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怎样提高阅读能力.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20053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怎样提高阅读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学生怎样提高阅读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学生怎样提高阅读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学生怎样提高阅读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学生怎样提高阅读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学生怎样提高阅读能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学生怎样提高阅读能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学生怎样提高阅读能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怎样提高阅读能力.docx

《中学生怎样提高阅读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怎样提高阅读能力.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生怎样提高阅读能力.docx

中学生怎样提高阅读能力

中学生怎样提高阅读能力

中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

一、提高阅读的主动性,学会“择书”

阅读,应是一项主动的过程。

跟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一个“瞌睡”现象:

不少学生提到“一读课外书就犯困”,甚至一想到读书,就哈欠连天。

我都会问他:

你喜欢读这本书吗?

学生往往摇头否定。

其实,出现这个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进行的是“被动式”阅读,对阅读的书完全没有兴趣,并非是他们不喜欢阅读。

“择书如择友”,朋友总要性情相投、相看两不厌,否则话不投机半句多,看书亦是如此。

如何找到这样的“朋友”,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前下一番功夫,考虑两个问题:

我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什么样的书能满足我?

只有清楚了自己读书的动机,才能选择对自己有意义的书。

一本好书,除了教我们了解世界、认识自己,更能帮我们了解生命意义,伟大的经典就是在帮助我们把一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一点。

如果仅仅是消遣时光,打发时间,我给学生推荐阅读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或者民国时期的小品文,花草、游记、日记、器物、小说,题材丰富,短小精悍,应有尽有;若要提高写作技巧,体味细节,那契科夫、莫泊桑、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合适不过;如果单纯喜欢情节曲折,则福尔摩斯、华生等侦探小说等着你;若是为了体味更深的感情和人文情怀,则非《战争与和平》、《傲慢与偏见》等经典作品莫属。

除日常指导阅读,笔者还注重让学生分享阅读体验。

每节阅读课上,都请学生推荐他们近期读过的书,分享读书心得。

这样,读书对于学生就具有了新的含义,读书变成了自我选择,而非强推硬压的“完成任务”,阅读的兴趣有了,才能体会阅读的乐趣。

二、搞清阅读的层次与方法,学会“读书”

清代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把读书分为三种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我看来,学生的阅读,也是分层次的,讲究循序渐进的积累。

经过了小学阶段字、词、句的积累,初中生在阅读作品时,已经相当顺手,用不着时时停下来琢磨生字的意思,也不会被语法或者文章结构阻碍住,虽然不是每句每字都能读的透彻,但已经能掌握段落大意和文章主旨了。

因此初中阶段的阅读,应主要集中在阅读的方法指导上。

实践中,我主要运用了两种方法:

一是系统的略读。

略读的目的主要是快速浏览,了解作者最重要的主张,或者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

在略读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一定读“目录”,因为很多目录就是简略的纲要,比如《水浒传》第二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直接揭示了本回的主要事件。

除了目录,我还要求学生记住“作者”,若是以前读过的作家,阅读的时候自然更有意义。

根据理解的主题,挑几个章节,念个一两段,或者读两三页,加深一下总体印象。

通过系统的略读,对书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节省了时间,掌握了重点。

二是粗浅的阅读。

当学生第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时,我的指导意见是从头到尾先读一遍,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

将全书读完,不要被一个看不懂的词语、章节、注解阻挠或泄气。

比如学生读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这部剧感情充沛、对白震撼,也涉及到不少的历史人物:

楚怀王、宋玉、婵娟等,若是不能体会作者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文风,反而停下来查找词典掌故,阅读的体验就没有了。

因此,遇到这类的课文,我都是要求学生一读到底,然后讨论他们在第一次快速阅读中所获得的感受。

当然,略读和粗读,只是阅读的手段,是精细阅读的前提和基础,不能以略读和粗读取代所有阅读的过程。

在阅读不同书籍的时候,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

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阅读。

法国学者巴斯卡曾说过:

“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我们的目标是要读得更好。

三、勤用“烂笔头”,学会做“笔记”

不少学生在阅读时,轻信自己的记忆力,懒得动笔,以致到需要运用阅读的收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忘记得一干二净,感到很后悔。

俗话说:

“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

”伟大的思想家或者文学家都善于做读书笔记。

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马克思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

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光摘抄的卡片就有5000张。

做笔记也有各式各样、多彩多姿的方法。

一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笔者主要通过线、号、圈、注的方式完成。

划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画圈,主要是标识关键字或句子。

批注,在阅读某一章节时,将有些问题(或答案),在空白处记下来。

此外,还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提供记忆线索和检索规则,有效的理解和回忆阅读作品。

四、不做“海绵吸水”,学会“消化”

关于知识消化,钱钟书先生曾引用一位哲人的话说:

“当以蜜蜂为模范,博览群书而匠心独运,融化百花以自成一味,皆有来历而别具面目。

”这句话,很好地点明了“博览”与“转化”的关系。

很多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了一个误区:

书读得越多越好。

因此他们阅读速度直线上升,一天一本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胃口,比“快”比“多”成了阅读的主题。

笔者曾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这种阅读:

海绵式。

海绵吸水看似又快又多,实则吸饱了水之后,怎样来的怎样去,并没转做别的用途。

阅读也是一样,所读的书、学到的知识总要消化吸收、转化应用,才有意义。

《随园诗话》卷十三所说,“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所酿者蜜,非花也。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这才是读书的要义。

在日常教学中,为了转化阅读效果,笔者总结出“四问法”和“模仿法”:

四问法:

1.这本书整体在谈什么?

在阅读时能够找出书的主题,以及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主要问题发散到次要问题。

2.这本书细节说了什么?

怎么说的?

想办法总结出主要的想法、声明或者论点。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

是全部有,还是部分有?

对书中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如果书仅仅是提供了知识,那就要思考这些知识怎样能用,如果还启发了你,那就更有必要去找其它相关的语句,获得更多的启发。

模仿法:

当学生认为自己阅读的作品非常精彩,非常值得借鉴,笔者就鼓励他们对作品的词语结构作细致分析,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和所运用的艺术技巧,真正实现古人所说的“取心析骨”,“取心”即指探索作者的灵魂,“析骨”即指分析作者的文词。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心”、“骨”重新述说,尝试作一篇类似的文章,以此检验自己到底从阅读中学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通过阅读中不断思考,不断学以致用,学生获取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增长见识,培养了自学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加强了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积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也能发展了他们的个性,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