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消费者行为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73760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 消费者行为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07 消费者行为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07 消费者行为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07 消费者行为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07 消费者行为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07 消费者行为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07 消费者行为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07 消费者行为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07 消费者行为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07 消费者行为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07 消费者行为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07 消费者行为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07 消费者行为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07 消费者行为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07 消费者行为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 消费者行为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docx

《07 消费者行为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 消费者行为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7 消费者行为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docx

07消费者行为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

第七章 消费者行为

 

1.消费者行为有什么特点,如何分类?

答:

消费者行为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动机性

消费者行为总是由一定的消费动机引起的,消费动机源于内在需要与外在刺激,是决定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动力。

换句话说,内在需要或外在刺激引起消费动机,消费动机引起消费行为,消费行为满足消费需要。

但是,消费动机与消费者行为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消费动机可能引起不同的消费者行为,同一消费者行为可能由不同的消费动机引起。

同时,由于消费动机具有不可观察性或内隐性,只能靠对消费者行为的推断来予以确定(这种推断难免带有主观色彩),因此消费动机并不具有对消费者行为的直接预示作用。

第二,系统性

相关理论认为,消费者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消费者决策,而消费者决策的一般过程包括问题认知、信息搜集、评价与选择、购买、购后评价5个阶段,也可以概括为购前、购中、购后3个环节。

所以,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前后继起的、动态的、完整的系统过程,它并不仅仅体现为5个阶段或3个环节中的某一个阶段或某一个环节,而是体现为5个阶段或3个环节的前后衔接,连贯一致。

第三,复杂性

消费者行为的复杂性决定于消费者行为的丰富多样、动态多变。

不同消费者在需求、偏好以及选择产品的方式等方面各有侧重、互不相同,同一消费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境、不同产品的选择上,其行为也不一样。

消费者行为的复杂性也决定于其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消费者行为既受到其个体与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消费客体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些内部、外部因素又包括许许多多的具体方面,它们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作用,有的是直接的、有的则是间接的,有的是单独的、有的则是交叉或者交互的。

第四,可引导性

作为行为主体,消费者有时对自己的需要以及以何种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不十分清楚。

此时,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政策、措施对其施加影响,企业也可以通过提供合适的产品和传递合适的信息激发或者“唤醒”(进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消费者行为是能够被引导的。

政府在施加影响时能够坚持正确的出发点一般不容怀疑,但是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基本目标,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内在动机,因此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引导消费者行为时应该以其产品、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某种利益为前提,必须尊重消费者的选择自由,必须合乎法律、合乎社会规范。

划分消费者行为类型,严格意义上应以消费者在购买、消费或使用、处置以及评价产品或服务中表现出来的整体、长期、稳定的特征为依据。

但是,理论界传统上对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更为重视,而且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确可以大致反映消费者行为的全貌,因此这里立足于消费者购买行为,依据不同的标准,对消费者行为类型作些划分。

第一,依据消费者购买目标的选定程度划分,可以划分为:

全确定型,半确定型和不确定型。

第二,依据消费者的购买态度与要求划分,可以划分为:

习惯型,理智型,价格型,冲动型,感情型,疑虑型和随意型七种类型。

第三,依据消费者在购买现场的情感反应划分,可以划分为:

沉实型,温顺型,健谈型,反抗型和激动型五种类型。

第四,依据购买中消费者的介入程度和品牌差异的程度划分,可以划分为:

复杂的购买行为,减少失调感的购买行为,寻求多样性的购买行为,习惯性的购买行为四种类型。

第五,依据消费者购买中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划分,可以划分为:

常规反应行为类型,有限解决问题类型,广泛解决问题类型三种。

2.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体因素与消费者心理

第一,消费者资源

消费者资源包括经济资源、时间、知识等。

经济资源又由消费者的收入、财产和信贷构成。

财产作为反映一个人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在长期与收入正相关。

时间也是一种重要的消费者资源。

消费者的时间分为工作时间、非自由处置的时间、闲暇时间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无论如何,消费者都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在这三者之间进行时间分配。

现代社会由于竞争加剧、生活节奏与工作节奏加快。

“时间就是金钱”,越是紧张、忙碌,消费者越愿意为购买节约时间的产品或服务付费。

消费者知识是储存于消费者头脑中的与履行消费者功能相关的信息,主要包括产品知识、购买知识、使用知识等。

产品知识涉及到很多方面,很显然,消费者知识的多少与消费者行为的合理程度密切相关,一些不具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消费者,也不太可能拥有高质量的现代生活。

第二,消费动机

动机是引起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活动以及使活动朝向既定的方向发展的某种作用,消费者行为总是受到消费动机支配的。

而消费动机或者源于内在需要,或者源于外在刺激,或者源于需要与刺激的共同作用。

消费动机与消费行为之间很少存在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在一些情况下,一种动机居于支配地位,其他动机起辅助作用;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可能是另外的动机起主导作用,或者是几种动机共同起作用。

因此,考察消费者行为背后的消费动机时,采取静态和简单的分析方法都是不妥的。

第三,消费者的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外形、色彩、气味、粗糙程度等个别属性的反应谓之感觉。

人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知觉。

知觉过程由展露、注意和理解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个体对刺激物的理解是知觉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个体赋予刺激物以某种含义或意义的过程。

理解涉及个体依据现有知识对刺激物进行组织分类和描述,它同注意一样受到个体因素、刺激物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第四,学习与记忆

消费者需要和消费者行为绝大部分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

学习因习惯、知识、技能、观念以及生活活动等个体的经验而生,通过学习,消费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消费者行为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变,通常这种改变是相对持久的。

消费者的学习与记忆紧密联系在一起,记忆在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主要有:

一是使消费者合理预期所遇到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能有选择地接触希望购买或有兴趣购买的产品;二是能够影响消费者的注意过程,因为记忆深刻的那些内容最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反应,并引导消费者对其予以特别注意;三是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服务及其价值的理解。

借助于记忆,消费者将对产品与服务产生某种预期,形成某些联想,而这些预期、联想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评价,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有用性、有效性、耐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理解。

在信息日益庞杂的现代社会,了解消费者记忆机制,防止消费信息的遗忘是相当重要的。

第五,消费者的态度

消费者态度是由情感、认知和行为构成的综合体。

一般而言,消费者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消费者态度将影响其对产品、商标的判断与评价。

其次,态度影响消费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最后,态度通过影响消费者购买意向,进而影响购买行为。

具体而言,在了解、接触和消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消费者会对这些产品、服务以至提供这些产品、服务的企业形成某种态度。

这种态度不仅决定着消费者如何看待企业及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动。

第六,个性、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

在个体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由外界环境的作用逐步形成的个性,是个体在多种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具有一致性的反应倾向。

个性对于消费者是否更容易受他人的影响,是否更倾向于采用创新性产品,是否对某些类型的信息更具有感受性等均有一定的预示作用;自我概念与个性紧密相关,它是个体对自身一切的知觉、了解和感受的总和。

生活方式是关于如何生活、如何花费、如何消磨时间等外显行为的层面,个性则侧重从内部来描述个体,更多地反映个体思维、情感和知觉特征,生活方式实际上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和反映。

(二)消费客体因素

消费客体因素是指消费的对象即消费品和服务。

消费品或服务的一切属性,包括消费品的品种、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检验合格证明、使用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类别、内容、规格、费用等,都会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

近年来,消费者行为研究者愈益关注“原产地”问题,就说明消费品或服务的产地属性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在不断增加。

在影响消费者行为的诸多客体因素中,消费品(包括服务)价格无疑是非常重要而且很敏感的因素。

作为一类经济因素,消费品价格具有衡量消费品价值和品质,显示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传达市场信息和引导消费方向等许多功能,直接影响着消费者行为。

不同消费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往往是不一样的,企业通常通过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营销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消费品价格,从而影响消费者对消费品的态度和选择等。

不容忽视的是,在价格影响消费者行为的背后,总有消费者经济资源的影子。

如果忽略消费者经济资源的其他组成部分,收入与价格的对比对消费者行为的约束正是所有经济因素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集中体现。

无论宏观经济环境如何,在特定的某个时期,消费者的收入总是既定的,这是消费者价格决策等行为的重要前提。

(三)社会环境因素

第一,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它常常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思想等,进而影响消费者行为。

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的人,因为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行为习惯、行为准则等的不同,消费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一个总的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社会文明的发育程度越高,社会文化对于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的积极、进步因素就越多,社会整体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就越高。

第二,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是由具有相同或类似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相对持久的群体。

属于同一社会阶层的人具有某些相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些共同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导致了同一阶层的消费者行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相反,属于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在产品和品牌选择、购货频率、信息来源、对创新的态度等消费决策上有很大不同。

第三,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无时不在。

相关的社会关系群体,包括家庭、学校、朋友、邻居、同事、社会团体等,常常通过影响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向人们展示新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由于相关关系不同,各社会群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其中,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消费单位,是相关群体中对消费者行为影响最大的。

家庭结构不同和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消费者的行为都会有所不同。

第四,情境

情境也称消费者情境,是指消费或购买活动发生时个体所面临的短暂的环境因素,如购物时的气候、购物场所的拥挤程度、消费者的心情,等等。

情境由一些暂时性的事件和状态构成,它既不是营销刺激本身的一部分,也不是一种消费者特征,然而它对消费者如何评价刺激物,是否和如何对刺激物做出反应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显然的事实是,在不同的情境下,消费者对于同样的产品或服务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可见,正视消费者情境是我们讨论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时必然涉及和应该重视的方面。

第五,消费者保护的法律、伦理等制度环境

消费者保护在很多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我国的消费者保护运动也方兴未艾。

通常意义上的消费者保护运动,是由消费者、政府和有关社会组织发起的一系列活动,它旨在提高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和相对于卖方的市场地位,保障消费者的消费利益。

伴随着消费者运动,有关消费者保护的立法在增多,各种消费者保护的团体和组织不断出现,相关的伦理体系得以构建,总之,消费者保护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日渐形成,消费者行为将因此而发生变化,表现出极大的不同。

3.简述消费函数理论的阶段性发展。

答:

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阶段性发展

第一阶段: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在凯恩斯之前,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也是存在的,以马歇尔体系的价格决定论消费函数为代表,集中研究了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个体行为。

由于这一理论的假设前提与实际完全不符,注定了不能较好地解释现实中的消费现象。

“二战”后,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起,消费函数理论相应地得到了大的发展,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可以看作是消费函数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实际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

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长,其消费支出也增长,但这种收入增量将引起消费增量较小的变化,这就是所谓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凯恩斯的这一著名基本心理规律基于纯静态的构想,即将储蓄视为一种“财货”,消费者将他的收入花费在这种“财货”上。

因此,收入可看成既是个人储蓄又是国民储蓄的主要而系统的决定因素。

按照凯恩斯定律,储蓄是一种很像奢侈品的超级商品,不但它的“开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其“支出”的增加快于收入的增加。

因此,可以将消费

表达成具有较大正截距(

)的收入

的线性函数:

其特征为:

(1)边际消费倾向

,说明消费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2)

,说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是经济系统稳定因素之一;(3)

,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凯恩斯的这一以绝对收入假说为决定基础的线性消费函数,获得了许多预算研究的支持。

但是,绝对收入假说并不注重解释消费者愿意把他们的收入“分配”到储蓄上去为什么是合理的这一问题。

而且,由于凯恩斯分析的是短期消费和收入的关系,其理性主体是所谓的“短视的和原始的”消费者,追求的是一期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消费者规避风险的行为都比较弱。

因此,在许多较复杂的情况下,绝对收入假说很难自圆其说。

第二阶段:

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RIH)、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PIH)、莫迪利安妮的生命周期假说(LCH)

处于消费函数理论发展第二阶段的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妮的生命周期假说被学界认为具有合理的微观基础,而这正是第一阶段的消费函数理论所欠缺的。

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是一种时空相对收入假说。

杜森贝里认为:

(1)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而且受他人消费支出的影响。

这被称为消费的示范作用,其模式为:

其中,

为全体消费者平均收入;

为个别消费者收入;

为消费支出;

为待定参数。

由于消费的示范作用,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就不一定是递减的。

(2)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本人目前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本人过去收入与消费的影响,特别是受过去“高峰”时期收入的影响,这是消费习惯起作用的结果,它被称为消费的不可逆性。

由于消费的不可逆性,消费者在收入减少时宁可动用(或减少)其储蓄来维持其已达到的消费水平,而不愿意改变消费习惯,减少消费。

这样,在社会收入减少时,消费习惯有可能使消费支出不变或只有轻微的下降,从而不致影响整个社会的总需求量。

这种消费支出的变化滞后于收入变化的现象,又被称作消费的棘轮作用。

其模式为:

其中,

为过去“高峰”时期的收入。

在杜森贝里的模式中,理性主体被设定为“后顾的和攀附的”消费者,追求的仍然是一时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

弗里德曼于1957年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

他将消费者的收入分为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将消费者的消费分为暂时消费与持久消费,并且指出,消费者在某一时期的收入等于暂时收入加上持久收入,消费者在某一时期的消费等于暂时消费加上持久消费。

在这些消费与收入的两两关系中,只有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之间存在固定的比率关系:

=

+

其中,

为持久消费,

为持久收入,K为常数,

分别为实际消费和暂时消费,

分别为实际收入和暂时收入。

弗里德曼用持久收入假说来重新解释杜森贝里的棘轮作用。

他认为,消费支出的变化滞后于收入的变化,这是由于消费者可以通过预支未来的收入来维持过去“高峰”时期的消费支出。

显然,持久收入假说在理论上强调了消费者未来的或长期的收入与现期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后来弗里德曼将这种长期性的收入发展为“是指一个人在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内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收入的平均数”)。

其理论主体为,前瞻的消费者追求跨时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

根据持久收入假说,消费者只要有了稳定的、长期性的收入(来源),他们的现期消费支出就可以超过其现期收入,也就是消费者能够或可以超前消费。

莫迪利安妮的生命周期假说与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在内容上极为相似,两者都是对消费者的未来收入进行分析。

但生命周期假说强调的不仅仅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消费与财产之间的关系。

生命周期假说的要点是:

(1)一个家庭的实际支出在任何时期内都围绕着家庭的生活水平而上下变动,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则取决于其成员对自己财产状况的理解——即对整个家庭生活周期内可以用于消费支出的预算财产的一种估计。

一个家庭预期的总财产=家庭开始时的净财产+目前的财产+预期的财产-计划的遗产的价值。

(2)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与其财产水平保持稳定的比例,而不是与其收入保持稳定的比例(若财产已达到所要保持的数额,余下的部分可以用于消费;若还没有达到,收入就有可能转化为财产,而不是用于消费)。

因此,当各种社会经济因素使得家庭的财产状况发生变化时,其生活水平和消费支出就要受到影响。

(3)人的一生可分为三大阶段:

少年、壮年、老年。

在少年与老年阶段,消费大于收入;在壮年阶段,收入大于消费,壮年阶段多余的收入用于偿还少年时期的债务或通过储蓄用于养老。

每个人都要求自己从少年到老年整个生命周期的效用最大化,也就是每个时期的消费不仅依赖于某一时期的收入,也依赖于一生中各个时期的收入。

根据以上假说要点,可以导出消费函数式:

C=

+cYL。

其中,

为实际财富,

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劳动收入,c为劳动收入(通过当前工作赚取的收入,不是诸如租金、利润之类的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由此可见,生命周期假说所追求的是终生(跨时)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它以人的生命周期为线索,用更为理性和实际的方式,对人们的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测定。

第三阶段:

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

消费函数理论发展到第三阶段,已经引入了风险考虑、理性预期的概念以及计量经济学中对单位根过程的最新研究,其代表是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

霍尔在卢卡斯批判的基础上,把理性预期方法论应用到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之上,提出了革命性的随机游走假说。

根据随机游走假说,当效用函数为二次型,消费者的时间偏好等于利率时,各期消费应为一个鞅(Martingale):

EtCt+1=Ct,其中Et表示消费者在第t期时的预期,Ct表示第t期的消费。

根据理性预期的定义,前式可以改写为:

Ct+1=Ct+εt+1。

其中εt为误差项,E(εt)=O,Cov(εi,εj)=O,i与j不相等。

从后式中可以看出,随机游走假说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消费与滞后的收入变量无关。

换个角度说,霍尔考察的是在理性预期下,一个无限生存的典型消费者当其收入流是一个随机变量时的消费决策。

结论是,根据理性预期,按照持久收入假说寻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的消费轨迹是一个随机游走过程,即除了本期消费,任何变量都无助于预测下期消费。

这与弗里德曼应用适应性预期的持久收入假说的预言完全不同。

但实际上霍尔的结论只是持久收入假说在理性预期下的发展,如果持久收入假说的逻辑正确,理性预期下的持久收入假说(RE-PIH)也正确,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第四阶段:

流动性约束假说、预防性储蓄假说、损失厌恶假说、近似理性假说、λ假说

霍尔假说的逻辑严谨同时令人吃惊,这促使大量后续研究集中于计量检验。

弗莱文的著名计量研究否定了随机游走假说:

过去的收入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的消费变化,这就是过度敏感性;而坎贝尔和迪顿的计量表明,消费的实际变动大大小于霍尔的理论预测值,这说明消费相对于即时收入来说,过于平滑。

过度敏感性与过度平滑性一起,共同对霍尔假说构成了有力的挑战,并因此引发了大量新假说,如流动性约束假说、预防性储蓄假说、损失厌恶假说、近似理性假说、λ假说等。

这是消费函数研究的第四阶段,目前所有的相关前沿研究都属于这一阶段。

流动性约束假说。

流动性约束指由于信贷市场不完善,消费者无法无成本地借贷。

成本既可以体现为存贷利率的不同,也可能是需要进行信用调查。

对流动性约束的一种理解是:

消费者在任何时候不能有负资产。

流动性约束使持久收入的意义降低许多,为了借贷,消费者必须使净资产大于零。

并且,对消费者来说有意义的仅仅是最近几期的滞后收入,他只能在最近几期、但不可能在一生持久收入的意义上平滑其消费,所以过度敏感性必然存在。

扎德斯将消费者按照财产状况(LC)分为两组:

财产多的(LC松)和财产少的(LC紧),如果LC存在的话,那么前者不表现出过度敏感性而后者则相反。

他做的计量证实了这一点。

这一检验同时说明,LC不能解释有较多财产人群的消费行为,因此这种解释并不完全。

预防性储蓄假说。

存在风险时,消费者在决定消费路径时不仅要考虑持久收入的多少,还要考虑持久收入的变化(风险)。

根据卡贝里罗的观点,风险主要体现为劳动收入的变化。

当期劳动收入的变化不仅意味着持久收入的改变,还意味着风险。

如果消费者不在乎风险,那么他会根据持久收入的变化而决定消费的变化,这时不存在过度平滑性。

但是考虑到风险,消费者必须同时进行预防性储蓄以规避风险,所以消费的变化必然小于收入的变化,表现出过度平滑性。

根据跨期预算约束,过度敏感性也成立。

扎德斯发现,在CRRA函数下,消费者有明显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特别是那些金融资产较少、劳动收入不稳定的群体。

这些消费者明显对预测到的收入变化反应过度,而对未预测到的收入反应迟钝(平滑)。

然而,布朗宁和卢萨迪指出,对预防性储蓄动机的重要性存在争议。

就像许多人不受LC影响一样,许多公众由于有足够的资产或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使得这一动机不那么重要;这一动机也不能解释社会中绝大多数储蓄属于少数较高收入阶层的关键事实。

损失厌恶假说。

希认为LC假说对于消费行为的解释不很正确。

他指出,LC假说只表明消费者不能借贷,但不能限制其储蓄。

因此,当消费者预期收入上升时,为了使消费平滑,他会借贷以增加当前消费,减少未来消费。

然而根据LC对借贷的约束,他可能无法在目前借贷。

因此,RE-PIH将被违反;但若他预测未来收入将下降,他会在当前储蓄并减少消费,以增加未来消费。

这样做并不违反LC,所以RE-PIH仍成立。

因此LC对消费行为的约束是不对称的,在预期收入上升时RE-PIH更易被违反。

所以,可以根据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升降及其对消费的不同影响来检验LC。

他的计量表明,实际数据与上述LC的预言恰恰相反,消费在预期收入降低时更易违反RE-PIH。

希提出了“损失厌恶”假说来解释这一现象。

他认为,消费者的效用曲线可分为两段:

当消费高于某一水平时是凹的,当低于某一水平时是凸的。

也就是说,消费水平较低时,人们是风险喜好的;消费水平较高时,是风险厌恶的。

这种解释符合“无恒产者无恒心”,以及一无所有的人更易冒险的事实。

但这一理论目前仍有待发展。

近似理性假说。

阿克洛夫和耶伦认为,决策者在决策时,应该利用所有可用的信息,才能做出最佳决策。

但收集信息需要成本,而且有时成本很高。

交易成本的存在使消费者一般不会盲目追求最优决策,最好的决策应该是所谓次优决策,这时交易成本可以降低很多,但效用损失却可能小于1%,甚至小于1‰。

这种决策行为称为近似理性。

科克伦指出,由于预测未来极其困难(即使拥有大量信息),消费者更可能对近期信息感兴趣(收集成本低),这就是过度敏感性;同时由于预测未来的变化需要大量收集信息,成本很高,所以他对未来的变化不去预测或凭直觉预测,因此就有过度平滑性。

卡贝里罗的研究表明,在该假说下,消费者的效用损失不过是3%×

%×持久消费。

其中,

为相对风险回避系数,一般小于3。

因此,效用损失很小。

λ假说。

尽管存在以上这些假说,但大多数研究者都认识到,RE-PIH的基本逻辑仍非常牢固。

无论是预防性储蓄还是流动性约束,都不足以取代(虽然动摇了)其中心地位。

但RE-PIH是一个非常“纯”的理论,建立在许多严格假设的基础上,这使理论与现实有很大差距。

放松这些假设,可以缓和矛盾,但其微观机制就会变得模糊不清。

坎贝尔和曼昆提供了一个聪明的想法避开这些争论。

他们认为,一个“真实可信”的消费函数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