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

上传人:O**** 文档编号:17347293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

四川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依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四川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以全面提升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根本着力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主要成效

第一节应急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

“十三五”期间,全市建立了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和协调应急指挥决策体系。

机构改革后,全市成立了应急委,下设18个专项指挥部,明确指挥部办公室,规范工作细则。

2019年3月,市、县(区)应急管理局全面组建,健全了应急管理体系;市应急管理局与气象、水利、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建立了应急联动协作平台;“市、县、乡”三级应急工作的机构职能、力量配置及工作管理等方面总体到位。

市、县(区)、乡镇(街道)、工业园区、高危行业企业应急救援体系和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推进应急管理工作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基本形成了以基层组织单位为重点,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全民动员、协调联动的工作局面。

应急抢险救援机制持续健全完善,深入推动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军地协同、区域联动,优化资源力量配置,构建了统一指挥、密切协同、部门联动、科学处置的救援机制,初步形成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力量互援、多方互动的抢险救援格局。

第二节安全生产防线进一步筑牢

全市上下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薄弱环节,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制定出台了《雅安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办法》,全面实施“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严格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属地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

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常态化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事故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扎实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排险除患”集中整治。

强力实施依法治安,深入开展“2019保平安”“铸安2020”等监管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持续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普及安全知识,营造全社会关注、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十三五”期间建成并命名“四川省安全社区”21个,建成安全体验中心4个。

第三节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全市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各灾种监测体系。

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和地震灾害的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进,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统筹整合防汛减灾、地质灾害、森林防灭火应急值守要求和监测重点,积极开展研判会商,编制全市综合风险分析报告,完善群测群防体系,通过工程治理、避险搬迁、自动化实时监测隐患等措施,提升了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民整体安全素质,群防群治的防灾减灾格局基本形成。

“十三五”期间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2个(石棉县、宝兴县),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教育基地1个(芦山县科技馆)。

第四节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提升

全市积极推进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升。

应急指挥综合业务系统、应急指挥一张图等系统平台已建成。

建立了由总体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和28个专项应急预案构成的预案体系,基本实现应急预案全覆盖。

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地方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协助、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救援力量。

全面推进“轻骑兵”、灾情速报员“两支队伍”建设,购置卫星电话、短波通信工具等装备,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完善应急救援体系。

扎实开展应急救援队伍练兵活动。

全市各级各类单位共开展应急演练3000余场次,承办了2020年省级抗震救灾综合演练,锤炼实战能力。

第五节应急保障基础进一步夯实

应急物资和应急装备的储备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应急物资信息共享和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基本建立了县(区)间、部门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联动工作机制。

目前已建成市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县(区)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库6个,物资储备点91个,基本形成了“市、县、乡”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配备天通卫星电话、便携卫星站、对讲机、便携数据终端、大型无人机、微波单兵图传等通信装备,基本建立了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落实了应急管理体系资金保障,应急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日益完善。

第六节应急文化宣教进一步加强

通过广播、电视、网站等各类媒体,采取举办讲座、布设展板、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开展防灾避险等应急知识的科普宣传活动。

积极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宣传活动,扎实开展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应急、安全知识培训,各级领导干部及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二章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应急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新发展理念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新路径,开启了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新阶段,为应急管理事业的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为新阶段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新发展格局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和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推动了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经济圈建设以及我市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等战略部署全面实施,统筹发展与安全成为新发展阶段必须承担的重要职责使命。

这为加强风险源头预防管控、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增强灾害事故抵御韧性提供了有利契机。

3.新发展战略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高分卫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高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促进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加速淘汰,为提升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应急救援等能力提供了强大支撑。

第二节面临挑战

“十四五”期间,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防灾减灾抗灾救灾面临严峻挑战

雅安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条件复杂,是全省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四季防地灾、全年防地震。

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99条,年均降水量在1400毫米左右,区域性暴雨洪水频繁。

雅安地处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三大断裂带交汇复合部位,具备发生7.0级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连续多年被国家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危险区。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9.36%,除名山区为森林火灾低火险区外,其余7个县(区)均为中火险区,森林火情发现、反馈和信息化指挥调度手段建设滞后。

各类自然灾害及衍生次生灾害事故呈现诱因多样化、类型复合化、波及范围扩大化和社会影响持久化的特点,自然灾害防范应对任务重、难度大。

2.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亟待提高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尚需完善,各类灾害监测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地区隐患彻底整治执行困难。

专业应急队伍和救援装备建设基础依然薄弱,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水平不高,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依然较弱,应急物资储备和经费保障制度有待完善,科技信息化支撑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3.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雅安市幅员面积广,企业分布较为分散,且大多处于高山峡谷中,环境复杂多样,安全生产压力大。

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中小企业居多,生产规模小,设备陈旧,自动化程度低。

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特种设备、工贸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仍然较高,传统安全风险与新产业、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带来的新风险交织叠加。

4.人民对安全保障的期待日益强烈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求更加迫切,对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做好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以及对四川工作、雅安发展、川藏铁路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坚决落实中国共产党雅安市第五次代表大会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兼顾、全面布局与重点建设统筹、预防与处置并重,着力建体系、防风险、强基础、补短板,提升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奋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重大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妥善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雅安建设“三个高地”,发展“四大经济”,推动“三城三示范”,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节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凝聚合力

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2.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做到协调一致,确保雅安经济高质量发展。

3.坚持预防为主,源头管控

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强化源头管控,严格灾害事故风险调查评估、隐患排查、监测预警,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4.坚持资源整合,共建共治

完善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重大灾害预警能力、重大风险化解能力和协同应对能力。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应急管理全链条社会化参与程度,加强区域协同、城乡协同、行业协同、军地协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

5.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理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各项举措,着力破解应急管理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

以基层治理改革为契机,发挥基层力量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方面的基础防线作用。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强化标准规范,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第三节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应急物资保障更加完善,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全面加强,社会协同应对能力进一步提升,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水平达到新高度,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值

指标属性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十四五”相比“十三五”期间总数同口径下降15%

约束性

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十四五”相比“十三五”期间死亡率同口径下降33%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十四五”相比“十三五”期间死亡率同口径下降10%

约束性

4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

<1%

预期性

5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6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2.分类目标

目标。

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发布机制进一步完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城乡基础设施防灾能力大幅提高,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增强,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基本建成政府主导、多元联动、协同配合、有序参与的防灾减灾新格局。

统筹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综合减灾示范县、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灾害事故发生后10小时以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目标。

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力量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标准化、精细化的风险管理流程规范和协同高效的应急处置流程规范。

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综合行政执法装备达标率达到100%。

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目标。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更加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落实,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重点行业领域、非传统高危行业和新兴行业的安全风险明显降低,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

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综合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目标。

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社会动员和舆情引导、恢复重建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显著提高,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应急力量进一步壮大。

应急预案、物资储备、紧急运输、应急通信、灾后救助等保障能力全面提高。

应急管理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初具规模,市县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

第四章主要任务

第一节持续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加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强化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定位。

完善落实应急救援、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加快厘清应急管理部门与相关行业部门的职责分工,严格落实各部门应急管理责任。

进一步完善应急委决策机制,提升统一指挥和协调处置水平。

健全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完善应急管理网络。

村(居)委会、社区等基层单位要将应急管理纳入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工作责任人。

建立集约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机制,形成以政府力量为主,社区、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协同参与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

2.完善应急响应指挥体系

健全涵盖市、县(区)、乡镇(街道)各级的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实行统一领导、部门配合、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应急指挥与应急处置程序,明确不同应急响应等级下的应急处置工作流程。

构建跨区域联动机制,推动建立军地协作、军民充分融合的抢险救灾协调机制。

建设联合指挥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有序、优势互补。

建立专家风险评估机制,发挥专家在应急指挥决策中的作用,提高专业指挥决策能力。

3.构建社会协同防范体系

完善突发事件社会协同防范应对体系。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应急动员格局。

健全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动员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应对突发事件。

结合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基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建立居民自治的防灾减灾与应急群众性组织。

强化公众自防自治、群防群治、自救互救等协同联动能力。

整合各类专业志愿者资源,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逐步完善救灾捐赠、志愿服务、紧急征用、对口支援等社会动员机制。

探索多渠道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强化保险机构灾害事故预防和灾后补偿服务,继续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完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

发挥好我市与壹基金等联合建立的慈善信托基金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作用。

4.强化应急管理法治体系

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管理配套制度建设。

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应急管理依法治理水平。

完善干部职工学法普法制度,常态化开展法治培训,提高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能力。

推动依法行政决策,将应急管理行政决策全过程纳入法治化轨道,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加强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

调整完善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

健全完善各级监管执法机构,配齐配强专职监管执法人员,防止多头重复执法、层层下放转移执法职责,按照法定职责划分应急管理执法权责,明确执法范围、执法重点实施分级分类执法。

强化应急管理执法监督,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第二节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1.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组织实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与评估工作,全面获取主要灾害致灾信息、承灾体信息、历史灾害信息,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

开展主要灾害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评估,修订主要灾种区划,编制市、县(区)两级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和综合风险区划、灾害综合防治区划。

组织开展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风险调查与评估分级工作,提升城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建设动态自然灾害信息数据库,构建综合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大数据体系,为各类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隐患治理提供基础信息。

2.推动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治理

强化防灾减灾关口前移,做好洪涝、地质灾害、气象、地震等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推进市域内中小河流治理、中小型水库和其他小型水利设施除险加固,提高防汛抗旱和水利安全保障能力。

对大型泥石流沟、大型崩塌滑坡体、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

推动对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沟口泥石流扇、陡坡陡崖下的农户易地搬迁工作。

加强芦山、汉源、石棉、宝兴等易发地震、塌方、泥石流灾害的农村山区道路的建设、养护、管理。

完善交通安全风险发布机制,提高道路基础设施灾害防御和保通能力。

加强境内铁路、G5京昆高速等高速公路、输变电线等重要基础设施防灾能力建设,提高抵御暴雨、雷电、大风、大雾等极端天气的能力。

对新建(改建)重要市政公用设施、超高建筑物及人员密集公共设施建设标准进行抗震设防专项论证。

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推进全市C级危房除险加固和D级危房依法拆除,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加强海绵城市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洪涝灾害防御水平。

3.完善灾害监测预警网络

市级有关行业部门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风险隐患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风险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和监测项目,提供必要的人、财、物资源。

加强重点区域气象、水文、地质、森林火灾等主要自然灾害点的实时自动监测预警设施建设,提高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和其他次生灾害的预测预警能力。

加强基层监测员队伍建设,完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部门灾害信息员制度。

推进完善预警预报系统,实现多种类、跨领域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和研判,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

4.完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强化突发事件预测预警能力,提高先期处置时效。

实现预警信息分类管理、分级预警、规范发布,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时效性。

拓宽预警发布渠道,着力解决预警发布受众范围盲区问题。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和专用设备等加强预警信息传输通道建设。

完善应急信息发布系统,在城市大型公共场所、繁华街道、交通要道口等场所设立电子屏幕,在偏僻农村、高风险地区、危化企业等区位加强宣传栏、宣传车、警报器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及时准确发布各类预警信息。

5.提升森林防灭火能力

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森林火灾预防体系、快速反应的扑救体系和统一高效的防灭火指挥体系,科学编制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建立安全高效、规范有序的森林火灾处置机制。

推进地方专业扑火队伍规范化建设,加大森林防灭火宣传教育和监督执法力度。

落实森林防灭火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护林联防新机制,构建森林防灭火基层防控体系。

大力推广无人机巡护、野外林火视频监控系统等技防建设。

着力推进瞭望塔、防火道路、专业队伍营房、停机坪、取水点、消防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森林防灭火综合防控能力和扑救水平。

6.推进防震减灾能力提升

实施加密地震预警、地震监测、烈度速报、地球物理观测、宏观观测等建设项目,推进地震监测站自动化和智能化建设,提高地震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

完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加强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成果应用,探索建立城市三维数字模型和城市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基础数据库。

完善地震应急响应保障技术平台,强化监测预警数据处理分析,提升地震应急响应保障服务能力。

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等重点领域行政执法。

7.建立灾害事故统计评估机制

健全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调查评估制度,全面摸清灾害事故基本情况,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建立灾害、事故调查处理整改落实情况督办制度,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按照灾后重建规划需要及时开展监督核查,推动风险隐患整改措施落到实处,实现灾害评估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及时编制重特大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报告,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提供基础依据。

第三节织密织牢安全生产防护网络

1.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坚持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管三必须”要求,进一步厘清部门安全监管职责,明确新业态、新行业安全监管部门,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

充分发挥事故调查结果运用,坚持问责与整改并重,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强化监管、主动监管、依法监管。

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从企业主要负责人到一线岗位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安全生产由企业被动接受监管向主动加强管理转变,确保管控重大安全风险、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的制度规范和工作措施落实。

2.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推动落实市场安全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黑名单”制度和“禁限控”目录,督促各行业主管部门严把园区项目安全准入关,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从严审批高危行业领域建设项目。

全面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基础建设,不断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完善落实扶持奖励政策,推动高危企业进区入园,深入推进中心城区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工作。

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改造提升传统行业工艺技术和安全装备水平,推动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行动。

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工程”,实现企业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和职业卫生基础建设的标准化。

3.健全安全风险双重预防机制

落实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

开展覆盖全市重点行业领域企业的安全风险评估,形成安全风险清单,完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绘制完成安全风险分级分布等级图,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全部纳入分级、分类进行管理。

针对高危场所和岗位等重点环节进行动态管控,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内。

建立完善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重点区域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发放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

推动全员参与自主排查隐患,形成企业自查自纠安全隐患常态化机制。

督促企业进一步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实现隐患排查、登记、治理、报告、销账闭环管理。

推动全员参与排查安全隐患,形成自查自纠常态化机制。

严格落实治理措施,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4.提升安全监管执法能力

整合市县应急管理部门有关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矿山、工贸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以及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应急抢险和灾害救助、防震减灾等方面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职能,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加强规范化建设。

科学制定监督检查计划,避免多头执法和重复执法。

加强应急管理执法检查

跨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增强执法合力。

完善执法装备配备,提升执法信息化水平。

完善行政执法“双随机一公开”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机制。

监督落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