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3110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和建设地点

项目名称: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

建设性质:

新建

建设地点:

二、项目建设单位:

1、法人代表人:

2、联系电话:

3、联系地址:

4、邮政编码:

三、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景宁县民政局是县人民政府重要职能部门之一,局机关内设8个股室,分别是:

秘书股、优抚安置股、救灾救济股、社会救助股、基层政权建设和区划地名股、社会事务股、殡葬管理股、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下辖景宁县烈士陵园管理所、景宁县殡仪馆两个事业单位及景宁县印支难民综合贸易公司一个企业单位。

全局共有在职干部职工36人,其中:

局机关工作人员24人,直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2人。

其主要工作职责是:

开展经常性的扶贫帮困活动;组织协调全县的防灾、抗灾、救灾工作;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济制度;贯彻国家优抚政策和法规,负责全县的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依法进行婚姻登记管理、殡葬管理、收养登记管理、福利企业管理、社团和民办非企业管理等工作;负责行政区域勘界和划分;负责全县老龄委的日常工作;承办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机关交办的其他工作。

近几年来,全县民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认真履行“维护民利、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的职责,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把握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补强弱点,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上办实事,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求实效,在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上出实招,在社会事务管理上创实绩,民政工作取得全面进步,为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景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新的形势下,民政工作面临新的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全县民政工作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景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牵引,坚持贯彻“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方针,大力推进民政管理法制化、民政事业社会化、民政服务网络化和工作手段现代化的进程,进一步解放思想,严格依法行政,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力打造阳光民政、满意民政。

四、项目建设方案、内容及规模

景宁县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是根据民政部关于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结合景宁县民政救灾工作的实际,科学规划功能布局。

工程规划总建筑面积2952.69平方米。

其中: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建筑面积为:

2556.83平方米,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面积为:

395.86平方米。

1.2.项目建设的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的指示精神;

2、《民政部关于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民发〔2009〕148号);

3、《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投资〔2011〕2066号);

4、云南省委、省政府和文山州委、州政府关于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的指示要求;

5、国家民政部发布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

6、《文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7、《景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8、景宁县“十二五”民政工作发展规划;

9、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1.3.项目建设的标准及规范

一、《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民政部2009-1)

二、《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三、《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四、《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五、《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六、《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1-11册);

七、《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八、《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九、《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

十、《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十一、《建筑灭火器配置规范》(GBJ140-90);

十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十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8466-2005);

十四、《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GB18306-2001);

十五、《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十六、其它相关标准与规范。

1.4.可行性报告研究的范围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并在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就以下内容进行分析和测算: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二、项目建设的环境

三、建设内容及方案

四、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

五、环境保护、安全卫生及消防

六、环境影响评价

七、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八、社会效益分析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意义、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一、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救灾应急体系建设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基本生活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救灾应急能力为核心,坚持应急救灾与常态减灾相结合、救灾减灾并重、城市农村统筹、政府社会协同、治标治本兼顾,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市场等多种手段,统筹做好灾前、灾中和灾后各阶段的应对工作,全面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建设目标

通过景宁县应急救灾指挥中心项目的建设,健全政府主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救灾应急管理体制;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救灾应急综合协调机制;建成覆盖各级政府和城乡社区的救灾应急预案系统;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灾情管理系统;建成布局合理、品种齐备、数量充足、管理规范的救灾物资储备系统;完善救灾法律法规,打造救灾科技支撑平台,建立专兼结合的救灾应急队伍;建立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救灾应急工作格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救灾应急体系,全面提升救灾应急工作的整体水平。

2.2.项目建设的背景

景宁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南部的边境县,位于北纬22º42’~23º15’和东经103º52’~104º39’之间。

东与麻栗坡县相连,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交界,西南连接河口县,西与屏边县毗邻,北与文山县接壤,东北与景宁县隔盘龙河相望。

县城距省会昆明396千米,距州府文山56千米,距中越边境线最短距离约20千米。

县境东西最大横距79千米,南北最大纵距61千米,最小纵距24.7千米。

全县总面积2676平方千米。

景宁县属低纬度亚热带东部型山地季风气候。

由于海拔高低差异大,同一地区的气候温差也较悬殊,局部地区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

具有低坝河谷炎热,中山浅丘温暖,高山温凉,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干雨季分明的特点。

河流属红河流域泸江水系,境内有70余条溪流,分别汇入盘龙河、响水河、小白河、那么果河、南浦河、南北河等8条大河,地表水、地下水年径流量31.5亿立方米,理论水能蕴藏量6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30万千瓦,棉花山、天生桥、南滚、咪湖一、二、三级、大梁子、花坝子等水电站总装机容量8.06余万千瓦,全县有耕地43.62万亩,农民人均1.35亩,其中稻田10.09万亩。

土壤9个土类14个亚类24个土属27个土种。

山区较多,土壤肥力较低,农业科技普及率较低。

农产品主要有稻谷、玉米、麦类、薯类、油菜、甘蔗、三七、茶叶、烤烟、草果、亚麻等。

景宁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与越南接壤,国境线138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2676平方公里。

辖13个乡(镇)1个管理区委员会,124个村委会(社区),2197个村民小组,2010年,总人口36912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1393人,占全县总人口49.14%。

全县均属山区,最高海拔2979米,最低海拔123米,年平均气温16.9 ℃,地缘地貌特殊,既有温带和亚热带兼容的气候条件,还具备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被称为“中国第三大锡矿基地”和“中国草果之乡”,是一块美丽富饶的边陲宝地。

2010年,全县财政收入53038万元,财政支出1426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5元,全县农业人口基本处于贫困状态,是一个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扶持县之一。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景宁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南部,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原战区为一体的县份。

县城马白距省会昆明396公里,距州府所在地文山56公里,距中越边境线约20公里;距昆河铁路和等级公路102公里,距“衡昆”高速公路106公里,距麻栗坡县天保口岸130公里。

国境线长138公里,与越南的老街、河江两省的箐门、新马街、黄树皮、猛康四县接壤,目前已有公路与越南实现对接,2010年末人口36.9万。

由于全县2676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有97%以上是山地和狭谷,海拔在123米至2549.6米之间,气象多变,地质复杂,活动断层沿盘龙河(南温河)狭谷遍及文(山)麻(栗坡)断裂带,全县受着低温、干旱、洪涝、冰雹和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素有“无灾不成年”之称。

加之县贫民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群众整体素质偏低,防灾抗灾能力及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差,年年发生自然灾害,年年需要国家和对口帮扶地区救援抗灾。

然而,景宁县救灾应急体系建设落后,至今全县均无具备相关规模及功能齐全的防灾抗灾和救灾物资储备库等必要的基础设施,目前救灾物资只能租用原守备三团营房存放,储备空间十分有限,结构不完整、功能不齐全、保障能力不足。

不仅物资储备品种单一,而且不稳妥,不保密,对救灾物资进行储存、调拨、使用和回收造成较大影响,不完善的救灾应急体系大大削弱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出新建景宁县应急救灾指挥中心项目十分迫切,也十分必要。

2.4.综合评价

1、项目的建设积极贯彻了各级人民政府对“加强民政救灾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2、项目的建设符合景宁县城市发展的规划原则。

3、完善民政救灾工作建设顺民心,合民意,顺应时代要求。

为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等奠定基础。

投入使用后可获得较佳的社会效益。

 

第三章项目场址选择及建设条件

3.1.选择原则

景宁县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位于景宁县城靖安路,项目土地属行政划拨,景宁县规划局同意项目选址。

项目总用地面积为5亩。

3.2.项目土地情况

项目建设地点在景宁县城靖安路。

项目建设用地已取得景宁县城乡规划局核发的文规选字第2011-064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已同意该项目的选址。

其土地用地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中,在项目实施前,将取得用地的合法手续。

3.3周边建筑物与环境条件

项目所在地属景宁县城靖安路,交通四通八达,本项目的实施与周边建筑物无任何影响。

项目所处地段交通便捷,联系方便。

3.5气象条件

气象条件:

春秋长,冬夏短,四季气候差别不大。

景宁县气候终年温暖,年均气温12.8℃一18.1℃,月均最高气温16.8℃一23℃,最低气温7.2℃一10.6℃;日照时间长,年均日照319天,2023.1小时;年均积温6502℃;陆地蒸发量1780.2毫米;年或有霜冻,但无霜期长,平均为359天,间或年份有小雪;降雨量较充沛,年均降雨146.4天,992.7毫米。

对基建施工存在一定的影响,需抓紧在雨季来临前完成基础工程。

2、地震影响条件:

按国家《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之规定,项目需作六度设防。

3.6城市公用设施依托条件

1、供电:

景宁县现有电力装机容量10万千瓦,并与全州并网,与省接网,项目实施地点属电网覆盖范围,项目实施地点属景宁县城区内,项目施工用电有保障。

2、供水:

随着景宁县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给水管网已覆盖到建设场地。

项目用水供水由市政给水管网引入一路DN150给水总管供消防及各用水点用水。

3.7.项目建设优势条件分析

1、政策走向优势

本项目属于政府投资的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项目的建设不但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趋势,也符合景宁县发展建设规划的要求。

项目的建设是顺民心,合民意,适应时代要求,已得到景宁县人民政府等党政机关的政策支持。

2、区位优势

项目地处景宁县城区。

本项目的建设,为民政救灾工作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该区域交通便捷,位置优越,无可替代。

3、集约优势

项目周边规划有机关办公、居住等功能。

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当地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较为完善的服务功能。

总之集约优势较为明显。

第四章项目建设内容及方案

4.1.项目建设总体构思

一、立意构思

体现“实用、高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便于实现整个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内的各功能区便捷联系。

并与周边环境融入一体,从而创造了既注重业务楼的环境塑造,又注重与外界环境相互交融的“双景区域”现象。

二、规划结构原则及要求

项目的规划设计应认真研究场地现状和该片区的规划环境,以便于该项目能恰如其分的融入到未来发展的主题中,力求结构清晰、形态稳重、特色突出。

该项目的方案应以现有土地形状为基础,通过功能区划分,有利于整个综合业务楼空间序列的展开。

总之,应做到设计要人性化,功能要实用化,环境要园林化,内部结构要合理化,配套要完善化。

结构除了满足安全的要求外,更注重配合建筑表现建筑的结构之美;水电设计除了满足当地建筑主管部门的要求外,尽量采用较先进的设计理念,保证项目的可靠运行;综合管网、弱电(含通信、电视、电话)、消防等方面周全的设计。

三、设计依据

(一)规划红线及规划条件。

(二)建设单位设计委托要求。

(三)国家有关规划设计规范及技术经济指标。

4.2.项目建设内容

本项目的建设内容是新建景宁县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占地面积5亩,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建筑占地568.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56.83平方米,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占地238.5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95.86平方米。

以及配套建设室外道路、绿化、停车等附属工程。

4.2.项目建设方案

一、设计要求

该建筑属二类公共性建筑,耐久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建议按六度设防,防火等级为二级。

建筑外形现代、简洁、大气,并有一个较好的室外环境。

(一)平面布置

景宁县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用地面积5亩,总建筑占地面积806.95平方米。

建设总建筑面积2952.69平方米。

项目规划用地范围在景宁县靖安路。

根据整个中心的总体布置要求,规划时已留有足够的绿化、美化用地。

主体建筑前设绿化地,前方设停车位。

(附总平面布置图)

 

总平面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

m²

3331.86

5亩

2

总建筑占地面积

m²

806.95

3

总建筑面积

m²

2952.69

3

建筑密度

%

24.22

4

绿化面积

m²

1446.03

5

绿地率

%

43.4

6

容积率

0.886

(二)建筑设计

根据整个指挥中心及物资储备库的要求,总规划用地5亩,而本项目建设总占地面积806.95平方米,在建筑外观设计方面,从整体造型要体现一定的标志性,力求做到造型美观、体现时代特征。

二、结构设计

(一)设计依据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10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0)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二)工程概况

1、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2、基本风压0.30KN/㎡;地面粗糙:

B类。

3、建筑抗震设防烈度:

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0.05g;设计地震分组:

第三组;框架抗震等级:

四级。

4、场地类别:

Ⅱ类。

5、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丙级。

(三)建筑楼面及屋面主要部位荷载取值

1、屋面:

不上人屋面0.50KN/㎡、上人屋面2.0KN/㎡。

2、楼面:

办公室2.0KN/㎡、档案室5.0KN/㎡。

3、消防楼梯:

3.5KN/㎡。

其它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表4.1.1执行。

(四)结构选型及基础形式

1、结构体系:

采用全框架结构。

2、基础形式:

因本项目未做地勘,参考周边地质勘察资料,根据本工程的上部结构特点及荷载大小,结合场地附近建筑物的基础形式,基础方案建议选用柱下独立基础。

三、消防设计

1、水源

室外消防栓消防水源来自市政消防给水管网,市政管网水压量有保证,当出现火灾时,可保证连续供水。

按规范规定,室外消防给水管网布置成环状,进水管为2条,管径DN150,分别从市政管网的不同管段取水。

本项目在建筑物室外设置2套室外地上式消防栓。

室内消火栓消防水源前10分钟来自屋顶消防水箱(10m3),10分钟以后的消防水源由市政管网供给。

室内消防管网布置成环状,管径DN100,管道用阀门分成若干独立段,以便检修用。

室内消火栓按2股水枪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室内任何部位进行布置。

2、消防用水量

a.室外消火栓用水量为20L/s

b.室外消火栓用水量为15L/s

c.室内、外消防用水总量为35L/s,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一次消防用水250m3。

3、管材

消防给水采用无缝钢管,焊接。

4、管道防腐

消防给水管埋地部分采用环氧煤沥青加强级防腐。

明露部分底漆二道面漆二道。

5、消防设施

a.消防水箱1座,容积V=10m3

b.室外地上式消火栓,型号SS100/65-1.0,2套

c.室内消火栓SN65,8套

d.消防水泵结合器DN100,2套

6、灭火器配置

室内按规范配置灭火器,危险等级按中级危险配置,每层设2个灭火器配置点,每个配置点2具MF/ABC4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共20具。

四、给排水设计

(一)设计依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版);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3、《室外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1994年版);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J5749-2006;

7、《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

(二)设计范围

本项目建筑红线范围内建筑物及室外的消防系统及给排水系统工程。

(三)给水系统

1、水源:

生活水源来自城市自来水管网,水压0.30Mpa,供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项目的进水管从界区附近的市政给水管网上接,接管径DN80,引水管处设置管道过滤器、倒流防止器及水表计量。

消防水源来自市政消防给水管网,水压0.30Mpa,项目的消防进水管从界区附近的市政消防环状管网的不同管段接入2根DN150管道供室内,室外消火栓用水,室内消火栓设置消防管道泵增压。

2、用水量

①生活用水量:

该项目建成后,主要用于工作人员日常的生活用水。

每天预计有40人,每人每天用水量为40L,则Q1=40人×40L/天·人=1.6m3/d,即生活用水量为:

1.6m3/d

②不可预见用水量:

按生活用水量的15%考虑,即

1.6×15%=0.24m3/d

③最高日用水量为:

1.6+0.24=1.84m3/d

3、系统设计

本工程室内给水系统暂按市政水压0.30Mpa考虑设计,用水均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给,设置给水泵及消防水泵房,根据建筑物高度,本次工程采用生活泵二次加压供水,在屋顶设水箱8m3,上行下给,室内消防给水系统采用消防水泵直接供水。

五、电气设计

(一)设计依据

1、建筑概况:

本项目主要为民政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业务用房,属二类民用建筑。

2、建筑、水、暖专业提供的资料

3、现行有关设计规范: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3年版)

《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200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

《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通信设施设计标准》YD/T2008-93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二)设计范围

1、供配电与照明

2、防雷与接地保护

3、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

4、弱电工程

(三)供配电

1、负荷性质:

本项目的供电负荷为二级负荷;自身消防设备、照明、事故照明及生活水泵等为三级负荷;污水处理,道路照明及其它用电按三级负荷考虑。

2、电源:

根据用电负荷性质及供电容量,本工程要求10KV双电源供电,由景宁县电力公司供给,备用电源为柴油发电机组。

内线经服务中心各功能区计量柜由低压地埋电缆通过电缆沟分别接至各用电端,低压电缆沟与电视、通信电缆同用,但不同侧,避免互相干扰,能保证使用质量;而且节约用地,降低造价。

3、用电负荷统计:

照明负荷根据《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统计计算,动力负荷根据各功能区用电设备统计。

4、电能计量:

采用高供低计,在电源进线配电柜总计量。

5、区域内电力线路网络采用TN-C-S接地系统,该系统为多点接地,安全性高,隐蔽性好,适合宽区域使用。

6、用电量计算:

按综合业务用房30w/㎡计,即:

2952.69×30w/㎡=88.58KW,年用电量为32331.7度。

项目用电可从附近变压器引一条供电线路。

(四)防雷与接地保护

本工程属三类防雷建筑。

在屋顶设置避雷小针,利用建筑物结构柱内两根直径不小于16的主筋作引下线,建筑基础钢筋作为保护接地及防雷接地的共同接地装置,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

接地保护系统采用TN-C-S接地保护方式。

为防雷电波侵入,进线电缆在入户端将电缆金属外皮接地并与防雷装置相连。

弱电设备在各级配电装置处均设有电源防雷模块,信息传输电缆进入建筑物处也采用专用避雷装置,用以防止电源系统的直击雷和感应雷对设备造成损坏。

为用电安全,卫生间做局部等电位联结。

(五)弱电部分

本项目设置一套集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系统选用LD-128型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

消控中心设于个建筑物底层。

系统采用二总线型报警控制系统,由感烟、感温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水流指示器、湿式水力报警阀压力开关等采集火灾信号,通过报警总线送至消防控制室火灾报警控制器。

 

第五章安全、消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