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91829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教学理论著述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专著是()。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过程》

D.《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2.如果让六个月的婴儿学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

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

这说明()。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D.遗传素质决定了人发展的最终结果

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素质教育理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4.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持原有的专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职业学校。

这种学制属于()。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中间型学制

D.分支型学制

5.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

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一特性?

()

A.生产性

B.永恒性

C.相对独立性

D.工具性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

B.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

D.初中一年级至高中

7.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就课程类型而言,它们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8.王老师在化学课上讲到元素周期表中的“铺”元素时,向同学们介绍了“铺”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育。

这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9.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和书面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及时测评与反馈。

这种教学评价被称为()。

A.诊断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0.班主任李老师接手一个新班后,针对该班纪律散漫、学风懈怠的情况,首先运用板报、墙壁等媒介做好舆论宣传,建立良好的班风,同时以真诚的爱感化学生,促使学生积极进取。

一个学期下来,该班班风、学风焕然一新。

李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

A.个人修养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践锻炼法

D.情感陶冶法

11.初二

(1)班小王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漫画,并写上“班长是班主任的小跟班”。

班主任冯老师看了,发现漫画真画出了自己的特征,认为他有绘画天赋。

于是请他担任班上的板报和班刊绘画编辑,并安排班长协助他。

在班长的帮助下,小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克服了散漫的毛病,后来还圆了他考取美术专业的大学梦。

冯老师遵循的主要德育原则是()。

A.流导原则

B.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C.长善救失原则

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12.小明看书时可以“一目十行”,而小华则“一目一行”。

这反映了他们在哪种注意品质上存在差异?

()。

A.注意广度

B.注意分配

C.注意稳定

D.注意转移

13.小红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是从多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一题多解。

小红的思维方式属于()。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

D.具体思维

14.中学生随着身心的迅速发展,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渴望自己的行为像成人,不愿意被当作孩子看待。

这说明中学生心理发展具有()。

A.平衡性

B.独立性

C.闭锁性

D.动荡性

15.小亮在解决物理习题时,能够把各种解法逐一列出并加以尝试,最终找到一个最佳解法。

小亮的这种解题方法属于()。

A.启发式

B.推理式

C.算法式

D.归纳式

16.中学生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张的道德判断处于()阶段。

A.惩罚服从取向

B.相对功利取向

C.寻求认可取向

D.社会契约取向

17.小黄在学习时关注的是知识的内容和价值,而不是为了获得分数和奖励。

根据成就目标理论,小黄的目标导向属于()。

A.成绩趋近

B.成绩回避

C.掌握趋近

D.掌握回避

18.中学生小孙近期心里很矛盾,觉得未来的自己应该是一名科学家,但又觉得能力有限,目标遥不可及。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当前他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A.获得勤奋感

B.克服内疚感

C.避免孤独感

D.建立同一性

19.孟老师近期工作比较消极,漠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态度麻木,缺乏应有的尊重。

依据职业倦怠的特征,孟老师的这些表现属于()。

A.情感枯竭

B.去人性化

C.成就感低

D.知识枯竭

20.中学生晓华和几个同学为了参加全省航模大赛,组成了航模小组。

他们为了在大赛中表现出色,达成了共识:

牺牲各自的一些课余休息时间,放弃各自的一些爱好,以规范自己的参赛行为。

这种情况下,小组成员遵循的纪律属于()的纪律。

A.教师促成

B.群体促成

C.任务促成

D.自我促成

21.晓玲性格内向,平时不敢同老师讲话,遇到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求教。

偶有一次,她向杨老师求教,杨老师耐心解答了问题,并对她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

经过多次这样的教学交往,晓玲学会了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

杨老师改变晓玲行为的方法属于()。

A.强化法

B.自控法

C.脱敏法

D.放松法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2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24.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

 

25.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7.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28.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29.简述动作技能培养的途径。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张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解植物吸水的知识时,首先要求同学动手做个实验:

将两块萝卜分别漫泡在两个装有浓盐水和清水的烧杯里。

漫泡后取出并观察萝卜的变化。

结果发现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变蔫了,而泡过清水的萝卜变水灵了。

张老师用下方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

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失去水分,泡过清水的萝卜吸收水分

张老师接着进一步提问:

谁能概括出萝卜什么状态下失水?

什么状态下吸水?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张老师总结说明植物吸水的原理:

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

度时,细胞就失水;反之,细胞则吸水。

接着,张老师布置小组讨论:

为什么盐碱地一般种不好庄稼?

如果你种的植物出现“烧根”现象,你需要追肥还是浇水,为什么。

最后张老师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问题:

(1)张老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4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4分)

(2)张老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

(4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6分)

 

31.材料:

中学生晓雯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老师与同学都很喜欢她。

但她需要进行选择与决策

时,总是拿不定主意,处于矛盾中。

例如,有同学建议晓雯竞选班长,她也有此想法,但又担心班级事务繁多影响自己的学习;学校举行数学竞赛,她渴望参加,却又担心无法完成老师交给她的创建班级环境规划的任务。

日常生活中,晓雯也常常为参加集体活动还是温习功课拿不定主意;在专业选择问题上,她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

问题:

(1)请运用动机冲突相关知识分析晓雯的问题。

(10分)

(2)假如你是晓雯的班主任教师,你将如何帮助她?

(8分)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

他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力。

他还认为,学科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提出了“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

他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

《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代表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大教学论》是夸美组斯的代表作,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的代表作。

2.【答案】A。

解析:

生理成熟是指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的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题干所述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3.【答案】B。

解析: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①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②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③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也是根本途径)。

4.【答案】A。

解析:

双轨学制的特点是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

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

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自下面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旱期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与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

两轨互不相通,互不衔接,最初甚至不相对应。

以英国、法国、联邦德国为代表。

单轨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分支型学制又称中间型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形式,这是一种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

分支型学制在基础教育阶段是共同的,儿童在接受了共同的基础教育后再行分流,

一部分继续接受普通教育,一部分接受职业教育后就业。

考点点拨:

本题考查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主要包括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型学制(中间型学制),考生需要分清这三者的特征及代表国家。

5.【答案】C。

解析: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①教育有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因此,题干中把教育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6.【答案】B。

解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做出了如下阐述: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故是从小学中高年级(三年级以上)开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考点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的变化。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2017年教育部须

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

综合实践活动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段设置的新交化。

7.【答案】D。

解析:

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即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

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观念性隐性

课程、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和心理性隐性课程。

校风、学风、教风等属于观念性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又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是现的课程。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代的逻排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8.【答案】B。

解析: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题干中,王老师既传授给学生化学知识,又通过居里夫人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现了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性原则又叫可接受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方法、分量、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考点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常考知识点,对该知识点的考查往往结合实际的教育情境。

考生需要深入理解其定义,抓住不同教学原则的特点,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抓住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这一特点,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抓住教学和德育相结合这一特点,启发性原则要抓住调动学生主动性这一特点。

9.【答案】D。

解析: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与反馈。

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课堂作业与评议以及书面测验等。

题干中,陈老师使用的教学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前,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

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如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的较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及其成绩的全面评定。

相对性评价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10.【答案】D。

解析:

情感陶冶法又称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重

陶,使其在耳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题干中,李老师运用班风和奥论,以及自身真诚的爱影响和感化学生,体现的是情感陶冶法。

个人修养法也称自我修养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主动地为自己提出目标,采取措施,实现

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实践锻炼法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11.【答案】C。

解析:

长善救失原则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题于中的冯老师发现小王同学有绘画才能,就充分发挥其特长,克服其散漫的毛病,帮助他取得成功,遵循了长善救失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2.【答案】A。

解析:

注意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一目十行”和“一目一行”表现的是不同个体的意识把握对象数量的不同,体现了小明和小华在注意广度上的差异。

注意分配是指在间一时间内把注意力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

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的现象。

考点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品质。

与注意的品质相关的几个名词是常考点,可以结合实例进行记忆和区分。

①注意的分配:

学生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

(表述一般包含“一边……一边……”的含义)②注意的稳定性:

两耳不闻富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③注意的特移:

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停止记笔记,开始听课。

④注意的起伙:

一般在百来竟赛的预备信号之后,仅相隔2-3秒就发出起跑信号,是为避免选动员成绩受注意起伏的影响。

⑤注意的分散(即平常所说的分心):

老师正在讲课,学生被窗外飞来的蝴蝶所吸引,不再听课。

13.【答案】B。

解析: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将思维分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对问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重新组织,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形式,即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小红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是从多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一题多解,这属于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者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的思维。

如学生从各种解题方法中筛选出一种最佳解法。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供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具体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考点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思维的类型,其中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常考点,区分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最简单办法是看题目要求是求一个最优解还是一题多解:

聚合思维是求最优解,发散思维是求多个解。

14.【答案】B。

解析: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独立性表现为,随着中学生生理的急剧发展和变化,中学生开始出现一定的“成人感”,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以及社会交往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成人模式。

他们渴望他人可以把自己当作成人来尊重和理解,由此增强了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独立性。

他们渴望亲身体验这个世界,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是非曲直。

他们不再愿意接受父母和老师的过多照顾和干预,也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开始有强烈表达自已愿望的冲动。

题干中,中学生尝试摆脱父母的保护,渴望像成年人,体现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独立性。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闭锁性是指中学生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他们开始不轻易地表露内心世界。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动荡性是指由于受到经验、见识等条件的限制,中学生的整个心理面貌表现出很不稳定、动荡不安的特点。

如情绪容易出现起伏,思想比较敏感,容易走极端。

15.【答案】C。

解析:

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有算法式和启发式。

算法式是指在问题空间中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逐个尝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算法式可以保证问题的解决,但需要大量的尝试。

小亮的这种解题方法属于算法式策略。

启发式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和目标的指示,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16.【答案】D。

解析: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把道德判断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从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其中,处于后习俗水平中的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的个体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

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他们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题干中,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与任务,强调了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小张的道德判断处于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处于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好坏及严重程度,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处于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的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团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环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处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的儿童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17.【答案】C。

解析:

德书克最早将成就目标划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两类。

平特里奇将掌握目标划分为掌握趋近及掌握回避两种目标。

掌握趋近指关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评判成功的标准是自身的进步以及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题于中,小黄关注的是知识的掌握,属于掌握趋近。

掌握回避指关注如何避免不能完成任务的情况,判断成功的标准是在任务中不出错。

埃利奥特等人将成绩目标进一步划分为成绩趋近和成绩回避两种目标。

成绩趋近指力求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好名次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太关注对知识的深人理解,只要超过团体中的其他人就感到满意。

成绩回避指力图避免因在考试中分数低或排名靠后而让自己显得愚笨,只要在团体中不是最差的就感到满意。

18.【答案】D。

解析: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提出了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八个阶段。

中学生处于青年期,他们面临的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中学生经常考虑“我是谁”“我将来做什么”等问题,他们主要的人格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

19.【答案】B。

解析: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玛勒斯等人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三个方面。

其中,去人性化是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

去人性化的教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和情感对待学生。

题干中的孟老师工作消极、对学生漠视、态度麻木,属于去人性化。

情绪耗竭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两个方面。

生理耗竭是职业耗竭的临床指标,表现为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疲乏虚弱、睡眠障碍(失眠/嗜睡)、头痛、食欲异常(厌食/贪食)等;心理耗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也是最明显的症状表现,特指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容易迁怒他人,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个人成就感低是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消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