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2661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docx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精品课程

n

 

编号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

申报书

 

课程名称量子力学

现属课程类别达标课程

拟申报课程类别校级精品课程

所属学院数理学院

所属一级学科物理学

所属二级学科理论物理学

专业提升计划项目资助课程建设经费4万元

课程负责人龚云贵

申报日期2010.11.5

重庆邮电大学教务处制

二Ο一Ο年十一月五日

填写要求

一、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现属课程类别指申报课程现属于哪一类课程,如校级“重点课程”或各学院认定的“达标课程”。

三、拟申报项目类别指“校级精品课程”或“校级重点课程”。

四、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五、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六、编号由教务处填写。

1.课程负责人[1]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名

龚云贵

性别

出生年月

1973.10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称

教授

电话

023-62471791(O)

学位

博士

职务

数理学院院长

传真

023-********

所在院系

数理学院

E-mail

gongyg@

通信地址(邮编)

重庆市南岸区崇文路2号重庆邮电大学数理学院(邮编:

400065)

1-2

教学

概况

近5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5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5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10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5项)。

一、近五年来主讲的主要课程

承担下列本科课程:

1)主讲《量子力学》:

2008.02-2008.07,电子工程类强化(2006级本科生),必修,48学时,

人数:

30

2009.02-2009.07,电子工程类强化(2007级本科生),必修,48学时,人数30;

2009.09-2010.01,应用物理学专业(2007级本科生),必修,48学时,人数34;

2010.09-2011.01,应用物理学专业(2008级本科生),必修,48学时,人数42(其中重修7人);

2)主讲《大学物理》(下)(双语)

2007.09-2008.01,通信与信息类(2006级本科),必修,48学时,人数107;

2008.09-2009.01,控制类强化(2007级本科),必修,48学时,人数36;

3)《大学物理》(上)(双语),2008.02-2008.07,控制类强化(2007级本科),必修,48学时,人数36;

承担了下列研究生学位课程:

1)《量子场论》(双语),2008年2月-2008年7月,2007级硕士研究生,专业课,48学时,人数6;

2)《引力与宇宙学》(双语),2009年9月-2010年1月,2009级硕士研究生,专业课,32学时,人数7。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指导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06级和09级的毕业论文各1篇(其中09级为优秀毕业论文),还有3个在读研究生。

2)指导数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3篇。

三、承担的教研项目

1)重庆市2008年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大学物理》的负责人;

2) 重庆市精品课程《大学物理》,重庆市教委,2004.11-2009.10,组织申报者;

3) 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立项建设课程《大学物理》,重庆市教委,2009.01-2010.12,组织申报者;

4)《应用物理学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研究和实践》,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庆市教委,2009.08-2011.07,整体策划者;

5)《在工科教学中增设近代物理实验的改革与实践》,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庆市教委,2007.07-2009.05,主研参与。

 

1-3

学术

研究

近5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5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10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5项)。

一、近年来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宇宙学和场论中的全息性质研究》(编号:

10935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50万,2010.01-2012.12,主持;

2)《暗能量及其热力学研究》(编号:

1060504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1万,2007.01-2009.12,主持;

3)《暗能量的研究》(编号:

10447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论物理专项,8万,2005.01-2007.12,主持;

4)《暴涨宇宙学及暗能量的研究》(编号:

CSTC,2009BA4050),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60万,2009.08-2011.07,主持;

5)《暗能量的理论研究和地面探测方案预研》(编号:

2010CB833004),国家科技部973项目,2010.01-2014.08,协作单位课题组负责人。

二、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在国际SCI收录期刊,如物理评论快报等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前被引用1200多次,其中有两篇学术论文单篇被引用超过100次。

被国内外多种权威学术刊物,如影响因子为6.175的宇宙学和天体粒子物理期刊等聘为审稿人。

2007-2010年发表的代表性论文如下:

1)YunguiGongandAnzhongWang,TheFriedmannequationsand

thermodynamicsofapparenthorizons,Phys.Rev.Lett.99(2007)211301(SCI:

233RH)

2)YunguiGongandAnzhongWang,Energyconditionsandcurrentaccelerationoftheuniverse,Phys.Lett.B652(2007)63-68(SCI:

208PJ).

3)YunguiGong,BinWangandAnzhongWang,Onthermodynamicalpropertiesofdarkenergy,Phys.Rev.D75(2007)123516(SCI:

184FB).

4)YunguiGong,Growthfactorparameterizationandmodifiedgravity,PhysicalReviewD,78(2008)123010(SCI:

391RT)

5)YunguiGongandJieLiu,Non-existenceofextendedholographicdarkenergywiththeHubblehorizon,JournalofCosmologyandAstroparticlePhysics,0809(2008)010(SCI:

355HO)

6)YunguiGong,MustaphaIshakandAnzhongWang,Growthfactorparametrizationincurvedspace,PhysicalReviewD80(2009)023002(SCI:

478WH)

7)YunguiGong,Improvedcosmologicalconstraintsonthecurvatureandequationofstateofdarkenergy,ClassicalandQuantumGravity27(2010)155015(SCI:

615ST).

8)YunguiGong,BinWangandRong-GenCai,Probingthecosmicaccelerationfromcombinationsofdifferentdatasets,JournalofCosmologyandAstroparticlePhysics04(2010)019(SCI:

596KV).

9)YunguiGong,Rong-GenCai,YuChenandZong-HongZhu,Observationalconstraintondynamicalevolutionofdarkenergy,JournalofCosmologyandAstroparticlePhysicsJCAP1001(2010)019

10)YunguiGongandTianjunLi,Amodifiedholographicdarkenergymodelwithinfraredinfiniteextradimension(s),PhysicsLettersB683(2010)241-247(SCI:

555IM).

三、近年来的获奖和荣誉称号

1)研究成果《暗能量的研究》荣获2005年度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证书号:

ZR050200601;

2)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06年入选;

3) 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6年9月;

4) 第四届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6年12月;

5) 入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008年8月。

 

[1]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2.教学队伍情况

2-1

人员

构成(含外聘

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段昌奎

1973.12

教授(博士)

凝聚态物理

授课、协助总体规划

汪仲清

1956.08

教授(学士)

物理学

授课、协助总体规划

李丽

1979.02

讲师(硕士)

凝聚态物理

授课、网站建设

陈希明

1964.02

教授(学士)

理论物理

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

梁斌

1947.12

教授(硕士)

理论物理

题库建设

马崇庚

1980.05

副教授(博士)

凝聚态物理

材料收集

房然然

1980.03

副教授(博士)

凝聚态物理

授课、材料收集

潘娜娜

1981.09

副教授(博士)

理论物理

试题库建设

张益

1982.06

副教授(博士)

理论物理

阅读材料收集

程剑锋

1978.11

副教授(博士)

理论物理

授课、创新实践

刘俊

1974.08

副教授(博士)

凝聚态物理

试题库建设

李登峰

1977.03

副教授(博士)

凝聚态物理

材料收集

赖昌

1980.01

副教授(博士)

凝聚态物理

材料收集

潘宇

1982.02

助教(硕士)

理论物理

材料收集

2-2

教学队伍整体情况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教学队伍简介:

《量子力学》教学队伍现有教师15人,教师平均年龄36.3岁。

每年面向约400名学生开课,涉及应用物理学、微电子、光信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共5个班级。

教师队伍中,教授5人(33%),副教授8人(53%),讲师1人(7%),助教1人(7%),博士学位10人(67%),硕士学位3人(20%),学士学位2人(13%),形成了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学队伍。

教师队伍2人进入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梯队,2人入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获得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奖提名;1人被授予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年终考核结果均在“称职”以上。

下面是除了课程负责人之外的部分老师的详细介绍。

段昌奎教授:

博士、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高教教龄12年

近四年教学情况:

主讲研究生专业基础课《高等量子力学》,2010.09-2011.01,2008-2009级硕士研究生,专业课,32学时,人数11;

主讲《数学物理方法》,2010.09-2011.01,微电子(2009级本科),必修,32学时,人数122

主讲《大学物理》,2008.09-2009.01,生物技术(2008级本科),必修,48学时,人数64;

主讲《液晶物理及技术》,2009.09-2010.01,应用物理学专业(2007级本科),必修,48学时,人数34;

主讲研究生专业基础课《高等量子力学》,2007.09-2008.12,2007级硕士研究生,专业课,32学时,人数7;

主讲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固体发光》,2009.02-2009.07,2008级硕士研究生,专业课,32学时,人数7;

 

教研与科研:

参与重庆市教委改革研究项目2项:

《在工科教学中增设近代物理实验的改革与实践》,起止时间:

2007.07-2009.05;《应用物理学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研究和实践》,起止时间:

2009.08-2011.07;

负责重庆市市级双语示范课程《大学物理》的立项建设,起止时间:

2009.01-2010.12;

参与重庆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大学物理》课程建设,起止时间:

2004.11-2009.10;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含校际合作项目)、教育部科研项目1项及重庆市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及校级科研和学科建设项目多项;在国际SCI收录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7篇。

获奖情况:

1)研究成果《稀土体系光谱的理论研究》荣获2007年度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证书号:

ZR070100201;

2)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06年入选;

3)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6年9月;

4)入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008年8月;

5)荣获“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2008年11月。

汪仲清教授:

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大学物理》负责人、高教教龄29年

近三年教学情况:

主讲《量子力学》:

2010.09-2011.01,电子科学与技术(2009级本科),必修,32学时,人数88;

2010.03-2011.07,光信息科学与技术(2008级本科),必修,48学时,人数133;

2010.03-2011.07,电子类强化班(2008级本科),必修,48学时,人数33;

2008.03-2008.07,光信息科学与技术(2006级本科),必修,48学时,人数83;

2008.03-2008.07,微电子学(2006级本科),必修,48学时,人数91;

主讲《大学物理》:

2010.03-2011.01,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2009级本科),必修,112学时,人数100;

2010.03-2011.07,信息安全(2009级本科),必修,48学时,人数80;

2009.03-2010.01,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08级本科),必修,112学时,人数130;

2009.09-2010.01,生物信息学(2008级本科),必修,56学时,人数52;

主讲《复变函数与数学物理方法》:

2009.03-2009.07,应用物理学(2007级本科),必修,72学时,人数35;

主讲研究生专业基础课《数学物理方法》,2010.09-2011.01,20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48学时,人数20;

教研与科研:

参与重庆市教委改革研究项目2项:

《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数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起止时间:

2008.09-2010.08;《在工科教学中增设近代物理实验的改革与实践》,起止时间:

2006.06-2008.06。

负责重庆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大学物理》课程建设,起止时间:

2004.11-2007.10;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3项及重庆市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主持、参加校级科研和学科建设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SCI、EI收录20余篇。

获奖情况:

1)重庆市2007年度自然科学一等奖:

稀土体系光谱的理论研究,(排名第二)证书号:

ZR070100202;

2)重庆邮电大学2010年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数学物理方法》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实践的创新,(排名第四)。

李丽老师:

硕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读博士,高教教龄4年

近三年教学情况:

主讲《量子力学》:

2010.09-2011.01,微电子,强化班(2009级本科),必修,32学时,人数134

2009.02-2009.07,微电子,光信息,(2009级本科),必修,48学时,人数203

2008.02-2008.07,电子科学与技术,(2006级本科),必修,48学时,人数77

主讲《数学物理方法》:

2010.09-2011.01,电子科学与技术,(2009级本科),必修,32学时,人数85

2008.09-2009.01,微电子,光信息,电子科学与技术,强化班(2007级本科)必修,48学时,人数306

主讲《现代物理基础》:

应用物理学,(2009级本科),必修,32学时,人数43

教研与科研:

参与重庆市教委改革研究项目1项:

《应用物理学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研究和实践》,起止时间:

2009.08-2011.07;

参与“应用物理专业提升计划”的建设,起止时间:

2010.01-2013.01;

主持重庆市教委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检索6篇,EI检索3篇。

房然然博士:

硕士生导师、理论物理学术带头人、高校教龄1年3个月

近三年教学情况:

主讲《量子力学》:

2010.09-2011.01,电子工程(2009级本科),必修,32学时,人数85

2010.03-2010.07,电子科学与技术(2008级本科),必修,48学时,人数76;

主讲《大学物理》,2010.09-2011.01,地理信息系统(2009级本科),必修,48学时,人数50;

主讲《物理学与新技术》,2009.09-2010.01,应用物理(2007级本科),必修,32学时,人数33;

教研与科研:

参与重庆市市级双语示范课程《大学物理》的建设,起止时间:

2009.01-2010.12;

参与“应用物理专业提升计划”的建设,起止时间:

2010.01-2013.01;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及校级科研项目1项。

在国际SCI收录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获奖情况:

2008年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名称“脉冲激光沉积动力学及其应用研究”。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近年来,本教学团队非常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努力加强学术梯队的建设,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针对年青教师不同情况,指定具有正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年轻教师的指导教师,比如:

段昌奎和梁斌两位教授负责指导李丽,房然然老师等;龚云贵和陈希明两位教授负责指导潘娜娜,潘宇老师等。

从教学和科研上帮助青年教师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方法,结合课程内容,选准科研课题,以科研促进教学,在他们的指导下,青年教师成长较快、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效果显著、团队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

几年来,青年教师很快成为主讲教师、教学骨干。

学院高度重视团队成员的进修学习,努力提升团队的学历结构与学

术水平。

段昌奎教授不定期地在香港城市大学做访问学者。

舒富文教授于2009.3-7月和2010.3-6月在美国犹他大学做访问学者。

马崇庚副教授于2010年9月至今在爱沙尼亚tartu大学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张益博士于2009年9月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刘俊副教授于2010年8月至今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

李登峰副教授于2010年9月至今在清华大学做访问学者。

李丽老师于2009年7月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潘宇老师于2010年7月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和学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

1)从《量子力学》课程开设以来,课程组不断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紧密联系近代物理中的前沿知识,结合课程内容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教学方法上,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思维方法、创新意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科学素质的培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复杂的量子力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在课堂上给予同学充分的提问与讨论时间,强调互动。

3)科研促进教学,教师结合自己科研,将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融入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

4)对课程中的一些重要内容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讲解,拓宽学生的思路。

如在讲解谐振子的本征能量和波函数的时候,除了讲解课本上的方法,还采用升降算符的方法进行求解,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

5)邀请M.F.Reid教授进入课堂,讲授量子力学专题讲座和报告,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动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志向。

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

1)房然然,利用绪论课激发学生兴趣——以“激光原理与技术”为例,科教文汇,公开发表,2010.

2)赖昌,工科院校的物理实验改革,管理观察,公开发表,2009.

3)赖昌,虚拟现实技术与实验教学的结合,今日科苑,公开发表,2009.

4)刘俊,柔性管理思想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理科教育学报,公开发表,2007.

5)李登峰,迈克尔逊实验中的问题分析,实验科学与技术,公开发表,2007.

6)梁斌,论教材建设的若干问题,重庆邮电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6.

7)陈希明,刘俊,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

8)刘俊,陈希明,深化工科物理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卫生职业教育,公开发表,2006.

9)刘俊,陈希明,开展工科“共进”教学,提高工科物理的教学效率,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

10)刘俊,陈希明,计算机模拟在大学物理创新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