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49014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docx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

居民点的形成

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

城市的形成

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

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要求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近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2城市布局的变化3城市与环境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城市化的含义:

一般简单解释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即过程,

具体包括:

1.人口职能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4.城市化水平指城镇水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化的推动力。

三:

城市化的历史过程

初期——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30%

中期——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达到60%以上

稳定——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向第三产业转变

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1)区域理论: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

2)经济学理论:

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基3)人文生态学理论:

认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运行的特征与自然生态的规律和特征有明显相似性。

4)交通通讯理论:

1962年梅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交通和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城市的发展主要是起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和交易的机会。

5)经济全球化理论: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装配功能趋于空间

扩散。

6)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绝对集中时期、相当集中时期、相当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背景及当时存在的问题

2)针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于莫尔乌托邦概念,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

4.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罗伯特-欧文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解决生产的私有性与消费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的方式是劳动交换银行及农业合作社。

他建立的新协和村是代表。

5.资本主义有巩固到发展的时期,城市矛盾突出。

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超阶级设想,比如傅立叶。

6.这些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和理论学说中,把城市当作一个社会经济的范畴,而且看作为适应新的生活而变化,这些理论成为以后规划理论的渊源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有特定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学

2.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Utopia是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提出。

封建社会小生产者代表

3.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财产公有,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

田园城市理论GardenCity

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化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等问题提出了见解,最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

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恩维Unwin继承田园城市理论,进一步发展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

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

1)可持续发展2)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3)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4)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空间结构变化

城市规划的任务

1.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从本质上说,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

2.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的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目,进行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4.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本质任务是合理的、有效的、公正的创造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

这项任务包括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决策意志以及实现这种意志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同时也包括实现这种意志的工程技术、生态保护、文化传统保护和空间美学设计、以指导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5.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的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

1)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2)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3)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4)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5)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规划队伍建设

二: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城市规划具体工作基本内容

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2.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5.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2.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5.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

1.现场踏勘:

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对城市的概貌、新发展地区和原有地区要有明确的形象概念,重要的工程也必须进行认真的现场踏勘。

2.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主要应取自当地城市规划部门积累的资料和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专业性资料。

3.分析研究。

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关键,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和现场踏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系统的分析整理,从定性到定量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决定性因素,从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是制定城市规划方案的核心部分。

城市规划具体的基础资料

1.城市勘察资料(与城市规划和建设有关的地质资料):

工程地质:

即城市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地面土层物理状况,城市规划区内不同地段的地基承载力以及滑坡、崩塌等基础资料;地震地质,即城市所在地区断裂带的分布及活动情况,城市规划区内地震烈度区划等基础资料;水文地质,即城市所在地区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储量、水质、开采及补给条件等基础资料。

2.城市测量资料:

包括城市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城市地下工程及地下管网等专业测量图以及编制城市规划必备的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等。

3.气象资料:

包括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速、日照、冰冻等基础资料

4.水文资料:

主要包括江河湖海水位、流量、流速、水量、洪水淹没界限等。

大河两岸城市应收集流域情况、流域规划、河道整治规划、现有防洪设施。

山区城市应收集山洪、泥石流等基础资料。

5.城市历史资料:

城市的历史沿革、城址变迁、市区扩展以及城市规划历史等

6.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

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长远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等

7.城市人口资料:

现状及历年城乡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人口的年龄、劳动力构成、自然、机械增长,职工带眷系数等

8.市域自然资源资料:

矿产资源、水资源、燃料动力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的分布、数量、开采利用价值等。

9.城市土地利用资料:

现状及历年城市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城市用地增长状况,规划区内各类用地分布状况等。

10.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规划资料:

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产品产量、产值、职工人数、用水用电量、运输量及污染情况等

11.交通运输资料:

对外交通运输和市内交通的现状和发展预测(用地、职工人数、客货运量、流向、对周围地区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

12.各类仓储资料:

主要包括用地、货物状况及使用要求的现状和发展预测

13.城市市政、经济、社会、科技、文教、卫生、商业、金融、涉外等机构以及人民团体的现状和规划资料:

主要包括发展规划、用地面积和职工人数等。

14.建筑物现状资料:

包括现有主要公共建筑的分布状况、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质量等,现有居住区的情况以及住房建筑面积、居住面积、建筑层数、建筑密度、建筑质量等

15.工程设施资料(指市政工程

管网系统及其容量,防洪工程等

16.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文物古迹、优秀近代建筑等资料

17.城市人防设施及其他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资料

18.城市环境资料:

包括环境监测成果,各厂矿、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及危害情况,城市垃圾的数量及分布,其他影响城市环境质量有害因素的分布状况及危害情况,地方病及其他有害居民健康的环境资料

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意志。

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地块未来开发利用做出法律规定,它必须尊重并服从城市发展战略对其所在空间的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

任务:

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

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与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3.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4.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包括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性图纸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城镇体系

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2)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是对城镇发展战略的研究,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合理的进行城镇布局,优化区域环境,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并明确不同层次城镇的地位、性质和作用,综合协调相互的关系,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3)层次

全国、省域、市(县)域及跨行政区域等。

4)主要内容:

9个方面可分4部分。

(1)调查分析预测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条件。

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2)规划布局(三大结构)

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3)区域发展支撑条件

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

产的原则和措施。

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4)实施保障

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如何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的发展条件:

历史背景、区域基础、经济基础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3)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4)确定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5)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6)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7)确定保护区域生态、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8)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9)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编制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的衔接。

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1.原则规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及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

2.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范围

3.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以

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

4.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的用地界线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5.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相互关系

共同点:

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

不同点:

两个规划的地域范围、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有所不同。

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是点和面的关系。

区域与城市规划要相互配合、协调进行,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内容的深入落实与具体化。

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要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

互为依据——中长期“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城市规划也是年度计划及中期计划的依据。

城市规划是“计划”的空间部署。

由于规划期限不同,城市规划要做成更长远的预测与布局。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二者目标一致--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规划范围、控制层面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宏观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两者相互协调和衔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城市有关研究(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空间布局等)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

城市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总量应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一致。

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范围内的用地布局应主要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安排。

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规范环境保护行动的筹划,是实现环境目标的手段,属于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城市生态规划-讲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各个方面,使城市规划生

态化,同时关注城市的社会生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者层次不同--城市生态规划层次最高,城市规划居中,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最低。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城市作为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和综合性2.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的组成一个整体3.系统的动态性4.系统的环境联系性

城市系统的构成

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物,是一个典型的巨系统,城市系统内部是一个具有自身变化规律的结构严密的整体。

一般从城市的社会、经济、空间、生态和基础设施系统等几个主要方面分析城市的构成。

因此,城市的系统构成的概念,就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

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

两个角度:

一个是政治团体角度,二是市民之间的政治关系。

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

两种分类法:

一种是与国民经济的三个产业构成相对应的,一种是以产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主要用于城市产业发展研究

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

城市第一产业是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特别是为城市供应副产品。

(还包括采掘业)第二产业主要指制造业和加工业,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产业是现代城市中为主导产业服务而发展起来的。

城市产业

根据城市产业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还可以把城市产业分为:

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一般服务性产业。

1主导产业:

一座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产业。

它决定了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类型。

2配套性产业:

围绕城市主导型产业而建立起来的。

3一般服务性产业:

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市民生活提供一般性服务的部门,是所有城市都拥有的产业。

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

城市空间系统是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

各要素的空间位置(选址)、集聚程度以及城市空间形态考虑。

选址:

是城市各大构成系统的要素关系的反映。

空间形态:

是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的综合反映,它包括了城市平面和高度的三维形态。

城市其他系统的构成

分析研究城市系统构成的最终目的在于从本质上全面把握城市的功能及其内部结构,以及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城市用地的概念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

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城市用地的价值:

使用价值;经济价值

城市用地的区划:

行政区划;用途区划;房地产权属区划;地价区划

城市用地的归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除农民集体所有外,属于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的土地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地质条件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

地质条件

1.建筑地基非常重要2.滑坡与崩塌3.冲沟4.地震,一般规定,在地震烈度7度以下,工程建设不需特殊设防5.矿藏

气候条件

城市的气候除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不同所形成的大气候外,在较小的地区范围还存在地方气候与小气候。

影响规划与建设的气象要素有:

太阳辐射风象温度降水与湿度

地形条件

从自然地理宏观划分地形,大体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类

地形条件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1.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2.地面的高程和用地各部位之间的高差是对制高点的利用、用地的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及洪水的防范等方面的设计依据3.地面的坡度,对规划与建设有多方面影响。

4.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分析不同地形及与之相伴的小气候特点,将可更合理的分布建筑、绿地等设施5.地貌对通讯、电波有一定的影响。

城市用地的分类

城市用地分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有利于土地的利用与管理。

城市用地的构成

是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由城市职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不同的构成形态。

按照行政隶属层次,宏观上分为市区、地区、郊区等。

按功能用途的组合,分为工业区,居住区等

城市的物质构成

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

居住用地

承担居住功能和居住活动的场所,称为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的组成

一般包括住宅用地和与居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

1.住宅用地:

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

3.道路用地:

居住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

4.绿地:

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

居住用地是指住宅用地和居住小区及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及绿地。

居住用地的分类:

按照具有的住宅质量、用地标准、各相关联设施的设置水平和完善程度,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分为四类

居住用地的指标两方面来表达:

一是居住用地占整个城市用地的比重,二是居住用地的分级以及各组成内容的用地分配与标准

居住用地影响因素:

居住用地指标拟定受下列因素影响:

1.城市规模2.城市性质3.自然条件4.城市用地标准

居住用地指标:

1居住用地的比重:

一般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0%~32%2居住用地人均指标:

人均18~28平米,大中城市不得少于16平米/人

居住用地的选择

关系到城市的功能布局,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建设经济与开发效益等多个方面:

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2.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域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协调相对关系,以减少居住与工作、居住与消费的出行距离和时间3.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

4.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配以合理的组织居住生活和经济有效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等。

合宜的用地形状有利于居住区的空间组织和建设工程经济5.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

6.要结合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趋向,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与效益。

7.要注意留有余地,在居住用地与产业用地相配合一体安排时,要考虑相互发展的趋向与需要

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

1.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整个城市总体的功能、空间、环境的关系,在规模、标准、分布与组织结构等方面,确定规划的格局与形态2.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3.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的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态效应

4.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并结合地理的、经济的、功能的因素,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5.城市居住地区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居住用地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6.居住用地的组织与规模,要有利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

居住用地的分布

1.集中布置2.分散布置:

3.轴向布置

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

1用地的形状和规模2.地形要求3.水源要求:

注意工业与农业用水的协调平衡4.能源要求:

必须有可靠的能源供应5.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要求:

工业用地应避开洪水淹没地段,一般应高出当地最高洪水水位0.5m以上。

最大洪水频率,大、中型企业为百年一遇,小型企业为50年一遇

6.工业的特殊要求:

比如:

气压、湿度、空气含尘量、电磁,辐射,防暴,防火等7.其他要求:

应避开以下地区:

军事用地、水利枢纽、大桥等战略目标;有用的矿物蕴藏地区和采空区;文物古迹埋藏地区以及生态保护与风景旅游区;埋有地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