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穴位.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651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四节气穴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二十四节气穴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二十四节气穴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二十四节气穴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二十四节气穴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二十四节气穴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二十四节气穴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二十四节气穴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二十四节气穴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二十四节气穴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十四节气穴位.docx

《二十四节气穴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节气穴位.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十四节气穴位.docx

二十四节气穴位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穴位

  篇一:

附二十四节气灸法各个节气取穴

  附二十四节气灸法各个节气取穴

  立春(为春季的开始2月3-5日)

  督脉:

大椎、命门、肺俞、肝俞、任脉:

神阙关元、中脘、太冲

  雨水(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2月18-20日)

  督脉:

大椎、肾俞、肝俞任脉:

神阙关元、期门、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3月5-7日督脉:

大椎、肝俞、肾俞任脉:

神阙关元、中脘、合谷、太冲、

  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3月20-22日)

  督脉:

大椎、肝俞、命门、脾俞任脉:

神阙关元、中脘、膻中、太冲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4月4-6日)督脉:

大椎、至阳、命门任脉:

神阙关元、鬼哭穴、足三里、合谷、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4月19-21日)

  督脉:

大椎、百会、命门、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神门

  立夏(为夏季的开始5月5-7日)

  督脉:

大椎、心俞、肾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5月20-27日)督脉:

大椎、肾俞任脉:

神阙关元、足三里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6月5-7日

  督脉:

大椎、脾俞、心俞、命门任脉:

神阙关元、足三里、劳宫

  夏至(夏天到了“至”到的意思)6月21-22日

  督脉:

大椎、至阳、命门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巨阙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未最热)7月6-8日

  督脉:

大椎、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

  大暑(大暑是最热时节)7月22-24日

  督脉:

大椎、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

  立秋(为秋季的开始)8月7-9日

  督脉:

大椎、肾俞、脾俞任脉:

神阙关元、中脘、章门、太白

  处暑(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8月22-24日)

  督脉:

大椎、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9月7-9日)

  督脉:

大椎、肺腧、肾俞、脾俞任脉:

神阙关元、足三里、中府

  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9月22-24日)

  督脉:

大椎、肺腧、大肠俞、肾俞任脉:

神阙关元、天枢、足三里、合谷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10月8-9日)

  督脉:

大椎、肺腧、肾俞、八髎任脉:

神阙关元、太渊、足三里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10月23-24日)

  督脉:

大椎、脾俞、肾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涌泉

  立冬(为冬季的开始11月7-8日)

  督脉:

大椎、肾俞、京门任脉:

神阙关元、涌泉、

  小雪(开始降雪,小表降雪的程度11月22-23日)

  督脉:

大椎、至阳、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涌泉

  大雪(开始降雪,大表示降雪的程度12月6-8日)

  督脉:

大椎、至阳、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涌泉

  冬至(表示冬天到了12月21-23日)督脉:

大椎、肾俞、脾俞任脉:

神阙关元、中脘、太溪、涌泉小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未最冷1月5-7日)督脉:

大椎、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大寒(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1月20-21日)督脉:

大椎、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

  艾灸注意什么:

  1、注意寒冷,注意保暖,注意在艾灸的时候,尤其是冬季不要碰冷水。

  2、艾灸期间不要生气,如果生气,气赌经络,艾灸就不会起作用,反之会加重气血的瘀阻。

  3、大饥大饱不宜艾灸,饥饿艾灸容易晕灸,太饱艾灸气血运行慢,容易发生腹胀。

  4、患有胃肠疾病的,艾灸期间不要吃食物,灸后半小时才可以吃饭。

  5、艾灸前最好喝温开水200-250毫升,艾灸后要喝温热水200-250毫升,甚至更多一点。

  6、艾灸前可以洗温水澡,艾灸后半小时,可以洗热水澡,稍稍烫一点皮肤的温度。

  7、有些人艾灸的时候,想泡脚,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你可以泡热水脚,水温要高于50度。

  8、初次艾灸的人,一定要学会循序渐进逐渐适应热度,逐渐增添灸具,不要一下子上的太多,身体会吃不消,显得太燥。

  9、皮肤起泡,小的泡自己可以吸收,大的水泡,一定要挑破后在这里拔罐,使里面的病水尽量拔出。

然后温和灸,不要再使用艾灸罐,等泡痊愈后,可以继续使用艾灸罐。

如果泡在关节活动部位,要的等待结痂后在灸,关节部位不容易愈合。

  温灸养生是通过百草之王艾草特制成艾条,点燃后放入温灸器中滚动于经络或患处四周,帮助人体全面温通经络,温补元气,调和气血,润泽面色,散发健康神采。

配合能量释放按摩,按摩中着重全身各部位的协调,身体系统与精神意识的和谐,同时在人体的背部用中医刮痧、拔罐、舒经活络精油按摩方法,可疏通经络、淋巴排毒,以达到舒缓压力、放松神经、调节五脏六腑的效果。

它能充分改善气滞血淤、肿胀酸麻,使人最大限度地释放能量、解除疲劳,享受轻松,达到内外和谐完美统一的最高境界。

温灸养生在身体方面有六大功效。

温肌散寒、疏风解表;温经通络、活血逐疲;温中活里、强脏壮腑;温阴补虚、回阳固脱;行气活血、消火化淤;平衡阴阳、保健防病。

  温灸养生在美容方面有两大功效。

面部皮肤方面:

可加速皮肤的血液循环,使老化细胞代谢,新细胞再生加强,淡化色斑,减少皱纹,使肤色红润白嫩,延缓衰老。

眼部方面:

可改善眼袋、黑眼圈、眼睑下垂、皱纹、延缓眼部的松弛老化现象,使眼部恢复光彩。

  一、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方穴功用】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方穴主治】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二、五脏俱补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方穴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方穴主治】,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

还可治疗心悸气短、腰酸乏力、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

  三、独灸关元养生方

  【施灸方穴】关元。

  【方穴功用】补元益气、温肾健脾、补肾固脱、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补肾

  纳气、温阳利水、补血调经、温暖下元、补虚泻实、延年保健。

  【方穴主治】可用于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中风及一切虚劳损伤。

关元还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女子可配合三阴交艾灸,男子可配合足三里艾灸。

  古有春灸气海,秋灸关元,口生津液。

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

中年以上之人,腰腿关节作痛,乃肾气虚惫,风邪所乘之症,灸关元三百壮。

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海,就关元二百壮。

《类经图翼》云:

“关元主诸虚百损,……但是积冷虚乏,皆宜灸,多者千余壮,少亦不下二三百壮。

活人多亦。

然虚频次灸之,乃下兼三里,故曰:

若要丹田安,三里不曾干。

”宋代窦材说:

“……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五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常灸关元五百壮……遂得老年健康。

  四、呼吸系统艾灸养生方:

风门、身柱、肺俞、足三里。

  五、心血管系统艾灸养生方:

  高血压:

风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

  冠心病:

身柱、郄门、三阴交,也可以灸膻中穴。

  六、消化系统艾灸养生方:

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

  七、神经系统艾灸养生方:

大椎、身柱、肾俞、足三里。

  八、泌尿生殖系统艾灸养生方:

肾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

  九、一般强壮艾灸养生方:

足三里、中脘、关元,或单灸足三里

  篇二:

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

  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与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根据节气的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

小...

  “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与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根据节气的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

  大雪(公历12月7~8日)要温补避寒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

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

中医认为,水是阴中的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

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

艾灸涌泉、肾俞、肺俞可温补不受寒。

  冬至(公历12月21~23日)护阳气《黄帝内经》上说:

“冬三月,此谓闭藏。

”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

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

艾灸肾俞、至阳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

  小寒(公历1月5~7日)宜养肾;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阴”。

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著效果。

  大寒(公历1月20~21日)润肺除恶燥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艾灸肺俞、大肠俞、中府并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

  立春(公历2月3~5日)助阳生发“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

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

  雨水(公历2月18~20日)《黄帝内经》说:

“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

湿邪易困扰脾胃。

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湿。

  惊蛰(公历3月5~7日)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背痛脚凉者。

艾灸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

  春分(公历3月20~21)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

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

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

清明(公历4月4~6日)当防高血压清明之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

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以预防高血压。

  谷雨(公历4月19~21日)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

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

  立夏(公历5月5~7日)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

“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

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夏季心火旺。

推荐:

李时珍极品无烟艾条、艾柱、艾灸盒

  艾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天枢、脾俞可以养心败火最安全。

  小滿(公历5月20~22日)除湿正当时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

小满湿热重,当心风疹找上门。

艾灸脾胃区域可以除湿、除内热、除湿邪。

  芒种(公历6月5~7日)谨防梅雨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

“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

  夏至(公历6月21~22日)日吃补;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艾绒汗蒸可以调理脾胃,清暑利湿。

小暑(公历7月6~8日)避暑湿;《道德经》说:

“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生的人早亡”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

艾灸丰隆、承山、会阴可以健脾祛湿。

大暑(公历7月22~24日)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

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立秋(公历8月7~8日)养脾胃;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

《素问.金医直言论》所说“秋气者病在肩背”。

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

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隆可以祛湿养胃。

  处暑(公历8月22~24日)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艾灸腹部穴位,中医认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白露(公历9月7~9日)当养阴《黄帝内经》指出:

“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艾灸血海、内关、神阙、关元、气海、天枢预防着凉易泻肚,和养阴。

  秋分(公历9月22~24日)防燥凉《黄帝内经》讲:

“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多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

”艾灸气海、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可保养肺阴、护肺和养阴。

寒露(公历10月8~9日)防寒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

“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

”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艾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可以保护下身暖和。

艾灸肩井、天宗可防肩周炎。

霜降(公历10月23~24日)

  宜进补中医上有句古话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

为什么脾是生痰之源?

就在于它是管湿气的,湿气多了化不出去就变成痰饮了,所以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健脾。

另外,中医里还有句话叫“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就是说气虽出于肺,但却是根于肾的,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

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

”艾灸风门、风池、肺俞、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可化痰祛湿。

  立冬(公历11月7~8日)

  养精补肾精《黄帝内经》讲“冬三月,些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天进补,开春打虎。

”艾灸背部膀胱经可养护阳,补肾精。

  小雪(公历11月22~23日)

  温肾阳《黄帝内经》讲: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刚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这里所说的“风”“寒”“暑”“湿”,包括“燥”“火”中医称之为“六邪”。

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可养肾,保护阳气。

  篇三:

各种体质二十四节气养生食疗按摩法

  但是要注意:

有些动作不适合某些人群练习;老年人要小量起步,慢慢来。

  立式健身八  4824_1.jpg"style="max-width:

450px"width="450px"alt="二十四节气穴位"title="二十四节气穴位"/>

段锦的第一个动作是“两手托天理三焦”,动作要点:

以腰为轴转,眼光视极远,掌心暗上托,小指麻胀感。

有顽固性颈椎病的人在做这节动作时,需要小量起步,慢慢做。

  “两手托天理三焦”中的三焦为元气的通路,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

这节动作主要通调任脉,顺畅三焦。

  立式健身八段锦的第二个动作是“左右开弓似射雕”,动作要点:

前后两个八字掌,前掌食指需向上,后肘水平拽弓弦,体会中云食指胀。

前一个八字掌与前臂垂直,指尖向上,后肘水平,后一个八字掌水平。

以身体正中线为轴做扩胸运动,眼睛看着食指指尖。

  “左右开弓似射雕”主要辅助开通肺经、大肠经。

  立式健身八段锦中的第三个动作是“调理脾胃臂单举”,其动作要点是:

上掌向侧,下掌向前,相对互撑,百会劳宫。

  在做“调理脾胃臂单举”这一动作时,手要自然伸展,不要叉开,也不要紧紧并拢。

上掌指向对侧,下掌指向前侧,两掌用暗劲相互对撑,但胳膊不能完全伸直。

上掌的内外劳宫与头顶百会三点成一线。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四肢。

所以肌肉四肢的运动反过来可以达到健运脾胃的目的。

  立式健身八段锦中的第五个动作是“五劳七伤往后瞧”。

  特别提醒:

“五劳七伤往后瞧”这一节孕妇禁止练习。

老年人在练习的时候,可以只做第一个动作,等到身体状态允许以后再慢慢开始练习第二个动作就可以了。

  “五劳七伤往后瞧”的作用:

通调人体肝胆经脉,疏肝散郁,行气导滞。

  “五劳七伤往后瞧”动作要点:

1.过肩对视——目光要绕过肩,看另一侧的脚跟;2.注意胁肋部牵拉感。

  “五劳七伤”中的“五劳”: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七伤”:

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立式健身八段锦的第五节是“摇头摆尾去心火”。

  特别说明:

“摇头摆尾去心火”一节,高血压、中风、颈椎病、腰椎病患者要小量起步,慢慢练习,如果感觉不舒服,不要勉强,立即停止。

  “摇头摆尾去心火”的动作要点:

头低于膝,腰背正直,伸臂如弓,暗力前推。

大拇指放于血海穴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

血海穴孕妇禁止点按。

  立式健身八段锦中的第六个动作是“两手盘足固肾腰”(“盘”也可作“攀”),其中的第一个向上托举的动作可以顺三焦、开任脉,第二个向前向下俯仰的动作可以开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肾经。

“两手盘足固肾腰”一节的动作要点:

以腰为轴,前后俯仰,自然垂挂,全身放松。

特别要注意体会腘窝和下肢部的感觉变化。

  立式健身八段锦的第七节是:

“攥拳怒目增气力”其主要作用是清泻肝热,升举人体阳气。

  “攥拳怒目增气力”一节的动作要点:

攥拳如卷饼,小指要放松,两眼需怒视,急进缓缓收。

此节动作需要一定的力度,老年人在开始练习的时候不可以太过强力,要慢慢地来。

  更年期前后的女性,在练习八段锦时,特别注意练习“攥拳怒目增气力”,有助于清泻肝热。

  立式健身八段锦的第八个动作是“背后七颠百病消”。

其主要作用是:

全身放松,精神内守,血脉通畅,气血归元。

动作要点是:

两足略并,足掌着力,颠而不震,注意足跟。

  颠而不震就是下落过程中,将注意力放在脚跟,脚跟不着地。

  传统八段锦在做完全部八个动作之后,还有一个收势导引,可以将双手搓热,根据个人不同情况放在眼部、颈部、肩部、腰部、膝关节等不舒服的地方,然后再气血归元,内守养神,最后缓缓渐动。

做完全套八段锦以后,不要马上进行剧烈活动。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把国人体质划分为九类:

1.平和体质(健康派);2.气虚体质(气短派);3.湿热体质(长痘派);4.阴虚体质(缺水派);5.气郁体质(郁闷派);6.阳虚体质(怕冷派);7.痰湿体质(痰派);8.血瘀体质(长斑派);9.特禀体质(过敏派)。

  体质的判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

  望:

1.形体-胖则多痰湿,瘦则多虚火;2.神气-静多偏虚,动则多内热;3.面色-暗则多瘀,白则多虚;4.舌象-红则多热,苔厚则湿;5.眼睛-无神则虚,浑浊多湿。

  闻:

一是听声音-语音低微,多中气不足;二是闻味道,有些特殊病人会有特殊的体味。

  问:

包括问睡眠、问二便、问寒热、问汗液、女性问经带。

问二便,一般尿黄多热、便溏脾虚;问寒热,一般阳虚多外寒,阴虚多内热;问汗液,自汗多气虚,盗汗多阴虚。

  ----------------------------------------------------------------------------------------------------------------------------------

  【平和体质】

  平和体质就是平时所说的健康人群,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平和体质占人群比例:

32.75%,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年轻人多于老年人。

  平和体质的特征是体型匀称健壮,性格随和开朗。

不爱得病,吃得好、睡得好、心情好。

如果不注意后天调养,也可以变为偏颇体质。

  平和体质的人在养生时采取“中庸之道”,就是:

合理膳食(不饥不饱)、适量运动(不多不少);戒烟限酒(少饮有益)、心态平衡(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

  -----------------------------------------------------------------------------------------------

  【气虚体质】

  西医认为,造成气虚的原因是:

1.先天不足;2.营养不良;3.年老虚弱;4.久病未愈;5.疲劳过度;6.做了大手术。

  中医认为造成气虚的原因有:

1.先天禀赋不足;2.后天失养;3.劳伤过度而耗损;4.久病不复;5.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

  气虚体质的人容易患感冒、胃下垂、说话没劲,经常出虚汗,容易呼吸短促,经常疲乏无力,一般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比较胆小,不爱冒险。

面色苍白无血色,易生皱纹、皮肤容易松弛。

  气虚体质推荐食疗-黄芪炖鸡:

黄芪30克,母鸡1只。

将母鸡去毛及内脏,洗净,将黄芪放入母鸡腹中缝合。

放到锅中加水、葱、姜、大料、盐等炖煮至鸡烂熟。

可以补肺益气,健脾养胃。

  气虚体质推荐食疗-小麦红枣粥:

小麦50克,粳米50克,红枣5个,桂圆肉15克,白糖适量。

将小麦淘洗干净,加热水浸胀;将粳米和红枣洗净;桂圆肉切成细丁。

将小麦、粳米、红枣、桂圆放入砂锅中,共同煮成粥。

起锅时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白糖。

可以养心安神。

  糯米、小米、山药、香菇、大枣、牛肉、鸡肉等;平补类食物:

豆制品、蛋、猪肉、百合等;针对气虚体质之人不耐寒冷、抵抗力差的特点,适量增加:

姜、核桃仁、羊肉等;常用中药:

黄芪(生用固表,炙用温中、益元气)、黄精等。

  气虚体质保健穴位:

关元(肚脐正下方3寸,即四横指的地方),可以采用按摩或者艾灸的方法进行保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