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67836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1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说课稿全套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③.在元素周期表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②.设计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知识,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

因此,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综合上述原因,本节的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

(1).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

二.说教法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原理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从化学史引入新课,设计一些问题,如同学们你们知道门捷列夫吗?

他的伟大成就是什么?

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原则来排列元素的?

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

哪种依据更科学?

设计这些问题主要是创设问题的意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分析图表、巧得规律。

课本在本节内容中设计了许多图表,列举了一些数据,这些资源可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如P5的科学探究完全可让学生通过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和查阅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填表,从而找出信息中隐藏的规律,得出碱金属元素中相似性和差异性,再者P7碱金属的主要性质,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推知结构决定化学性质,同时也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

(3)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①.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多参与实验,一来培养兴趣,二来增强动手能力.

②.加强实验的改进与对比。

如课本介绍钠与氧气时用的是坩埚,可以用石棉网吗?

这两种方法都做些一下,比较其中的优劣。

如课本介绍钠与水反应时,用的是烧杯,可用水槽,再用投影,以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效果会更佳。

③.科学探究,诱思创新。

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不要给学生规定框框,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会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又从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

如将氧气、水与金属钠和钾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

设计问题的情景,展示获取知识的过程,按“提出假设→讨论→思考→给出事实→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索知识。

三.说学法

本节课我在探究ⅠA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时,让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去研究问题。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学会观察,善于动脑、主动探究、勇于创新,指导他们学会运用准确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过程,同时增强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播放有关门捷列夫的录像,提出问题。

门捷列夫的伟大成就是什么?

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原则来排列元素的?

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

哪种依据更科学?

(2)元素周期表。

[过渡]我们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可见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间存在什么关系?

(结合1~18号元素原子结构)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讨论这张元素周期表。

[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有多少横行、纵行?

[教师]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18个纵行,除了8、9、10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族。

[提问]共多少族?

(16)

[提问]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个横行即同一个周期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依据为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在一个横行里。

[提问]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学生]周期序数等于该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

[教师]如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板书]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学生看元素周期表]

[教师]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短周期,4、5、6周期称为长周期,第7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请大家根据自己绘制的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内容。

[投影]        表5—11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类别

周期序数

起止元素

包括元素种数

核外电子层数

短周期

1

H—He

2

1

2

Li—Ne

8

2

3

Na—Ar

8

3

长周期

4

K—Kr

18

4

5

Rb—Xe

18

5

6

Cs—Rn

32

6

不完全周期

7

Fr—112号

26

7

[教师]从上面我们所填表的结果可知,在元素周期表的7个周期中,除第1周期只包括氢和氦,第7周期尚未填满外,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碱金属开始,逐步过渡到最外层电子数为7的卤素,最后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稀有气体结束。

需作说明的是:

第6周期中,57号元素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

第7周期中,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元素铹(Lr),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也十分相似,总称锕系元素。

为了使表的结构紧凑,将全体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分别按周期各放在同一个格内,并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把它们分两行另列在表的下方。

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多数是人工进行核反应制得的元素,这些元素又叫做超铀元素。

元素周期表上列出来的元素共有112种,而事实上现在发现的元素还有:

114号、116号、118号元素。

[学生活动,教师板书]

[教师]罗马数字Ⅰ、Ⅱ、Ⅲ等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族序数。

[教师]A、B又分别表示什么呢?

[学生]A表示主族,B表示副族。

[教师]什么是主族?

什么是副族?

[学生]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总结]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3)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我们把ⅠA称为碱金属族,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编在一个族呢?

请同学们观察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

[思考]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可推知其化学性质如何?

是否完全相同?

[学生]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学生化学反应。

[教师]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同一族元素的性质。

[实验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

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教师]观察钾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金属钾的性质,并与钠的性质进行比较。

[学生]钾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ⅠA族,与钠元素处于同一主族,并且,它应该比金属钠更容易失去电子,如果与水反应,应该更剧烈。

设计意图:

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产生好奇和疑惑,议论纷纷且探究热情高涨。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同时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步骤]分别向两只培养皿中加水至其体积的1/2,然后分别加入绿豆大小的一块金属钾和金属钠,用表面皿盖在培养皿口上,注意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记录所发生的现象。

待冷却后,分别向两只培养皿中加入2~3滴酚酞,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记录现象。

[思考与交流]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

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

[学生]有关系。

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且还原性增加

[教师]由上表可见,碱金属在物理性质上也表现出一些相似性和规律性。

总结1.我们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通过讨论周期中第一主族(碱金属)的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大家应该,原子的结构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存在必然的联系。

我们可以说结构决定性质,究竟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从结构能不能推导了元素的性质?

我们将在下节卤族元素学习中验证一下。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

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和学生实验能力水平的高低,可能不同类型的学生会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但只要坚持,我想差距会缩小的。

各位评委、专家:

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

 

元素周期律

各位专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社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说一说这节课的整体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周期律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

在学生已经学习Na、Mg、Al、Fe、Cu等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初步了解了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律,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

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元素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元素性质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的重点

教学重点:

(1)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2)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教学目标

l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l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初探,使学生学会利用图表分析处理数据和培养他们归纳的科学方法。

2、体验科学推测,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重视发现意识、让学生在发现中寻找结论,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2、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

4、教具准备

教学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

二、说教法

课前发放预习学案,让学生在课下利用教材提供的数据画图表,然后在课堂展示。

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来分析总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通过发挥图表作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以达到难点的突破。

为了让学生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提出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探究,采用理论推理假设,试验验证的方法突破。

三、说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不仅学会,更需要教学生会学”要使学生随老师的设问,观看多媒体课件,自学教材,分组讨论,组间评价,主动思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四、教学程序

(1)交流展示,归纳总结

分小组交流展示预习成果。

把学生分组,让每小组的学生拿出课前的预习作业,先小组内讨论,选出优秀的作业,进行视频展示。

把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折线图,通过视频展示,小组交流、讨论,发现1~18号元素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结论: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等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

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的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学生活动,分组实验

(提醒学生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以及重点观察的实验现象)

通过钠、镁、铝与水或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推断出钠、镁、铝的金属性的强弱

结论:

金属性强弱顺序Na>Mg>Al

(3)、投影

性质

Si

P

S

Cl

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条件

高温

磷蒸气与氢气能反应

须加热,反应可逆

光照或点燃

氢化物的稳定性

SiH4见空气自燃

PH3可以用热的玻璃棒引燃

H2S加热到300℃分解

1000℃加热只有0.01%分解

最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H4SiO4

弱酸

H3PO4

中强酸

H2SO4

强酸

HClO4

比硫酸更强

结论:

非金属性强弱顺序Si

(4)总结论

NaMgAl SiPSCl

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非常明显,对学生进行辨正唯物主义教育)

最后扩展提高:

不仅从Na到Cl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其他元素也不例外,这就是元素周期律。

(5)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化学能与热能的说课

瓦房店市高级中学徐长凤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Ⅱ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一些知识,在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的深入的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和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另外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之后,应用物质结构理论来指导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是对第一章内容知识的深化。

该部分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

同时化学反应释放的化学能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这一节知识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日常生活都有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因此,本节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学生更好的接受本节课内容,并适应学生在“知识生态”中的生长性、环境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将本节内容进行了一下调整,先讲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再讲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本节课通过学与问燃料燃烧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对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里特征,我利用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即应用试验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设计并进行试验用以收集整理事实和数据,再得出结论,抽象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去理解概念,最后应用到实际中去。

2、教学目标分析

⑴、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键变化和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掌握物质的化学变化和能量变化的本质。

②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涵义,了解化学反应在提供热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⑵、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问题的交流讨论,学习获取数字化信息的方法,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②通过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活动探究,体验定性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和和谐。

②通过生产,生活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重要性,培养节约能源及保护环境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两个概念。

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掌握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二、教法分析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识特点选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我还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将2-12-22-3安排为分组实验,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有利于触摸反应器和观察温度计,增强感性认识。

三、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初中化学,必修Ⅰ以及前一章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电解质、化学键等知识,因此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采用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

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奥运火炬传递

这种情景引入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㈡、师生互动,传授新知

这部分学习分为两部分:

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和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我采用分组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

⑴、引导学生阅读,得出“能量守恒定律”。

⑵、分组实验2-12-2感受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列出自己的想法。

【投影实验内容】实验1

实验步骤

眼睛看到的现象

用手触摸的感觉

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

在一只试管中加入2-3ml6mol/l的盐酸

向含有盐酸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结论

实验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

用手触摸烧杯下部

观察反应物

用手拿起烧杯

讨论:

氨气的污染和预防

⑶、实验3

【投影实验内容】实验2-3

反应物(酸)

及用量(碱)

HCl50ml1mol/l

NaOH50ml1mol/l

混合前温度

混合后温度

结论

对实验进行归纳和概括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抽象出实验原理,并形成中和热的概念,使学生对中和热的概念有一个半定量的认识,为选修打下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观察能力。

⑷引导学生归纳常见的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解释: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和化学键。

通过生活中水向低处流这一自然现象的能量转化情况的分析迁移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从化学键的角度其内容涉及微观的一些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我采用了动画模拟的方法,通过具体生动的画面,将学生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宏观化,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动画模拟】

“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及解决为主要线索,教学中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与互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或困难,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防止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盲目性、随意性与低效性。

对学生来说,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中去自我建构,完善认知结构。

(三)巩固练习

适当的课堂练习一方面是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情况的反馈,同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

为此,安排适当的练习,巩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和中和热的涵义。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进行课堂小结,适当的课堂小结是必要的,它不仅仅是本节教学知识的回放,还可将本节课知识贯穿联系起来,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课本P.34“思考与交流”课本P.36.14)

课后作业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

板书不仅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概括,更重要是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因此十分重要。

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1、“能量守恒定律”

2、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含义

3、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二、化学键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关系

1.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

吸收能量放出能量

2.

 

化学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说课

常州市安家中学刘春兴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