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93506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最大的金字塔

  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古代埃及奴隶制时代法老(即国王)的陵墓,到目前为止尚存70余座,是“世界七大奇迹”中唯一仅存的实体。

最大的一座就是耸立在开罗附近尼罗河两岸吉萨的“胡夫”大金字塔。

塔高137.18米(原高146.6米),底部四边每边长230.38米(原为230.77米)体积252.1万立方米,整个占地面积达5.69万平方米,估计是由230万块、每块平均重2.5吨的石灰岩堆砌而成的。

最大的一块重约160吨。

有人估计,如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1/3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

  奇怪的是,这些石头之间之间并没有诸如水泥之类的粘着物,仅仅是拼合在一起,而它的表面接缝处紧密得连一张薄纸也塞不进去,把几十万块石块堆成像40层大楼那么高的角锥体,如果在动工前没有精密的测量,事先不对角度、线条、压力、沉降等方面进行精密的计算,大金字塔是很难建成的。

而且,那时不可能有什么先进的测量技术和精密的量具。

于是,产生了一些大胆的猜想:

大金字塔是由“天外来客”建筑的,这些“宇宙人”不但有激光测距仪,而且有电子计算机和起重机械;大金字塔并非胡夫之墓,而是天外来客留在地球上的“里程碑”……等等。

  但关于这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之墓,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可惜的是金字塔墓室中胡夫的木乃伊已不知去向,只存下一只没有盖的石棺。

根据这点可以确证,金字塔为古埃及所建,而问题是如何建成的呢?

1978年春,日本早稻田大学古代埃及调查室的一支考古实验队伍来到了吉萨胡夫大金字塔前,他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探索采用古代的方法,成功地建起了一座模拟金字塔。

考古实验的主要内容有测绘、采石、运输、堆砌等过程。

通过这次考古实验,初步揭示了谜一样的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问题。

可以这样说,日本早稻田大学考古实验队所采用的一些方法,在当时已具有高度文明的古埃及人也一定会想到的。

  1、概括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胡夫”大金字塔的。

   ①                           

   ②                           

   ③                           

   ④                           

   ⑤                           

  2、介绍“胡夫规模宏伟,除了运用确凿的数据,在文中再摘录一句形象性的语言:

  3、理解词义在说明事物中的作用。

   ①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

“象征”的含义是(  )

    A、古埃及人的建筑水平  B、古埃及人的智慧

    C、古埃及人的物质基础  D、古埃及已高度文明

   ②“初步”揭示了谜一样的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问题。

“初步”的含义是

  4、说说下列句子中增词、换词、删词对句意表达的影响。

   ①到目前为止尚存70余座,是“世界七大奇迹”唯一仅存的实体。

    删去“余”一词,句意与原句意思有什么不同?

答:

                        

   ②底座四边每边长230.38米(原为230.77米),体积252.1万立方米,整个占地面积达5.69万平方米,估计是由230万块、每块平均重2.5吨的石灰岩堆砌。

    删去“每”、“整个”、“平均”后的句子与原句说明上有什么不同?

  答:

                          

  5、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所做的依据有二:

   ①                           

   ②                           

  6、概括指出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

  答:

                            

 

离奇的北极光

  1957年3月2日夜晚,在黑龙江省呼玛县的上空出现了离奇的光变。

那天晚上7点多钟,天色刚黑,在呼玛气象站的北面,西北方的天空出现了几个稀有的彩色光点,接着光点放射出不断变化的橙黄色的强烈光线,把整个北方天空照得血红。

不久,光带渐渐模糊而成为幕状,就好像天空中挂着一幅艳丽夺目的彩色帷幕。

尔后,彩色逐渐变弱,到8点30分消失。

但到了10点03分,北方的上空又出现了几个光点,放射出几十支光柱和色带,忽隐忽现。

渐渐又变成了一幅美丽的闪耀着的彩色光幕,从光幕里偶尔射出几支橙黄色的强烈光柱。

接着,光幕变弱,光柱消失,美丽的景象随着云层的增厚而消逝了。

  奇怪的是同一天晚上7点07分,新疆北部阿勒泰北山背后的天空也出现了鲜艳的红光,好像那里的山林起火一般。

过了一会,在红色的天空里,射出了很多片状、垂直于地面的白而略带黄色的光带,以后越来越淡,直到成为银白色。

这些光带,由北山背后呈辐射状,逐渐向天顶推进,整个情况是由北向西慢慢移动。

各光带之间呈淡红色,并不断地忽明忽暗。

光带的长度也不断变化,随着光带的伸长,原来红色的光幕也逐渐变淡,最后成了淡红色。

7点40分左右,光带伸展到天顶附近。

这时候,光色最为鲜明,好像是一束白绸带,飘扬在淡红色的天空中。

以后光带逐渐变暗,到10点钟就完全消失不见了。

  1958年2月11日晚,在中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美国等许多地方,同时出现了一次奇异的光耀。

  1、在文中摘录说明“北极光”出现的时间、地点及方位。

   时间:

                         

   地点及方位:

                      

  2、“7点多钟”和“7点07分”这两个时间是否可以说:

A、“同时出现”,B、“几乎同时出现”?

说明比较恰当的一种是(  ),因为

  答:

                            

  3、按说明顺序把文中说明时间性的词语圈出来,并说说这些表时间性的词语的作用。

  答:

                            

  4、用想象和联想的思考方法,解释本文出现的“光点”、“光线”、“光柱”和“光幕”的各自形状,并在文中找出一词概括这些光的形状。

   “光点”:

      “光线”:

     

   “光带”:

       “光柱”:

      

   “光幕”:

      概括:

      

  5、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没有出现“光带”一词,而在第三句开头说“不久,光带渐渐模糊而成为幕状,……”显然说明不严密,请在第二句的“强烈光线”后补上一句:

      

  6、在横线上写出文中的两句比喻句,并说说比喻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①                           

   ②                           

  7、本文的说明有何特点,请简述。

  答:

                            

豪猪克星

 见过豪猪的人,一定会对它浑身尖刺的外表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加拿大豪猪,十多千克重的身体上,长满了无数硬毛和带刺针毛,全部加起来共有3万多根。

 狮子能征服亚洲豪猪。

但不敢惹加拿大豪猪。

因为加拿大豪猪有一种秘密武器,就是在它的针毛上,还长着带钩倒刺,不管对方是何种野兽,只要被针毛刺中,带钩倒刺便会留在它体内。

这些倒刺很小,野兽无法自己拔出。

更可怕的是,倒刺还会以每天十多毫米的速度向体内运动,甚至进入心、肺、肝脏等要害部位,使野兽疼痛而死。

  这种有带倒刺的加拿大豪猪,确实使许多山林猛兽感到头痛害怕,但它遇上渔貂可就大告不妙了。

渔貂对会加拿大豪猪,正是一物降一物,它成了这种豪猪的天敌和致使克星。

  渔貂体长半米多,体重还不到十千克,外形很像紫貂。

这种动物奔跑迅速,行动敏捷,而且力气也很大。

当它发现加拿大豪猪后,马上翘起尾巴,绕着猎物四周打转。

加拿大豪猪见到天敌近身,采取的第一个防御步骤是把全身针毛竖起,背转身来,将脑袋夹在两腿之间,利用后半身针毛密集的部位对准进攻者。

这时,只要进攻者稍微碰它一下,它便飞速转身,利用背部针刺迎敌。

但不幸的是,渔貂的身手实在太灵活,根本不给加拿大豪猪有反击机会:

它那左窜右跳、飘忽不定的身影,会使对方眼花缭乱。

这时,渔貂便乘其不备,突然咬住加拿大豪猪的头部,将猎物置于死地。

  1、本文主要介绍加拿大豪猪还是介绍渔貂?

为什么?

  答:

                            

  2、说明事物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本文分别介绍加拿大豪猪和渔貂,在说明过程中抓住了它们什么特点?

   加拿大豪猪:

                      

   渔貂:

                         

  3、本文介绍加拿大豪猪的厉害,是为了说明          。

  4、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有     ,     ,请举例说明。

  答:

                            

  5、“当它发现加拿大豪猪后,马上翘起尾巴,绕着猎物四周打转。

”说说加点的字在说明中的作用。

  答:

                            

  6、“这时,只要进攻者稍微碰它一下,它便飞速转身,利用背部针刺迎敌。

”“飞速转身”一词是为了衬托出下文渔貂的      。

  7、找出本文最后划线部分以强调语气说明渔貂敏捷灵活的词语。

  答:

                            

  8、摘录一句极有衬托性的说明语言。

  答:

                            

  

中国文化的真正象征--都江堰

  前不久,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次学术会上,不少美国专家对中国都江堰水利工程予以高度评价。

他们认为,都江堰的意义已超过中国的长城,是中国文化的真正象征,是人类的宝贵遗产。

彪炳千秋的都江堰

   都江堰修筑在四川西部岷江流域。

沿四川西部是个多雨地区,人称“西蜀漏天”,丰沛的水量在岷江顺势而下,使地处低洼盆地上的土地肥沃的成都平原水涝连年,灾难不绝。

然而,川西人民在和水灾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并造就了绝妙的水利工程。

  距今2500年前的战国时代,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前人治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亲自察访水脉,带领川西百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排灌结合,兴建了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航运等功能的都江堰。

这一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无坝引水工程□□了汹涌的岷江水。

从此,岷江下游枯水不缺,洪水不淹,泥沙少淤,水旱从人,这一堪称巧夺天工的天然佳构至今仍然造福人类。

  今天,我们站在通往二王庙的索道上,可以看到桀骜不驯、奔突飞泻的岷江水在流入伏龙潭时,已成了□□□□的涓涓细流,令人叹为观止。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工程修筑过程中自始至终遵循着顺势、借势、造势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的思路;这些治水的方略至今还镌刻或书写在山岩和庙宇中,诸如:

“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等。

在工程建设中则就地取材,大都采用当地所产的竹木和河床边滩中的卵石、细沙。

那些装满了卵石的竹编的“杩槎”“竹笼”替代了当时还没有的钢筋水泥,用来分水、护岸、泄洪,直至今日。

举世瞩目的都江堰

  都江堰工程不仅仅是水利工程的杰出典范,还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人类文明的瑰宝。

  纵观人类文明史可以看出,人是沿着水的轨迹走的,从大河流域走向地中海,然后走向大洋。

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都起源于大河流域;所有文明古国的生存发展都与水利工程有关。

  然而,有伊甸园之称的古巴比伦所在的,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河流域造就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早已成了荒漠,昔日的水利工程并没有保存下来。

能够完好保存且至今仍然汨汨浇灌着千里沃野的只有中国的都江堰。

就这而言,一些国外专家认为,都江堰是硕果仅存的世界文化遗产,它的价值和意义甚至超过了长城。

  埃及以金字塔为自豪。

埃及谚语说:

“人们害怕时间,而时间则害怕金字塔。

”以此来炫耀金字塔的历史悠久。

如果我们借用这一埃及谚语,“水利工程害怕时间,时间则害怕都江堰”也是十分贴切的。

因为作为一项水利工程,一般来说,能经历上百年的时间考验确是难得极了。

我国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人们正努力使它也能成为千年大计,尽管那是非常困难的。

都江堰已是2500岁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了,然而它至今仍然显示它的壮观和青春活力,浇灌着1000万亩以上的肥野沃土。

  都江堰至今青春永葆,这正是我们祖先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发展华夏文明的硕果。

  1、在下列的句子空格里选择适当的词语填空。

   

(1)这一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无坝引水工程      (征服、降服、战胜)了汹涌的岷江水。

   

(2)今天,我们站在通往二王庙的索道上,可以看到桀骜不驯、奔突飞泻的岷江水在流入伏龙潭时,已成了      (风平浪静、柔情万缕、风情万种)的涓涓细流,令人叹为观止。

  2、为什么人们把沿四川西部地区称为“西蜀漏天”?

  答:

                            

  3、都江堰何以“彪炳千秋”?

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尽量用文中的话回答)

  答:

                            

  4、文中画线句起什么作用?

  答:

                            

  5、文中列举“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早已成了荒漠”这个事实是为了什么?

  答:

                            

  6、为什么说“水利工程害怕时间,时间则害怕都江堰”这句话也是十分贴切的?

  答:

                            

  7、标题“中国文化的真正象征--都江堰”命得恰当吗?

为什么?

  答:

                            

  8、除了都江堰,中国还有21处世界遗产,请你列举12处。

(如能全部列出更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什么是田园城市

  ①在许多现代大都市,高楼越来越多,人口越来越密集,交通越来越拥挤,并由此带来了严重的能源和环保问题。

其实,这种典型的“城市病”,早在19世纪的英国伦敦就初见端倪了。

当时,伦敦城终日大雾弥漫,泰晤士河黑臭无比,整个大都市就像免疫系统出了大问题。

100多年前,一个名叫霍华德的英国人,认识到了大城市盲目膨胀的悲剧性后果,并提出了“田园城市”这一崭新的概念。

  ②“田园城市”又称为“花园城”,由1个中心城和6个卫星城共同组成。

中心城与卫星城相连。

卫星城人口约为3.2万。

中心城有6条放射性干道向四周辐射,与卫星城相连。

每座城市内部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中央是一个占地约20公顷的公园,外围分布着市政厅、音乐厅、剧场、图书馆、会场等公共建筑,再外围则为商业设施。

从商业街朝外是一条宽12.8米的林荫道,其间有学校、教堂、花园住宅等。

花园和绿地将城市按不同功能分开,使城市如同一个大花园,城市中心及周边地区都在绿色的环抱之中。

  ③然而,一个世纪以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想,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城市的规划中实现过,因为它完美得有些脱离实际。

不过,这一设想的合理成分,还是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建筑专家提出一种被称为“紧凑城市”的设想,就很有些“田园城市”的影子。

  ④在专家们的眼里,未来的“紧凑城市”是由很多个中心构成的。

每一个中心“田园城市”的卫星城,住宅、工作场所、商业区、娱乐区及花园绿地等结合在一起,这样,在每个中心内,居民只要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就可以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了,从而大大减少了汽车废气的污染。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投入,未来城市的交通模式可能会发生较大的改观。

联合国人居中心的布赖恩·威廉斯介绍说,在不少国家,能大量载客的有轨电车正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还出现了一种铁路、公路两用车,这种车既能在铁轨上行驶,又能开上公路,兼具火车和汽车的优点,使各个城市、各个居住中心之间的交通确实变得很“紧凑”了。

  ⑤这种“紧凑城市”的布局将最大程度地利用城市空间,并可以将对汽车的依赖减小到最低程度,从而达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

  1、文中画横线的“城市病”具体指什么?

霍华德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的?

  答:

                            

  2、“未来紧凑城市”的设想是谁或什么样的一群人提出来的?

为什么说这种设想就很有些“田园城市”的影子?

  答:

                            

  3、“田园城市”和“未来紧凑城市”都有什么特点?

请概括回答。

(不越过30个字)

  答:

                            

  4、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有“合理成分”,指的是哪些呢?

既然有合理处,为什么“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城市的规划中实现过”?

  答:

                            

  5、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你的依据是什么?

  答:

                            

  6、第②段中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起什么作用?

  答:

                            

  7、假设“田园城市”和“未来紧凑城市”并不是最理想的城市模式,那么,你的理想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

请将它描述出来。

  答:

                            

  8、你还准备为你的家乡的城市建设方面提出什么建议吗?

请把你的建议写下来。

  答:

                            

  

人类早期的图形文字

  ①绘画与文字是同源而生,同功为用的。

人类早期的图形文字证明这个命题是很深刻的。

  ②右图是古埃及人使用过的一种图形文字,帕默尔在《语言学概论》中指出,这一个图形中,包括以下义素:

  

(1)鹰是王权的象征

(2)绳子表示征服

  (3)人头表示土地

  (4)花草表示尼罗河三角洲

  ③整个构图是完美统一的,表达了一套完整的信息。

它既是一件艺术品,又是一个语句(述说国王的行为与“业绩”)。

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是岩画,后来才从这种绘画中分离出一些固定的符号,并与语言联系,成为象形的以及表意的文字。

 

  ④从信息科学观点看,图形文字是一种编码形式。

例如人们约定了用颜色和线条分布在纸上的一种特殊印迹代表“玫瑰花”,而了解又没有忘记约定的人看到这种印迹时,他的头脑中就立即显示出花的形象--这实际是通过大脑的特殊功能进行译码。

当时译码工具不是头脑与生俱来的。

人们在复杂的自然界和动态社会中生活,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收纳难以计数的信息,这后天积淀起来的信息储存的价值在“译码”时便会显现出来。

我们读一些史前绘画和现代派绘画时,会有不解的感觉,是因为我们没有译码工具,“大脑的特殊功能”也便无用武之地。

  1、读第①自然段文字,回答问题。

   

(1)这一段第2句中的“这个”指代的是什么?

(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

                          

   

(2)“同源而生,同功为用”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正确的一项(  )

     A、人类的早期绘画是文字的雏形,而早期文字都有形象性。

     B、人类的早期绘画是文字的雏形,而早期文字是绘画中的固定符号。

     C、人类的早期绘画就是文字,而早期文字都不具有抽象性的含义。

     D、人类的早期绘画就是文字,而早期文字与绘画是同种语言。

  2、读第③自然段,回答问题。

   

(1)文中加点的“又是一个语句”,请结合文字和插图内容,较完整地表述这个“语句”的内容。

(不超过30个字)

   答:

                         

   

(2)中国“象形以及表意的文字”是怎么产生的呢?

   答:

                         

  3、写出第④自然段的关键句。

  答:

                            

  4、结合全文,概括出第④自然段中加点的大脑“译码”必须同具备的两个条件。

   

(1)答:

                        

   

(2)答:

                        

  5、组织文中词语,按照文章内容,进行填空。

   “没有译码工具”,确切地说,就是在破译的时候,。

  6、象形及会意是中国文字两种最基本的造字法,你能按要求各写出2个吗?

   象形:

                         

   会意:

                         

 

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人均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①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全国节水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吴季松介绍说,水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②其表现一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

二是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南方(指长江以南)人均水资源量达到3600立方米以上,而北方人均水资源量只有720立方米。

三是全国的污水排放量快速增长,对水资源千万严重破坏,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

据统计,1980年全国的污水排放量为310亿吨,2000年为620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6%,生活污水占34%,近80%的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水域。

四是由于集中取水和集中排污,致使我国不仅北方城市普遍缺水,南方一些城市也出现“水质型”缺水。

  ③长期以来,因地表水供给不足,一些地方只好采用地下水,造成局部地区地下水大量超采,形成地面沉降。

调查资料显示,全国地下水多年平均超采量74亿立方米,超采区共有164片,超采区面积达18.2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超采面积占42.6%。

辽宁、山东、河北等省的一些沿海城市与地区,地下水含水层受海水入侵面积在1500平方公里以上;北京、天津、西北内陆一些地区因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荒漠化及沙化面积逐年扩大,已影响这些地区的城乡供水、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存。

  ④近三年,我国连续遭受干旱,尤其是去年,旱情加重,江河湖泊自然来水量减少,水库蓄水量比上年同期减少11%,3亿亩农田受灾,农村先后有3300万人发生临时饮水困难,部分城市出现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

  ⑤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①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2、把“水资源不足”当做“我国的基本国情”,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答:

                            

  3、第②自然段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的?

  答:

                            

  4、读第③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自然段有三句话,对这三句话之间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结构上看,第1句是总说,第2句和第3句是分说。

     B、从层次上说,第1句是第一层,第2句和第3句是第二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