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3235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docx

小学科学培训教案

峨岭镇五小“十二五”继续教育

《上好课:

问题与对策小学科学》

学校:

峨岭镇五小

教师:

梅正蓉

时间:

2013年6月

第一章科学课教师,您准备好了吗

◆小学科学教育希望给学生带来什么?

◆小学科学教育能给学生带来什么?

◆我们的学生需要什么?

◆科学课教师能给学生什么?

◆有开放的理念,才有全新的课堂。

第一节您是否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一、科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

科学课程英面向全体学生,为每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每名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名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科学课程学习中应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的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主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作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出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

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三、科学课程教学应立足学生的发展

科学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应当通过学一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

因此,教师要注意:

(1)除了赏识,从不对学生说“不”和“错”。

(2)教师一句话就能讲清楚的道理不要让学生绕圈子讲出来。

第二节您真正搞清楚科学探究了吗

一、何为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能融合各种学习方式的开放系统,它是以知识为载体,以既有科学价值与能力训练价值,又有社会价值和儿童情趣的科学问题为学习的主干内容,以符合儿童科学认识活动规律的教学过程为组织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一种充分自主而有效的科学学习活动。

二、科学探究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吗

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从我们目前的现实出发,应大力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总体来说,授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都是小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不能认为探究式就是先进的,授受式就是落后的。

两者应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三、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什么关系

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中,教师都非常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素养中的情感是形成科学态度的前提,科学素养中的态度是科学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四、在科学探究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

《标准》中提出了:

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特征。

能知道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1.运用已有知识得出自己对问题的假象答案。

2.能根据假象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3.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4.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5.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6.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论,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五、儿童的探究有什么特点

1.范围的大小不同

2.性质的难易不同

3.启动的机制不同。

六、探究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是否相同

探究式读学习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

可将探究式学习分为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它们是一对概念,探究式学习可以是发现式的,也可以是接受式的,授受式学习一定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一定属于探究式学习,但探究式学习不一定都是发现式,接受式学习也可以是探究式的。

七、科学探究仅仅是“动手做”吗

探究强调动手做,更强调动脑筋。

真正的学习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

八、何为“做中学”探究式学习方式

“做中学”体现在两个方面:

1.强调身体性参与。

2.重视直接经验。

九、构建有效科学探究活动要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要真正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

2.科学探究不要仅仅为了寻求某一个科学结论。

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4.提供充足的材料。

十、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充当什么角色

要求教师以促进者的角色,把重点放在创造条件,引起和激励学生的探究、发现上。

1.积极的旁观,不干涉学生的活动。

2.给予心理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3.多用鼓励性的表扬。

4.培养学生的自律性与合作精神,保障探究活动的开展。

十一、科学的课堂能置身于课外吗

《标准》指出: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让科学探究由课堂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自然,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中,这更好地体现了“开放性”这一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三节您是如何对待教材的

一、我国小学科学教材的现状:

一纲多本,教材多样,各具特色

1.新教材立足于学生发展

2.新教材“以学生为本”

3.新教材重视科学探究

4.新教材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5.新教材引入了评价机制

二、新教材带来的挑战

1.新教材对传统的教学过程形成冲击

2.新教材冲击着传统的课堂秩序

3.新教材冲击着学生的思维习惯

4.新教材有拉大学生之间距离的趋势

5.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无法落到实处

6.开阔教师的视野,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在教学中应怎样看待与使用教材

1.可以根据本地、本班级的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

2.可以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造。

3.可以根据教师自己对《课标》的理解,设计新的活动方案。

 

第四节您是否经常制作教具

1.教具的来源

(1)多年传统沿袭下来的。

(2)近些年新研制开发的。

(3)社会产品运营业教学过程中的。

(4)以教师为主,师生共同自制的。

2.自制教具的意义

(1)自制教具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能提高教学效果。

(2)在自制教具过程中,大家想办法,比比看,看谁做得成功,激发了师生的创造精神。

(3)师生动手自制教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与科学探索精神。

(4)自制教具活动使师生学会了使用简单工具及其制作方法,提高了师生的动手能力。

(5)通过师生共同研制教具,密切了师生关系,拉近了教育学的距离。

(6)自制教具有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7)自制教具活动使学生更加珍爱自己的作品。

精心使用,养成了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的好习惯。

(8)师生用身边的废旧材料研制教具,培养了师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品质。

3.使用教具时须注意的两种关系

(1)教师与教具的关系。

(2)教具与学生的关系。

①教育性原则。

②科学性原则。

③启发性原则。

④直观性原则。

⑤实用性原则。

⑥创新性原则。

 

第五节您是如何看待计算机辅助教学的

目前在小学科学课中多媒体运用存在几个误区:

1.电脑成了教师作秀的工具。

2.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的操作。

3.用视频材料代替学生动手做。

4.“一键到底”,教师跟着课件走。

5.追求课件的大信息量,忽视了探究的成分。

6.把“是否使用了电脑”作为“好课”评比的条件。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型的几种教学模式

1.先导模式(CAL——教师——学生)

2.中介模式(教师——CAL——学生)

3.实验模式(教师——学生——CAL——学生——老师)

4.练习反馈模式(教师——学生——CAL)

5.互动模式(教师-——学生)

二、适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种课型的主要特征

1.展示“暗箱”现象:

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中有大量的客观事实是无法用语言或平面图进行解释的。

2.模拟实验过程:

在实验教学中,有一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教师:

学生在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和讲解实验要点时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桌面的实验材料上。

学生的视觉会对听觉造成很大的干扰,出现“该听听不到,该做做不好”的现象。

3.揭示内在规律:

声学、光学、电学等课题在教学中要展示内在的客观规律和客观现象,如波的形式、光路。

利用电脑可将其制成动画,将微观的过程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获得深刻的认知。

4.欣赏自然生态:

科学课中有大量欣赏大自然美的过程。

能够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感受美。

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把“死”变为“活”,变“静”为“动”,集声、色、画、乐为一体,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

5.学习探究活动:

计算机网络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越时空性等优势,创建了一个开发式的学习环境。

三、应注意的问题

1.计算机辅助教学应定位在“辅助”上

(1)计算机不能传递所有的感官刺激。

(2)提倡使用“积件”。

(3)计算机的操作要简明和方便。

2.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提高课堂效率

(1)教学软件的设计要符合教学规律。

(2)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积累过程中,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其一,教师不是权威。

其二,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但不是唯一场所。

其三,科学结论不一定非要从课堂上获得,换言之,科学教师不一定在课堂上把科学结论硬性灌输给学生。

2.要悉心引导学生科学学习活动

3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4.要考虑教学设计中的每个环节

具体来说,怎样才算在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等方面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呢?

1.科学知识方面:

分为事实性知识、规律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三类。

2.科学能力方面:

包括科学认知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

3.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第二章探究中的“问题”教学

◆怎样引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的问题怎样才能为学生关注?

◆提出问题是否一定发生在探究的起始阶段?

第一节关于问题的提出

□您可能遇到到的现象(教学实景详见教材第77页到78页)

□让我们都来问问自己

1.科学探究的问题由谁提出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也是连接探究活动各个要素的主线。

有了问题,才会为试图回答建立假说,进而制定方案和搜集有关证据去检验假说。

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主题,探究的主题的确定包括教师自定,学生自定以及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筛选和确定三种情况。

最合适的是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筛选和确定。

2.问题来自哪里,如何选择

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状态的“导火索”,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可能是主动应当,也可能是被动接触,教师应了解他们在问题面前的反应。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应在创设问题情境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要求,利用教材或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或通过归纳学生关心的问题提出探究的问题,并使问题情境化。

从教材或生活中有目的地选择问题,并围绕问题预设一定的情境,从生活实践观察中,通过思考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3.什么样的问题最合适

(1)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2)问题要体现现实性和真实性

(3)问题要注重创造性和准确性相结合】

(4)要区分时实际问题和科学问题

(5)要区分真假科学问题

□理念提升:

主动探索的起点——有效问题

1.提出的问题应是科学问题

(1)科学型问题应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2)科学型问题应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

(3)科学型问题应具有高效性。

(4)提出的科学型问题应力求做到基于核心和形成系列。

2.如何引发学生产生问题

(1)在猜想与结果的矛盾中提出问题。

(2)在认知冲突中提出问题。

(3)在有结构材料的研究中提出问题。

(4)在深入研讨中提出新的问题。

(5)在知识的迁移中生发新的问题。

(6)由实验现象提出或发现问题。

□能给您点启发吗(“小车的运动”课堂教学片段见教材第93页到95页)

 

第二节课堂中的问题设计

□您可能遇到到的现象(教学实景详见教材第95页到96页)

□让我们都来问问自己:

为什么学生们会答不上教师的提问呢?

1.教师问题要使学生有所关注

2.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3.重视“答非所问”的现象

一是科学问题离学生实际太远。

二是问题范围过于宽泛,或者学生对问题的关键把握不准。

三是学生对问题缺少分析而仓促“应战”。

四是学生们对问题作出了“学生层面”的准确回答,却不是“教师层面”的理想答案。

□理念提升:

关注经历——将预设性问题转化为生存性问题

1.科学课堂中教师提问的问题类型

(1)启发诱导性问题

(2)教学程序问题

(3)突出强调性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教师利用提问来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产生的问题与老师在引导中抛出的问题交相辉映,构成了我们科学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

课堂提问应该做到问点准确、问度适宜、问面普遍、问机得当和问法灵活,而不能只看课堂表面上的提问概率和分布。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2)拓宽渠道,让学生会问。

(3)精心组织,让学生善问。

(4)留给学生自由时空,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3.科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1)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思考,即要精心设计和筛选。

(2)做到简明扼要,提出的问题能促使学生有计划学习,并合理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方法,让学生正确评价学习的态度、方法、过程、结果,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经验,并引导学生纠正自己的不足,促使学生评价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

(3)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

同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便于学生操作,有层次性,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

学生主动参与面广。

(4)把握好提问时机

(5)采用灵活多变的提问方法

(6)讲究艺术性

(7)留给学生实践进行思考

(8)抓住时机生成问题

□能给您点启发吗(“雨下得有多大”课堂教学片段见教材第111页到112页)

 

第三节概念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您可能遇到到的现象(教学实景详见教材第113页到114页)

□让我们都来问问自己

小学生前概念的一些特点

(1)小学生的前概念中感性的成分很多。

(2)小学生的前概念中的一些解释缺乏守恒性。

(3)有的小学生的前概念中存在“泛灵论”的成分。

(4)小学生的前概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5)小学生的前概念具有一定的情境性。

(6)前概念是个人的,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下小学生前概念可能不同。

□理念提升:

注重学生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

1.教师肩负着发展学生科学概念建构的重要责任

概念是指人们在头脑里形成的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所有关于教育的文字材料中,“概念”是一个常常出现的词。

这个词本身意味着一种思维运动的形式。

一种属于抽象范畴的创造性思维。

人们形成自然的概念,有以下四个发展水平的阶段:

第一阶段——最低水平,维果茨基定名为“混合思维”

第二阶段——比以前的阶段水平高一步,叫做“复活思维”。

第三阶段叫做“前概念思维”。

第四阶段“概念思维”。

2.教师如何掌握支持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技巧

(1)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更加注重研究适合儿童经历的科学探究方法。

(2)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概念。

(3)教师要提高合理方法把学生的前概念充分的暴露出来。

(4)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来改变学生的错误前概念。

(5)重视概念之间的联系,充分挖掘新概念与前概念之间的联系。

①把握前概念与新概念之间的同化交接区。

②正确处理前科学概念与新概念的顺应关系。

□能给您点启发吗(希望帮助学生形成的科学概念见教材第123页到125页)

 

第三章您是如何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

◆作为教师,我们教学生。

◆既然我们教学生,那我们就要了解学生。

◆学生怎样观察、实验和思考。

◆学生怎样学习……

◆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他们。

第一节观察能力的培养

□您可能遇到到的现象(教学实景详见教材第126页到127页)

□让我们都来问问自己

1.小学生观察的心理特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观察不同于平时所说的“看”,而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

小学生在观察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时,往往会出现以下三个心理特点:

(1)随意性。

(2)情绪性

(3)笼统性

2.科学观察

什么是科学观察?

是对观察对象的精确描绘,观察能力就是能够对观察或者研究对象精确描述的能力。

科学的观察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丰富细致的信息。

(2)准确严密的说明。

(3)客观真实的记录。

3.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应遵循都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细致性原则。

(3)重点性原则。

(4)循序渐进的原则。

□理念提升:

观察是学生理解事物的感知活动——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所谓“观察”

观察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察能力的训练,自然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观察,一般界定为“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比较有系统的峨、主动的、有意识的知觉活动。

科学课中的观察,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发现问题而收集事实的观察。

另一种是为验证假设(证明)或否定假设(证谬)而收集事实的观察。

2.观察兴趣的培养

(1)课前创造情境,提供观察材料。

第一,观察物的选择。

第二,观察时间的选择。

第三,观察场所的选择。

(2)激发探究欲望,落实探究实践。

(3)适时引导,提高观察实效。

(4)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观察机会。

3.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1)顺序观察方法。

(2)分步观察法。

(3)重点观察法。

(4)比较观察法。

(5)整体观察法。

(6)想象法。

4.进行观察后描述

□能给您点启发吗(“观察手”课堂实录见教材第143页到149页)

 

第二节实验技能的培养

□您可能遇到到的现象(教学实景详见教材第149页到152页)

□让我们都来问问自己

1.是否增强了学生实验的计划意识

2.是否让学生参与准备器材

3.研究方法与材料是否匹配

4.“玩“是不是科学实验的目的

5.形成结论是否需要证据

6.您是否做了“下水实验”

(1)课程内容的更新,需要教者在“下水实验”中重新把握。

(2)教学行为的改变,需要教者在“下水实验”中悉心体会。

(3)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教者在“下水实验”中深切感悟。

①通过“下水实验”,可知操作方法是否得当。

②通过“下水实验”,可知实验时间是否充足。

③通过“下水实验”,可知实验器材是否科学。

④通过“下水实验”,可知探究难度是否合适。

□理念提升:

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做实验学习得主人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实验的基本特征是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寻求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小学科学实验可以分成验证性实验、模拟实验和探究性实验。

1.实验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目的性原则。

(3)主体性原则。

(4)合作性原则。

(5)实践性原则。

(6)安全性原则。

2.实验器材的确定

(1)改变教师个人收集材料为师生共同准备。

(2)师生共同创造实验资源。

(3)替换实验材料。

科学实验教材中“有结构的实验材料”的优化应注意什么?

①避免在使用“材料”后没有及时收集事实材料。

②避免因教材使用的“材料”误导学生。

③避免学生在使用“材料”前目的不明确。

④避免学生在使用“材料”中学生的主动性被削弱或剥夺。

3.培养学生控制变量的意识

(!

)营造实验环境,培养探究精神。

(2)大胆尝试,感知控制变量的方法。

①尝试设计实验方案。

②尝试交流,修正实验方案。

③尝试实验,体验成败。

(3)交流探讨,深化对控制变量的认识。

(4)规范操作,巩固控制变量的意识。

4.分组实验的安排

(1)在分组实验的准备上要注意一个“细”字。

(2)教师指导分组实验时要注意一个“放”字。

(3)学生进行实验总结时,教师要注意一个“导”字。

5.重视实验记录

(1)为学生准备观察实验记录单,明确观察目的。

(2)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认识,哪怕有的认识是不完全正确的。

(3)让学生学习记录实验设计方案。

6.实验作业的布置

(1)准备性作业

(2)课后作业(3)研究性作业

□能给您点启发吗(“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片段见教材第173页到175页)

第三节思维能力的培养

□您可能遇到到的现象(教学实景详见教材第175页到176页)

□让我们都来问问自己

1.在不断深入的活动中是否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的深刻性

2.在相互表达和倾听中是否提升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3.反思和质疑是否增进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4.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是否锻炼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

5.在不断延伸的后续活动中是否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稳定性

6.在自主独立的活动中是否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7.活动的小结是否加强了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理念提升:

学生可以这样聪明——手脑并用,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

1.科学思维的内涵

(1)相信客观知识的存在,并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去认识客观的世界。

(2)对于未知的事物能进行猜想,并知道主观的猜想是需要客观事实来证明的。

(3)通过对事物进行合符逻辑的推理而得出结论,并知道任何结论都是暂时的,它需要更多的事实进行证明,结论也可能被新的事实推翻。

2.科学课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上具有的优势

(!

)小学科学描述的都是具体的、形象的物体或者现象。

(2)小学科学始终都是趣味性很强的学科。

(3)小学科学事实上身上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4)小学科学课程的安排,非常注意思维方式的训练培养。

3.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正视学生在思维发展的“错”。

(2)点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3)鼓励学生思维碰撞,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

(4)使学生“一览众山小”的愉悦感。

(5)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6)在动手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能给您点启发吗(“磁铁的磁性”教学片段见教材第173页到175页)

 

第四章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当前课改的主流,是对“填鸭式”教学的否定。

◆合作学习包括协作学习、小组学习等形式。

◆合作强调集体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小组。

◆合作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照顾学生的差异性。

□您可能遇到到的现象(教学实景详见教材第188页)

□让我们都来问问自己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目标不明确,分工不落实导致合作学习费时,费力,难见成效

(1)个体成功≠群体成功。

(2)教师成功≠学生成功。

(3)课堂成功≠教育成功。

(2)小组学习中生际关系因素。

3.对合作学习情境观的认识偏差,导致多数合作学习以集体求同为主,扼杀了学生对事物的个性化认识

4.以兴趣小组代替合作学习小组,导致合作学习中出现“弱势群体”的“不合作”现象。

□理念提升:

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开展有效合作

1.开展有效合作的理论依据

(1)教育过程的发展性原则

①学生潜力的无限性与可塑性。

②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区。

(2)教育过程的人性化原理。

(3)教育过程的整体性原则。

(4)教育过程的合作性原则。

2.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

(1)合作学习概念的界定。

①坐在一起不叫合作。

②防止合作学习的随意性。

③防止随意分配合作学习小组。

④合作学习的内容选取和目标确定要合适。

⑤合作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