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单元复习0.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92760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5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单元复习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13单元复习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13单元复习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13单元复习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13单元复习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13单元复习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13单元复习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13单元复习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13单元复习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13单元复习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13单元复习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13单元复习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13单元复习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13单元复习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13单元复习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13单元复习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13单元复习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13单元复习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13单元复习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13单元复习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单元复习0.docx

《13单元复习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单元复习0.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3单元复习0.docx

13单元复习0

(高三历史必修三一轮复习)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设计人:

刘伟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梳理】

一、孔子

(一)思想主张:

1、核心主张:

(1)“”:

“”;方法——;作用:

(2)“”:

“”;方法——;评价。

2、政治主张:

提倡“”,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在强调以“礼”治国的同时,不反对逐步改良政治。

3.哲学思想(天命观):

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把解决和探讨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4、教育思想:

(1)教育指导原则:

“”;

(2)教学方法:

“”;

(3)学习态度;(4)学习方法。

(二)影响:

地位、在当时、对后世、对世界

【拓展巩固】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他们在《巴黎宣言》中写道:

“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阅读下列有关孔子的材料: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摘自《论语·为政》

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

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

……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

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

……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

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

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

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摘自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4分)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

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4分)

 

二、老子——《道德经》

(一)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

(1)世界本原——“”

(2)辩证法思想:

任何事物都有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可以。

2.政治思想:

倡导政治上“”,以“无事取天下”。

(二)影响:

地位、影响

【巩固训练】

1、(08四川,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

“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

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2、(2007广东卷单科)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

3、(2007全国文综二)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书省决策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4、(2005年江苏,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5.(2002年新课程文综,1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6.《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

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

说明孔子()

A.孔子也不明确答案B.偏爱某些学生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7、下列论述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②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③为无为,则无不治④弱之胜强,柔之胜刚⑤天法道,道法自然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8、(11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这突出反映了当前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也。

夫仁者,已欲立而方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引自《论语》

孔子说:

“如果是面对着仁善,那么就是对教师也不要作谦让。

”“善人治国一百年,可以消除残暴和杀戮了。

”“只要一心追求仁善,就不会有邪恶。

——引自《何新论坛》

材料二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无知即罪恶。

德性即知识。

(1)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比他稍晚些的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被马克思称为“哲学之父”。

材料一、二表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

(4分)

 

材料三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交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孔教的马丁·路德。

戊戌年春出版《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初版)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

——袁伟时《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

(2)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应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康有为“成为创立孔教的马丁•路德”?

(3分)

 

材料四“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敲门砖’的差使的。

自20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

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

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鲁迅全集》(3)你如何理解孔子死后,“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2分)

 

(4)自20世纪开始以来,为什么“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

(2分)

 

材料五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

”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

——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3分)

 

第1课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C

A

A

B

B

D

B

8.(14分)

(1)孔子强调人的德、仁、善;苏格拉强调人的理智、智慧、知识。

(4分)

(2)理解:

维新运动作为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康有为希望通过创立新孔教,把儒家思想有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改造为资产阶级变法的思想基础(改造儒家思想为资产阶级变法服务)。

(3分)

(3)孔子死后,经过秦始皇打击的汉武帝“独尊”,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正统思想。

(2分)

(4)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

(2分)

(5)积极影响:

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有利于当前和谐世界的构建。

(3分)

【拓展巩固】答案要点:

(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

(4分)

(2)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

(6分)

(3)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4分)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梳理】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

2、物质基础:

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

3、阶级条件:

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5、文化条件:

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

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4个思想要点:

仁政学说——思想核心;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

评价: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

4个思想要点:

“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

评价:

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点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上天、节用、节葬。

2、评价:

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取征引;战国之后趋于没落。

四.庄子和道家

1、3个思想要点:

哲学观点:

齐物(任何事物本质相同);

人生态度:

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

天人关系:

不相胜(人必然顺从自然)。

2、评价:

不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在文学和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

他的寓言和散文蕴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风格,对后世文风有深远影响。

五.韩非和法家

1、5个思想要点:

法、术、势相结合;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今必胜古;

主张变法革新;

以法为本,主张法治。

2、影响:

韩非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吴起:

文德与武备兼重的战略思想

2、孙膑:

强调把握战争规律,取得桂陵之战胜利;

重视人的作用;

创造利己形势;

著有《孙膑兵法》,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七、“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的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因而,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断作用。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设计人:

袁满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梳理】

到汉代,儒家思想已经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春秋:

;战国:

;秦国:

;汉武帝时: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1.兴起的原因

①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的教训;

③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政策的需要。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

(1)盛行的时间从到即位约70年的时间;

(2)是政治上的,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特点):

①含义:

黄老之说指学说中的两派,即和的学说,包括(养生)和两个方面;

②来源:

基础是早期的理论;同时又兼采家、家、家等各家学说,可以说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

③主要思想:

强调“”,既尊重,反对,又主张发挥人的,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的哲学观。

4.评价:

(1)积极:

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局限:

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形势发展的需要。

5、地位衰落:

黄老之学由盛转衰,到汉武帝时被所取代

▲为什么到汉武帝时,黄老治学的统治地位会被新儒学取代?

主观上:

客观上: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1.背景:

(黄老之衰落的原因)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1)来源:

先秦儒学并不是新儒学的唯一来源,新儒学是汉朝董仲舒以《》(宣扬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家、黄老之学、思想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

(2)主要内容:

①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学说是新儒学的基础:

a、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君而伸天”——这是一种“君权神授”思想。

b、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

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实行——即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③三纲五常学说——处世的道德标准

▲如何评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1)消极方面:

“天人感应”的学说,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

(2)积极方面:

君权神授思想赋予了君主崇高的权威,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同时这一思想也有限制君权过度膨胀的目的。

3.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大事:

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从思想史上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儒家学说在春秋时不被统治者所重视,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却确立了主流地位,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拓展巩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适卫(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仆(冉有驾车陪伴)子曰:

“庶矣哉(人口众多啊)!

”冉有曰:

“既庶矣,又能何加焉(又怎么办呢)?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论语·子路》

(1)概括材料一中孔子提出的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

材料二荀子认为人性与礼义是相违背的。

人之所以有有礼义等道德观念,是“君主”和“圣人”“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的结果。

——《中国古代史》

(2)据材料二,概括荀子的治国主张。

材料三董仲舒在汉武帝下诏策问各地“贤良”时,在第一次提出的对策中说: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坏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弄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帝王)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用义来感染人民),节民以礼。

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全汉文》卷二三《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

(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

根本目的是什么?

(4)上述三则材料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5)三则材料的观点,对我们今天治国有何历史启示?

参考答案

(1)原则:

使民富裕,重视教育感化(4分)

(2)主张: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4分)

(3)建议:

兴办学校,用礼义教育人民。

(2分)目的:

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促成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2分)

(4)共同主张:

重视国民的道德教育(2分)

(5)历史启示: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并行;贯彻“以德治国”的战略方针。

3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巩固训练】(选择:

4X9=36分)

1、(2007宁夏文综)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2、(2004年全国文综Ⅰ,1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3、(2004、上海、4)汉武帝问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引自《汉书。

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4、(08济宁高二历史试题)我国古代的一位儒学大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妻妾受命于夫。

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这位儒学大师是

5、(2008淄博二模)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6、(08烟台高三历史)“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7、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君权神授”

8、(08广州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

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三教合归儒

9、(2007山东平邑二中10月)董仲舒说: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D.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

10、(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概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前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

材料二当孝惠、高后时,百姓百姓新免毒若,人欲长幼养老,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法用稀。

——《前汉书》卷二三《刑法志》

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无力有功之臣。

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

及至孝景帝,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者,未有进者。

——《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

材料三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前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

材料四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1)材料二中,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是什么关系?

(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关系如何?

(2分)

 

(3)材料四宣扬的观点是什么?

其实质是什么?

材料四与材料三的关系如何?

(8分)

 

第3课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C

B

D

B

D

C

A

C

D

10.

(1)休养生息政策(1分)。

黄老之学(1分)。

由于材料一中汉初经济的困难,迫使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及黄老之学,以减轻对人民的剥削,恢复经济(2分)。

(2)由于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及黄老之学,使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分)

(3)天人感应或君权神授(2分)。

实质是强调维护君主专制(2分)。

由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加上政治统一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发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4分)。

第4课宋明理学

设计人:

耿海龙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简述宋明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列举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思想主张;理解并认识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要求全部学生掌握)

2、通过比较分析,认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80%以上学生掌握)

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如鹅湖之会等训练学生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4、通过材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

5、通过学习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

【主要概念】

程朱理学、三教合一、理、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

【教学方法】

1、通过教师讲述如举例等方法,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当堂完成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2、结合学案及课上设计相关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当堂完成相关问题;

【教学导入】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

自幼饱读儒家经书。

后一度信奉道教,对阴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

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

问题设计一:

以上材料或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受到了冲击。

问题设计二:

这一时期儒学发展受到冲击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结合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可归结一下两点:

一是儒学在政治上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二是儒学在宋之前在思想体系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儒学关注社会人生,但在其思想体系中没有关于世界本原和方法论的探讨,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在相互辩难中儒学常常陷入困境,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宋代要解决儒学发展危机必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继承儒学此前的优点关注现实社会和人生问题,并与社会政治发展相适应,巩固儒学在政治上的正统地位;

第二,融合借鉴佛教和道教思想,重建儒学关于世界本原和方法论体系,以应对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知识梳理】

在做了以上的铺垫之后,自然而然形成宋明理学形成的社会背景,并对于学生理解宋明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奠定基础。

一、宋明理学形成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发展,儒学出现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

【知识迁移1】唐李白曾经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其名取自《维摩柯经》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