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49719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9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0年塘沽一中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

生物学

一、选择题

1.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B.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C.激素通过管道运输到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

D.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特性:

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2、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详解】A、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而抗体只能作用于特定的抗原物质,A错误;

B、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由特定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因此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错误;

C、激素是由血液(体液)运输,C错误;

D、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其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D正确。

故选D。

2.以下呼吸作用在生活实际当中的应用,解释正确的是

A.酸奶“涨袋”是由于乳酸菌呼吸产生大量气体

B.伤口用纱布包扎有利于组织细胞有氧呼吸

C.用酵母发酵产酒初期可以适当通入空气

D.松土可避免植物根系有氧呼吸产生过多CO2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利用呼吸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

对稻田举行定期排水,防止水稻幼根因缺氧而腐烂;农作物、果树管理后期适当摘除老叶、残叶。

【详解】A.乳酸菌为厌氧性细菌,无氧呼吸不产生气体,A错误;

B.伤口用纱布包扎有利于防止厌氧性细菌大量繁殖,B错误;

C.用酵母发酵产酒初期可以适当通入空气,增大酵母菌繁殖量,C正确;

D.松土可以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的吸收,D错误;

故选C。

3.在生物教材当中出现了很多有关小泡的叙述,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内质网膜会形成小泡,把附在其上的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包裹起来,随后小泡离开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移动并最后与之融合

B.在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的细胞中,含有一些由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

C.在植物有丝分裂的前期,核膜开始解体,形成分散的小泡,到了有丝分裂的末期,这些小泡会聚集成一个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

D.刚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中只有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随着细胞的长大,这些小液泡就逐渐合并发展成一个大液泡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A正确;

B、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B正确;

C、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延伸形成细胞壁,而植物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因此赤道板附近聚集的小泡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C错误;

D、植物细胞中的大液泡是由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长大,逐渐合并发展而来,D正确。

故选C。

【点睛】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4.在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图像时,图像中的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不易区分,还需借助其他结构特点。

如植物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全部包在胼胝体(由葡聚糖形成的透明包层)内,直到分裂结束,子细胞才分散。

以下各图是处于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水仙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3所示细胞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

B.图9所示细胞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C.图1、5、6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

D.图2、7、8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对题图进行分析可知,图1~9所示细胞所处的时期依次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A、图3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时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A正确;

B、图9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B错误;

C、图6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C错误;

D、图7、8所示细胞分别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D错误。

故选A。

【点睛】识记减数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准确图1~9所示细胞所处的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下列关于生物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苹果的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的颜色变化为由蓝变棕再变砖红

B.鉴定DNA时,应将丝状物直接加入到二苯胺试剂中进行沸水浴,溶液变蓝

C.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不同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D.溴麝香草酚蓝与CO2反应,颜色变化为由蓝变绿再变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详解】A、苹果中含有还原性糖,在苹果的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的颜色变化为由蓝变棕再变砖红,A正确;

B、鉴定DNA时,不能将丝状物直接加入到二苯胺试剂中进行沸水浴,应将丝状物先在2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再放入二苯胺试剂检测,B错误;

C、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C正确;

D、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D正确。

故选B。

6.某研究小组进行某植物的栽培试验,图1表示在适宜的光照、CO2浓度等条件下测得的光合曲线和黑暗条件下的呼吸曲线;图2为在恒温密闭玻璃温室中,连续24h测定的温室内CO2浓度以及植物CO2吸收速率的变化曲线。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图1中,当温度达到55℃时,植物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失活

B.6h时,图2叶肉细胞产生[H]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等

C.18h时,图2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产生的O2量大于线粒体消耗的O2量

D.该植株在进行光合作用且吸收CO2的量为0时,在两图中的描述点共有4个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1中的虚线始终为二氧化碳的释放,因此表示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而实线会低于0,因此表示净光合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图中看出,当温度达到55℃时,光合作用不再吸收二氧化碳,只剩下呼吸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曲线,表示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A正确;

B、分析图2可知,6h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为0,此时密闭小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最大值,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合成作用强度相等,因此叶肉细胞产生[H]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等,B正确;

C、分析图2可知,18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速度等于0,说明此时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有氧呼吸的强度。

因为植株的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所以植株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产生的O2量就必须大于线粒体消耗的O2量,这样才能保证非叶肉细胞的O2供应,而使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有氧呼吸的强度,C正确;

D、图2中当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净光合速率为0,处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曲线的拐点,因此图2中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2个,图1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的温度条件是40℃,共3个,D错误。

故选D。

7.大豆子叶颜色(

表现为深绿,

表现为浅绿,

呈黄色幼苗阶段死亡)和花叶病的抗性(抗病、不抗病分别由

基因控制)遗传的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一:

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F1:

子叶深绿抗病:

子叶浅绿抗病=1:

1

实验二:

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F1:

子叶深绿抗病:

子叶深绿不抗病:

子叶浅绿抗病:

子叶浅绿不抗病=1:

1:

1:

1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父本的基因型不同

B.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自交,在F2的成熟植株中四种表现型的分离比为1:

2:

3:

6

C.用子叶深绿与子叶浅绿植株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到F2成熟群体中,

基因的频率为0.75

D.在短时间内选育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新品种常规的育种方法,最好用与实验一的父本基因型相同的植株自交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大豆子叶颜色和花叶病的抗性遗传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由表中F1的表现型及其植株数可知,两对性状均呈现出固定的比例;因此,都属于细胞核遗传,且花叶病的抗性基因为显性,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图表,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由实验结果可以推出,实验一的亲本的基因组成为BBrr(母本)和BbRR(父本),实验二的亲本的基因组成为BBrr(母本)和BbRr(父本),A正确;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的基因组成为BbRr,自交后代的基因组成(表现性状和所占比例)分别为BBRR(子叶深绿抗病,占1/16)、BBRr(子叶深绿抗病,占2/16)、BBrr(子叶深绿不抗病,占1/16)、BbRR(子叶浅绿抗病,占2/16)、BbRr(子叶浅绿抗病,占4/16)、Bbrr(子叶浅绿不抗病,占2/16)、bbRR(幼苗死亡)、bbRr(幼苗死亡)、bbrr(幼苗死亡);在F2的成熟植株中子叶深绿抗病:

子叶深绿不抗病:

子叶浅绿抗病:

子叶浅绿不抗病的分离比为3:

1:

6:

2,B正确;子叶深绿(BB)与子叶浅绿植株(Bb)杂交,F2的基因组成为BB(占1/2)和Bb(占1/2),随机交配,F2的基因组成及比例为BB(子叶深绿,占9/16)、Bb(子叶深绿,占6/16)和bb(幼苗死亡,占1/16),BB与Bb比例为3:

2,B基因的频率为3/5×1+2/5×1/2=0.8,C错误;实验一的父本基因型为BbRR,与其基因型相同的植株自交,后代表现子叶深绿抗病的个体的基因组成一定是BBRR,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育种中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物育种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8.下图表示某动物一个精原细胞分裂时染色体配对时的一种情况,A~D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变异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故属于基因重组

B.该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3种基因型的精细胞

C.C1D2和D1C2转录翻译产物可能发生改变

D.C1D2和D1C2可能成为C、D的等位基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含等位基因的片段)发生交叉互换会产生基因重组,分析图中交换的片段所含的基因不是对应的等位基因,而是非等位基因所在的片段,所以不是基因重组,A错误;

B、该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3种基因的细胞,分别是ABCD、ABC1D2、ABC2D1,B正确。

C、由于C、D基因的部分片段交换,所以产生的新的C1D2和D1C2基因在转录和翻译后,其产物可能发生改变,C正确;

D、根据图示分析,C1D2与C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相同,而D1C2与D在染色体上位置相同,所以它们可能成为染色体上的新等位基因,D正确。

故选A。

9.下图是下丘脑参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途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图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缺碘会导致激素④的含量增加、③和⑥的含量降低

B.若图中的内分泌腺为卵巢,则激素⑥的靶器官是卵巢等雌性生殖器官

C.若图中的内分泌腺是胰岛,则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作用途径有①③④⑥⑦

D.若图为水盐平衡调节示意图,当食用较咸食物时,下丘脑可产生渴觉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⑦神经调节;①③④⑥神经-体液调节;①③⑤神经体液调节。

【详解】若图中的内分泌腺是甲状腺,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⑥合成减少,③TRH、④TSH会增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A错误;若内分泌腺是卵巢,⑥性激素可以作用于卵巢等雌性生殖器官,B正确;血糖调节过程中不涉及垂体的活动,C错误;渴觉在大脑皮层产生,D错误。

故选B。

10.目前,对种子萌发和休眠的调控机理目前尚无定论。

最能被接受的是Khan和Waters提的“植物激素三因子”假说,其模型如图所示。

GA、CK和ABA分别是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表示激素存在生理活性浓度;“-”表示激素不存在生理活性浓度

A.根据实验结果可初步判断,种子的休眠和萌发是多种植物激素调节的结果

B.第3和6组对照的自变量是有无GA,而CK和ABA都是无关变量

C.据第5、6、7、8组可知,不管CK和ABA是否存在生理活性浓度,若GA不存在生理活性浓度,种子都处于休眠状态

D.综合8组实验结果,ABA对GA作用的发挥起到促进作用,CK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要求考生识记五大类植物激素的种类、分布和功能,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分析题图:

第5、6组对比发现,无GA和CK时,不管ABA存

与否,种子都休眠。

第6、8组比较发现,无GA有ABA,不管CK存在与否,种子也都休眠;第5、7组比较,无GA和ABA时,不管CK存在与否,种子也都休眠。

【详解】A、据图示实验结果可知,种子的休眠和萌发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A正确;

B、由第3组和6组实验对比,不同的是第3组有GA,第6组无GA,两组同时无CK和有ABA,可知自变量是有无GA,CK和ABA都是无关变量,B正确; 

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第5、6组对比发现,无GA和CK时,不管ABA存在与否,种子都休眠。

第6、8组比较发现,无GA有ABA,不管CK存在与否,种子也都休眠;第5、7组比较,无GA和ABA时,不管CK存在与否,种子也都休眠。

因此,不管CK和ABA是否存在生理活性浓度,如果GA不存在生理活性浓度,种子都处于休眠状态,C正确; 

D、根据第4、5两组,可知GA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激素。

由于GA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激素,但第3组GA和ABA同时存在时休眠,可知,ABA对GA作用的发挥起到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D。

11.克里斯琴认为:

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会影响种群数量,其调节机制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群压力会导致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数量减少

B.社群压力会导致机体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

C.社群压力通过神经、体液、免疫三种调节方式调控种群数量

D.社群压力会导致出生率升高,死亡率下降,从而改变种群数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导致低血糖、休克;②下丘脑作用于垂体,使得生长激素减少,生长代谢阻碍,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减少;两者共同作用增加死亡率。

③垂体产生的促性腺激素减少,进而影响生物的出生率,使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A、据图分析,社群压力会导致抗体数量减少,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A正确;

B、据图分析,社群压力会导致机体低血糖、休克,说明可能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B正确;

C、据图分析,种群数量过多时,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方式,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种群数量减少,C正确;

D、据图分析,社群压力会使得性激素减少,生殖细胞成熟减少,进而降低出生率,另外对疾病和外界抵抗力降低,增加死亡率,从而使种群数量降低,D错误。

故选D。

12.如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

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图D与B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D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C.从研究内容来看,甲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乙、丙都属于群落水平

D.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乙图中B取食A占的比例由1/2调整为5/6,则A供养的B数量是原来的2.2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

甲图代表人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A为组织液、B为淋巴、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

分析乙图:

乙图代表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为生产者、B和C为消费者。

分析丙图:

丙图代表生态系统碳循环

示意图,其中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D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详解】A、甲图中D为细胞内液,B为淋巴,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液中,淋巴细胞的细胞内液可与淋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错误;

B、图丙中B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丙图中的C所处的营养级,B错误;

C、乙表示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因此不能构成群落;丙中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属于生态系统水平,C错误;

D、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当A占的比例为1/2时,则C占的比例也为1/2,设B体重增加X,按照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从A→C→B这条食物链,需要A的量为1/2X÷10%÷10%,即50X;按照A→B这条食物链,需要A的量为1/2X÷10%,即5X,则总共消耗A的量为55X。

同理,设调整比例后B体重增加Y,当A占的比例为5/6时,则C占的比例为1/6,总共消耗A的量为1/6Y÷10%÷10%+5/6Y÷10%=25Y,由于B取食的比例调整前后,A的同化量不变,所以55X=25Y,Y/X=2.2,即B取食A占的比例由1/2调整为5/6后,A供养的B数量是原来的2.2倍,D正确。

故选D。

13.研究证实ATP既是“能量通货”,也可作为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中的一种信号分子,其作为信号分子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

(1)神经细胞中的ATP主要来自细胞呼吸,其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

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24小时有40kgATP发生转化,而细胞内ADP、ATP的浓度仅为2~10mmol/L,为满足能量需要,人体解决这一矛盾的合理途径是__________。

(2)由图可知,细胞间隙中的ATP在有关酶的作用下,磷酸基团逐个脱离下来。

最后剩下的是___________。

(3)一些神经细胞不仅能释放典型神经递质,还能释放ATP,两者均能引起受体细胞的膜电位变化。

据图分析,科学家当初推测“ATP可作为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信号分子”的实验思路是:

①科学家用化学物质阻断__________后,发现靶细胞膜能接受到部分神经信号;②科学家寻找到靶细胞膜上有ATP的____________。

(4)为了研究X物质对动物细胞的影响,某研究小组用不同浓度的X物质将细胞处理24小时。

然后测量各组细胞内ATP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经过多次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编号

X物质浓度(ng•mL-1)

细胞内ATP浓度(nmoL•mL-1)

细胞死亡百分率

A

0

80

1

B

2

70

3

C

4

50

10

D

8

20

25

E

16

5

70

 

①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

②实验数据表明,该实验因变量之间的联系是____________。

③若用混有浓度为2ng•mL-1的X物质的饲料饲喂大鼠,其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是:

阻碍消化酶的_______,影响消化;妨碍______,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答案】

(1).A—P~P~P

(2).ATP和ADP相互迅速转化(3).腺苷(4).典型神经递质在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5).受体(6).细胞中ATP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7).细胞内ATP浓度下降,能量供应减少,细胞死亡率增加(8).合成和分泌(9).主动运输

【解析】

【分析】

由题干和图可知,细胞膜上存在着P2X、P2Y和P1受体,而ATP与P2X和P2Y受体特异性结合,直接引起神经纤维发生电位变化,则ATP可以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ATP全名叫做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细胞中ATP和ADP的含量不多,是不断的相互转化,维持动态平衡的;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

【详解】

(1)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

尽管生物消耗的ATP很多,但细胞内ATP的含量却很少,这是因为细胞中ATP和ADP可快速的相互转化,既为生命活动及时提供了能量,又避免一时用不尽的能量白白流失掉。

(2)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由图可知,细胞间隙中的ATP在有关酶的作用下,磷酸基团逐个脱离下来,最后剩下的是A,即腺苷。

(3)一些神经细胞不仅能释放典型神经递质,还能释放ATP,两者均能引起受体细胞的膜电位变化。

要想知道ATP是否能作为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信号分子,应先排除典型神经递质的作用,所以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路是:

①科学家用化学物质阻断典型神经递质在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后,发现靶细胞膜能接受到部分神经信号;②科学家寻找到靶细胞膜上有ATP的受体。

(4)①根据“为了研究X物质对动物细胞的影响,某研究小组用不同浓度的X物质将细胞处理24小时”并结合表格中信息可知,该实验中自变量是X物质的浓度,因变量是细胞中ATP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

②由实验数据可知,细胞内ATP的浓度下降,能量供应减少,使细胞死亡率增加。

③食物在小肠内被消化需要消化酶催化,有些食物如氨基酸等物质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在小肠内壁被吸收。

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协助。

由表格可知X物质浓度越高,细胞产生ATP量越少,细胞死亡率越高。

细胞死亡影响消化酶的合成和分泌,同时ATP的生成量减少,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就少,妨碍主动运输,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ATP的简式、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和ATP的功能,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并利用题图信息解题的能力,分析实验数据获取结论的能力。

14.阅读下列有关病毒的材料并回答题目。

Ⅰ.2019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nCoV”,为有包膜病毒。

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0~200nm。

颗粒表面有棒状突起,使病毒表面看起来形如花冠,故而得名。

2019-nCoV基因组长度为29.8Kb,为单股正链RNA,其5’端为甲基化帽子,3’端有多聚腺苷酸(PolyA)结构,可直接作为翻译模板。

截至2020年3月25日上午10时,世界范围确诊感染此病毒的人数已累计达到412461人。

(1)下列选项错误的是_____

A.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故该病毒只能侵染受损细胞,使人患病

B.由于没有核糖体,这种病毒无法合成蛋白质,其包膜组成一定不含蛋白质

C.病毒的遗传物质水解后可产生一分子核苷,一分子含氮碱基与一分子磷酸

D.此病毒的单股正链RNA,只有转录形成对应的负链RNA才能附着在细胞的核糖体上

(2)这种病毒的遗传物质为_____,研究人员紧急研发了核酸检测试剂盒,以此来检测病毒,检测此病毒的核酸可使用_______法。

研究人员发现,病毒的中间宿主为蝙蝠,某些情况下,病毒可在不同动物身体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