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3473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国学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国学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国学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国学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国学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国学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国学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国学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国学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国学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国学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国学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国学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国学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国学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国学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国学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国学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国学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3.docx

《国学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3.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学3.docx

国学3

1.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增广贤文》

【名句简释】

一个家庭最为宝贵的是和睦,而人的一生要做出点儿成就,关键就在于勤奋。

【经典事例】

宋朝时,铜梁县城有庞氏三姐妹共同分了小弟的田产。

弟弟成人后,向官府申诉,得不到公正的处理。

吕陶到任后,只审理了一次,庞氏三姐妹就退还了田地。

那弟弟感到得哭拜在地,许愿要拿出一半田地用来做佛事。

吕陶开导说:

“三个姐姐都是你的同胞姐妹,在你幼小的时候,如果不是她们为你做主,你就会被外人欺凌。

现在,你与其捐一半田地供佛,不如把它们分增给三个姐姐。

”弟弟再次被感动得流泪,表示愿意遵从他的建议。

后来,姐弟四人重新和睦相处,勤奋劳作,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智慧感悟】

“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外人就会无隙可乘,家人齐心协力,没有什么事情办不到的。

吕陶对姐弟四人田产一案的处理,就是本着“和”的目的,最终使姐弟四人和睦相处,勤奋劳作。

2.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

--清•金兰生《格言联壁•持躬》

【名句简释】

自责能够充分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有所进步,也不能胜人一筹。

【经典事例】

戏剧《包公误》中的包公是铡过陈世美的“青天大老爷”,然而“青天大老爷”也有段错案的时候。

他将边关元帅狄龙误判为谋杀太子的凶手,把狄龙的妻子、先锋官段红玉也召了回来。

幸亏包公的侄子包贵一再从旁进言,才使包公逐渐感动案子有问题,经过查访终于发现是个错案。

真相大白后,包公严以责己,当着狄龙夫妇之面,要求包贵对他按法论罪,以儆百官。

【智慧感悟】

很多人都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

惟有头脑清醒的人,如素有“包青天”美称的包公,才敢于打破这条不成文法。

因为他们深深地感到,只有敢于自责,才能有所进步,否则,只能自我陶醉于自己的长处之中,而默默无闻地自满自足地生活这一生。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

【名句简释】

做事情的一开始是最有勇气和信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气势会逐渐消失。

【经典事例】

春秋战国时,齐鲁两国的军队在长勺摆开了阵势,只等决战。

齐军浩浩荡荡开进长勺,仗着兵强马壮,也不休整一下,立即打起第一通鼓,对鲁公发动进攻。

鲁庄公看到敌人攻了上来想反攻。

曹刿阻止说;“请您沉住气,还不到反攻的时候。

”鲁军严阵以待,齐军第一次冲锋果然没有成功,退回原地去了。

过了一会,齐军打响第二通鼓,发动了第二次冲锋。

曹刿还是不让鲁庄公击鼓反攻。

鲁军的阵势十分坚固,齐军又未攻破。

齐军经过两次冲锋没有成功,等到第三通鼓时,人人感到疲劳、泄气,再也没有力量向前冲了。

就在这个当儿,曹刿对鲁庄公说:

“现在您可以下令击鼓反攻了。

”鲁军士兵们听到反攻的战鼓一响,迅猛冲向齐军,打得齐军落花流水,一败涂地。

【智慧感悟】

做事情最好是一鼓作气达到目的,就如同曹刿以一鼓之盛兵击三鼓之衰敌,如何不胜?

4.化腐臭为神奇

--《庄子•知北游》

【名句简释】

“化腐臭为神奇”,本是庄子用来证明他的“生死同类”的相对主义观点的。

意思是腐朽的死可以转化为神奇的生。

如果将这句话用辩证的观点加以改用,则是指事物的有用与无用之间,有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经典事例】

唐玄宗时,丞相张说有一个婢女,聪明美丽,张说对她十分宠爱。

一次偶然发现有个门生与这个婢女私通。

张说想严厉处罚这个门生,这个门生大声惊呼:

“难道相公就没有紧急情况需要用人的时候吗?

何必舍不得一个奴婢呢?

”张说对他的话暗暗称奇,就将那个婢女赐给他,并且打发这个门生走了。

从此,这门生一去无回,杳无音讯。

后来张说遭到陷害,生死未卜。

一天晚上这个门生忽然来了,送给张说一副夜明帘,让他一定献给九公主。

张说依计而行,九公主得到宝物后,在唐玄宗面前为张说求情,张说才免遭横祸。

【智慧感悟】

张说当时为丞相,一个门生对于他来说的确无足重轻,况且那门生又挖自己的墙角,实在可恶之极。

可张说惊奇于门生的胆略,放了他一马,而正是这无意间的一丝宽容,日后救了自己身家性命。

5.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

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

--清•金兰生《格言联壁•持躬》

【名句简释】

人生的苦乐之境没有绝对的,忧虑和喜悦也是相对而言。

凡事只要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无论是贫贱还是富贵,自然乐在其中。

【经典事例】

秦朝末年,陈涉(陈胜)称王,驻在陈县。

曾和他共同耕地给人当雇工的穷朋友听到后,陆续到陈县来找他。

        陈涉热情地接见了他们,和他们一同坐车回宫。

一进宫殿,看见那殿堂和帐幕,这些客人说:

“陈涉你做了大王,好阔气啊!

”这些人越讲越随便,将一些陈涉过去的事。

有人就对陈涉说:

“这些客人愚昧无知,专会说瞎话,损害你的威信。

”陈涉一听就斩了他们。

这以后,很多陈涉的老朋友都各自引退而去。

从此再没有亲近陈涉的人了,最终导致了他的彻底的失败。

【智慧感悟】

陈涉之所以在地位和身份发生变化后,杀了与之辍耕于垄上发誓“苟富贵,勿相忘”的雇工穷友,就是因为他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都重要,结果却落个众叛亲离,起义失败的下场。

6.置之死地而后生

--春秋•孙武《孙子•九地》

【名句简释】

成功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一定的实力。

但是,主观能动性也不容忽视。

制造一种非此即被的特殊环境或条件,这一环境或条件逼迫你只能完成既定目的,否则,绝无任何其他出路。

【经典事例】

秦末,秦将军章邯率军攻打赵国,以重兵包围巨鹿。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救赵。

宋义在中途逗留不进,项羽将他杀死。

此举威震楚国,明闻诸侯。

接着项羽派黥布等率二万余众渡过漳河,前去救援巨鹿。

战斗无多大进展,项羽便亲自带领全部人马前往增援,渡过漳河后,把所有的渡船沉于河底,砸碎了炊具,只带着三天的口粮,用以向士兵表示,必须勇猛向前,直至战死,绝无后退之路。

战士们也无一人有后退之心,到巨鹿后,便包围了秦将王离,与秦军九战九胜,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通道,终于大破秦军。

【智慧感悟】

项羽破釜沉舟是历史上著名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例。

使军士前临大敌,背为大河,后退无路,以坚定其誓死求胜的意志和决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无论做什么,都应有压力和紧迫感,这样才能变压力为动力,调动主观能动性。

7.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增广贤文》

【名句简释】

只管一心去做好事就行了,不要管做好事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好处。

这是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

【经典事例】

春秋时,孔子和弟子一行人,有一天在陈、蔡之间被当地居民误解而包围。

几天后一点粮食都没了,由于饥饿,有人因此病倒,痛苦极了,而孔子却和平常一样讲授书、礼等。

子路本性率直,说:

“先生曾说,天对行善者,以福报之;对不善者,以祸降之。

先生积德、积善已经很久了,为什么还要受苦受难呢?

”孔子说:

“智者是不是什么事都知道呢?

若是如此,伍子胥为什么会被吴王所杀了?

正直清廉的人,是不是每次都能为人所用呢?

果真如此,伯夷和叔齐为什么会饿死在首阳山了?

同样的虽然是学问渊博、深谋远虑的人,如果没有机会的话,不论他多么有才能,也不能为人所用,我也不例外。

【智慧感悟】

这是好事不索取、不计回报的思想。

热心帮助别人,救人于水火之中是一种境界,不是用物质或其他可取代的。

孔子一生虽穷不得志,但始终以宣扬儒家思想为本,学生三千,游历各国,著书立说,其思想一直影响中国几千年,并被各朝各代所推崇及至今日。

他并没有因误解、穷困而放弃自己的信念,并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种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庄子•渔夫》

【名句简释】

一心一意做事情,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经典事例】

楚国的熊渠子在夜里走路,见到一块横卧着石头,误认为是卧虎。

于是拉满弓就射去,金属箭头和箭尾的羽毛都射入这坚硬的石头。

过去一看,才知道它是石头。

因而又射,这一回箭也射折了,石上联痕迹都没有。

【智慧感悟】

熊渠子误认卧石为虎,惊恐之际一箭射过去,这一箭神情专注、全力以赴,所以这一箭力入坚石。

第二次再射的时候,已经没有第一次的情景和心态,所以达不到第一次的效果。

在为人处世当中,如果我们一心一意去做一件事情,就如同熊渠子射石一样,逢坚必摧,无往不利。

9.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明•吴承恩《西游记》

【名句简释】

世上的难事林林总总,看似繁华不清。

但只要立定志向,始终为之奋斗不已,一切难事也就都会迎刃而解。

【经典事例】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钻研医学,欲破除人世间疾痛之苦。

在以后的行医生涯中,一边结合医疗实践对旧“本草”进行验证,记下有关资料;官僚贵族家中所有的藏书,并借行医之机到一些官僚家中寻求书读。

对有些一时认不准的药材,他还亲自尝试。

为了收集和找到更多的药物,他不辞劳苦,周游了祖国各地的深山幽谷,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标本。

为了把所有的民间药方都收集起来,他经常向种田人、捕鱼人、猎人请教,经过30年的辛勤劳动和刻苦钻研,终于编成巨著——《本草纲目》。

【智慧感悟】

战胜世间的艰难险阻,最根本的是矢志不渝,滴水穿石,铁杵磨针,只要持之以恒,什么难事都能做得到。

10.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为

--宋•朱熹<《朱熹•善行实敬身》

【名句简释】

能吃苦为成事之先提条件,不能吃苦,则什么事都难做成。

【经典事例】

任末是东汉时教育家,他14岁时学习并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负着书籍,不怕路远和险阻到处求学。

他常说:

“人如果不学习,怎能有所成就呢?

”有时,他在树林里,便搭小茅屋住下,削树枝作笔,汲树汁当墨。

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就点燃大麻、蒿草之类取光。

读书有心得,就写在衣服上,以免忘掉。

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洁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了字的旧衣服。

他临终时告诫学生们说:

“好学不倦的人,虽死犹生;不学无术的人,即使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罢了。

【智慧感悟】

炼志的实质在于能吃得各种苦,菜根虽苦,但营养却最全也最多。

所以,人生在世,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如能常像咬菜根一样肯于吃苦,不但会百事皆成,而且会志向越来越高。

11.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

--隋•颜之推《颜氏家训》

【名句简释】

天下的事,很少有因为难做而做不成的,大多是因为懒惰而失败。

【经典事例】

四川一偏僻的地方有两个和尚,一个是个穷和尚,一个是个富和尚。

        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

“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样?

”富和尚问:

“你凭什么去呢?

”穷和尚回答说:

“我就靠一个水瓶,一个衣钵。

”富和尚冷笑一声说:

“我几年来都想雇船去,一直没有办法。

你凭这些就去得了?

”穷和尚不再和富和尚争论,他自管走他的。

一年之后,穷和尚从南海回来。

富和尚见他成功了,自己感到很惭愧。

南海指的就是浙江的普陀山,是佛教圣地,天下许多和尚都到那里去,从四川到南海,有好几千里路远。

富和尚去不了,穷和尚反倒去了。

【智慧感悟】

口说不如身行。

穷和尚去得,而富和尚反而去不得,除了懒惰之外,不知如何解释?

12.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明•洪应明《菜根谭》

【名句简释】

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的信念,无论事情如何曲折复杂多变,都不会成为你前进的阻碍。

【经典事例】

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列国失败,灰头土面归故里。

所遭到的是兄嫂的冷眼相待,甚至连妻子都不理他。

苏秦并没有因此灰心,反而奋发向上,日夜勤读,甚至夜读数十卷,特别是得到《太公兵发》后,更是常常昼夜不眠,反复研究游说之术。

当他困倦时,便用锥刺股来驱走睡意,有时竟血流如注。

由于他百折不回的精神,终于成为明闻天下的纵横家。

【智慧感悟】

只要矢志不渝,失败也许就是前进的动力,成功的基石。

苏秦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失败和家人的冷漠而灰心丧气,反而更坚定了他的信心,潜心钻研、克服困难,他的努力最终也得到了回报。

13.染不积,则人不观其色;行不积,则人不信其事

--魏晋•徐干《中论•责验》

【名句简释】

威信的取得是靠平时的日积月累而来的,要想取信于人,就必须注意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

点点滴滴汇聚成一个为人处世的整体形象。

【经典事例】

汉景帝时,郎中令中有个叫周文的。

最初,他是文帝的御医,后来被任命为太子的专门医生。

太子即位后,成了景帝,他就被升为郎中令。

周文言行十分谨慎,他总是穿着补丁衣服,肮脏的裤子,顾易弄得很不讲究。

这样,景帝很放心,连寝室都让他随便出入。

景帝每次问他对臣子们的意见时,他就说:

“请您自己判断吧。

”从不说牵扯大臣们命运的话。

为此,景帝两次专程去访他家,表示敬意。

景帝送给他东西,他也一一辞谢,诸侯和群臣送的东西他也一概不受。

后来武帝即位后,他作为险地的宠臣仍然很受器重。

不久后,他因病重辞职,只带了很少的俸禄回家乡隐居起来。

【智慧感悟】

平时的一言一行都应尽量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和威望来。

但也要注意不要过于拘泥,否则,就会成为一个谨小慎微者了。

周文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继任皇帝面前积累起威信,自然表明了威信和信誉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14.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名句简释】

“三年不鸣”是才智、力量的一种积累,“一鸣惊人”是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

要想一鸣惊人,必须经过时间的艰苦奋斗才能达到。

【经典事例】

战国时,齐威王荒淫无度,常通夜饮酒作乐,不理国事,但却没有人敢进谏。

淳于髡知道齐威王爱猜谜语,便说:

“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齐威王从此勤于政事,加紧治理国家,齐国上下大兴务实之风,大小官吏竭尽全力管好各自的政务。

同时加强国防,抵抗侵略,齐国从此强大起来。

【智慧感悟】

人们总是羡慕那些出手不凡、一鸣惊人、名扬天下的人。

但是,更值得钦佩的是这些人在未出名的那段艰苦奋斗时期的所作所为。

一向荒淫无度、不理朝政的齐威王能在猜谜故事中得到启示,而后勤于政务并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利国利民,使得国家强盛,也不失为一位明君。

1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名句简释】

才能靠积累。

只有平日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才能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有用之才。

【经典事例】

元末明初人陶宗仪在江苏松江做乡村教师时,亲自耕田种地,休息时,常把自己的治学心得、诗作、所见所闻随手写在摘下来的树叶上,放进一只翁里。

满了就埋在树下。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装满了十只瓮。

后来,他将这些瓮挖出来,将树叶上的文字进行摘录、整理,这就是我们今年看到的共有三十卷《辍耕录》。

【智慧感悟】

做任何事,急功近利都是要不得的。

陶宗仪之所以能写成著名的《辍耕录》,与其身体力行、日积月累是分不开的。

1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三字经》

【名句简释】

玉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能掌握为人处世的道理。

【经典事例】

西汉时期,倪宽由于家里贫穷,没有读书的费用,就去为别人做活,每天带着经书去劳作,休息时就拿出来读。

后来通过考试,被封为廷尉卒史,武帝元鼎四年,升迁为左内史。

他为官主张勤耕,缓刑罚,老百姓因此都很信任他,爱戴他。

皇帝因此询问他治国良策的来源,他回答说,这些良策主要来源于不间断地学习所得。

【智慧感悟】

倪宽经过刻苦的努力和生活的磨练,终于从一名穷家之子成为一个百姓爱戴的好官,这和他少年时的苦难经历是分不开的。

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

即便你是一块宝玉,也要经过雕琢,才会使其更加完美。

17.笨鸟先飞早入林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

【名句简释】

凡事提前打算,早作行动,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也不会落于自恃聪明、志得意满人之后。

【经典事例】

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据说他小时候很愚钝,记忆力很差,在私塾里读书,每天读百把字的一段文章都感到很吃力,更不要说背诵较长的古文了。

但是他并不灰心,坚持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地苦读。

他读书很仔细并有所取舍,每当读到不满意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就记下来,写了一本本学习笔记,以备查参考。

章学诚还经常向社会上的名流请教,和他们探讨学问,如此经年累月,知识大有长进。

他不仅精于古典,而且长于史论,成为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智慧感悟】

所谓勤能补拙,章学诚正因为意识到自己的先天条件不如人,所以他下的功夫要比别人多。

也正因为他有勤学好问的精神,才使他成为博学多才的智者。

18.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元•史樟《庄周梦》

【名句简释】

时间的价值比金子还珍贵,其原因就在于金子无论多贵,它是有价的,是可以用等价交换的方式得到的,而时间是无价之宝,是用任何代价和方式所无法换来的。

【经典事例】

上古时代,出现洪水泛滥的巨大灾难,舜命禹治水,禹吸取前人的教训,用疏导的方法,依据山形地势和河流的位置,全面规划水道,让水由小渠流入大川,由大川再流向大海。

禹的工作态度,严肃认真,私人生活无暇顾及。

他的手掌、脚底长满了厚茧,指甲也磨坏了,皮肤晒得又粗又黑。

他三十岁还没结婚,在涂山他遇到一名叫女娇的姑娘,心中很爱慕,可是没有谈上几句话,就急忙视察灾区去了。

后来他们草草结了婚,婚后才四天,禹又走了,将妻子女娇送到老家安邑去住。

十三年中,禹很难回到安邑,他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听到孩子的哭声,可是都因为忙,没有功夫到家看看。

他说时间宝贵呀,即使是短短的一寸光阴,也必须爱惜,争取利用。

【智慧感悟】

光阴宝贵,时间易逝,争取更多的时间完成一些事业,不让光阴虚度。

19.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宋•祝穆《方舆胜览》

【名句简释】

只要肯下功夫,持之以恒,再难的事情也能成功。

【经典事例】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从七岁就跟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他练字十分刻苦,随时随地都练,有时用手指在衣服上练,有时在月光下的池边悬肘练,知道月亮西下。

相传当年王羲之在绍兴兰亭地方临池学书,苦练了二十年,由于经常在池里洗笔刷砚,竟把池里的水染黑了。

有一次,儿子王献之问他写字的秘诀,他指着家里的十八口水缸说:

“学字的秘诀就在这十八口缸里面,你把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自然就知道写字的秘诀了。

”他的儿子,真把十八缸水用完了,果真练出了一手好字。

【智慧感悟】

        勤奋是成功之本。

勤能补拙,只要勤奋就能克服一切苦难,成就一番事业。

若是没有勤奋的实践功夫,就是有再好的条件,也很难取得最佳效果。

20.来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

--《庄子•人世间》

【名句简释】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赋予的,关键是如何对待。

不把未来的希望放在今天对明天的期待里,不把过去的愿望留在今天对昨天的追悔中,重要的是珍惜现在,把握现在,做一个“生有益于时”的人。

【经典事例】

汉武帝时,大臣夏侯胜因为力谏汉武帝颁布诏书时,宣扬战功而落个“诽谤“先帝的罪名,被关进监狱。

黄霸对夏侯胜意见表示赞同,也被关了起来。

狱中,黄霸对夏侯胜说:

“我拜您为师,您给我讲《尚书》吧。

”“唉!

”夏侯胜叹息一声,说:

“我俩犯得是死罪,活不了几天啦!

还学什么《尚书》!

”黄霸看着沿墙根移动的阳光说:

“您看,光阴如箭,此言不虚啊。

”他又恳求道:

“古人说,早上听了有益的道理,晚上死了也可以。

这不就是叫人抓紧时间学习吗?

您就收了我这个学生吧!

”夏侯胜很感动,就开始教黄霸学《尚书》。

一晃三年过去了,黄霸学业大进。

当他俩被赦免出狱时,黄霸成了一位对《尚书》有很高造诣的人。

【智慧感悟】

黄霸不因身陷囹囫、前途未卜悲观失望,而是感叹光阴如箭拜师求学。

连坐牢的时间也不荒废,以一种“朝闻道,夕死足矣”的惜时精神来丰富自己。

21.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绝句》

【名句简释】

人生在世,活着就要做人世间的豪杰,就算死,也要青史留名,惊天动地。

【经典事例】

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朝将领伯颜率军驻在离临安三十里的地方,新被南宋朝廷任为右丞相的文天祥奉命到元营中谈判。

伯颜态度蛮横,想以威吓的办法使文天祥屈服。

文天祥大义凛然,以蔑视的口气说道:

“我是大宋王朝的状元宰相,富贵也算达到极点了,所缺少的就是以死报国。

国家存在,我也存在。

国家灭亡,我也灭亡。

你就是把刀放在我的脖子上,油锅摆在我的面前,我也不怕。

”伯颜没能使文天祥屈服,就把他扣留起来。

        后来,在被押至镇江时,文天祥逃出,却不幸在继续组织兵力抗元中于五坡岭兵败,再次被俘。

元将张弘范准备了纸和笔,劝其投降,文天祥说:

“我不能保卫父母亲,怎能教人背叛父母亲?

”说罢提笔而作《过零丁洋》一诗。

诗的最后两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诗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

【智慧感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这一千古绝唱是人生意义的最好诠释,曾激励着无数有志之士在民族危亡之际,前仆后继,奋斗不息。

2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报仁安书》

【名句简释】

人终有一死,但死的价值却不同。

有的死得重于泰山,流芳千古;有的死得轻于鸿毛,遗臭万年。

【经典事例】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被清将苗沛霖所诱捕,押送到主将胜保大营。

陈玉成进了帅帐,胜保高坐在上面,说:

“陈玉成你为什么不跪拜?

”陈玉成说:

“我是堂堂的英王,为什么要向你跪拜!

你本来就是我手下败将,有何面目在我跟前摆架子!

我今天就义,苗沛霖明天也要完蛋。

”胜保没办法,只好给他酒食,派人劝说投降。

陈玉成说:

“男子汉大丈夫要死就死,何必多饶口舌呢?

”陈玉成被杀害时只有二十六岁。

【智慧感悟】

陈玉成和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青年将领,陈玉成被俘后,坚强不屈,慷慨就义,而李秀成写下悔过书后也难逃一死。

同样是死,前者为后人所敬仰,后者则被人唾骂不齿。

23.士可杀,不可辱

——汉·戴圣《礼记·儒行》

【名句简释】

宁可被杀身死,也不能屈辱地活着。

这是自古以来保全节操的志士仁人,以死全节的一种大义凛然的选择。

【经典事例】

唐朝时,魏元忠是武则天时的大臣,他秉性刚直,对奸佞酷吏深恶痛绝,因此屡遭酷吏诬陷和摧残,但他始终不向奸佞低头。

        一次,魏元忠被诬陷谋反,遭酷吏侯思止的审讯。

他义正词严地怒斥酷吏。

侯思止大怒,下令动用刑罚,甚至命人扯住他的双脚,在地上倒拖。

魏元忠冷笑着说:

“我命薄不走运啊,好像从驴背上跌下,可是脚还在鞍镫上挂着,被驴扯着走。

”侯思止更加恼怒,再次命人拖他。

魏元忠气愤地说:

“侯思止,你若是需要我魏元忠的头,就割下来,为何如此残暴呢!

【智慧感悟】

面对魏元忠的坚强不屈,侯思止只能用侮辱式的刑罚以泄私愤。

然而,连死都不怕的人,还何惧之有呢?

24.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梁•萧绎《纂要》

【名句简释】

春天是人民规划一年行动的最好时光,做好一天内的事情最好要早晨就着手。

【经典事例】

陶渊明退居田园后,有个读书的少年向他求教其读书妙法。

陶渊明带少年到稻田旁,指着一棵禾苗说:

“你蹲在那禾苗前,看它是不是在长高了?

”少年目不转睛地瞧着,可是直到盯到眼睛酸痛了,也没看出禾苗有什么变化。

他站起来对陶渊明说:

“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道:

“真的没见吗?

那么,春起的苗芽,又是怎样变成这样高的呢?

”少年莫名其妙,陶渊明耐心地引导少年说:

“禾苗是每时每刻都在滋长啊,只是我们的肉眼察觉不到,读书学习也是同理。

知识的增长有时连自己也不易察觉到。

但只要抓住关键时间,及早播下种子,持之以恒,就会由知识甚少变为知之甚多,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智慧感悟】

      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关键,凡事早作打算,才能成功。

学习的关键在于勤学,不断积累知识,如禾苗的生长时循序渐进的。

25.良玉未刻,与瓦石相类;名骥未驰,与驽马相杂

——唐·李延寿《北史·周书•苏绰传》

【名句简释】

好的玉在没有被雕琢之前,与瓦片和石块差不多;良马在静止的时候,与一般的马没什么区别。

【经典事例】

北魏时,崔亮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