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283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对于中国美学来说,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的美学体系,更能从本原上来认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及由此带来的审美特征,也必将把当代审美文化列入美学的视野,包容人类文化中更多的感性内容,引导人类正确对待艺术之外的政治、道德、科技、教育等,在文化的视野中,光大美学的人文价值,使美学真正成为引导人类感情、生活健康发展的科学。

(摘自《王国维“境界”说的文化背景及美学定位》)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学研究的哲学认识论对我国美学界产生过深刻影响,中国学者如朱光潜、李泽厚等,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有明确表述。

B.“境界”美学体系思考审美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使美学在研究人的本质和人类基本价值方面,有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C.“境界”美学体系对于克服美学研究的哲学认识论的片面倾向,解决美学研究的形而上的倾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境界”美学体系从文化的角度来为美学的发展发现定位,探索人的本质问题,使美学研究具有了较多的人文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十九世纪的鲍姆嘉通提出了美学这一概念时,对美学和哲学的关系如何进行了明确,对西方美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意义。

B.王国维深刻反思叔本华、康德等人的美学思想,深感其哲学的空泛性和主观性,对哲学研究产生了厌倦,转而研究美学。

C.王国维在《静庵文集》的第二篇序文里,表明了自己对叔本华哲学的态度,认为“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D.美学体系建立在文化基础上,必将把当代审美文化列入美学视野,包容人类文化中更多的感性内容,引导人类正确对待政治、道德、教育等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境界”美学体系以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为依据,将生命活动与存在价值纳入研究对象,使人成为了美学关注的中心。

B.长期以来美学研究的哲学认识论的形而上的倾向,学术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体会,许多学者都在积极探索,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C.美学是众多文化现象的融合,对这些文化现象的关注,可以使美学走向文化,使美学具有更加具体、实在的特征和较多的人文价值。

D.在文化基础之上的美学体系,从本原上来认识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可以光大美学的人文价值,使美学成为引导人类感情、生活健康发展的科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

十岁而孤,事母孝谨。

以父得罪,靖居私门。

山涛领选,启武帝曰:

“《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

嵇绍贤侔①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

”帝谓涛曰:

“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

”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

绍始入洛,累迁汝阴太守。

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

“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

”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

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

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

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

谧求交于绍,绍距而不答。

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

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

“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文武显于功德,灵厉表于暗蔽。

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准谥为过。

宜谥曰缪。

”事下太常。

时虽不从,朝廷惮焉。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

“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艾言于冏曰:

“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

”左右进琴,绍推不受。

冏曰:

“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

”绍对曰:

“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

”冏大惭。

艾等不自得而退。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

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②。

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

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

“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

嵇绍传》)

注:

①侔:

相齐,②行在所:

天子所在的地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B.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C.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D.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孤”本义为像没有根的瓜,是古代帝王的自称,也是一方之长的称谓,文中指幼年死去父亲。

B.“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等死后,根据他们的道德品质而给予的一种评判性质的称号。

C.“丝竹”,丝指弦乐器;

竹指管乐器。

汉族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泛指音乐。

D.“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合称。

古代君主祭祀土谷神以祈求国事太平,后用“社稷”代指国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嵇绍孝顺母亲,才能出众。

嵇绍侍奉母亲非常孝顺,与郤缺一样贤能,山涛向武帝推荐他担任秘书丞,于是武帝发诏书征召,后来嵇绍升迁任汝阴太守。

B.嵇绍为人正直,刚正不阿。

贾谧凭借外戚的身份受宠信,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

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请求给陈准谥号,嵇绍据理反驳。

C.齐王冏劳民伤财,骄傲专横。

齐王冏大兴土木,营建宫室,嵇绍上书劝谏,最终没有采纳;

嵇绍向齐王冏咨询政事遇宴会,齐王冏采纳董艾之言让嵇绍操琴为欢。

D.嵇绍忠于君王,英勇无畏。

朝廷北征,嵇绍受诏奔赴皇帝所在的地方,王师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卫纷纷溃散,只有嵇绍誓死捍卫皇帝,最终被射死在皇帝身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

(5分)

译文:

(2)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浣溪沙

苏轼①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

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三月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

②白发唱黄鸡:

出自白居易的《醉歌》,喻指黄鸡每晨能报晓,故用以喻指时光流逝,更催人老。

8.词的上片写景,景色如画,请从意象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

9.下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

”(《论语·

卫灵公》)

(2)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两句,描写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3)《荆轲刺秦王》中“▲,▲”两句唱词,烘托出荆轲激昂大义、慷慨赴难的英雄形象,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赴汤蹈火。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诗词支持我走过忧患

巩育华朱虹

(1)秋日南开,别有风韵。

(2)满头银发,黑色的衣裤,坐在明黄色的书架前,叶先生安静淡然得像一幅水墨画。

在离先生最近的位置坐下,看到她黑色的边框眼镜有着粉色的内饰,黑色的开衫上缀有小小的亮片,不禁感慨,已经九秩高龄的人,内心仍然如此精致,这是否是诗词之美对生活的浸染?

(3)先生座椅对面的墙壁上,一幅画,几支粉荷亭亭玉立,几笔荷叶浓淡相宜。

旁边是一块写着“迦陵”二字的木匾。

“迦陵”是先生的号。

生于荷叶田田的六月,先生的小名叫“小荷”。

(4)“什么是诗?

诗是对天地、草木、鸟兽,对人生的聚散离合的一种关怀。

”“诗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5)先生一生倡导“诗教”,提倡“吟诵”。

对于国内一些少儿国学班,让不识字的孩子摇头晃脑吟诵经典,向来温和的先生厉声反对,生怕这种不伦不类的做法“误人子弟!

”在先生看来,学习诗词应该讲究“兴、道、讽、诵”,例如,学杜甫的《秋兴八首》,就应该先知杜甫其人,理解其际遇,然后再在吟诵中感受诗人的生命心魂。

(6)说起挚爱的诗词,这位耄耋老人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说到兴奋处,先生吟诵起《秋兴八首》中第一首,通过婉转的古音,诗歌中生生不已的兴发感动的力量,让人心有所动。

先生吟诵杜甫的《春夜喜雨》,还特意强调,“‘好雨知时节’,‘节’字是入声,‘当春乃发生’,‘发’字应读入声,这样念,平仄才对。

(7)叶先生回忆,自己小时候,全家人都热爱诗词。

“我常记得我父亲每当下雪,就吟一首‘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

我伯母跟我母亲,她们女子不像我伯父跟我父亲大声地在院子里吟诵,她们就在自己房子里面,拿一本诗‘呢呢喃喃’地吟诵。

所以我从小就听着诗歌的吟诵,我从小就背诗、吟诗。

(8)这样深厚的家学渊源,难怪先生13岁时,就写成了人生的第一首诗《秋蝶》。

“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对于人生终极问题的思索就这样从诗词中生发。

她送给自己一首《咏荷》的小诗: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感怀于少时战乱,15岁的少女,便有了“度苍生”的胸怀。

(9)自从开蒙时接触诗词,此后的80多年人生里,不论幼年丧母之“孤露”、辗转台湾举目无亲之苍茫、中年丧女之悲痛、晚年回国教授诗词之坚毅……她都用诗词表达。

走过命途多舛的一生,老人感怀“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她的生命已经和诗词融为一体,她常常开玩笑,“我的诗不是作出来的,都是自己跑出来的”。

(10)叶先生回忆,自己开蒙的书是《论语》,“‘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像我的女儿后来在学校读的是‘来来来,来上学,去去去,去游戏’‘大狗叫,小狗跳’的课本,我们开始背诵的就是圣贤之言”。

(11)在70年的教书生涯里,她一直孜孜不倦地把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从北平到南京,从台北到密歇根,从波士顿到温哥华,都留下了叶先生与诗词相伴、传播中国诗词的印迹。

她希望,用古典诗词把那些“不明”的人们叫醒。

(12)尽管已90岁高龄,叶先生常常站着一讲就是两个小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

上课时,她把诗句随手写在白纸上投影给同学们看,下课后白纸已经堆了厚厚一沓。

(13)教了一辈子书,叶先生积攒的讲课录音已达2000小时以上。

每次从加拿大回国,她都会捎回一些积攒下的音频、视频资料,陆陆续续已经运回几十箱。

她说,如果以后老得无法讲课,她还可以带着学生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14)多年辗转奔波之后,先生最终决定回国定居,“中国诗词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有最合适的土壤”。

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封顶,她可以在此起居、讲学、著书,漂泊一生的叶先生终于有了一个安稳的家。

(15)深秋的南开已现草木萧瑟,马蹄湖内残荷零落。

(16)晚年的先生曾自比“残荷”,荷花虽然零落,但莲蓬里面有莲子,莲子有莲心,只要有莲心,莲花就不会死。

在《浣溪沙·

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中,先生感言“千春犹待发华滋”,“我在等待,等待年轻人中有没有一粒种子,因为我的讲解而留在你的心里……我要等着,等着这一粒种子有一天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会结果”。

(摘自《人民日报》,2014年9月23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和创作将近六十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学术影响,著有《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唐宋词十七讲》等。

②您的心灵是纯净的,您的志向是高尚的,您的诗词给人以力量,您自己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2014年给“叶嘉莹教授九十华诞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贺信)

③至于说到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我个人以为也就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的富于联想的活泼开放的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

(叶嘉莹接受记者的采访语)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叶嘉莹一生艰难坎坷,饱经沧桑,经历了幼年丧母的“孤露”、少时战乱的感怀、辗转台湾和漂泊加拿大的苍茫、中年丧女的悲痛、晚年回国教授诗词的坚毅。

B.叶嘉莹一世多艰,却始终性情温和,把个人小我投入到更为高远的人生境界中,毅然担负起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的使命,传递着诗歌中生生不已的感发生命的力量。

C.叶嘉莹从小在浓厚的诗词氛围中成长,受到了诗词的熏陶和浸染,13岁写了人生的第一首诗《秋蝶》,15岁写了感怀少时战乱的《咏荷》,此后与诗词相恋,结伴而行。

D.叶嘉莹对中国古典诗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诗是对自然、对人生的关怀,情感的体现,学习诗词应该先知人论世,然后在吟诵中感受诗人的生命心魂。

E.叶嘉莹一生孜孜不倦,辗转海内外几十年,留下了自己与诗词的印迹,晚年从加拿大运回几十箱资料,充分体现了她热爱国家、奉献国家的崇高情怀。

(2)叶嘉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3)作者为什么说叶嘉莹的生命已经和诗词融为一体?

请结合文章分析。

(4)文章多次出现了“荷”,或描写环境,或引用诗句。

请探究作者设置“荷”的妙处。

(8分)

第II卷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舸(gě)颓圮(pǐ)怅廖廓(liá

o)凄婉迷茫(wǎn)

B.漫溯(sù

)租赁(lì

n)飨士卒(xiǎng)不屑一顾(xuè

C.浸渍(jì

n)解剖(pōu)被八创(chuāng)戮力同心(lù

D.譬如(pì

)尽管(jì

n)包身契(qì

)绿草如阴(yīn)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冬至那天阳光明媚,湿地公园里的一棵棵银杏树婆娑起舞,爱好舞蹈的大妈们在杏叶飘飞的广场上舞动着“最炫民族风”,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与健康。

B.新型运载火箭长征6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并顺利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了与美俄并驾齐驱的重要成就。

C.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短小精悍的梁任公先生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在热烈的掌声中走进了高等科楼上的大教堂。

D.四川电信公司与各大知名开发商强强联合,以专业实力打造光网智慧小区,对建设“光网四川”鼎力相助,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数字信息化服务。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乡贤文化作为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更是探寻文化血脉、弘扬固有文化传统的一种精神原动力。

B.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了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C.随着成渝高铁的调试运行,不少资阳市民纷纷利用国庆假期,与家人一起前往成渝高铁资阳站参观游览,目睹其风采和资阳发展的美好前景。

D.根据社科院过去五年全国城市发展的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十年后昔日的中华天府之城会超越广州和深圳,成为明日的世界田园之都。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汉字的形体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就是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

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

后一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

A.小篆到隶书的转变是两个阶段的分野

B.隶书到小篆的转变是两个阶段的分野

C.两个阶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隶书的转变

D.两个阶段的分野是隶书到小篆的转变

16.请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把他的名字写在横线上,然后参照上联拟写下联。

(4分)

人物:

巴金毛泽东徐志摩

示例:

鲁迅上联:

横怒目傲骨立身,彪炳千秋,似火朝霞烧长天。

人物:

▲下联:

17.社会发展,时代变化,一些新词新语应运而生,借助媒体、网络等大众平台迅速传播并走红。

请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任选两句作答)(4分)

(1)“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

”在走心时代,如何倾听民声、回应民意、安抚民心,需要共产党人多下“走心”功夫。

(《人民日报》)

(2)深圳市投资推广署和来自美国的全球最大非盈利创业组织StartupWeekend在深圳举办“创客之夜”大型创新创业路演活动,共吸引全球六百多位创客爱好者到场。

(《经济观察网》)

(3)腾讯公司与东莞市政府签署“互联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以打造“智慧城市”为核心,在城市服务、城市宣传、众创空间等七大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腾讯网》)

答:

(4)在全市35个监测点中,除位于北部的延庆镇和京西北八达岭两个站点中度污染外,其余站点都覆没在六级“严重污染”和五级“重污染”之中,PM2.5指数濒临爆表。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60分)

台湾作家琦君说: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沧桑而愈益温厚。

”而冰心也写过“雨后的青山,是泪洗过的良心”的佳句。

泪,是真情流露,或因喜悦,或因哀伤;

或因感动,或因悔恨;

或因怜悯,或因思念……透过朦胧的泪眼,你又有怎样的触动、感悟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出触动自己心灵的真人真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B(张冠李戴,“使美学在研究人的本质和人类基本价值方面,有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是“哲学认识论”而不是“境界”美学体系。

2.B(于文无据,“对哲学研究产生了厌倦,转而研究美学”在文中没有依据。

3.C(曲解文意,“使美学更加具体和实在的特征”的原因是“将人的生命活动与存在价值纳入美学研究的对象”。

4.D(根据“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等词语特点以及“岂”“以为”等标志性词语即可断出。

5.B(评判的依据不只是“道德品质”,还有“生平事迹”等。

6.A(张冠李戴,A选项错在“山涛向武帝推荐他担任秘书丞”,应该是“秘书郎”。

7.(10分)

(1)(5分)像你所说的那样,(他的才能)完全能够担任秘书丞,怎么仅仅授予秘书郎呢。

(“如”“堪”“但”各1分,句意2分)

(2)(5分)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迁为散骑常侍。

(“诛”“阿比”“迁”各1分,句意2分)

8.(5分)上片以兰芽、小溪、暮雨、子规等意象,(1分)描绘出一幅优雅清新(澄澈明净、充满生机、优美宁静)的山林春景图。

(1分)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2分)表达了词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愉悦心情。

(1分)(意思对即可)

9.(6分)艺术手法:

①使用反问,谁说人生没有再次年轻的时候,加强语气。

②使用借喻(或类比),以“流水”喻指时间(或把流水与时间进行类比),流水“尚能西”,人也有再年轻的时候,形象生动,给人启迪。

③使用借代,以“白发”代指年老,形象简练。

④用典,以“休将白发唱黄鸡”发出感叹,劝说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委婉表意。

(每点2分,任答两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人生哲理:

①表现了词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②表达了词人虽身处逆境也要乐观奋发、自强不息的人生观。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0.(6分)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每空1分,错、漏、增字均不给分)

11.(5分)

(1)答A给2分,答D给3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

(B.“始终性情温和”与原文“向来温和的先生厉声反对”不合,E.错在“热爱国家、奉献国家的崇高情怀”,应该是“叶落归根,家乡情结,挚爱诗歌”。

C.“此后与诗词相恋,结伴而行”表述不准确,应该是“从小就喜欢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