C.政府突破朝贡贸易体系D.外贸繁荣倒逼政府对外开放

6.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

“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

这说明诸子学派

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B.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

C.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

7.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

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

这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

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

8.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

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B.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9.有学者评价说:

“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

……不难想象那些凶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这句格言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这句格言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门面。

”“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

A.体现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B.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C.重新建立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D.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人的尊严价值

10.有学者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他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两人

A.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B.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C.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D.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11.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基葬被选人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图是基中发据出的两枚印章。

除此之外,该基还出土

了数量惊人和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铜器、铁

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

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牌。

对此认识正

确的是

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应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应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

C.从墓葬的规格可推知当时诸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D.该墓葬的竹筒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道教的思想精髓

12.罗马进入帝国后,其民法越来越细化,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浩大、复杂且基本上是由从具体法规中提取出来的原则构成的系统。

罗马皇帝即使能够改变法律,也只能改变一些细枝末节。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罗马法学体系更加完备B.自然法为立法指导原则

C.罗马皇帝重视法律制定D.公民法已经取代万民法

13.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

19世纪50年代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

这种变化说明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C.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责任内阁制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14.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既没有欧洲意义上的贵族,也没有具有特权的教士阶级,唯一身份不平等的因素是南方存在的奴隶制,贫富差别远不及欧洲社会。

这可以用来说明美国

A.近代政体创建的优越条件B.成功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

C.亟须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威D.脆弱破碎的殖民政治格局

15.下图是1882年和1907年德国劳动力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对图中变化解读准确的是

A.劳动力流失导致农业衰退B.工业化助推经济结构调整

C.国家统一有利于工业发展D.服务业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16.“11世纪到15世纪整个期间,贵重金属的供应似乎一直未能跟上货币需求增长的步伐……中世纪(欧洲)社会都一直受到货币短缺的威胁。

”材料中的状况改变于

A.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B.美洲的发现与开发

C.欧洲工商业经济全面发展D.东西方贸易开展后

17.在启蒙理性鼓舞下,工业革命所显示的巨大力量,将上帝从最后的一块领地上(生物界和有机界)赶了出去。

这一结果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牛顿物理学成功地解释了自然现象B.达尔文确立了有机界的“发展”观

C.启蒙思想家揭露了宗教神学的虚假D.浪漫主义思潮激发了对未来想象

18.《南京条约》申明:

“美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

“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传播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D.冲击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

19.有人说:

“甲午战争的失败告诉我们,试图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已经垂死的生产关系以挽救旧的上层建筑的做法,就像给一个因身体机制已经坏死而奄奄一息的病人注入强心针一样,或许他能够兴奋一时,但死亡却是无法避免的。

”该认识

A.挽救了甲午战败的危机B.旨在认可中体西用思想

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D.反映政治革新的必要性

20.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

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

”这表明战前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B.国人盲目自信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D.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21.李鸿章曾向慈禧太后陈词:

“日本走趋西法,虽仅得其形,而所有船炮略足以与我相敌,若必跨海数千里与其决胜负,制其死命,臣未敢确有把握。

”当时

A.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B.列强协同侵略中国

C.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D.中日冲突迫在眉睫

22.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欧风美雨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23.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派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立宪派旨在力争改造清王朝,使之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

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是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两种模式,请愿斗争和武装起义两种方式的选择之争。

这反映了

A.两派主张分别代表各自阶级的政治要求B.两派的斗争目标有了同质化的要求

C.清廷向西方学习的紧迫程度进一步深化D.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缺乏客观认识

24.1930年10月,共产国际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发展游击战争中共的干部工人骨干才开始按共产国际的要求向农村地区转移。

这表明当时

A.中共始终以农民运动为革命的重心B.井冈山道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认可

C.土地革命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开展D.中共党内关于革命道路的分歧消失

25.下图为最早的红色根据地公债券实物—面值一元的“水利债券”。

债券左侧年份模糊不清,下面有“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发行”字样,下方有“只有全国苏维埃的胜利才能彻底整顿水利”“水灾是帝国主义国民党统治下的必然结果”字样。

据此可知,该债券的发行

A.推动了国民革命胜利进行

B.有利于红色政权巩固发展

C.为抗日战争准备了经济基础

D.直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26.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27.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

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

”这说明当时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这场运动的主力发生了变化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28.“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包括毛泽东,都是先在城市里从事工人运动,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

这一条十分重要,没有它,就只能产生旧式的农民战争,而且也不可能取得胜利。

”这一论述旨在说明

A.工人运动与农民战争同步进行才能保证胜利

B.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

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只重视城市工人运动实践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29.在1927年11月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罗明纳兹起草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认为中国革命性质是“不断革命论”,革命形势是“不断高涨”,革命方针是“全国总暴动”。

这一决议

A.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B.高估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C.增加了革命失败的风险D.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30.在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大论战中,有学者主张要发掘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与西方文化划清界限;也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

但与五四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相比,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文化的说法。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马克思主义得到深入广泛传播B.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

C.民族矛盾上升和救亡愿望迫切D.主张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以前,英国禁止工匠迁居国外。

而机器、零部件以及设计图纸的出口禁令一直维持到1842年。

但是这种禁令有很多漏洞,走私很容易,而且工业间谍也很多,英国禁止机器出口的禁令从长期来看是徒劳无功的。

到1835年有2000多名英国熟练技术工人移居到欧洲大陆。

而合法的机器出口总值在19世纪中叶就达到60万英镑,来自欧洲大陆国家的资料充分证明,它们成功地购买并安装了英国的机械设备。

同时,欧洲大陆国家意识到人才是关键的问题,为此制定了各种优惠措施引进英国技术工人。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材料二

甲午战后,科技期刊不断创办,其他刊物也登载科技文章,科技丛书的出版成为热本,《西学富强丛书》、《农学丛书》、《中互耳学丛书》、《科学丛书》等深受欢迎。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申明奖励发明创造、著书立说和捐资兴学者,对科学领域中的优秀成果给以专利保护。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对待先进技术态度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甲午战后清政府重视近代科技的原因和表现。

(8分)

32.西方的法治传统直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它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拿破仑帝国终结之后,19世纪的欧洲发现自己面对着在上一个世纪中由孟德斯鸠和卢梭理论化了的两种宪法模式:

英国模式和法国革命的模式。

前者,英国模式,具有自由主义的和资产阶级的倾向,人们确认它是来源于日尔曼的,但实际上,如同我们已经看到的,它包含了不少罗马宪法的原则;后者,即法国模式,具有民主的倾向,与共和制的罗马宪法有更直接的联系。

当然,这一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喜欢第一种模式。

——摘编自(意)阿尔多贝特鲁奇《罗马宪法与欧洲现代宪政》

材料二

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

知识阶层检讨之余,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立宪强国之说遂逐渐成为二十世纪初政学两界的共识。

——《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

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政体的模式,归纳影响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立法规范的罗马法的原则。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走上探索宪政之路的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1世纪,罗马人萌生了有关精神产品所有权的观念。

之后,专利观念和专利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时间

概况

17世纪初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多次向发明者授予专利权,采取钦赐形式

1624年

英国实施垄断法规,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含义的专利法。

它规定了发明专利权的主体、客体、取得专利的条件、专利有效期等

18世纪

英国专利法开始要求,发明人必须充分陈述其发明内容并予以公布。

50年代,全国平均每年提交10份申请案

18世纪末

~19世纪初

美国、法国、荷兰先后颁布了自己的专利法。

某项新技术创造发明人或受让人可向政府申请专利,经审查批准后,而获得在一定年限内(一般为15~20年)的专利权,别人需要采用此项发明创造时,必须给专利所有者以报酬

1877年

德国颁布了专利法

1883年

比利时、巴西、萨尔瓦多、法国、危地马拉、意大利、荷兰、葡萄牙、塞尔维亚、西班牙和瑞士等11国签订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建立巴黎联盟

1885年

日本颁布了专利法

1886年

《伯尔尼万国版权公约》签订、伯尔尼联盟建立

——《追根溯源专利权》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高二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A

B

B

B

B

D

A

A

A

B

A

C

A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B

D

D

B

D

B

B

B

B

A

D

B

C

C

31.

(1)变化:

防止技术向欧洲大陆国家扩散到允许欧洲大陆国家学习和效仿。

(4分)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率先逐步完成,工业优势地位确立;自由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欧洲大陆国家对英国垄断技术的突破。

(9分)

(2)原因: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西学东渐深入发展,对近代科技的认识加深。

表现:

出现引进、学习和追赶西方科技的热潮,清政府鼓励发展科技,实施科技立法,保护科技专利。

(8分)

32.

(1)模式:

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民主共和制。

原则:

公平正义;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

(10分)

(2)原因:

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失败证明“师夷长技”不能挽救民族危机;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

(6分)

(3)说明: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6分)

33.(12分)示例:

专利制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近代法制化的进程。

阐述:

17世纪初,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多次向发明者授予专利权,采取钦赐形式,具有鲜明的人治特征。

18世纪后,各国相继颁布专利法,专利制度逐渐形成,体现了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19世纪下半叶开始,各国陆续缔结多种专利条约和协定,从而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结论:

所以,专利制度的发展体现了近代法制化的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