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51810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8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2页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2页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2页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2页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2页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2页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2页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2页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2页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2页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2页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2页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2页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2页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docx

精品实验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装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1.观潮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

说说海潮什么样?

(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

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

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

(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从哪感受到的?

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

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板书:

远近)

  

(2)远:

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

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

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板书:

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

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

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

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板书: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

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指导学生朗读。

(适时板书: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

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附:

板书设计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

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

(课前查找有关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

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

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

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

谁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

   3.师:

(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

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

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

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

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

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

    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

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

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46、3千米……”(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你想说什么吗?

    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五、拓展实践

    教师放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六、作业布置:

   1、掌握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一、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

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二、学写提纲

  三、教师总结  

四、版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奇:

1、大拐弯的神奇(传说)

                  2、长、深、窄(世界之最)

                  3、自然博物馆

                  4、最后一块秘境

3.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读正确;

(2)读通顺。

    思考:

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

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

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

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

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

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

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2、13自然段。

   2.尝试用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

4.火烧云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习火烧云开关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尝试铺垫

  看图回顾火烧云上来时霞光映照在大地上的生动现象,交代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二、尝试学习,学会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1激发兴趣,尝试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尝试题

(一):

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学生尝试练习。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5第二次尝试:

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

  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三、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1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

  尝试题

(二)①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

②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

③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尝试学习,进行四人组讨论。

  3交流学习过程: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马

          变化快 忽然             形状变化多  狗

             一转眼(静态-动态)狮子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

  四、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

  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

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

  尝试题(三):

(任选一题)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2学生尝试写,教师个别指导。

3反馈,订正。

五、课堂小结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

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

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教师总结:

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

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

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

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

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

你有何发现?

(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

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

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

  c、你最喜欢哪一组?

为什么?

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

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

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

  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

(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

(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

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课时:

两课时

  教具:

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

(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

(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

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

     师小节:

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

诗人为什么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

(师引发情感:

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

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

(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

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

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

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

  五、巩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

    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