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53039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_九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领会.写作意图。

  

(2)理解并掌握本文中丰富的词语。

  (3)学习列举真实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做论据证明观点的这一议https:

///论文中常用的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建议

  关于本文的开头

  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为后面“放矢”和“树的”;与《谈骨气》开头的开门见山作比较。

  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

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

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

  要点:

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段落和一道习题:

第7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末段);习题二。

  关于文章的结构

  应注意下面的两点:

  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学习列举真实的、有代表性的事例进行举例论证的方法。

  

(2)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及其理论基础。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一般的规律,人们大都局限于这一观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的作者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其所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就是我们所要学的文章的标题(板书课文题目),那么,作者是怎样论证他的观点,讲得有没有道理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阅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学生先在课上各自诵读全文,同时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认真阅读书中注释并使用工具书。

老师检查自读情况。

  (3)研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观点的论述,分析概括文章层次。

  让若干个学生依次诵读全文,同时复习生疏的字音和词义;然后让学生先在组内表达各自的理解情况,再统一意见,回答问题;最后经过老师指导和修正后,投影显示:

  第一部分:

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3段)

  第二部分:

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其所引发的创造力(第4—8段)

  第三部分:

论证怎样拥有创造力,提出论点(第9—13段)

  (4)归纳小结,明确要点。

  作者是怎样论证他的观点的,讲得有没有道理?

(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尽情发挥;老师自然恰当地引导并归纳。

  (5)作业

  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请你予以解答,并且找出自己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中的事例,把它写出来。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本文是怎样摆事实,讲道理的。

  2.本文讲了哪些道理?

  3.分析议https:

///论文论点提出的几种方式,准确把握论点。

  4.学习从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现象提出论题,进而提出论点的写法。

第二课时

  1.了解课文运用对照的方法来阐述道理。

  2.课文阐述论点时,在哪些地方运用了对照的方法?

  3.学习议https:

///论文中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

  4.阅读议https:

///论文,能找出文中表述作者观点主张的议论句,并从中找出论点。

教学建议

段落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

(1-5段)列举并评述空想和死做的具体表现,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

(6-7段)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怎样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第三部分:

(8段)联系实际,论述学生应当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第四部分:

(9段).总结全文,强调想的重要。

 

论证特点 

  本文的特色之一是摆事实讲道理。

文中在摆事实讲道理时富于变化。

如第一部分先摆事实,后讲道理;第二部分的第一层(6-7段),先说道理后举例子,第二层(8段)举例与说理交叉进行,有时先举例后说理,有时先说理后举例,这样正反对照,论证有力。

本文说理脉络很清晰:

先论述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系起来,再论述如何联结,然后联系学校学习生活现状,论述学生应当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最后是简要的.总结。

由于联系了学生的学习情况,现实性、针对性更强。

 

指导口语训练方法建议 

  两课时读懂课文,以口语训练为主。

开始读课文,选择默读或散读的方式比较恰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认真思考和学习。

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使用工具书,弄懂自己所不熟悉的字词的音、形、义。

为了督促检查学生的自学,教师可以抽查若干学生。

初读课文之后,指导学生进一步领会它的内容和写法,概括段落大意,体会作者批评这两种态度的语气和感情。

可以让多一些学生发表看法,相互启发,补充意见,通过比较对照,从课文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学教法建议 

  针对学生议https:

///论文基础薄弱、缺乏兴趣的弱点,引导他们自己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调动。

根据课文写得通俗,题材为学生熟悉的特点,启发学生自学联系感性材料,正确理解课文所阐明和主要道理。

 

文中的举例论证 

  这篇课文用举例说理的方法,论证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文章夹叙夹议,正反比较,说理辩证。

事例证明道理,道理来自事例。

举例是叙,说理是议,夹叙夹议,用通俗易懂的事例深入浅出的来证明道理。

举例则有正例(如记住动植物的分类等),也有反例(如学语文硬读课文等),正反对比鲜明。

从正反对比中,把想和做一定要联结起来的道理作了辩证的论述。

 

本文的分论点 

  一篇议https:

///论文只有单一论点,学起来较为容易,如果有中心论点,又有几个分论点,学起来就有较大的难度了。

《想和做》一文就是这样。

所以列出本文的分论点,便可以突破难点了。

其分论点如下:

  A、一面做一面想是非常重要的。

  B、在行动中去想,才能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C、想和做紧密结合很有现实意义。

  D、想和做相脱离是要不得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从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提出论题,进而提出论点的写法。

  2.明确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道理,并用以指导学习和生活。

  3.在议https:

///论文中运用说理和举例相互配合的写法

  4.指导并启发学生把读书和表达的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议https:

///论文,仿作议论体短文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评现象引论点(为什么?

  概述两种人的表现(第1-2段)

  简要评析两种人,着重分析后一种人(第3-4段)

  归纳上文,提出中心论点:

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第5段)

二、具体论述(怎么样?

  想和做的关系,怎样联结从实际出发(第6-7段)

 

幻灯片设计 

  把本文列举的七个事例用幻灯片等媒体打出文字或图像:

  1、有的人只读不想,只记不想。

  2、有的人空想不做。

  3、有的人死做不想。

  4、有的人在学习上能想出有效而且省力的办法。

  5、人类文化是怎样进步的。

  6、人怎样才能学会游泳。

  7、课外活动怎样会劳而无功。

《想和做》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于想和做的关系,我们平时是否认真想过?

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是空想或一味死做,都不会把事情做好,想和做一定要联结起来。

本文作者胡绳(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针对一般人生活中时常遇到的现象提出议论题目,通过分析评述,提出上述的观点。

现在,我们一起研读本文是怎样围绕想和做的关系展开议论的。

二、学生各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①识记生疏词语。

  ②标记段落,归纳每一段的段意。

三、朗读课文(请若干个同学逐段连读,朗诵全文)

四、思考问题(学生分组研讨,然后集中意见,代表发言,老师指导修正)

  ①文中列举了几个事例?

用原文概括性语言或自己归纳出来。

  答案:

全文列举了七个事例:

A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B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C人类文化怎样不断地进步的;D人怎样学会以游泳的;E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F另一些同学能想出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G开会,演说,办壁报,组织班会的学术团体。

  ②课文论述了什么道理?

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论述这些道理的?

  答案:

道理之一:

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这是通过上述事例A、B、C来论述的。

道理之二:

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这是通过上述第一组事例D和第二组事例E、F、G来论述的。

  ③分析下面5句话在原文各段中所起的作用是归纳作用还是过渡作用。

  A第6段中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

(过渡)

  B第5段中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归纳)

  C第2段中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过渡)

  D第7段中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归纳)

  E第9段中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断的去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归纳)

五、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概括文意。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并修正)

六、课后作业

  ①认真阅读课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②复习课上的学习内容,整理听课笔记。

  ③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请从课文中找出来。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①让5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第1-5段。

  ②同时思考并回答问题:

在课文1-2段中,作者列举了想和做分离的哪两种表现?

并在课本上划出主要词语

  明确:

文章先从反面列举这两种表现,一是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二是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主要词语:

凭空、滔滔不绝、从来没;根据……习惯、命令、通例、依葫芦画瓢。

  ③学生分组研讨下列问题,并选派代表上讲台讲解。

(讲解的同时打出投影片)

  A、作者对这两种人怎么样评价?

请用课文第3段的原话简明

回答。

  明确:

对前一种人瞧不起,对后一种人不值得赞美。

  B、课文怎么样阐述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不值得赞美?

  (请根据课文第4段回答)。

  明确:

课文把这种人与牛马进行类比,成年累月、在鞭子下、永远不会想一想,表明牛马不动脑筋,这正是只做不想的人的写照。

  C、分析课文第5段,简述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讲解:

第5段是一个关键的段落,它总上启下,提出了中心论点。

1-2句.总结上文,不  会用空想和死做准确地概括了上述两种表现。

第3句指空想死做的害处--不会得到进步。

第4句提出作者的主张和看法,鲜明地揭示了中心论点:

想和做是不可分割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即论述想和做为什么一定要联结起来的道理。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①让学生齐读课文第6、7两段。

  ②学生分组研讨并选出代表对下面的问题在讲台上讲解。

  D、课文怎么样转入论述想和做怎样联结起来?

第6节论证的思路是怎样的?

第6、7两段有什么联系?

  明确:

课文论述了想和做为

我爱祖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和4个词语,认识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重点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

  难点是生字中有些字不容易读准字音,有些字的字形比较复杂。

课前准备:

  1.万里长城和五星红旗投影片。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3.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7《我爱祖国》,齐读课题,出示地图。

  小朋友,这就是我们祖国的地图,谁能说出我们祖国的全称。

  因为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所以她是我们的祖国。

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是世界上大国之一。

二、初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楚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

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

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最”的声母是平舌音,“领”的韵母是后鼻音,“巾”的韵母是前鼻音。

  2.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

四、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出示第1分句“我爱万里长城,我爱小河”。

  提问引读:

谁爱万里长城?

(我爱万里长城)谁爱小河?

(我爱小河)

  2.出示万里长城投影片。

  教师简单介绍万里长城(长城全长约6700公里,从建成到今天已经有2000多年,)请游览过长城的小朋友谈谈自己的感受。

  谁能说说为什么爱万里长城,又为什么爱小河。

(长城闻名世界,世界上再也没有这么雄伟的建筑,中国人真了不起,小河两岸种了许多庄稼,河里养了鱼,有了小河,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3.有感情地朗读第1分句。

  4.轻声朗读下面的3个分句,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为什么爱五星红旗、白鸽、红的花朵、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

  

(1)出示五星红旗投影片,启发学生说说学校的升旗仪式和从电视上看到的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牌时,运动场上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升起五星红旗的情景。

(五星红旗代表我们的祖国,爱五星红旗,就是热爱伟大的祖国。

  “白鸽”又叫和平鸽,爱白鸽就是热爱伟大的祖国。

  

(2)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它是红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爱红领巾就要继承革命烈士的遗志,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3)爸爸妈妈关心、爱护我们,老师辛辛苦苦地教育我们,同学帮助我们解决困难。

我们不仅要爱爸爸妈妈和老师同学,还要爱所有关心、爱护、教育、帮助我们的人。

  5.齐读最后两行。

提问:

“我”为什么最爱祖国?

  6.听课文录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五、指名背诵

  1.出示生词卡片:

万里长城、小河、五星红旗、白鸽、红领巾、花朵、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祖国。

(按顺序挂在黑板上)齐读、指名读。

  2.根据黑板上的词语,学生轻声试背课文。

  3.指名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分析以下生字的字形。

  爱:

下面是“友”,不是“发”。

  领:

用书写方法记忆“页”字旁,左面是“令”,不能丢一点。

  巾:

要与“中”区别字形。

  要:

上面与“西”不同。

  最:

用熟字分析字形,上面是扁日,左下是“耳”,第一横要长一些,右下是“又”。

  2.指导写字。

  课后练习第2题,先读生字、描写生字,再对照范字临写。

注意指导写好下面几个字。

  “爱”、“领”、“最”三个字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些。

“朵”的第二笔是横折弯,不能写成横折弯钩。

三、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第3题。

先小声拼读音节,再写出词语。

这6个词是:

祖国、花朵、红领巾、老师、同学、万里长城。

  2.课后练习第4题。

  

(1)轻声读例句,齐读、个别读。

  

(2)提问:

启发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

准最喜欢踢足球?

(可填“我”,“我们”或“小明”等。

)什么最怎么样?

“那座楼房最高。

”“这个西瓜最甜。

”)谁最怎么样?

(“京京学习最用功”“老师最关心我们。

”)

四、布置课外活动

  1.搜集歌颂祖国的诗歌、歌曲,准备开一个《我爱祖国》的诗歌朗诵演唱会。

  2.搜集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的照片,准备出一期《伟大的祖国》壁报

小一语文我爱祖国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

  这篇文章写了四位作家。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所写的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在肖像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

哪个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

对四个作家都进行了肖像描写,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左拉,其次是都德,这两位作家的肖像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语言描写方面,四位作家的具体谈话内容,都没有具体铺开来写,只是由作者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

但对他们谈话的声调仪态,作了不少描绘;对他们的口才,也作了一些评论。

在动作描写方面,有详有略,福楼拜是全文的中心人物,对他的动作的描写,当然详细一些;左拉的坐相比较特殊,也有较多的笔墨描写;对屠格涅夫的动作描写,只有一句。

写四位作家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又往往是为了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

  二、课文的顺序

  文章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先写屠格涅夫。

“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再写都德。

“接着来的是左拉”,再写左拉。

“渐渐地,人越来越多”,下边重点写福楼拜。

“第一个”“过了一会儿”“接着”“渐渐地”,都是语言标志,阅读中要格外注意。

  三、抒情和议论的作用

  作者在叙述和描写中间,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有什么作用?

  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这四位作家。

例如,对屠格涅夫与福楼拜的会面,作者议论说:

“……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

”这里的议论告诉读者,由于屠格涅夫同福楼拜有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因此早就超出了“相互理解的愉快”,而是“心灵内在的欢乐”,使读者对两位大作家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阅读方法

  方法:

学生自行阅读,边读边把答案填写在笔记本上。

建议:

  ①基础差的同学只要求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在课本上.课后再补写在笔记本上。

  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巡回检查,作个别辅导。

也允许同学间小声讨论。

  ③本课的生字词,特别是“自读提示”中提及的,学生可在阅读过程中查字典完成,也可由教师直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参考。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能捕捉人物的主要特点。

  2.培养阅读、思维、口头表达等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从文中提到的当时欧洲著名的大文豪身上,感受到他们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质和出色的谈话智慧,努力塑造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2.体会作者准确优美的词语,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中提到几位欧洲著名的大文豪的详细介绍。

  2.编列表格,概括地填写课文中描写的四位作家的肖像、语言、行动、性格特点等内容。

  3.指导讨论,体会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难点

  体会用词的准确。

  (三)疑点

  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既无情节,又无深远的主题思想,因此,本文可以说是一篇比较“单纯”的文章,文章较细致地描写了四个人物,行文是不是重复繁琐?

因此文章结构、谋篇布局也值得探索,在讨论与对比中来解决这一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编列人物一览表。

  2.教师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完成学习“重点”与“难点”。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2.体会文章结构、谋篇布局上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福楼拜是欧洲文坛著名的大文豪,他博学、睿智而又宽厚,擅长交际,因此他家的星期天经常是许多文人聚会的时候,作为他的弟子莫泊桑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生动传神的笔墨,通过一次聚会,刻画了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由介绍欧洲文坛大文豪福楼拜着手引入介绍莫泊桑,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2.释题,引入阅读。

  这是一篇描写人物的文章,课题既交代了地点—福楼拜家,又交代了时间—星期天。

但事件是什么呢?

人物有哪些?

让人思考,引人入胜。

  3.初读课文,弄清学习目的。

  

(1)速读课文,辨析下列字词,出示投影:

  ①不约而同:

(成语)没有经过商量和约定,彼此的行动、言论却完全一致。

近义词:

不谋而合。

  ②“不约而同”与“不谋而合”两者结构相同,意义相近。

区别在于:

适用对象不同。

“不谋而合”的“合”多指.计划、理解相同,决不能指不同人的相同行动。

“不约而同”的“同”多指不同人的行动相同,也可形容心理活动。

  ③“琐事”中“琐”偏旁“王”,不能.写作“钅”或“口”。

名词,指细小零碎的事情。

  ④“捋”lǚ,此处不能读作“luō”,动词,用手顺着抹过去。

  ⑤“忘乎所以”又作“忘其所以”,成语,指得意忘形到了极点。

  ③“义愤填膺”中“膺”读作“yīng”,成语,指对坏人坏事的愤恨充满心胸。

  

(2)分析课文结构。

  ①第1段写了什么?

抓住他家什么来写?

表现了什么?

  ②第2段交代的时间是哪一天?

这一段叙述中可以读出哪些要点?

  ③来拜访的客人中,有名有姓的写了哪几位?

这几位是不是一起到的?

  ④文章写得最多的是什么?

  讨论后并明确:

  ①第1段写了福楼拜家,抓住了陈设,表现福楼拜生活简朴、创作勤奋。

  ②时间为星期天,一点到七点,这一段表明福楼拜朋友之多,交往之密,在欧洲文坛地位之高。

  ③在拜访的客人中,有名有姓地写了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这几位不是一起到的,可以从文中找出“第一个来到的”、“过了一会儿”、“接着来的”和“最后”来说明这一点。

小结并点示: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叙述和描写了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情况。

文章开头抓住福楼拜住所的陈设,表明他生活简朴、创新的勤奋,然后用“第一个到来的”“过了一会儿”“接着来的”把几位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作家依次推到读者面前,从而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④本文对人物写得最多的是人物各自的肖像(外貌)、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表现出人物各自的性格。

  4.讨论分析,突破本课学习重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1)分组讨论,填表。

  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围绕课后练习一进行讨论、分析,并将明确结论填入表中。

每组指定一人发言,发言重点:

第一组—福楼拜,第二组—屠格涅夫,第三组—都德,第四组—左拉。

  明确:

福楼拜:

热情大方,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

老年持重,感情丰富,醉心文学,博学多识。

  都德:

活泼快乐,言语生动,厌恶腐朽的生括方式。

  左拉:

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人物各自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答案略,各自所表现出来的性格见上面小结。

  

(2)比较,在对人物进行外貌、语言、行动三方面描写时,四个人物又各侧重写哪方面?

  明确:

写福楼拜时,侧重其语言、行动描叙;写屠格涅夫时,侧重其语言描叙;对都德,侧重写他的外貌和语言;对左拉,则侧重于写他的外貌。

  (3)讨论,为什么要各有侧重,并举例说明。

  明确:

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需要。

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时,人物的哪一方面最富有特点,就侧重写哪一方面,同时这样写能避免重复累赘,使行文更活,内容更集中,人物特点更突出。

如动作描写,福楼拜最突出,着墨多,拥抱屠格涅夫,充满激情说话,在客人面前周旋等,突出他热情大方的性格特点。

  (4)作者是怎样突出福楼拜这个中心人物的?

  明确:

采用了正衬和直接表现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这个中心人物。

以屠格涅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