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期末复习题6.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1669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期末复习题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金融学》期末复习题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金融学》期末复习题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金融学》期末复习题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金融学》期末复习题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金融学》期末复习题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金融学》期末复习题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金融学》期末复习题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金融学》期末复习题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金融学》期末复习题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金融学》期末复习题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金融学》期末复习题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金融学》期末复习题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金融学》期末复习题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期末复习题6.docx

《《金融学》期末复习题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期末复习题6.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融学》期末复习题6.docx

《金融学》期末复习题6

2013年《金融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货币制度:

简称币制,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和组织形式。

格雷欣法则:

在复本位货币制度下,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简言之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消费信用:

指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银行信用:

金融机构通过存、放款等业务形式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期权合约:

一种赋予期权的买方在未来某时间具有按约定价格买卖某资产的权利的合约。

期货合约:

交易双方在固定场所以公开竞价的方式,约定在未来某时间以确定价格买卖某资产的标准化合约。

商业银行:

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负债为经营对象,为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中间业务:

凡是银行并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表外业务:

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

不直接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产生影响,但能够给银行带来额外收益,同时也使银行承受额外风险的业务。

货币需求:

是指社会各部门(个人、企业、政府)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X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

流动性陷阱:

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是指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无论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所持有(即储存起来),而不会去购买债券(即投资)的一种状态。

基础货币:

又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是金融体系能够以其为基础创造出更多货币的货币。

通货膨胀: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使得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显著上涨的现象。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供给: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X(或收缩)货币的行为的过程。

货币乘数:

是指每一个单位基础货币的增减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减,等于货币供给量(Ms)与基础货币(B)的比值。

派生存款:

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存款。

公开市场操作:

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政策行为。

 

二、简答:

1.简要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

商业信用

涵义:

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特点:

商业信用的主体(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生产经营者。

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

商业信用是借贷行为和买卖行为的结合。

作用:

调节企业之间的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节约交易费用、加速商品流通

局限性:

严格的方向性、产业规模的约束性、信用链条不稳定性

银行信用

涵义:

金融机构通过存、放款等业务形式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特点:

①债权人主要是银行,也包括其他金融机构;债务人主要是工商企业和个人。

②银行信用所提供的借贷资金是货币。

③银行利用其信息优势,有效解决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以与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其结果是降低了信用风险。

地位与作用:

是现代信用的主导和核心。

2.简述关于利率决定的可贷资金理论。

该理论一方面指出实物市场论忽略货币供求;另一方面认为货币供求论忽视资本供求因素。

提出在利率决定问题上要同时考虑货币因素和实际因素。

具体而言:

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

可贷资金需求=投资+赤字+货币需求。

可贷资金供给=储蓄+资本流入+货币供给。

可贷资金的需求与利率负相关,可贷资金的供给与利率正相关。

可贷资金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了均衡利率水平。

可贷资金供给不变时,可贷资金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可贷资金需求不变时,可贷资金供给增加,利率下降。

 

3.简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这是一种货币理论,认为利率不是决定于储蓄和投资的相互作用,而是由货币量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货币的供给(M)是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故货币供给独立于利率的变动。

货币需求(L)则是内生变量,取决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

L1(Y)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形成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利率无关。

L2(r)为投机动机形成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

货币总需求是L=L1(Y)+L2(r)。

当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M=L),确定均衡利率。

如图4-2:

从图4-2可知:

若货币供给不变,货币需求增加会使利率上升。

若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给增加可能会使利率下降。

当利率下降到一定水平时,会出现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该理论属于“纯货币分析”框架。

 

4.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市场利率水平主要由借贷资金和货币供求决定,影响利率的具体经济因素主要有:

政策因素、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国际资本流动状况、微观因素、制度因素

5.货币市场主要有哪些子市场?

短期借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

回购协议市场、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国库券市场

6.什么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主要有哪些?

凡是银行并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业务种类:

结算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业务

 

7.简述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业务。

负债业务:

是商业银行吸收资金并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由存款、借入款、占用款、自有资本组成。

①银行自有资本可分为两级:

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②各类存款:

最主要的负债,有:

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存款账户的创新

③其他负债业务:

短期借款、长期借款

8.简述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运用资金并形成资产的业务是商业银行获取收益的重要方式。

主要由现金、贷款、投资、固定资产组成。

①准备金和贴现业务

存款准备金:

包括库存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贴现业务:

是银行应客户的要求,买进其未到期的票据。

②贷款业务(放款):

最大的资产业务

是银行将其所吸收的资金按一定的利率贷放给客户并约期归还的业务。

③证券投资业务:

是指商业银行将资金用于购买有价证券的活动。

 

9.简述中央银行的职能。

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的银行

10.中央银行发挥“银行的银行”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集中存款准备金②最后贷款人③组织全国的清算

 

11.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其职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代理国库

②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

③为政府提供信贷支持

④为国家经营管理外汇、黄金和其他国际储备

⑤对金融业实施金融监督管理

12.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的动机有三种: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

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

M=Ll(Y)+L2(r)

Ll(Y)表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它是收入Y的增函数;

L2(r)表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r的减函数;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特色

强调了货币作为资产或价值贮藏的重要性。

当利率降低到某一低点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人们只愿意持有货币会而不愿意持有债券或其他资产,这就是著名的“流动性陷阱”。

 

13.简要分析制约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因素。

修正后的存款创造乘数、法定存款准备率

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金率、定期存款准备金

14.简述主要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与其选择的标准。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取的操作对象。

主要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远期指标:

利率与货币供应量

近期指标:

(超额)准备金与基础货币——操作指标

选择中介指标的标准:

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

 

15.何谓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

并简述其优缺点。

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政策行为。

优点:

①可直接影响市场货币供给量

②其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③操作灵活、迅速,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

④能促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配合

局限:

①需要以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前提

②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

③技术性较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

 

三、论述

1.试论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

资金融通功能——最基本的功能

资产价格发现功能

流动性创造功能

风险分散与转移功能

 

2.试比较实际利率理论、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和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一、传统利率理论——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

投资(I)构成对资本的需求,是利率(r)的递减函数,即I=I(r)。

储蓄(S)构成对资本的供给,是利率(r)的递增函数,即S=S(r)。

利率取决于投资和储蓄的相互作用。

投资与储蓄相等时(S=I)决定均衡利率水平。

如图4-1所示:

从图4-2可知:

投资不变时,储蓄增加使利率水平下降。

储蓄不变时,投资增加使利率水平上升。

该理论属于“纯实物分析”框架,又称实际(真实)利率理论,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存在着一个单一的利率水平,使经济体系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这种单一利率不受任何货币数量变动的影响。

二、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利率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这是一种货币理论,认为利率不是决定于储蓄和投资的相互作用,而是由货币量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货币的供给(M)是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故货币供给独立于利率的变动。

货币需求(L)则是内生变量,取决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

L1(Y)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形成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利率无关。

L2(r)为投机动机形成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

货币总需求是L=L1(Y)+L2(r)。

当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M=L),确定均衡利率。

如图4-2:

从图4-2可知:

若货币供给不变,货币需求增加会使利率上升。

若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给增加可能会使利率下降。

当利率下降到一定水平时,会出现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该理论属于“纯货币分析”框架。

 

三、可贷资金理论(新古典学派的一般均衡利率论)

该理论一方面指出实物市场论忽略货币供求;另一方面认为货币供求论忽视资本供求因素。

提出在利率决定问题上要同时考虑货币因素和实际因素。

具体而言:

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

可贷资金需求=投资+赤字+货币需求。

可贷资金供给=储蓄+资本流入+货币供给。

可贷资金的需求与利率负相关,可贷资金的供给与利率正相关。

可贷资金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了均衡利率水平。

可贷资金供给不变时,可贷资金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可贷资金需求不变时,可贷资金供给增加,利率下降。

 

3.论述货币乘数模型,并根据模型分析居民、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4.结合中央银行的业务分析其调控货币的基本手段。

 

5.试论通货膨的影响与治理措施。

6.试述货币政策三大政策工具的内容,并说明如何运用这三大工具来调控货币供给。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1.涵义

是指由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并通过变动法定存款比率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2.该政策的作用

①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

②集中准备金,有助于履行中央银行职能

③调节货币供给总量

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优点:

它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

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力极强,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

局限:

①对经济的震动太大。

②存款准备金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种类的存款影响不一致。

 

(二)再贴现政策

1.再贴现政策的涵义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政策。

内容包括:

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

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再贴现率↑→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基础货币↓和贷款数量↓→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2.再贴现政策的作用

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

可以调整信贷结构,使之与产业政策相适应。

具有货币政策变动的告示作用,从而影响公众预期。

防止金融恐慌。

3.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

优点:

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

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

既可调节货币总量,又可调节信贷结构。

局限:

不能使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有足够的主动权。

再贴现规模甚至货币供给量易发生非政策意图的波动。

再贴现率的调整会引起市场利率的波动,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预期。

(三)公开市场业务

1.涵义

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政策行为。

具有公开性、灵活性、主动性、直接性等特点。

央行购买有价证券→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央行出售有价证券→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2.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调控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

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

3.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缺点

优点:

①可直接影响市场货币供给量

②其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③操作灵活、迅速,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

④能促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配合

局限:

①需要以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前提

②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

③技术性较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

(四)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消费者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对有关有价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

3.不动产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以抑制房地产投机。

4.优惠利率:

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规定较低贴现利率或放款利率。

5.预缴进口保证金:

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进口的过快增长。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1.直接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业务做出政策规定进行直接干涉。

具体包括:

利率控制:

规定存贷款利率或最高限额。

信用配额管理: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进行分配和控制。

这是一种计划控制手段。

流动性比率管理:

流动性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存款的比率。

直接干预

2.间接信用指导

道义劝告:

中央银行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以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交流等,影响其贷款的数量和投资方向。

窗口指导:

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物价的变化趋势、金融市场的动向、货币政策的要求等,对银行的贷款重点和贷款规模进行指导。

 

题型:

一、名词解释(3分*6=18分)

二、单项选择题(1分*10=10分)

三、判断题(1分*10=10分)

四、简答题(6分*6=36分)

五、论述题(13分*2=2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