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90449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2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针灸穴位图.docx

中医针灸穴位图

    

    针灸穴位图一

    针灸穴位图二

针灸穴位图三

人体经络图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

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

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

《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

《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

《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

《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

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手腕后方的支脉:

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经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寒冷、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桡侧。

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如图)

                          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

经上臂外铡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锁骨上窝),⑥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上行的一支:

⑦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

    面部支脉:

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盆部直行的支脉:

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

沿着腹里向下与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线,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

    胫部支脉:

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跗部支脉:

从跗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血丑,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

三、经穴分布

    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布在头面部、颈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侧面。

起于承泣,止于厉兑,左右各45穴(如图)。

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起子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支脉:

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

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如图)。

    

手少阴心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通过横膈,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的脉:

挟着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脉:

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

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腋下,上肢掌侧面的尺侧缘和小指的桡侧端。

起于极泉,止于少冲,左右各9穴(如图)。

手太阳小肠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

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

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颧骨部。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经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指、掌尺侧、上肢背侧面的尺侧缘,肩胛及面部。

起于少泽,止于听宫,左右各19穴(如图)。

    

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

    巅顶部支脉:

从头顶到颞颏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

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的支脉:

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后项的支脉:

通过肩胛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

从此向下,通过排肠肌,出于外跟的后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血丑,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眼眶,头,项,背腰部的脊柱两侧,下肢后外侧及小趾末端。

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穴(如图)。

足少阴肾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腘窝的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长强,属督脉),属于肾脏(腧穴通路:

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联络膀胱;

肾脏部直行的脉:

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

肺部支脉:

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

厥阴心包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

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病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心,内踝后,跟腱前缘,下肢内侧后缘,腹部,胸部。

起于涌泉,止于俞府,左右各27穴。

(如图)

    

手厥阴心包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脉:

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三寸处(天池)上行到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

掌中支脉:

从劳宫分出,沿着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

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乳旁,上胶掌侧面中间及中指末端。

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左右各9穴。

(如图)

手少阳三焦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人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

从胸直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向上,出于耳部上行额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

  耳部支脉:

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目外眦(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穴分布在无名指外侧,手背,上肢外侧面中间,肩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

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左右各23穴。

 

    

足少阳胆经

一、经脉循行

  起子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下行至耳后(风池),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脉:

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

外眦部的支脉:

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

  缺盆部直行的脉:

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部支脉:

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目外眦,颞部,耳后,肩部,胁肋,下肢外侧,膝外侧,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

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左右各44穴。

  

足厥阴肝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内侧,沿着股部内侧,进入阴毛中,绕过阴部,上达小腹,挟着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目系”的支脉:

下行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

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背,内踝前,胫骨内侧面,大腿内侧,前阴,胁肋等。

起于大敦,止于期门,左右各14穴。

  

肺经太渊,位于掌后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心包经大陵,位于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骨肌腱之间

心经神门,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小肠经腕骨,位于手背尺侧,豌豆骨前赤白肉际

三焦经阳池,位于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大肠经阳溪,位于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脾经太白,位于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

肝经太冲,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底之间凹陷中

肾经太溪,位于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膀胱经束骨,位于第五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

胆经丘墟,位于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胃经冲阳,位于足背高外,第二、三趾间的缝纹内庭

上五寸(相当于受检者五个拇指的宽度)

督脉大椎,俯卧,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任脉中脘,仰卧,前正中线,脐上四寸

带脉侧卧,第十一肋骨游离端直下,平脐处取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