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11376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doc.docx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doc.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doc.docx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doc

1.案例: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税收理念的转变及政策的调整

我国当前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到底如何呢?

第一,我国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关个人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基尼系数、〔注:

基尼系数是国际经济学界所采用的流行指标,取值在0~1之间。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基尼系数低于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在~之间表示比较平均,~之间表示相对合理,~表示差距较大,以上表示差距悬殊。

〕收入不良指数、〔注:

收入不良指数是将所有人口按收入高低分成5等份,以最富有的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除以最低收入的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即可得出,主要反映贫富差距的程度。

〕泰尔指数和阿特金森指数等,用得较多的是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

据国家统计局和人民网提供的数据,2000~2003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分别为、、和,已经超过了的国际警戒线,表示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已经很大了。

另外,从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的国际比较来看〔世界银行编写组,2001〕,我国个人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也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要高。

第二,我国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差较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为5870元,最低的西藏为1404元,相差4466元,前者是后者的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也是上海,为12833元,最低的是山西,为5391元,相差7442元,前者是后者的倍;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还是上海,为21781元,最低的安徽为7908元,相差13873元,前者是后者的倍。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2001年中国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倍。

还有人认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大高于账面上的3:

1左右,如果考虑到实际购买力和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同,应该是5:

1,甚至是6:

1〔邱晓华,2002〕。

即使是2.9:

1,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

1,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

1,中国便是其中之一〔李本贵,2004〕。

第四,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据马晓河(2003)对城镇居民1990年以来不同收入阶层之间收入分配情况的研究,1990年城镇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收入之比为,而到2001年两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到了,11年间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了将近两倍。

第五,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这一判断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认同〔李实、赵人伟,1999〕。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基本上是持续上升的,这一判断也得到了不少经验研究结果的支持。

2.个人提纲: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并呈扩大之势。

税收作为政府参与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本身也存在公平与效率的抉择问题。

就税制建设本身来讲,兼顾了公平与效率的税制才是最好的。

一般而言,效率型税收政策更能促进经济增长,而公平型税收政策则更有益于社会稳定。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政策取向与我国整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基本一致的,但“兼顾”的结果却是“顾不到”,使我国税收政策的公平性大打折扣。

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我们已开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相应的,治税理念也要及时转变。

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治税理念下。

税收作为国家参与再分配的有效手段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理应在公平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税收政策和制度的调整:

〔一〕以公平为导向优化调整税制结构

理论上,直接税和间接税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三种类型的税制结构,即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以及间接税与直接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

一般而言,直接税通常用以调节和解决公平收入分配问题;而间接税更能表达政府的效率目标;双主体的税制结构则致力于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了以直接税与间接税并行的新税制,并先后于1950年、1958年、1973年、1984年和1994年进行了5次重大的改革,税种设置和税制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税种从1952年的16个发展到2003年的25个;直接税收入所占比重从1952年的50.6%降到了2003年的25.6%,间接税收入所占比重则从49.4%上升到了74.4%;直接税收入占GDP的比率从1952年的7.3%降到2003年的4.4%,间接税收入占GDP的比率则从7.1%上升到了12.7%。

应该说,我国当前以间接税为主、直接税为辅的税制结构现状是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原则和税收征管水平的现状相辅相成的,有其合理性。

但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到今天的时候,这种税制结构的负面影响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由于直接税特别是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以及遗产税和赠与税具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直接税收入比重过低,尤其是来自所得税类的比重过低,必然会影响税制公平收入分配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所以,通过改革完善我国现行税制,提高我国直接税收入的比重,降低间接税收入的比重,就成了税制优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完善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体系

1、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

众所周知,在税收政策中,个人所得税是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提高个人所得税在税收收入总额中所占比重,应该适当地考虑家庭负担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工资和薪金所得的税前扣除标准;创造条件,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计征模式;降低最高边际税率水平,减少税率级次,降低税率的累进程度。

2、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

从公平收入分配和优化税制结构的角度看,将我国的社会保障费改为社会保障税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有利于加大征缴力度,提高征收率;也有利于降低征收成本,节省经费开支。

    

3、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

 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开征主要不是出于财政收入的考虑,而是协助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对当期财富流量的调节,调节存量财富的分配,防止财产过度集中,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应该采取高起征点和高的累进税率。

4、开征房地产税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高速发展,把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收合并,开征统一标准的房地产税已是当务之急。

理论上,开征房地产税不仅能够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来源,调节房地产市场的收益公平分配,也是减少房地产投机、遏制房价疯涨、减少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行为、保证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推进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改革

为了顺利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还需要完善以下征管配套措施:

一是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纳税人单一身份证号码登记系统和支付方强制性预扣制度。

可考虑将纳税人的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的永久纳税号码与社会保障号码。

另外,个人在取得工资、薪金和红利、利息收入时,付款人必须从收款人那里获得其身份证号码,并为收款人预计预扣税款,因为不这样做,这笔支付款项就不会被税务局认可,从而不能作为成本或费用在收入中扣除。

   

二是个人报酬的完全货币化,个人收入无论现金与否,都应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作为应税所得处理。

   

三是在个人收入货币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行非现金结算,加强现金管理。

   

四是进一步完善储蓄存款实名制,建立银行储蓄联网制度,并建立税务网络与银行网络的对接。

即税务局能够很容易地对纳税人的存款进行联网查询,输入纳税人的身份证号码,纳税人在所有银行账户的存款都会显示出来,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个人收入来源不透明的问题。

3、小组提纲   

〔一〕政府经济与公平

公平,是各国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

在经济领域,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一个概念。

公平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照关系;一是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前者称之为经济公平,后者称之为社会公平。

经济公平就要求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获得利润、工资、地租等要素收入,投入与产出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

而社会公平则是一种价值判断,受社会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为追求公平目标,应开展的主要工作有:

〔1〕为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即时机均等。

〔2〕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使劳动的收入与所提高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对应,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3〕运用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成员心理承受能力之内。

〔二〕政府经济与效率

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比照关系。

在经济学理论中,资源配置效率理想的状态是“帕累托效应”。

在到达“帕累托效应”之前,如果资源配置能够在不降低其它人福利水平的条件下,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得到改善,称之为“帕累托改善”。

资源配置效率在不同领域有其具体涵义。

在社会再生产领域,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高低,就是指利润的最大化。

在政府部门,就是指既定资源条件下政府行政效率,即为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与质量。

在公共事业部门,是指如何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为社会提供科技、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是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克服市场失灵,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两者在社会整体资源配置中呈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凡市场能够有效运作的领域,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由市场来实现,政府努力为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而在市场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通过政府财政收支等活动,合理配置资源,从而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大基本准则,但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中,政府在两者之间的选择,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尽管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到达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

2、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政府经济决策有较大盘旋余地,可形成各种不同的政策组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