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33647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8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

上海闵行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闵行区

201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质量调研考试

化学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填写清楚,并填涂准考证号,请仔细核对。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3.请注意题号顺序,所写内容不得超出黑色边框,超出部分视为无效。

4.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后,重新填涂所选项。

每题的解答都不能超出矩形答题框,选择题的正确填涂为:

▅。

5.填空题和简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书写,作图题还可使用2B铅笔。

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K-39Cu-64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40分)

1.生活中常见爆炸现象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气球爆炸B.高压锅爆炸C.烟火爆炸D.轮胎爆炸

2.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活性炭除去冰箱内的异味B.金刚石刻划玻璃

C.干冰进行人工降雨D.氯气作自来水的消毒剂

3.厨房中的下列物质,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B.芝麻油C.白糖D.食醋

4.普通玻璃的成分之一是硅酸钠(化学式为Na2SiO3),硅酸钠中硅的化合价是

A.+1B.+2C.+4D.+6

5.世博“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

“零碳”中的“碳”主要指

A.CO2B.COC.CH4D.C

6.老年人缺钙会发生骨质疏松,容易骨折,这里的“钙”指的是

A.原子B.分子C.单质D.元素

7.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液体的倾倒B.液体的量取C.点燃酒精灯D.滴加液体

8.同素异形现象是物质表现的形式之一,其中属于同素异形体的物质是

A.CO与CO2B.金刚石和石墨C.氧气和液氧D.镁粉和镁条

9.甲醚(用X表示)作为一种廉价的新能源,它燃烧时发生如下反应:

X+3O2

2CO2+3H2O,则甲醚(X)的化学式是

A.CH4OB.C2H4OC.C2H6OD.C3H6O2

10.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事实

解释

A

书写档案规定必须使用碳素墨水

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B

石墨能够做电池的电极材料

石墨能够导电

C

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

焦炭具有氧化性

D

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11.有关H2+CuO

Cu+H2O的反应,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

A.CuOB.H2C.CuD.H2O

12.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浓溶液B.稀溶液

C.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D.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13.如右图所示,每两分子的甲反应后生成一分子的乙和两分子的丙。

已知甲、乙、丙分别为不同的纯净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是一种双原子分子

B.丙的化学式是A4B2

C.每个甲分子由2个A原子和2个B原子构成

D.甲、乙、丙三物质在反应中的物质的量之比是2∶1∶2

14.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

B.降温能使水结成冰,是因为在低温下水分子静止不动

C.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车胎容易爆裂,是由于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D.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而在氧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和氧气中的氧分子化学性质

不同

15.下列物质名称、俗名、化学式、物质类别完全对应的是

A.碳酸钠、纯碱、NaCO3、盐B.硫酸铜、胆矾、CuSO4·5H2O、混合物

C.氢氧化钙、石灰石、Ca(OH)2、碱D.氧化钙、生石灰、CaO、氧化物

16.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生石灰和水放出大量的热

C.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D.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产生蓝色沉淀

17.为达到预期的目的,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可以分离CaCO3、CaCl2的混合物

B.用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除去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

C.除去N2中少量的O2:

通过灼热的Cu粉末

D.某同学将pH试纸润湿后,用玻璃棒蘸取食用白醋滴在试纸上,测定其pH

18.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X

Y

Z

Q

第一次测得的质量/g

68

16

4.4

3.6

第二次测得的质量/g

4

未测

48.4

39.6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一定不是分解反应

B.若X为氧气,则Y一定发生氧化反应

C.第二次测量时,Y已完全参加反应

D.该反应中Y、Z与Q质量变化之比为2∶11∶9

19.t℃时,根据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绘制成下图中

的斜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50 g

C.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 

关系是:

n

D.n点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 

20.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在t2℃时向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

wg甲和wg乙(两种物质溶解时互不影响),充分搅拌。

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

到t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温度降到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

等,得到甲是饱和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

C.温度降到t1℃时,甲、乙的溶质质量分数

相等,得到甲、乙的不饱和溶液

D.t2℃时,甲物质的溶液为饱和溶液,乙物质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二、填空题(共30分)

21.请按要求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氯分子;

(2)2个铵根;

(3)-2价的硫元素_______;(4)2个铝原子。

22.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有氦气、一氧化碳、活性炭、甲烷、二氧化碳,请用化学式按下列要求填空:

(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的是_____________;

(2)天然气是化石燃料,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

(3)可充入霓虹灯内且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的气体是___________;

(4)易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______。

23.地球表面变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所形成的“温室效应”有一定的关系。

(1)请判断生活生产中的有关活动会加剧“温室效应”的是(填序号);

①汽车尾气排放②喷洒农药③植物光

合作用④煤的燃烧

(2)资料表明,二氧化碳可综合利用,在高温高压下以CO2和NH3为原料合成尿素[CO(NH2)2],同时有水生成,这是固定和利用二氧化碳的成功范例。

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尿素中碳、氧、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120吨尿素含氮元素质量为吨。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4.下面是某同学归纳的几种含钙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图,请根据该图回答有关问题:

(1)推断甲、乙两种物质的化学式:

甲、乙。

(2)写出该图转化关系中的化学方程式:

①甲→丙:

②丙→乙:

③乙→甲:

,反应类型是。

(3)请举一例CaCO3的用途。

25.醋酸钾(CH3COOK)可以用来融化冰雪。

醋酸钾由种元素组成,其中C、H元

素的原子个数比为;醋酸钾的摩尔质量为。

1mol醋酸钾中约含有

个碳原子。

26.以下是Na2CO3、NaHCO3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

(1)Na2CO3溶解度曲线为(填“a”或“b”)。

0℃

10℃

20℃

30℃

40℃

Na2CO3的溶解度(g/100g水)

7.1

12.5

21.5

39.7

49.0

NaHCO3的溶解度(g/100g水)

6.9

8.1

9.6

11.1

12.7

(2)要除去Na2CO3固体中的少量NaHCO3,应采用的物理方法是(填写编号)。

①冷却热饱和溶液②蒸发溶剂③溶解过滤

(3)已知Na2CO3转化为NaHCO3的反应为Na2CO3+CO2+H2O→2NaHCO3,根据以上信息,要除去NaHCO3饱和溶液中的少量Na2CO3,应采用的化学方法是。

(4)40℃时的100gNa2CO3的饱和溶液中含有g溶质,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5)若将30%的碳酸钠溶液100g,稀释到10%,需要加水mL。

三、简答题(共30分)

27.下图是一些气体的发生和收集装置,请按要求回答:

 

(1)写出上述编号仪器的名称:

①,②

(2)若实验室以KClO3为原料制取O2,应选择(填写仪器编号)装置进行组装。

(3)比较用过氧化氢溶液和用氯酸钾制取O2的方法,两者的共同点是。

A.发生装置相同B.都可用MnO2作催化剂

C.反应的基本类型相同D.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成分相同

(4)为了更好地制取CO2气体,有同学将B装置改进为F装置。

改进后该装置的优点是。

(5)李丽同学设计了实验室制取CO2装置(如右图所示),装置

中出现了一个错误,你的纠正方法是。

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装置是否具有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填“是”

或“不”),理由是。

28.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右下图装置进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1)若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

多不超过其容积_____%。

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

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有氮气。

【发现问题】氮气是怎么减少的呢?

【推测一】氮气与镁条反应而减少;

【推测二】                              ;

【查阅资料】镁条能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Mg3N2)固体,反应的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以上探究,你对燃烧有关知识的新认识是        ;请你对此认识再

举一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9.以下是探究水的组成的实验。

右图是电解水实验的示意图:

(1)A端接电池极(填“正”或“负”)。

(2)该实验可证明水的元素组成,水是由(写名称)组成的。

(3)水中元素存在形式是____________(填“游离态”或“化合态”)。

(4)若电解水消耗水3.6g,则A试管中生成气体的分子个数约为。

(请列式计算)

(5)为了进一步测定水中的元素组成的质量比,某

科技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如右

图),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通过

称量反应前后装置A、B的质量,结果测得

m(H)︰m(O)>1︰8,比理论值偏高,其原因可能是。

(填编号)

A.通入的氢气未经过干燥B.装置A内管口有水凝结

C.氧化铜没有完全还原D.装置B同时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和CO2

30.木炭作为还原剂用于金属冶炼已有几千年历史。

教材用如图I实验介绍这一知识。

 

(1)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炭呈块状,实验时要先将木炭研细,再与CuO粉末混合均匀后使用。

这样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Ⅱ酒精灯火焰处加有铁丝网罩,其作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提高成功率,某研究小组设计如图Ⅱ方案进行实验。

【装置改进】

稳定的高温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装置也会影响加热的效率。

图Ⅱ装置将卧式装置改为直立式装置。

实验时,将反应混合物夯实于试管底部,调节酒精灯使外焰完全包围试管的下部。

你认为该设计是否更好?

____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研究】

分别称取2g木炭与CuO的混合物,按每种比例重复实验3次。

实验记录如下表:

总质量相同(2g)但木炭与CuO比例不同的实验对比表

比例

1:

6

1:

7

1:

8

1:

9

1:

10~1:

11

1:

12

1:

13

加热时间

1′51″

1′43″

1′57″

1′51″

1′51″

1′53″

4′

实验现象

红热,产生大量气泡,石灰水变浑浊

偶尔红热,气泡较少

实验结果

表层铜珠较大,出现未完全反应的黑色木炭粉末,且木炭含量越高黑色粉末越多

反应较完全,生成亮红色网状铜块

部分生成Cu2O

主要产物是Cu2O

由实验数据分析,影响实验的另一因素是;从产物分析,该反应混合物的最佳比例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

交流中小敏认为装置图Ⅰ存在一定的问题,请你指出它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改进的方法是。

【提出问题】关于影响该实验的因素,你认为还可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闵行区201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质量调研考试

化学试卷参考答案

注:

1、化学方程式有错不得分

2、化学专用名称有错不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C

A

D

D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B

A

D

C

D

D

C

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21.

(1)2Cl2

(2)2NH4(3)

(4)2Al

22.

(1)CO2

(2)CH4(3)He(4)CO

23.

(1)①④(全对1分,有错不得分)

(2)CO2+2NH3

CO(NH2)2+H2O

碳:

氧:

氮:

氢=3:

4:

7:

146.7%56

24.

(1)Ca(OH)2、CaO

(2)①甲→丙:

Ca(OH)2+CO2→CaCO3↓+H2O

②丙→乙:

CaCO3

CaO+CO2↑

③乙→甲:

CaO+H2O→Ca(OH)2,化合反应

(3)做建筑材料(或制水泥、制生石灰、制取二氧化碳、补钙剂或化工原料等)

(合理给分)

25.4C:

H=2:

398g/mol1.204×1024

26.

(1)a

(2)①

(3)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4)32.9g,32.9%

(5)200ml

三、简答题(除指明的外,每空1分,共30分)

27.

(1)①酒精灯②长颈漏斗

(2)AC(或AD)

(3)B、C(全对1分,有错不得分)

(4)随开随用,随关随停

(5)向下排空气法改成向上排空气法(或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

CaCO3+2HCl→CaCl2+CO2↑+H2O

不,启普发生器是利用反应的压强差通过活塞来控制酸液和固体的接触与分离,此装置是通过手动控制酸液和固体的接触和分离。

(判断没分,总共1分)

28.

(1)21%

氮气受热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或氮气溶于水)

3Mg+N2

Mg3N2

(2)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2Mg+CO2

2MgO+C(或2Na+Cl2

2NaCl)

29.

(1)负

(2)氢元素和氧元素

(3)化合态

(4)设:

生成氢气nmol

2H2O

2H2↑+O2↑(1分)

2mol2mol

3.6/18nmoln=0.2mol(1分)

0.2×6.02×1023=1.204×1023(1分)

(5)A、D(全对1分,有错不得分)

30.

(1)C+2CuO

2Cu+CO2↑

(2)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3)使火焰更集中

(4)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减少,不利于酒精燃烧

反应物的比例

1:

10~1:

11

尾气没有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氧化碳会污染环境

装石灰水的试管加上双孔橡皮塞,然后把尾气烧掉(或把排出一氧化碳的导管放在酒精喷灯下点燃或用气球收集起来。

反应物的形状(或反应温度)

闵行区

201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质量调研考试

化学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填写清楚,并填涂准考证号,请仔细核对。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3.请注意题号顺序,所写内容不得超出黑色边框,超出部分视为无效。

4.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后,重新填涂所选项。

每题的解答都不能超出矩形答题框,选择题的正确填涂为:

▅。

5.填空题和简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书写,作图题还可使用2B铅笔。

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K-39Cu-64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40分)

1.生活中常见爆炸现象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气球爆炸B.高压锅爆炸C.烟火爆炸D.轮胎爆炸

2.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活性炭除去冰箱内的异味B.金刚石刻划玻璃

C.干冰进行人工降雨D.氯气作自来水的消毒剂

3.厨房中的下列物质,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B.芝麻油C.白糖D.食醋

4.普通玻璃的成分之一是硅酸钠(化学式为Na2SiO3),硅酸钠中硅的化合价是

A.+1B.+2C.+4D.+6

5.世博“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

“零碳”中的“碳”主要指

A.CO2B.COC.CH4D.C

6.老年人缺钙会发生骨质疏松,容易骨折,这里的“钙”指的是

A.原子B.分子C.单质D.元素

7.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液体的倾倒B.液体的量取C.点燃酒精灯D.滴加液体

8.同素异形现象是物质表现的形式之一,其中属于同素异形体的物质是

A.CO与CO2B.金刚石和石墨C.氧气和液氧D.镁粉和镁条

9.甲醚(用X表示)作为一种廉价的新能源,它燃烧时发生如下反应:

X+3O2

2CO2+3H2O,则甲醚(X)的化学式是

A.CH4OB.C2H4OC.C2H6OD.C3H6O2

10.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事实

解释

A

书写档案规定必须使用碳素墨水

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B

石墨能够做电池的电极材料

石墨能够导电

C

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

焦炭具有氧化性

D

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11.有关H2+CuO

Cu+H2O的反应,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

A.CuOB.H2C.CuD.H2O

12.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浓溶液B.稀溶液

C.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D.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13.如右图所示,每两分子的甲反应后生成一分子的乙和两分子的丙。

已知甲、乙、丙分别为不同的纯净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是一种双原子分子

B.丙的化学式是A4B2

C.每个甲分子由2个A原子和2个B原子构成

D.甲、乙、丙三物质在反应中的物质的量之比是2∶1∶2

14.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

B.降温能使水结成冰,是因为在低温下水分子静止不动

C.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车胎容易爆裂,是由于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D.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而在氧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和氧气中的氧分子化学性质

不同

15.下列物质名称、俗名、化学式、物质类别完全对应的是

A.碳酸钠、纯碱、NaCO3、盐B.硫酸铜、胆矾、CuSO4·5H2O、混合物

C.氢氧化钙、石灰石、Ca(OH)2、碱D.氧化钙、生石灰、CaO、氧化物

16.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生石灰和水放出大量的热

C.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D.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产生蓝色沉淀

17.为达到预期的目的,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可以分离CaCO3、CaCl2的混合物

B.用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除去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

C.除去N2中少量的O2:

通过灼热的Cu粉末

D.某同学将pH试纸润湿后,用玻璃棒蘸取食用白醋滴在试纸上,测定其pH

18.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X

Y

Z

Q

第一次测得的质量/g

68

16

4.4

3.6

第二次测得的质量/g

4

未测

48.4

39.6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一定不是分解反应

B.若X为氧气,则Y一定发生氧化反应

C.第二次测量时,Y已完全参加反应

D.该反应中Y、Z与Q质量变化之比为2∶11∶9

19.t℃时,根据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绘制成下图中

的斜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50 g

C.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 

关系是:

n

D.n点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 

20.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在t2℃时向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

wg甲和wg乙(两种物质溶解时互不影响),充分搅拌。

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

到t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温度降到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

等,得到甲是饱和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

C.温度降到t1℃时,甲、乙的溶质质量分数

相等,得到甲、乙的不饱和溶液

D.t2℃时,甲物质的溶液为饱和溶液,乙物质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二、填空题(共30分)

21.请按要求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氯分子;

(2)2个铵根;

(3)-2价的硫元素_______;(4)2个铝原子。

22.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有氦气、一氧化碳、活性炭、甲烷、二氧化碳,请用化学式按下列要求填空:

(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的是_____________;

(2)天然气是化石燃料,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

(3)可充入霓虹灯内且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的气体是___________;

(4)易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______。

23.地球表面变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所形成的“温室效应”有一定的关系。

(1)请判断生活生产中的有关活动会加剧“温室效应”的是(填序号);

①汽车尾气排放②喷洒农药③植物光

合作用④煤的燃烧

(2)资料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