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3464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docx

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之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一.陕西省省情省貌

1.陕西基本概况

2.陕西历史与文化

3.全面建设西部强省

二.政治基础理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2.毛泽东思想概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法律基础知识

1.法的概述

2.宪法

3.实体法和程序法

四.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1.公共管理概述

2.社会工作的含义、目标与功能

3.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4.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系

5.社会工作直接方法

五.公文写作

1.公文基础知识

2.常用公文写作

3.公文写作要求

 

陕西省省情省貌

一.陕西基本概况

1.位置面积、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

A.位置面积

位置:

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

中国大地原点:

咸阳市泾阳县永乐镇

面积:

全省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14%。

B.地形地貌

1陕北黄土高原:

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5%;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

2关中平原:

西窄东宽;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9%;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

3陕南秦巴山地:

两山夹一川;总面积7401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6%;地貌类型是由古生界变质杂岩组成。

C.气候特征

气候差异:

陕南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

气候特点:

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

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

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

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

平均气温:

全年平均13、7℃;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

1月平均气温-11℃—3、5℃,7月平均气温21℃—28℃;

无霜期160-250天,年均降水量340mm-1240㎜。

2.主要河流和山脉

A.主要河流

黄河水系的主要河流:

渭河、无定河、延河、泾河、北洛河。

长江水系的主要河流:

汉江、嘉陵江、丹江。

B.主要山脉

太白山:

位于秦岭山脉中段,周至、太白县、眉县的交界处,主峰3767.2米。

特点:

高、寒、险、奇、秀、富饶、神秘

华山:

位于渭南市华阴县境内,北临渭河平原和黄河,南依秦岭,属花岗岩山,海拔2154、9米。

特点:

奇险天下第一山

3.自然资源

A.水资源

特点:

水资源丰富,时空分布严重不均。

B.土地资源

土壤包括:

栗钙土、黑垆土、褐土、黄褐土、棕壤;

土地类型:

山地、丘陵、塬、川地、沙地、沼泽,山地多而川塬少。

C.矿产资源

分布特点:

陕北及渭北以优质煤、石油、天然气、铝土矿、水泥灰岩、黏土类及盐类矿产为主;关中以金、钼、建材矿产、地下热水和矿泉水为主;陕南秦岭巴山地区以有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为主。

D.植物资源

特点:

生态条件多样,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秦岭巴山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

E.野生动物资源

特点:

野生陆生脊椎珍贵动物众多。

4.旅游资源

特点:

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5.农业、工业与交通

A.农业

关中平原:

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旱作物,小麦、玉米、棉花、油料、豆类及秦川牛、关中驴、奶山羊。

陕北高原:

一年一熟旱作畜牧区,小麦、玉米、谷子、栗子、土豆和苹果、红枣及皮毛生产。

陕南巴山:

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稻米、油菜籽、柑橘、油茶籽、油橄榄;玉米、小麦、茶叶、生漆。

B.工业

支柱产业:

机械、能源、电子、纺织、食品、医药。

产业分布:

能源工业以煤、气、电为主,分布在陕北、渭北、汉江上游;加工工业以电子及通讯设备、仪器仪表、电器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棉纺织、烟草加工、医药为主,形成关中加工工业基地和汉中加工工业基地。

C.交通

铁路:

至2015年,建成两纵五横八辐射一城际、即2581网。

公路:

至“十三五后”,建成两环六辐射三纵七横、即2637网。

航空:

咸阳、榆林、延安、安康、汉中。

6.人口与民族

A.人口:

至2011年5月,第六次人口普查陕西常住人口共37327378人,较2000年增长3.55%。

B.民族:

陕西有54个民族,汉族占99.5%;有回、满、蒙、壮;大分散、小集中、城镇多、农村少。

7.行政区划

全省10个市辖区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个县级市、80个县、24个市辖区、1216个乡镇、202个街道办事处。

二.陕西历史与文化

1.历史概述

陕西简称“陕”或“秦”,位于陕县以西,故称陕西;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精神象征;西周至唐,历朝在西安建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并在近代革命中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2.文化概述

A.异彩纷呈的现代文化

Ø种类繁多的戏剧:

主要有秦腔、碗碗腔(华剧),另有眉户、阿宫腔、道情等地方戏曲。

Ø开拓创新的“长安画派”:

创始人有石鲁、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黄胄;绘画题材以山水、人物为主、兼及花鸟,风格苍厚质朴、构思巧妙。

Ø享誉国内外的陕西影视:

西部电影集团是国家电影产业布局的四大集团之一;代表作有《美丽的大脚》、《天地英雄》、《惊蛰》、《雪花那个飘》。

Ø实力雄厚的文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柳青、胡采、王汶石、杜鹏程、李若冰、魏刚焰;路遥《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秦腔》先后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B.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陕北民歌:

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

安塞腰鼓:

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陕北秧歌:

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户县农民画:

内容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题材;风格浪漫稚拙、怪诞抽象、浑厚质朴、气韵生动;粗狂里蕴含细腻、浓艳而不失淡雅、古拙中流露天工。

凤翔泥塑:

工艺程序为制模、纸筋、人泥、脱胎、挂粉、勾线、彩绘和涂漆,以红、绿、黄为主。

商洛花鼓:

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是一种在“跳”和“舞”中说唱的民间艺术。

陕南民歌:

通山歌、山歌、小调、号子、仪式歌、盘歌、儿歌,情趣诙谐、幽默含蓄、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

三.全面建设西部强省

1.过去五年的辉煌成就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治全面加强,文化建设成效明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党的建设扎实推进。

2.过去五年的实践经验

A.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B.坚持科学发展观

C.坚持以人为本

D.坚持改革创新

E.坚持统筹兼顾

F.坚持加强党的建设

3.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建设西部强省的主要标志是“三强一富一美”,即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

经济强,就是全省生产总值比2011年翻一番,人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科教强,就是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指数大幅提升,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基本建成。

文化强,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

百姓富,就是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比2011年力争翻一番,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生态美,就是基本建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让三秦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4.弘扬陕西精神,发挥好导向、支撑、凝聚和激励作用

陕西精神:

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

三个意识:

主线意识、参与意识、践行意识。

五个好:

舆论氛围好、社会心态好、人际关系好、典型示范好、践行效果好。

政治基础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A.哲学: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最一般的规律,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即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二是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反映客观世界,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运用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一历史性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2从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确立以“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而正面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结束了以往哲学家们竭力追求的包罗万象“科学之科学”的时代。

3从社会作用上看,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实践唯物主义”。

D.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从而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即中国化的哲学思想体系;二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同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创立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

2.辩证唯物主义

A.物质和意识

物质

✧物质概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②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③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共同本质的抽象。

✧物质是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密不可分:

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原理的基本内容:

①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即整个世界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的统一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的统一性。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唯物辩证法肯定事物的普遍联系,但并不否认事物具有独立性,事物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由于具体事物的性质不同,事物现象之间具有多样性;联系既是多样的,又是具体的,任何一种具体联系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发展;发展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意识

✧意识的起源: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①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能动地改造世界。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量变和质变,前者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创造条件,促成新的量变。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综合体现。

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揭示的是事物变化的方向和道路,体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①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④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

C.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现实性和可能性:

现实性和可能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必要性和偶然性:

必要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D.实践和认识

实践

实践的本质:

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它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②实践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它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③实践是历史发展着的社会活动,它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三种形式:

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

认识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课题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对认识本质的规定理解: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其次,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再次,认识对客体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此次飞跃意义重大:

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需要理论指导。

②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③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有区别的,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

E.真理

真理与谬误: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二者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的属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任何真理都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具体性的属性。

真理的客观性一是指真理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来决定的:

第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形式上是客观的,内容上是主观的,所以,检验真理不能在纯意识的范围内进行;第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他就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3.历史唯物主义

A.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他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历史观的基本依据。

I.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它们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II.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III.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B.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Ø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Ø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上层建筑:

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包括促进和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C.阶级、国家

✧阶级: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又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时代的必然产物。

✧国家:

国家是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有职能、国体、政体。

D.群众、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杰出人物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和群众要求的先进思想的提出者;

2杰出人物是群众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杰出人物能够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实现,使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带上这样或那样的个性特征。

二.毛泽东思想概论

1.毛泽东思想科学含义和历史地位

A.毛泽东思想科学含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泉。

B.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2.毛泽东思想体系及主要内容

A.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

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

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B.主要内容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和统一战线的政策;关于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和作用;关于中国共产党本身的建设;关于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①创造性地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②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③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④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①系统地解决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②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③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④制定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⑤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思想。

✧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在统一战线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①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②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③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④知识分子应当与工农相结合;⑤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不怕牺牲。

✧关于党的建设理论,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从思想上建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创造了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A.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B.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

C.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A.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新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

B.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形成分为四个阶段:

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前夕,是邓小平理论准备和初步提出阶段;②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的阶段;③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的阶段;④党的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正式确立命名的阶段。

C.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成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代的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A.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②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拨乱反正;③邓小平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

B.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道路的理论。

3)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4)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5)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

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

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

8)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

9)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

10)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

11)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12)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

13)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

14)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15)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

16)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

3.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

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这一历史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纲领: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③建设有中国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