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大自然的语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661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大自然的语言.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8大自然的语言.docx

18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导语: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2、教师组织检查学生阅读效果。

学生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找出屏幕上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

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由同学们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四题将课文的段落标示出2、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不行,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

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解释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顺序

阐明意义本质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1、自由读6--10自然段。

2、回顾: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3、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各组派一个代表来解说这些因素:

4、提问:

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再提问:

明确:

从主要到次要。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5、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我们有时还要注意说明方法,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明确: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

6、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7、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

(过渡)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想让同学们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五、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比较阅读。

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

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1)听读1--2自然段。

(2)多媒体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3)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⑷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下面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给以适当的鼓励。

讲述、明确: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

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

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

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

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六、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

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2、布置作业:

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知识。

一、新课导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绝句《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为背景。

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有加,杨贵妃要什么,唐明皇就给她什么,这不,身在京城长安的杨贵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从南方千里迢迢送来新鲜的荔枝。

当然,这一路上累死了几个人,多少匹马,我们无从考究。

只是有人有疑问:

当时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几棵荔枝树呢?

是啊,长安为什么不能种荔枝树呢?

今天,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

那就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师生串读,齐读、默读。

边读边思考:

能否把所读的内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

(学会圈点勾画,是阅读的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教师试读第一段,找个学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四、五段,默读后文。

三、梳理结构,梳理顺序

①学生较容易把握的部分:

决定气候的因素

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吗?

找总括句:

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找提问式语句:

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

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②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

为什么?

(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

(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

)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这样条理就很清楚。

③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运用刚才介绍的方法画出重点句或关键词,概括回答。

A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

重点句: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这些”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四季变化;指的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的大自然语言。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着重要性

重点句: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这里”是指上文内容,“下面”是引起下文。

C研究物候学有重要意义

重点句:

“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此外”指除农业之外的范畴,即其他方面的意义。

教师总结:

刚才同学通过圈点总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课文内容。

作者条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作者对物候的介绍引起我们的兴趣,文章的谋篇布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

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的文章语言也非常独特。

要说特别,先说一般:

一般情况下,说明文的语言应该具备什么特点?

对,准确!

(如果不知,可找几个例句引导)

(一)语言的准确性(以6~10节为例)

1.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

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

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

不能说得太绝对。

2.探究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精确)

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模糊)

同学们找得很好,我们来深入体会一下,为什么表精确性与表模糊性都体现着准确。

第①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而是10天很精确。

第②句中“春天”“沿海”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

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

精确与模糊都体现准确。

那么,本文除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一普遍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

对,生动!

(如果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可通过朗读、换词等方法启发学生)

(二)语言的生动性(以第一节为例)

1.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读一读,评一评。

2.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说说语言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例析: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涌动春的希望。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

“孕育”拟人。

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为什么不是一片片?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

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

大地沉睡了。

(三)朗读并小结

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

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

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

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

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最好的研究者。

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

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析:

①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②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③③狗翻肚,天落雨

④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蜘蛛收网天下雨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习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

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荔枝满园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我,自然条件下的长安,是种不活荔枝树的。

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丰厚的礼物。

八、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对象:

物候(学)

含义观察成因意义

(物候现象)(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

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

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明确: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

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

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

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

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

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

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

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

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

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

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

“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

不好。

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教师总结: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

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

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

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

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文章同时告诉我们:

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二、实践活动

1.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走向农田地头,向农民伯伯请教他们熟知的物候知识,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

2.收集一二首咏物诗、写景诗,运用物候学知识试着分析一下。

 草木知时节

——漫话物候

胡启山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候鸟春秋迁飞,蛇蛙冬前蛰伏,百花深秋凋谢,腊梅傲雪迎春”……这些古今诗话,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生长、发育、活动的规律。

反过来,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活动,也可成为季节时令的标志。

有些自然现象,如初霜、终霜、始雪等也与季节、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这些便是我们通常说的物候。

文献记载,我国特有24节及72候,就是以物候为基础的。

“候”就是气候,五日为候,三候为气(节气),六气为时(季),四时为岁(年)。

每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叫做“候应”。

72候可以说是古代的“物候历”。

老农铭记的“谚语”如“二月艾发芽,三月韭长叶”“春分海棠、梨花、木兰放,清明桐花、麦花、柳絮开”,就是对古代原始“物候历”的继承。

候应,包括动物候应、植物候应和自然现象候应。

动物候应是从动物的蛰眠、复苏、交配、繁殖、换羽、迁徙的过程来反映节气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的《春江晚景》中这一名句,就是对动物候应的写照。

“布谷枝头叫,种谷时节到”,就是通过动物的啼鸣,向人们告知农时。

植物候应是以植物的萌芽、发叶、生枝、开花、结果、落叶的规律来反映季节变化。

“花开花落”“一岁一枯荣”,就是植物随季节变化而兴衰的显著的特征。

“春季桃花一片红,夏季荷花满池中,秋季梨果压弯树,冬季寒梅伴老松”,又是大自然造化的四季美景。

“木瓜开花,点豆种瓜”,则是向人们报告农时信息。

自然现象候应又称非生物候应,是以霜降雪飘、水冻冰化、风云变幻等来反应节气的。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棹舶风”,苏东坡把梅雨与风并提,指的是春末时节,夏季南风开始活跃,雨带则向北推进,江南雨势逐渐减弱的现象,揭示了江南春末夏初“雨渐断,风欲来”的道理。

“伏天有雨,仓里有谷”“棉怕深秋花中雨,麦怕初夏干热风”等农谚精辟地总结了非生物候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物候因地区不同而异。

例如桃花在南京3月下旬已吐蕾竞放,在北京则要到4月下旬才花开满枝。

物候还受到地势的影响。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就是说你若从春光早逝的平川,登上高山,就会使你觉得又回到了春天的怀抱。

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气温要降低0.5℃~0.6℃。

由于平川与高山气候的差别,人们在制订秋播计划时,就有“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地”等策略。

草木知时节,鸟鸣报农时。

可见,认真地研究当地的物候现象,用以指示农时,预报天气,指导农业生产,不失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提示:

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一样都是介绍物候的,很有可比性。

教学时,可让学生比较两文,就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等三个方面谈谈它们的同与异。

二、重温经典

荐读几首咏物诗,分析其中的物候知识。

梅 花[北周]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提示:

当农历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已经感觉到梅花应该凋残了。

不相信今年入春已很久了,梅花还没有开放,于是都来雪里寻梅。

树枝摇动,挂在树上的冰凌也坠落下来,伸出手攀看高处的梅枝感到非常寒冷。

如果早知天寒寻梅而不得,该多穿一点衣裳,现在徒然受寒,真令人懊悔。

诗人原居南方,梅花开得较早,留仕北朝后,居住北方,仍然在腊月下雪天去寻梅,哪知花还没有开,却饱受了冰雪严寒之苦。

看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南北差异比较明显。

竹下残雪[唐]罗隐

墙下浓阴对此君,小山尖险玉为群。

夜来解冻风虽急,不向寒城减一分。

提示:

墙下竹子的浓阴里有一片残雪,而高险的小山上为白雪环绕。

夜里解冻的东风虽然很急,但环境的严寒酷冷却一点也没有减。

“墙下”与“小山”空间相错落,“浓阴”与“玉”色调上相映衬,形象地反映了高下差异会影响物候现象。

柳[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提示:

曾经追逐东风,犹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