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24061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

重庆市渝中区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重庆市渝中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现在你坐在教室里安静地做作业,如果说你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A.来回走动的老师B.从窗外飞过的小鸟

C.从窗外走过的保安D.黑板前的讲台

2.如图,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A.

露的形成B.

雾的形成

C.

冰化成水D.

霜打枝头

3.小明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

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A.蜡烛的正立像

B.蜡烛的倒立像

C.三角形光斑

D.圆形光斑

4.如图所示的四幅图象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

A.

B.

C.

D.

5.甲、乙两车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可知()

A.甲做加速运动,乙做减速运动

B.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经过0.4s,甲乙速度相等

6.采用密绕法测铜丝的直径

时,把铜丝在木棍上绕50匝,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50匝铜丝的总宽度L,则可得出一根铜丝的直径d=L/50。

用此法先后测量三次,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位置,结果三次测得的铜丝直径相差较大,则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可能是由于铜丝间绕得紧密程度不同B.可能是由于铜丝的粗细不均匀

C.可能是由于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D.以上说法都不对

7.班里的四位同学用同一把尺子测量一物理课本的宽,测量结果分别是:

17.32cm、

17.34cm、17.82cm、17.33cm,根据数据分析,物理课本的宽度应为()

A.17.45cmB.17.32cmC.17.33cmD.17.34cm

8.要使眼睛看清一个物体,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这物体不一定是光源B、物体和眼睛在同一直线上

C、物体肯定有光线进入眼睛D、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看到

9.盛夏,戴眼镜的同学从

乘坐的出租车(车内空调开的温度比较低)上走下时,眼镜片上会形成“小水珠”。

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方式与“小水珠”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从冰箱中取出的冻肉会变软B.深秋,筼筜湖面上飘着“白气”

C.人游泳之后刚上岸时感觉冷D.教室内,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

10.把一块0℃的冰投人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过了一段时间,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A.有些冰熔化成水使水增多B.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C.冰和水的数量都没有变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11.炎热夏天的中午,柏油马路会变软,这是因为()。

A.柏油是晶体,受热后达到熔点开始熔化

B.柏油是晶体,受热后未达到熔点,所以先变软

C.柏油是非晶体,受热后达到熔点就变软

D.柏油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受热后逐渐变软

12.如图所示,在盛水的烧杯里放有一盛水的试管。

加热烧杯,

使杯内水沸腾,之后继续加热,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烧杯中的水不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

B.烧杯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C.试管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试管中的水不能达到沸点,也不能够沸腾

13.如图,若要让反射光线射中天花板上的新目标,

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A.只将平面镜竖直向上平移一段距离

B.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右平移一段距离

C.只将平面镜绕O点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

D.只将激光笔的入射光绕O点逆时针转过一定角度

14.古代的“记里鼓车”利用齿轮传动装置,每当车轮转动150圈时,机械人就敲

一次鼓(1里=500m),由此可见车轮的直径大约是()

A.1.06mB.3.33mC.106mD.都不对

二、填空题(每空1分,作图题2分,共24分)

15.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图的读数依次__________℃,__________s,__________cm。

16.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__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_____尺放得不正确。

17.小明乘坐的汽车在某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下表是小明记录的汽车运行各时刻及对应公路旁路碑的里程数.

从表中数据可知,汽车的速度是_________km/h,合________m/s(保留小数点后1位小数)。

在10时05分,公路旁路碑的里程数应是___________km。

18.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则入射角的大小为_________,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_______,若平面镜沿顺时针方向转动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________。

19.加热条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甲、乙、丙三种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可知:

(19题图)(20题图)

(1)这三种物质中,______________可能是同种物质;

(2)_______的质量一定比_______的质量大。

20.甲、乙两辆汽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从图象可知________车的速度大;5s内乙车

通过的路是________m;甲车的速度是________km/h。

21.如图表示用圆规测曲线长度的一种方法,先将圆规两脚分开,再用圆规脚分割曲线,记下分割的总段数n,然后测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l,那么曲线的长度L=________。

甲、乙两同学用上述的方法分别测量同一曲线的长度,他们分别选取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5mm、10mm,他们的测量方法、读数、记录、计算都正确,但两人测得的结果却不同,那么,________的测量结果较准确。

22.为了规范交通,在很多重要的路段都安装了如图所示的超速自动抓拍装置。

在车道上相隔一定距离的路面下分别安装一个矩形线圈,线圈和拍摄装置的控制电路相连接,汽车通过线圈上方的路面时,由于电磁感应会引起控制电路的电流变化(九年级将会学到);从而实现自动抓拍,如果某一路段要求时速不超过50km/h,当汽车先后通过两个线圈上方的时间间隔小于0.5s时,拍摄系统就会被激活而拍下超速汽车的照片,否则将不会激活拍摄系统。

根据这一要求,两个线圈的距离应设计为________m(结果取整数)。

23.在图中,作出入射光线、标出反射角。

24.钱包掉到沙发下,小明借助平面镜反射灯光找到了钱包,如图中已标示了反射与入射光线,请在图中正确标出平面镜的位置。

(23题图)(24题图)

三、实验题(每空1分,共26分)

25.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请指出图甲中实验操作的错误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丙所示,某同学绘制出了水的沸腾图像。

根据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97℃。

表明此时大气压一个标准大气压(“大于”、“小于”、“等于”)。

由图像可得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有的同学对温度计中红色液体是不是酒精产生了疑问,查液体沸点表得知酒精的沸点为78℃(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由此断定红色液体_____(选填“是”或“不是”)酒精。

26.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如图甲小华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接着她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如图乙),在纸板上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由此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当光线沿NO方向入射平面镜时,反射角为________度.

在图甲所示的实验中如果让光沿FO方向射到镜面,会发现反射光沿OE方向射出,这

表明在反射现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测一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

(2)实验器材有:

斜面、金属片、刻度尺、停表和小车。

实验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

(3)为了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在正式测之前应该先练习几次,这样做可以__________。

(4)在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时,首先测出

如图所示的距离s,再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t,根据公式算出平均速度。

在上述测量过程中,测量有错误的数据是________。

 

28.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图乙、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乙可知,萘的熔点约是________℃;

(2)乙图中CD段物质处于________(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3)某同学在实验中发现萘熔化时恒温过程不明显(如图丙).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29.某班同学进行“测量纸锥从某一高度下落到地面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你认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你选用的主要实验器材是:

手表、________。

(3)小明所在的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_(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

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________m/s。

30.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

A.逐渐升高B.逐渐降低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___。

A.30%B.40%C.60%D.90%

(3)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_____;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_____℃。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

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计算题(8分)

31.某部队在实弹训练演习中,用大炮瞄准飞机,开炮后经1.6秒看到飞机爆炸,再经4.8秒听到爆炸声,若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则:

(1)飞机爆炸时离炮口多远?

(2)炮弹的飞行速度是多

重庆市第四十二中学校2017—2018学年度上期半期考试

初二物理参考答案(初2019级)

1—14DCBDBACDBCDCBA

1.D

【解析】物理学中的静止是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改变,你坐在教室里安静地做作业,说你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与你的位置没有改变,与你位置没有改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黑板,故答案选D。

2.C

【解析】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A不符合题意。

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冰熔化成水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C符合题意为答案。

霜打枝头,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3.B

【解析】试题分析: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

解:

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物体经过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而不是光斑,像的形状与物体相同,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成像的物体是蜡烛,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4.D

【解析】晶体凝固时,有一定的凝固点,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物质吸热温度升高,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该温度是晶体的熔点,因此是晶体熔化图像,故A错误。

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是凝固图像,因为该物质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所以是非晶体的凝固图像,故B不符合题意。

物质吸热升温,是非晶体熔化图像,故C不符合题意。

由图像可知,物质放出热量温度下降,当达到一定温度时,放出热量温度不变,该温度是晶体的凝固点,因此是晶体凝固图像,故D符合题意为答案。

故5.B

【解析】解答:

根据图象可知,甲、乙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因此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正确;

C、根据图象可知,甲、乙通过的路程都为12m时,甲用的时间小于乙所用的时间,因此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C错误;

D、根据图象可知,经过0.4s,甲乙的位置都在8m处,甲乙此时相遇,与速度无关,故D错误。

6.A

【解析】用“累积法”测细铜丝的直径,影响结果的因素很多,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铜丝的粗细不均匀可能性很小,主要原因还是铜丝间绕得紧密程度不同,因此A符合题意为答案。

7.C

【解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但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故17.82cm应舍弃,课本的宽度为L=17.32cm+17.34cm+17.33cm/3=17.33cm,故选C。

8.D

【解析】若要使眼睛看见一个物体,一定是物体发出的光,或者反射的光光线进入眼里,这个物体不一定是光源.故:

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思路分析: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

眼睛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或者反射的光光线进入眼里

试题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眼睛及其视物原理的了解和掌握

9.B

【解析】戴眼镜的同学从乘坐的出租车(车内空调开的温度比较低)上走下时,由于眼镜片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眼镜片上会形成“小水珠”。

A.从冰箱中取出的冻肉会变软,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深秋,湖面上飘着白气,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与题意相符,故B正确为答案。

C.人游泳之后刚上岸时感觉冷,是因为水蒸发吸热,蒸发属于汽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教室内,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10.C

【解析】把一块0℃的冰投人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冰是晶体,虽然达到了冰的熔点,但是没有温差就没有热传递,冰因为不能吸收热量不能继续熔化,0℃的水因为不能放热,也不能凝固。

冰和水的数量都没有变,故C正确为答案。

11.D

【解析】炎热夏天的中午,柏油马路会变软,柏油是非晶体,受热后开始熔化,故A错误。

柏油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受热后先变软,故B错误。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柏油是非晶体,受热后就变软,故C错误。

柏油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受热后逐渐变软,故D正确,符合题意为答案。

12.C

【解析】A.将平面镜竖直向上平移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右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光斑会向上移动,可以射中新目标,故A可行,不符合题意。

B.将平面镜水平向右平移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会改变,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射中新目标,故B不可行,符合题意为答案。

C.将平面镜绕O点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则入射角变小,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向右移动,光斑会向上移动,可以射中新目标,故C可行,不符合题意。

D.将激光笔的入射光绕O点逆

时针转过一定角度,则入射角变小,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向右移动,光斑会向上移动,可以射中新目标,故D可行,不符合题意。

13.B

【解析】由周长c=πR可得,车轮的直径

,故A正确为答案。

14.A

【解析】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在同一气压下液体的沸点是不变的,故沸腾后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不会再升高,图中烧杯中的水沸腾后,试管中的水仍可以到达沸点,液体沸腾需要两个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收热量

,故试管中

的水达到沸点后,与烧杯中水的温度相同,因此不能继续吸热,所以试管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故答案选BC。

15.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烧杯底部接触9697、温度不变不是

【解析】图甲中实验操作的错误之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烧杯底部接触。

第2min记录温度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6℃。

根据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97℃。

由图像可得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4)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因此温度计中液体的沸点一定高于100℃,由此断定红色液体不是酒精。

16.不能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垂直0光路是可逆的

【解析】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在做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时,向前或向后转折反射光线一侧的纸板时,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为了验证光的反射定律,纸板与平面镜应该竖直放置,否则实验不成功。

当光线沿NO方向入射时,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零,所以此时入射角为零,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则反射光线将沿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17.v=s/t小车降

低小车下滑的速度,

方便计时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s

【解析】

(1)实验原理是:

平均速度公式:

v=s/t

(2)本次实验是测一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所以研究对象是小车;

(3)在实验中,斜面倾斜的程度不要太大,这是为了让小车的运动时间时间长一些,方便测量,减小误差;

(4)为了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在正式测之前应该先练习几次,这样做可以了解测量过程,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5)由图知道,测量的距离s有错误,小车运动的距离比s应小一个车的长度。

18.80液态直接用酒精灯加热

【解析】

(1)根据图乙可知,萘温度达到80℃,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因此萘的熔点约是80℃;

(2)BC段萘吸热温度不变,是萘的熔化过程,CD段熔化完成,吸热升温,所以CD段物质处于液态。

(3)由图丙可以看出,萘熔化过程时间较短,熔化现象不明显,可能是加热过快,没有用水浴法加热,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的原因。

19.路程时间刻度尺先变大后不变0.16

【解析】测量纸锥下落的平均速度,由

可知,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由实验原理可知:

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手表测时间。

选用的主要实验器材是:

手表、刻度尺。

由照片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纸锥由O到A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速度变大;由A到B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速度不变。

所以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不变。

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s=6.40cm,所用时间t=2×0.2s=0.4s,

则此过程中,纸锥的平均速度

20.37.3104.07

【解析】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水银柱液面在37℃后三个小格,所以读数为37℃+3×0.1℃=37.3℃。

停表小盘上的分度值是1

min,指针在0min和1min之间,大盘分度值为1s,指针指在10s,所以示数为0min10s,即10s。

刻度尺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与“0刻线”对齐,右端与4.07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L=4.07cm-0.00cm=4.07cm。

21.AB

【解析】

(1)刻度尺A的最小分度值是0.1cm;刻度尺B的最小分度值是0.2cm,所以刻度尺A更精密些;

(2)刻度尺B的有刻度线的一面没有和被测物体的长度紧贴,所以B刻度尺放得不正确。

故答案为:

AB

22.6016.7105

【解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汽车每2min前进距离是2km,则速度

v=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60km/h,由速度单位换算关系式1m/s=3.6km/h,

可知v=60km/h=60×m/s≈16.7m/s;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汽车每2min前进距离是2km,则在10时05分是在10时04分的时刻又经过1min,则又行驶了1km;所以公路旁路碑的里程数应是:

104km+1km=105km;

故答案为:

6016.7105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解决此类速度问题时要注意单位换算,根据表格找出有用的数据。

.故

23.

(1).0°

(2).90°(3).60°

【解析】解答:

光垂直入射到镜面时,反射光线将按原路反射回来,此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重合,所以反射角,入射角都等于0°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90o.

若将平面镜沿顺时针方向转动30°以后镜面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60度,根据入射角度概念知入射角的度数是30o,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60°

故24.

(1).甲、乙

(2).乙(3).甲

【解析】解答:

从图可看出甲、乙的熔点相同,故它们可能是同一物体;

从图中可以看出乙需要吸收跟多的热量才能熔化,说明乙物体的质量比甲的质量大;

25.甲6072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甲乙同时运动了60m的路程,甲历时3s,而乙历时5s,因为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根据相同的路程比时间,时间小的运动的快,所以甲车运动的快,即甲的速度大;

甲车的速度:

v=s/t=60m/3s=20m/s=72km/h。

故答案为:

甲6072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对速度公式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图象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26.nl甲

【解析】

(1)用

圆规测曲线的长度,先将圆规两脚分开,再用圆规脚分割曲线,分割段数越短,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越接近曲线的长度,记下分割的总段数n,然后测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l,那么曲线的长度L=nl。

(2)甲、乙两同学分别选取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5mm、10mm,因为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越小,越接近两脚之间曲线的长度,所以甲的测量结果较准确。

27.7

【解析】由

可得,

两个线圈的距离

28.略

【解析】因为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所以反射角为90°-60°=3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角也为30°,如下图所示:

29.

【解析】作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再做法线的垂线,就是镜面的位置,答案如下:

30.DV

120升高由于水的蒸发,使防冻液的含量增大

【解析】解答:

(1)分析图表可知,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60%时,混合液凝固点一直降低,当防冻液含量由60%逐渐增大到90%时,混合液凝固点一直升高,所以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时,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故选D;

(2)因为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而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结合图表可知,混合液的凝固点为−28℃即可满足条件,所以选择防冻液含量为40%;故选B;

(4)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