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78015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10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议论文阅读.docx

《议论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阅读.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议论文阅读.docx

议论文阅读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考点7议论文阅读

一、(2010·龙岩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1题。

缺少一点儿缺少

乔叶

一次,和一位朋友聊天,她突然郁郁寡欢地说:

“不知道为什么,晚上常常睡不着,仿佛总觉得心理缺了点儿什么东西。

我看着她,无话可说。

她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有一个很和谐的婚姻,孩子聪明乖巧,父母身体健康,经济状况也不错,也有很好的朋友。

如果她有烦恼,那确实有可能不知道是为什么。

如果一定要我去分析她那一点儿我缺少的东西,我能臆测的就是:

她缺少了一点儿缺少。

太丰盛的食品会让胃口撑坏,所以也许有时需要空腹清饿。

太顺畅的游戏会让智慧油滑,所以也许有时需要思路滞涩。

太精彩的爱情会让双眼昏花,所以有时需要视线单纯。

物质生活是永远没有尽头的,物质生活所带来的精神欲壑也是一样,于是就有太多的人怀疑、空虚、无聊、迷惑。

其实,上帝赐予我们的已经足够多。

是我们一路走来一路丢弃,才会常常感觉一无所有。

太多的缺少,是病。

太多的拥有,未必就不是病。

如剩余的脂肪赘在身上,它需要的就是燃烧。

“他们有太多消费世界的美妙,他们还缺少什么呢?

缺少一点儿缺少……”——这是谁写的诗?

写得真好。

那就是一点儿缺少吧,既然有太多的人缺少的是缺少,让我们聆听一下饥肠辘辘的肚子的歌谣,感受一下长路之后双腿酸软的舞蹈,抚摸一下笑脸泛溢背面肃穆的容颜。

再来一点儿渴,以便明了水的深情;来一点儿累,以便懂得椅的承受;来一点儿窘迫,以便理解淡定的不凡;来一点儿尴尬,以便领悟自如的修炼……来一点儿我们久已不再遭遇的生疏的艰辛和苦难,以便重新澄滤出我们拥有的全部幸福。

或许真的什么都不缺,缺少的只是缺少。

当你漫步在黄昏的田野,望着落日锦缎一样的余晖哀叹呻吟的时候,去帮不远处的老农摘上一垄棉花,锄上半亩玉米,数数他脸上镌刻的皱纹,听听他讲讲今年的收成,也许你就什么都知道了。

9.文章说“太多的拥有,未必就不是病”,请简要分析其病因。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

解答是要结合上一段内容来理解作答。

答案(示例):

丰厚的物质使人慵懒,慵懒使人无所事事,无所事事生出怀疑、空虚、无聊、迷惑等不良心态。

10.仔细

品读文末“当你漫步在黄昏的田

野……也许你就什么都知道了”,你知道了什么?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时要重点理解“摘”“锄”“皱纹”“收成”等词语的深刻含义。

答案:

拥有丰厚物质生活的同时,要亲近自然,感受劳动的艰辛,体验丰收的喜悦,要更加珍惜拥有的东西。

11.掩卷沉思,感慨良深。

当你看到我国西南地区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河水断流,看到地震灾区玉树的小志愿者才仁旦周那稚气的脸蛋、穿梭的身影时,

你会怎么做?

答:

答案:

珍惜拥有的幸福生活;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献出爱心,支援、帮助灾区人民。

二、(2010·广东中考)

三思而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

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

‘再,斯可矣。

”’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

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

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

《论语正义》说:

“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

”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

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

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

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

究竞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

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

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

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

(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

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

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

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

我平常做事不仅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

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

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

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

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茶。

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_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

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

遇事必须深思熟虑。

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

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

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

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2.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

答: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

解答时由文章第

自然段可知文章答案。

答案:

一是泛指“多”;二是指谋划事情的“开头、中间、结局”。

13.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答:

【解析】此题考查问短的论证思路。

解答时可根据论述的层次先将文段划分为三层,然后加以概括。

答案:

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证明多思有时会使人糊涂而误大事;接着举出当年德国法西斯信徒“说干就干,不必思考”的材料,说明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最后阐明遇事必须深思熟虑,从正反两面充分考虑以后,就必须做出决定,立即行动。

14.有人这样评价本文:

(1)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

(2)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

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答:

答案:

(1)在中国,孔子是权威的思想家,作者引用并赞同孔子“再,斯可矣”的观点,对“三思而行”的批评便有了坚实的依据,因而令人信服。

(2)作者用亲身体会作为阐明观点的主要材料,如谈家常般娓娓道来,这就使读者心悦诚服,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三、(2010·常州中考)阅读议论文片段,完成7~8题。

①从小,我们就拒绝骄傲,自己不能骄傲,也不能接受别人骄傲。

②但实际情况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直截了当。

拉长耳朵听听,睁开眼睛看看,骄傲了还在进步,谦虚了原地踏步,也少不了。

其实,骄傲的含义广得多,影响进步与落后的要素也多得多,谦虚教育过于单一了。

③骄傲是一种心理和心情的反映。

可以是傲慢和狂放,也可以是自信和喜悦;可以在一时一事,也可以沉浸其间;可以成为一个终点,也可以是一个新的起点;骄傲也是千姿百态的。

显而易见,把骄傲等同于自满、昏头、止步不前,是有失偏颇的。

④所以,中国人骄傲地说60年中国进步了,世界都鼓掌。

这个骄傲是事实,也是自豪。

舍我其谁,骄傲还可以成为鼓励剂、推动力。

⑤谦虚也同样是一种心理和心情的反映。

虚怀若谷,博采众长,谦虚可以通向成功,但成功的因素并非只是一种态度,谦虚代替不了知识代替不了技术代替不了规则。

谦虚可以成为谦谦君子,但成为英豪的还是狂放的曹操。

⑥过度的谦虚教育,之于个人,可以有二害。

一害,丧失自我,有他无我,只有我之短而无我之长,久而久之,畏缩不前,无进取之心。

二害,拒绝他人张扬,只取其态度,而不看人张扬的依据骄傲的理由,自我封闭,最终还是落后于人。

以谦虚之态度论成败定功过,虚假之风伪饰之风必起。

⑦接受骄傲并不容易。

之于己,既要对自己有信心,骄傲的资本经得起实际和历史的检验,又不怕人说三道四,神经要有刚性韧性,又要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陶醉不止步;之于人,要容得了人,容得了人张扬,看得到他人之长而取人之长。

⑧允许骄傲,接受骄傲,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骄傲。

让骄傲成为一种自信。

别老低着头过日子。

(节选自《别老低着头过日子》,作者秋末)

7.下列对文章各段落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是树靶子,准备批驳旧观点的偏激和教育方式的单一。

B.②~④段,全面阐述“骄傲”的含义,突出其积极意义。

C.⑤~⑥段,就“谦虚”展开论述。

阐明谦虚并不永远是美德,谦虚可以造就谦谦君子,但却难以造就绝代英豪,意在突出过分谦虚的消极影响。

D.⑦~⑧段,明确写作目的,强调清醒头脑,把握好“谦虚”和“骄傲”的分寸。

作者把“骄傲”的几个常用含义混杂在一起,但并没有犯概念不清的错误。

【解析】选D。

“把握好‘谦虚’和‘骄傲’的分寸”错,7~8段紧扣“骄傲”总结全文,明确主旨。

“‘骄傲’的几个常用含义混杂在一起”错,相关辨析是前文的内容。

8.下列对文章内容、特色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驳论性质的议论文,行文简洁,视野开阔,逻辑严密。

B.文章第②段列举了人们的一些思维盲点,为下文说理拓展了空间。

C.通篇采用举例论证法,选例典型,描述准确,第④、⑥段就值得我们揣摩借鉴。

D.本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引导读者看到“骄傲”的积极意义,主张让骄傲成为一种自信。

【解析】选C。

“通篇采用举例论证法”错,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都可以找到。

“描述准确”错。

四、(2010·哈尔滨中考)阅读《心系一处,难能可贵》,回答1~4题

心系一处,难能可贵

①很多人都知道要有所作为就应该“心系一处”的道理,但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心系一处”的人并不多。

“心系一处”,难能可贵。

②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具有顽强的毅力。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40岁时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人问他成功的原因,丁先生说:

“与物理无关的事我从来不参与。

”事实的确如此,几十年来他始终把精力集中在科学研究上,集中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上。

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有时候连续四五天不睡觉,正是凭着这股韧劲,他的实验获得了成功。

③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宁静。

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人们的目光能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的确不易。

作家苏童一直以来潜心创作,心无旁骛。

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他名声大噪,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

“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以前很安静,现在更安静。

”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

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成功后依然做到了“心系一处”。

④“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

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过后的觉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

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心系一处”能让你学会坚持,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心系一处”能让你保持清醒,一带给你再创辉煌的动力。

(选文有删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把握。

解答此题可从中心论点常出现的位置入手,然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加以验证。

答案:

心系一处,难能可贵。

第②段以丁肇中先生为例证明了什么道理?

答:

【解析】此题考查论据的作用。

解答此题要找出论据直接证明的观点,即分论点。

答案:

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具有顽强的毅力。

第③段中加点的“门外的繁华”和“我的繁华”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门外的繁华:

我的繁华: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

解答是要结合第

段内容解答即可。

答案:

“门外的繁华”:

世俗的功名利禄(尘世的浮华或表面的繁荣)“我的繁华”:

内心(精神)世界的丰富

为什么说“‘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第

自然段理解回答。

答案:

做到“心系一处”需要选择正确的方向,保持清醒的头脑,需要心无杂念,达到超凡的境界,而这些都是智慧的体现,所以说“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

五、(2010·河南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

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

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

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

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

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

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

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

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

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

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

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

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

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

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

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

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

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

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

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

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

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

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

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

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

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

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

力虽不逮,心向往之。

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作者:

梁衡,有改动)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解析】此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把握。

由题目可以看出“匠人与大师”是论题,结合

两段内容,可归纳出论点。

答案:

我们不应满足于敝“匠人”,要有较高目标、有追求、有不断创新的精神。

14.第③段、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此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

回答是从常见论证方法的特点和作用入手,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答案:

比喻论证,把匠人凭经验做事比作一个一个摘瓜,把大师按规律做事比作提瓜藤,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对比论证,用匠人和大师不同的摘瓜方式作对比,突出大师已上升到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

(答出一种即可)

举例论证,以鲁班由匠人到大师的经历为例,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只有追求更高的目标才会断进步的道理。

15.笫④段中有一个事实论据不恰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答:

答案:

画家的事例不恰当。

第④段阐述的观点是“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而这个论据的重点在目标和信念上,不能很好地证明观点。

16.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答:

答案:

先从三个方面分析匠人和大师的区别,然后揭示研究这种区别的目的,提出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

 

六.(2010·山西中考)阅读议论文,完成20~26题。

熬住就是一切

张颐武

①我们经常用竞技来比喻人生。

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得到头的。

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数。

林彪与越南的国防部长武元甲会见时。

他告诉武元甲,与美国对抗只有一个字:

熬。

这一个字的确道出了人生的一种真谛,美国那么强大,和它对抗当然不容易,但因为“熬”住了,最后越南还是赢了美国。

但真正熬得住又谈何容易。

林彪自己经过了“熬”,成了接班人,最后却到底没“熬”住,闹到“抢班夺权”,遂有温都尔汗的一劫。

②“熬”住其实非常重要。

人生中进进退退是寻常事,关键是能够“熬”得住。

所谓“熬”就是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有时候就好像龟兔赛跑的那只乌龟,未必跑得快,但“熬”得住,却能笑在最后。

③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曾经看在大阪举行乒乓球世界锦标赛的电视转播,看到中国的刘国正和韩国金泽洙在男子团体赛上异常激烈的比赛,刘国正几乎老是要输,但居然能够九死一生地“熬”下来,也笑到了最后。

当然这仅仅是一场比赛,但他旁边的教练蔡振华的经历就更加让我感慨。

当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蔡振华就是乒乓球运动员,以旋转球拍著名,他能够将球拍在手中飞速旋转,使对方无法知道他两面不同的胶皮,接不住他的球。

但那时我们都是另外一位名将郭跃华的球迷。

当时蔡振华多是赢不了郭跃华的,后来国际乒联又限制了旋转球拍,蔡振华便黯然退役。

那时,郭跃华的辉煌和蔡振华的黯淡恰成对比。

郭退役后开始从商,渐渐淡出了体育界,而蔡振华始终在这一行里“熬”着,直到成了国家体育总局的副局长。

④文人的生涯“熬”也不可或缺。

我曾经听到一位知名的老学者讲笑话,说他大学时同屋的三个人中,另外两个都才气逼人,他觉得远远在他之上,不过,天妒英才,一个在大学时因失恋自杀,才华还没有表现就死了。

另外一个在五十岁就病故了,才华同样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而他却身体健康,活到高寿。

老先生说:

现在几乎没有自己的同代人了,学生或者晚辈自然都捧场。

于是乎水涨船高,就是泰斗了。

老先生当然是说笑话,但仔细想想也非常有道理。

⑤写小说也是如此。

有些人偶尔才华一闪,就再也不见了的,终究难于让人记住。

我记得90年代初有位小说家叫薛勇,写都市人的心态写得非常妙,可惜作品不多,后来也不见再有作品问世。

而贾平凹和莫言,从出道以来就没有中断写作,作品非常多,让人有了印象。

未必他们每本书都写得好,我记得早年贾平凹还曾经被人批评过有粗制滥造的情况,但现在提起中国文学的大家,没有人能够绕过他们。

这非常容易理解,在十部书中有两部杰作的概率总比仅仅写两部大得多。

⑥所以我们只能像阿甘那样,在人生的马拉松中“熬”住。

诗人里尔克曾说:

“挺住就是一切。

”但“挺”字没有“熬”那么传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熬住就是一切”。

当然,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但只要选择参加,就不能不“熬”住。

(选文有删改)

20.本文的中心论,采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答案:

熬煮就是一切举例论证

21.从第①段中摘抄一句有关人生辩证哲理的句子。

答:

答案:

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得到头的。

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数。

22.把第②段中的“龟兔赛跑”的事例换为“守株待兔”好不好?

请简要说说理由。

答:

答案:

示例:

不好。

因为“龟兔赛跑”中的“龟”虽然跑得慢,但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很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而“守株待兔”中的“宋人(农夫)”虽然也在坚持,但异想天开,坐享其成,一味死守,与中心论点不符。

23.第③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层次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答案:

承上启下(过渡)。

24.用你平时所积累的名言警句为本文补写一个道理论据。

答:

答案:

答出与中心论点基本吻合的名言警句即可。

25.把第⑥段中最后一句去掉好不好?

为什么?

答:

答案:

去掉不好,因为“当然,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使人生竞技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使论证更严密。

同时“但只要选择参加,就不能不“熬”住”,又进一步强调了中心论点:

“熬煮就是一切”。

如果去掉,论述显得不够严密,中心论点就显得太片面、太绝对。

26.用自己的话从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中提炼出你对“熬”的理解。

答:

答案:

示例:

熬,就是怀揣梦想,身心健康,脚踏实地,刻苦勤奋……坚持坚持再坚持!

(意思接近即可)

七、(2010·安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科学不怕挑战

沈致远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

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

“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

”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

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

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

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

“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

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

”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

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

结果怎样呢?

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

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

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的标题即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答案:

科学不怕挑战(或“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 

2.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事实论据的概括。

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

人物+事情。

答案:

第③段:

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战;第④段:

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发难。

3.第⑤段申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