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74102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7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docx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____)屋舍俨然(____)阡陌交通(____)

黄发垂髫(____)怡然自乐(____)便要还家(____)

2.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名_____,字_______,是著名的诗人,他的_____诗最为著名。

二、选择题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B.缘溪行   便扶向路

C.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鸡犬相闻  闻有此人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

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

值得

D.处处志之志:

标记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D.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人嘱咐他道:

“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9.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忘路之远近

C.处处志之D.其反激之力

10.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中人感叹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自己逃脱了外界的纠纷与祸乱。

B.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

C.文章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块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

刘子骥是晋代名士,与陶渊明同时代,把他写进作品中,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11.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为故事的发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B.“初极狭,才通人”说明了桃花源非常不易被人发觉,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也为下文叙述找寻桃花源却均未果作了铺垫。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体现了村民的富足和他们的淳朴,与当时桃源外尔虞我诈、巧取豪夺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对比。

D.最后,渔人带着人怎么找都找不到桃花源的所在,是因为他不讲信用,将桃花源的事告知了外面的人。

如果他没有这么做,自己再去找寻,是能够找到的。

三、句子默写

1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交代桃花源人的来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狢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好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曰,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祺,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乙)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

“此公欲来,能相容①否?

”对曰:

“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臬②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③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④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⑤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

“子来或⑥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注释)①容:

允许。

②臬(xǐ):

麻的总称。

③携:

携带。

④薪:

柴。

⑤惟:

只。

⑥或:

如果。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新鲜美好)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C.所享者惟薪米鱼肉(只有)

D.迫暮,与老人同出(紧迫)

1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2)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15.(甲)文中为什么桃花源里的人不愿意让外面的人知道他们的情况?

 

16.(乙)文中洞中人的生活与(甲)文中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有什么相似之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17.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

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填序号)

俨yǎn①庄重。

《诗经·陈风·泽陂》:

“有美一人,硕大且~。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雅跽而相对。

”②整齐。

王勃《滕王阁序》:

“~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1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②既出,得其船:

____________

③醒能述以文者:

____________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所展现的画面。

 

21.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huòyǎnqiānmòtiáoyíyāo

2.东晋陶渊明潜元亮田园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B项“要”通“邀”,邀请的意思。

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A项正确的断句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项正确的断句为“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D项正确的断句为“太守/即遣人/随即往”。

5.D

【解析】试题分析:

考查文言词语的义项。

D前者“听见”,后者“听说”。

A“都”。

B“沿着”。

C“邀请”。

6.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D项解释错误,“志”应为“做标记”。

7.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D项加线词古今义基本相同,“桑竹”指“桑树、竹子”,跟现代意思基本一致。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

A项“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是“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B:

“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男子的正式配偶”。

C:

“中间”古义是“中间夹杂着”,今义是“中心”。

8.A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A项翻译不正确,本题需注意的词语是:

“屋舍俨然”意思是“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

9.C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

C项“之”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它三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10.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A项表述错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可改为“外面百姓的不幸”。

11.D

【解析】渔人再也找不到那个桃花源的情节,是为了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不是真实存在的。

故D项不正确。

12.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3.D

14.

(1)桃花源里的人告诉(渔人)说:

“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

15.因为怕外面的人们扰乱了他们宁静的生活环境。

16.生活宁静、快乐,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民风淳朴。

【解析】

13.D.应译为“将近”。

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其中“足”是“值得”,“惟”是“只”的意思。

15.桃源人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而外面人依然生活在战乱之中,所以桃源人叮嘱渔人不要对外面人说起,他们怕外面的人们扰乱了他们宁静的生活环境。

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从人们的生活劳作和精神状态等角度来分析,两文都描绘了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生活图景,其中男女老少都生活得安逸自足。

甲文虚构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乙文中是一幅悠闲和乐的图景,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

两文都通过描写来述说自己的见闻,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之情。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乙】译文:

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鸡和狗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人民都聚集在一起住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

“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

”穴中人回答说:

“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

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

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

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

”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

穴中人又告诫道:

“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

”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17.②

18.邀请他的、自己的(代渔人)用

19.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

20.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

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

21.理想境界是:

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

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

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可。

【解析】

17.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中单个字的理解能力,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回答。

“屋舍俨然”指一排排整齐的房舍,“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意思。

所以“俨”的意思是“整齐”,故选②。

18.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要”是一个通假字,必须先点明通哪一个字然后再解释,这样答案才完整。

19.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垂髫”“怡然自乐”“扶”“志”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0.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此题作答时要抓住菊花、南山和鸟儿这几个意象,突出环境的幽静。

2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通读原文,理解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语句并分析。

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可以体现作者追求的是优美恬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给自足、悠闲快乐的境界。

建设和谐社会应该从自身做起,遵守公共秩序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用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分享,美味可以分享,欢乐可以分享,幸福可以分享,经验

可以分享……生活因分享而充满温馨。

请以“分享”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分享

百灵啼声婉转,麻雀扑打着翅膀,鸟儿在同一片蓝天飞翔;小草青葱,树木成阴,草木在同一片土地呼吸;行人匆匆,游人闲适,人们在同一片土地生活。

分享--一个具有魔力的词语,给我们以无尽的财富与收获。

分享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

分享是一种大智慧。

懂得分享的人能收获高于常人几倍的快乐。

比尔·盖茨曾说:

“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因为那会使我更快乐。

”盖茨的确如其所言做到了分享:

他与世人分享他最新的研发成果;他与社会分享自己的财富;他在分享中得到了人们的敬重,在敬重里获得了更多的快乐。

不会分享的人只能在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中自以为“幸福”地度过每一天。

没有分享,便不能开阔心胸,而心胸狭隘如何能有真正的快乐?

分享就似一种催化剂,有了它便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分享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赢得人们的尊敬。

竹林七贤徜徉在山水之间,在分享彼此的志趣之时升华了各自的情谊;苏轼与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却喜欢互相探讨诗词、分享两人的文学见解,因而他们的友情坚如磐石;居里夫妇毫不吝啬各自的一点一滴,无论是财富抑或是科研成果,他们都与世人同享,所以他们成为了我们毕生爱戴尊敬的对象……因为分享,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渐渐消失;因为分享,他们收获了双倍的幸福;因为分享,他们得到了世人的尊敬。

分享能使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使国际关系更加融洽。

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各国灿烂的文化需要世人共享。

回想中国古代闭关锁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文化的趋同与单一会日益严重;再想想二战时期法西斯对于人、对于文化的肆意扼杀几乎将世界一步步推向衰败。

现代社会需要和谐,我们应当学会分享。

因为分享能让文化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分享能创造一个和谐宁静的国际大环境,分享将使世界这个大家庭更温暖!

让我们懂得分享,让我们试着分享,让我们充分发挥分享的魔力,让分享这个神奇的词语在生活中熠熠生辉!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一篇材料兼命题作文,考生要注意抓住材料“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分享,美味可以分享,欢乐可以分享,幸福可以分享,经验可以分享……生活因分享而充满温馨。

”这样考生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分享来写作了。

点睛:

本题考生注意挖掘材料中的分享,在写作的过程中就有了写作的方向,最好是将生活中与他人分享的例子写入作文中,同时也要注意挖掘分享的意义,这样就能使得作文写得更加深刻。

请以“有朋自远方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有朋自远方来

清茶一杯,明月满窗;独坐案前,翻开一卷墨香,探望从远方来的友人;友人之所以为友,是因为他们满载这人性的光辉、人格的光芒;因此,我愿静息以待,他们自远方来,留给我一方灵魂的圣水,一缕思想的阳光。

拄杖无时夜叩门,你步履蹒跚却精神抖擞,你的心中还有愿望和梦想;王师北定中原,家国天下压得你弯了腰,却始终不肯垂下头。

一代文人,本应是踏马游街,却演变成颠沛流离;山河社稷,危在旦夕!

那昏君,那乱臣,后退了,抱着衣食的美梦;你不甘,你不愿,前进着,怀着对这土地深沉的爱!

你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楷模,你激励着这个民族要相信“柳暗花明”终会到来!

而不幸的是,你化作零落的泥土,惟有香如故。

如今,当你看到这中原的今日,你的额头不再皱眉,倍感欣慰;你从古代来,用拐杖敲醒我对着土地的热爱!

我自远古来的友人——陆放翁。

大爱润物细无声。

你自异域而来,带着对神明和生命的敬畏;你自天堂而来,带着对人间和弱小的大爱。

我看着你的手,它已不如你年轻时那般光滑柔软;它曾为流浪儿童擦过身子,它曾帮满身癞疮者上过药膏,它曾为艾滋病患者抹去泪水。

我的朋友,让我抱抱你吧!

你那曾经温暖过穷苦残疾人民的身躯,是那么的温柔和圣洁;你那玲珑却跳得有力的心脏,是那么晶莹透明。

走进我的你,是那么光彩照人,净化着我的灵魂,赐予我大爱的力量。

我自异域来的友人——特蕾莎修女。

心系天下祝和平。

其实你的离开并没有多久,却为何有这么多人淡忘了你的存在?

伊拉克的哀鸿遍野,伊朗再起烽火,你那高大的身影和对和平的祈愿被谁抹杀了?

联合国的半旗的诚意致敬又随谁的变质而烟消云散?

而今,通过这神奇的通道向我们走来,诉说着你对和平的祈盼,让我紧紧握着和平的未来。

没有种族差别,没有国界之分,只愿人类和平共处!

这就是你,一个阿拉伯男子的心愿。

我自隔世而来的友人——阿拉法特。

合上这卷墨香,你们不得不离开,但却留给了我无尽的精神享受:

爱国、无私、和平,在心中结合成对生命美好的祝福和祈盼!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何日君再来?

我当虚席以待。

【解析】

【详解】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题目非常简单,要求以“有朋自远方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上没有多少难度,但是若要写出深意来,还需认真思考。

人世间最可贵的感情无疑是亲情,除却亲情,那就是友情。

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考生可以从友谊的可贵入手,赞扬伟大的友谊;也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有朋从“远方”来,他会从遥远的地方给我们带来什么财富、见识或感受?

为什么远方之客要来造访?

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待“朋”?

考生还可以上升一个层次,从国家的视角考虑,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国度,从古至今,我国如何对待远来之客,为中国为世界做出了什么贡献?

总之,考生抓住一个角度思考,即可得出正确的立意。

立意:

1.有朋自远方来,我们当虚席以待;

2.我若盛开,朋友必来;

3.有朋自远方来,带来财富、沟通、共识、和谐;

4.珍惜友谊。

素材:

1.许攸去投奔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老朋友许攸来投,连忙从床上跳下来,鞋袜不穿,跑出恭迎。

曹操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先拜于地。

许攸一见,感慨万千。

2.2008年8月8日晚,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领导人和贵宾出席了开幕式,同全场观众共同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吟诵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对世界各地奥运健儿和嘉宾的欢迎。

到了21时10分,运动员入场式开始,反映世界五大洲风格的乐队轮番奏响不同大陆的经典乐曲,来自奥林匹克运动发源地的希腊代表团首先入场,其他国家和地区代表团按简化汉字笔画顺序先后进场,共有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本届奥运会。

五颜六色的足迹与文艺表演留下的图画,共同构成一幅“人类家园”的美丽景象。

100名白衣少女和着节拍,交叉双臂、挥动双手,如同洁白的和平鸽振翅高飞。

运动员和观众也和少女们一同舞起双臂,场内呈现万鸽齐飞的壮观场景,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殷殷期盼。

历经7年的精心筹备,中国向世界奉献一个共叙友情、同享和平的盛大庆典。

3.​一天,鲁迅接到一封瞿秋白从福建长汀的来信。

原来瞿秋白不幸被捕,起先他冒充医生,身份还未暴露,便写信来请求接济。

鲁迅收到信以后,就和弟弟周建人一道设法从各方面筹资,打算买一个铺子,以此作担保去跟监狱当局交涉,以将瞿秋白保释出来。

因叛徒指认,瞿秋白身份暴露,于1935年6月18日英勇就义。

由于消息的阻塞,鲁迅一时未能知晓,所以在7月30日和8月9日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