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3522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0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docx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

复合材料习题

第一章

一、判断题:

判断以下各论点的正误。

1、复合材料是由两个组元以上的材料化合而成的。

(?

2、混杂复合总是指两种以上的纤维增强基体。

(?

3、层板复合材料主要是指由颗料增强的复合材料。

(?

4、最广泛应用的复合材料是金属基复合材料。

(?

5、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

(?

6、竹、麻、木、骨、皮肤是天然复合材料。

(?

7、分散相总是较基体强度和硬度高、刚度大。

(?

8、玻璃钢问世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

二、选择题:

从A、B、C、D中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1、金属基复合材料通常(B、D)

A、以重金属作基体。

B、延性比金属差。

C、弹性模量比基体低。

D、较基体具有更高的高温强度。

2、目前,大多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使用温度为(B)

A、低于100℃。

B、低于200℃。

C、低于300℃。

D、低于400℃。

3、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使用温度范围为(B)

A、低于300℃。

B、在350-1100℃之间。

C、低于800℃。

D、高于1000℃。

4、混杂复合材料(B、D)

A、仅指两种以上增强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

B、是具有混杂纤维或颗粒增强的复合材料。

C、总被认为是两向编织的复合材料。

D、通常为多层复合材料。

5、玻璃钢是(B)

A、玻璃纤维增强Al基复合材料。

B、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C、碳纤维增强塑料。

D、氧化铝纤维增强塑料。

6、功能复合材料(A、C、D)

A、是指由功能体和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

B、包括各种力学性能的复合材料。

C、包括各种电学性能的复合材料。

D、包括各种声学性能的复合材料。

7、材料的比模量和比强度越高(A)

A、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小、刚度越大。

B、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大、刚度越大。

C、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小、刚度越小。

D、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大、刚度越小。

三、简述增强材料(增强体、功能体)在复合材料中所起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填充:

廉价、颗粒状填料,降低成本。

例:

PVC中添加碳酸钙粉末。

增强:

纤维状或片状增强体,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

效果取决于增强体本身的力学性能、形态等。

例:

TiC颗粒增强Si3N4复合材料、碳化钨/钴复合材料,切割工具;碳/碳复合材料,导弹、宇航工业的防热材料(抗烧蚀),端头帽、鼻锥、喷管的喉衬。

赋予功能:

赋予复合材料特殊的物理、化学功能。

作用取决于功能体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例:

1-3型PZT棒/环氧树脂压电复合材料,换能器,用于人体组织探测。

四、复合材料为何具有可设计性?

简述复合材料设计的意义。

如何设计防腐蚀(碱性)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组分的选择、各组分的含量及分布设计、复合方式和程度、工艺方法和工艺条件的控制等均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赋予了复合材料性能的可设计性。

意义:

每种组分只贡献自己的优点,避开自己的缺点。

由一组分的优点补偿另一组分的缺点,做到性能互补。

使复合材料获得一种新的、优于各组分的性能(叠加效应)。

优胜劣汰、性能互补、推陈出新。

耐碱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设计:

使用无碱玻璃纤维和耐碱性树脂(胺固化环氧树脂)。

在保证必要的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玻璃纤维的体积比例,并使树脂基体尽量保护纤维不受介质的侵蚀。

五、简述复合材料制造过程中增强材料的损伤类型及产生原因。

力学损伤:

属于机械损伤,与纤维的脆性有关。

脆性纤维(如陶瓷纤维)对表面划伤十分敏感,手工操作、工具操作,纤维间相互接触、摆放、缠绕过程都可能发生。

化学损伤:

主要为热损伤,表现为高温制造过程中,增强体与基体之间化学反应过量,增强体中某些元素参与反应,增强体氧化。

化学损伤与复合工艺条件及复合方法有关。

热损伤伴随着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界面结构的改变,产生界面反应层,使界面脆性增大、界面传递载荷的能力下降。

六、简述复合材料增强体与基体之间形成良好界面的条件。

在复合过程中,基体对增强体润湿;增强体与基体之间不产生过量的化学反应;生成的界面相能承担传递载荷的功能。

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取决于纤维或颗粒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状态、基体本身的结构和性能、复合方式、复合工艺条件和环境条件。

第二章

一、什么是相乘效应?

举例说明。

两种具有转换效应的材料复合在一起,产生了连锁反应,从而引出新的机能。

可以用通式表示:

X/Y·Y/Z=X/Z(式中X、Y、Z分别表示各种物理性能)。

压磁效应?

磁阻效应=压敏电阻效应;闪烁效应?

光导效应=辐射诱导导电。

例:

磁电效应(对材料施加磁场产生电流)——传感器,电子回路元件中应用。

压电体BaTiO3与磁滞伸缩铁氧体NiFe2O4烧结而成的复合材料。

对该材料施加磁场时会在铁氧体中产生压力,此压力传递到BaTiO3,就会在复合材料中产生电场。

最大输出已达103V·A。

单一成分的Cr2O3也有磁电效应,但最大输出只有约170V·A。

三、推导单向板复合材料中纤维体积分数与纤维半径的关系(以正方形阵列为例)。

纤维体积:

(4?

1/4)?

r2l=?

r2l

复合材料体积:

(2R)2l=4R2l

纤维体积分数:

Vf=?

r2l/(4R2l)=?

r2/(4R2)

纤维间距与纤维体积分数的关系:

s=2R-2r=2[?

r2/(4Vf)]1/2-2r=2[(?

/4Vf)1/2-1]r

四、什么是材料复合的结构效果?

试述其内涵。

结构效果是指在描述复合材料的性能时,必须考虑组分的几何形态、分布形态和尺度等可变因素。

这类效果往往可以用数学关系描述。

结构效果包括:

1、几何形态效果(形状效果):

决定因素是组成中的连续相。

对于1维分散质,当分散质的性质与基体有较大差异时,分散质的性能可能会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起支配作用。

2、分布形态效果(取向效果):

又可分为几何形态分布(几何体的取向)和物理性能取向:

导致复合材料性能的各向异性,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很大影响。

3、尺度效果:

影响材料表面物理化学性能(比表面积、表面自由能)、表面应力分布和界面状态,导致复合材料性能的变化。

五、简述单向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分析模型的基本假设的要点。

单元体:

宏观均匀、无缺陷、增强体与基体性能恒定、线弹性。

增强体:

匀质、各向同性、线弹性、定向排列、连续。

基体:

匀质、各向同性、线弹性。

界面:

粘结完好(无孔隙、滑移、脱粘等)、变形协调。

八、比较弥散增强原理和颗粒增强原理的异同点。

1、承担载荷的物质有异:

弥散增强原理:

基体承担载荷。

颗粒增强原理:

基体承担主要的载荷,颗粒也承受载荷并约束基体的变形。

2、颗粒大小及体积分数有异:

弥散增强原理:

Vp=0.01-0.15,dp=0.001?

m-0.1?

m。

颗粒增强原理:

颗粒尺寸较大(>1?

m)、颗粒坚硬。

颗粒直径为1-50?

m,颗粒间距为1-25?

m,颗粒的体积分数为0.05-0.5。

颗粒强化效果类似:

颗粒阻止基体中位错运动的能力愈大,增强效果愈好。

微粒尺寸愈小,体积分数愈高,强化效果愈好。

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

(弥散增强原理)

(颗粒增强原理)

九、试推导单向板的横向弹性模量E2的表达式。

横向载荷垂直于纤维,等同地作用在纤维和基体上,适用串联模型:

基体和纤维承受同样的外加应力(

纤维、基体和复合材料的应变分别为:

在宽度W上产生的形变增量:

,或,

可得到:

,或,

十、讨论单向板复合材料的破坏顺序(?

fu

mu时)。

复合材料的响应依赖于基体与纤维破坏应变的大小。

对于大多数树脂基结构复合材料,刚性纤维的破坏应变明显地小于基体的破坏应变,即?

fu

mu,因此,纤维首先破坏,同时将全部载荷转移到基体上。

当Vf较小时,单向板中纤维断裂而附加到基体上的额外载荷不足以使基体开裂,基体可以全部承受,此时复合材料的强度为:

当Vf较大时,纤维发生断裂时,转移到基体上的载荷很大,使基体无法承受全部载荷。

因此,当纤维断裂后,基体即刻断裂,复合材料的强度为:

?

fu

mu时,两种破坏形式变化时的纤维体积含量Vf'(单向板抗拉伸强度?

1u随Vf的变化):

十一、垂直于纤维扩展的裂纹需要克服哪些断裂能?

对于脆性纤维/脆性基体复合材料,需要克服的断裂功:

纤维拔出和纤维断裂(吸收能量)、纤维与基体的脱胶(纤维与基体的界面较弱时:

消耗贮存的应变能)、应力松弛(纤维断裂时:

消耗贮存的应变能)、纤维桥连(消耗纤维上的应变能)。

对于脆性纤维/韧性基体复合材料,基体的塑性变形(粘接强度很高、纤维无法拔出时:

吸收能量)也会增加断裂功。

十二、什么是纤维的长度分布?

如何表示?

纤维的长度分布是指短切纤维的长度与纤维数量之间的关系,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决定性作用。

通常用纤维长度的平均值表示,有两种方法:

纤维长度的数均长度:

(Ni:

长度为Li的纤维数量)

纤维长度的重均长度:

(Wi:

长度为Li的纤维质量)

数均长度LN低于重均长度LW,在正态分布时,LN与纤维长度的中值相同。

十三、试写出取向短纤维复合材料的弹性性能表达式,给出取向效率因子的计算方法。

取向分布的短纤维复合材料,弹性性能:

(?

0:

取向效率因子)

取向效率因子?

0:

(Af:

一组平行纤维的总的横截面积;?

纤维与外载荷的夹角;Af':

平行于外载荷方向的一组等效纤维的总截面积)

十四、试讨论短纤维复合材料的强度性能。

由于纤维长度和体积含量的不同,短纤维复合材料的纵向强度是不同的,纵向破坏有两种形式:

l

lc/2时,分两种失效模式:

纤维体积含量较高时,纤维是主承载体,一旦纤维破坏,复合材料即告失效;

纤维体积含量较低时,纤维断裂后,基体仍能承担载荷,直至基体破坏后,复合材料才告失效,此时,复合材料的强度:

?

u=?

mu·Vm

对于纤维长度l和直径d都相同、单向平行排列的短纤维复合材料,当纤维受拉伸应力时:

?

c=?

f·Vf+?

m·Vm(拉应力在纤维端部为0,在纤维中部最大)

纤维端部?

f0为0,?

fu发生在(l-lc)的中间部位,因此纤维的平均应力?

f:

因此,复合材料承受的最大应力(即复合材料的强度)((?

m)fu:

纤维所受拉伸力作用达到拉伸屈曲破坏应力时的基体应力):

十五、如何衡量聚合物基体的耐热性?

如何提高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

简述填料影响聚合物玻璃化温度的原因。

表征聚合物基体耐热性的物理量是玻璃化温度Tg,对于结晶性聚合物则是熔点Tm:

玻璃化温度在宏观上是指聚合物由玻璃态转变为高弹态的特征温度,在微观上是高分子链段开始运动的温度。

实际应用中,使用热变形温度来表征材料的耐热性。

提高聚合物玻璃化温度的方法:

增加大分子链的刚性(提高主链的刚性——不饱和共价键、环烃、侧链引入极性基团、交联等);添加填料。

填料影响聚合物玻璃化温度的原因:

改变了聚合物的微观结构:

改变了界面层聚合物大分子的敛集密度(一般情况下是密度降低),使分子间作用力发生改变。

在界面上,填料——聚合物分子之间发生作用力,使聚合物大分子链段的运动受到阻碍,从而使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升高。

第三章

一、判断题:

判断以下各论点的正误。

1、不饱和聚酯树脂是用量最大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基体。

(?

2、环氧树脂是用于耐高温的热固性树脂基体。

(?

3、热固性树脂是一种交联的高分子,一般不结晶;而热塑性树脂是线型、结晶的高分子。

(?

4、聚酰亚胺是一类分子中含有基团的热固性树脂。

(?

1、MMC具有比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更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

(?

2、MMC具有比其基体金属或合金更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

(?

3、原位复合MMC的增强材料/基体界面具有物理与化学稳定性。

(?

4、原位复合法制备MMC的基本思路是为了提高增强材料与基体之间的浸润性和减少界面反应。

(?

5一般,颗粒及晶须增强MMC的疲劳强度及寿命比基体金属或合金高。

(?

6、陶瓷纤维增强MMC的抗蠕变性能高于基体金属或合金。

(?

1、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大多涉及高温,因此仅有可承受上述高温的增强材料才可被用于制备陶瓷基复合材料。

(?

2、化学气相浸渍法(CVI)是一种用于多孔预制体的化学气相沉积。

(?

3、在碳化硅晶须增强氧化铝陶瓷复合材料的压制阶段,碳化硅晶须取向于垂直于压轴方向。

(?

4、Y2O3加入到ZTA(zirconiatougheningalumina)中是为了促进相变形成单斜晶体。

(?

5、陶瓷复合材料中,连续纤维的增韧效果远远高于颗粒增韧的效果。

(?

6、玻璃陶瓷是含有大量微晶体的陶瓷。

(?

7、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最初失效往往是陶瓷基体的开裂。

(?

1、所有的天然纤维是有机纤维,所有的合成纤维是无机纤维。

(?

2、聚乙烯纤维是所有合成纤维中密度最低的纤维。

(?

3、玻璃纤维是晶体,其晶粒尺寸约20?

m。

(?

4、氧化铝纤维仅有?

-Al2O3晶体结构。

(?

5、硼纤维是由三溴化硼沉积到加热的丝芯上形成的。

(?

6、PAN是SiC纤维的先驱体。

(?

7、纤维表面处理是为了使纤维表面更光滑。

(?

8、Kevlar纤维具有负的热膨胀系数。

(?

9、石墨纤维的含碳量、强度和模量都比碳纤维高。

(?

1、Cf/C是目前唯一可用于温度高达2800℃的高温复合材料,但必须是在非氧化性气氛下。

(?

2、Cf/C的制备方法与MMC的制备方法相类似,如液态法、固态法等。

(?

3、Cf/C已在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其价格便宜、工艺简便易行,易于推广应用。

(?

4、单向增强和三维增强的Cf/C的力学与物理性能(热膨胀、导热)为各向同性。

(?

5、一般沉积碳、沥青碳以及树脂碳在偏光显微镜下具有相同的光学特征,即各向同性。

(?

6、一般酚醛树脂和沥青的焦化率基本相同,在高压下,它们的焦化率可以提高到90%。

(?

7、采用硼类添加剂,如B2O3、B4C等,Cf/C的抗氧化温度可提高到600℃左右。

(?

8、目前,高温抗氧化保护涂层已可使Cf/C安全使用温度达1650℃,在更高温度下只能起短时保护作用。

(?

二、选择题:

从A、B、C、D中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1、聚酰亚胺的使用温度一般在:

(D)

A、120℃以下B、180℃以下C、250℃以下D、250℃以上

2、拉挤成型是(A、C)

A、低劳动强度、高效率FRP生产方法。

B、适于大型、复杂形状制品。

C、适于恒定截面型材。

D、设备投资少。

3、玻璃纤维增强环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受吸湿影响,原因是(B、D)

A、环氧树脂吸湿变脆。

B、水起增塑剂作用,降低树脂玻璃化温度。

C、纤维吸湿、强度降低。

D、破坏纤维与基体界面。

4、碳纤维表面处理是为了(A、C、D)

A、表面引入活性官能团,如羧基、羟基、羰基等。

B、表面引入偶联剂。

C、清除表面污染。

D、增加纤维与基体粘结强度。

5、偶联剂是这样一种试剂:

(A、C)

A、它既能与纤维反应,又能与基体反应。

B、它能与纤维反应,但不能与基体反应,也不与基体相容。

C、它能与纤维反应,不与基体反应,但与基体相容。

D、它不与纤维反应,但与基体反应或相容。

1、通常MMC(metalmatrixcomposite)(B、C)

A、采用高熔点、重金属作为基体。

B、要比基体金属或合金的塑性与韧性差。

C、要比基体金属或合金的工作温度高。

D、要比基体金属或合金的弹性模量低。

2、原位MMC(B、D)

A、可以通过压铸工艺制备。

B、可以通过定向凝固工艺制备。

C、可以通过扩散结合或粉末法制备。

D、可以通过直接金属氧化法(DIMOXTM)制备。

3、单向纤维增强MMC的纵向拉伸模量(A、D)

A、随纤维体积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B、与纤维体积含量无关,而与纤维和基体的模量有关。

C、与横向拉伸模量相同。

D、与基体的模量有关。

4、在体积含量相同情况下,SiC晶须与颗粒增强MMC(B)

A、具有基本相同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

B、具有基本相同的拉伸模量。

C、具有基本相同的断裂韧性。

D、具有基本相同的蠕变性能。

5、MMC制备工艺中,固态法与液态法相比(A、B)

A、增强材料与基体浸润性要求可以降低。

B、增强材料在基体中分布更均匀。

C、增强材料仅局限于长纤维。

D、增强材料/基体界面反应更剧烈(如果存在界面反应时)。

6、为了改善增强材料与基体浸润性,制备MMC时,可以通过(A、B、D)

A、基体合金化,以降低液态基体的表面张力。

B、基体合金化,以增加液态基体与增强材料的界面能。

C、涂层,增加增强材料的表面能。

D、涂层,降低增强材料的表面能。

7、MMC中,目前典型的增强材料/基体界面包括有(A、B、C)

A、不发生溶解,也不发生界面反应,如Bf/Al。

B、不发生溶解,但发生界面反应,如Bf/Ti。

C、极不容易互相浸润,但能发生强烈界面反应,如Cf/Al。

D、既容易互相浸润,又不发生界面反应,如SiCf/At。

1、浆体是(D)

A、一种溶胶。

B、丢失一定液体的溶胶。

C、颗粒小于100mm的小颗粒在液体中的悬浮液。

D、1-50?

m颗粒在液体中的悬浮液。

2、用碳化硅晶须增强氧化铝陶瓷(A、B)

A、提高了抗热震性。

B、降低了热膨胀系数。

C、减少了热传导性。

D、增加了密度。

3、微裂纹增韧(A、D)

A、主要是由于颗粒热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残余应力。

B、是由于颗粒总处于拉应力状态。

C、是由于颗粒总处于压应力状态。

D、颗粒的压力状态与热膨胀系数失配和压力大小有关。

4、相变增韧(B、C)

A、是由于陶瓷基体中加入的氧化锆由单斜相转变为四方相。

B、是由于陶瓷基体中加入的氧化锆由四方相转变为单斜相。

C、其增韧机理是陶瓷基体由于氧化锆相变产生了微裂纹。

D、总是导致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强度下降。

5、纤维拔出(C、D)

A、是纤维在外力作用下与基体的脱离。

B、其拔出能总是小于脱粘能。

C、其拔出能总是大于脱粘能。

D、增韧作用比纤维脱粘强。

1、Kevlar纤维(A、B)

A、由干喷湿纺法制成。

B、轴向强度较径向强度高。

C、强度性能可保持到1000℃以上。

D、由化学沉积方法制成。

2、玻璃纤维(A、C、D)

A、由SiO2玻璃制成。

B、在所有纤维中具有最高的比弹性模量。

C、具有短程网络结构。

D、价格便宜、品种多。

3、氧化铝纤维(B、C)

A、由有机先驱体制成。

B、通过浆体成型法制成。

C、有?

、?

、?

晶型。

D、具有较高的比强度。

4、SiC纤维(B、C)

A、用浆体成型法制成。

B、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成。

C、有时含有W芯。

D、常用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5、聚乙烯纤维(A、C)

A、纤维强度随分子量增大而增高。

B、分子量越大,加工越容易。

C、熔点较低,约135℃左右。

D、能在200℃使用。

6、生产碳纤维的主要原料有(A、B、D)

A、沥青。

B、聚丙烯腈。

C、聚乙烯。

D、人造丝。

7、各种纤维在拉伸断裂前不发生任何屈服,但在SEM下观察到(A、D)

A、Kevlar纤维呈韧性断裂,有径缩及断面减小。

B、碳纤维呈韧性断裂,有断面收缩。

C、玻璃纤维呈韧性断裂,有断面收缩。

D、碳纤维、玻璃纤维呈脆性断裂,无断面收缩。

8、在所有纤维中(A、B、D)

A、聚乙烯纤维具有最佳的比模量和比强度搭配。

B、碳纤维的比模量最高。

C、氧化铝纤维的比模量和比强度最高。

D、玻璃纤维的比模量最低。

9、晶须(A、B)

A、是含有缺陷很少的单晶短纤维。

B、长径比一般大于10。

C、直径为数十微米。

D、含有很少缺陷的短纤维。

10、颗粒增强体(B、C)

A、是一种粒状填料。

B、用于改善基体的力学性能。

C、可分为刚性和延性颗粒两种。

D、起填充体积作用。

1、C/C具有:

(B、C)

A、比PMC、MMC更高的高温强度。

B、假塑性断裂特性,在高温下比陶瓷或石墨的断裂韧性高。

C、优异的高温摩擦摩损特性。

D、各向同性的拉伸、压缩强度和模量。

2、C/C可以做为:

(A、B、D)

A、比石墨性能更好的高温热压模具。

B、军用或民用飞机刹车装置中的摩擦材料。

C、航天飞机的机翼和鼻锥。

D、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的喉衬或喷口部件。

3、C/C中的基体碳,可以选用:

(A、D)

A、沥青碳。

B、天然石墨。

C、炭黑。

D、沥青碳、沉积碳和树脂碳共同作为基体碳。

4、C/C的CVD工艺(A、B、C)

A、其原理与陶瓷基复合材料的CVI相同。

B、可分为等温、温度梯度、压力梯度以及温度-压力梯度等工艺方法。

C、该工艺中,为防止孔隙口的堵塞,应使扩散速度大于沉积速度。

D、该工艺中,为防止孔隙口的堵塞,应使扩散速度小于沉积速度。

5、选择C/C高温抗氧化涂层材料的主要关键是:

(C)

A、涂层材料的高熔点。

B、涂层材料高温抗氧化性和热膨胀系数。

C、涂层的氧扩散渗透率极低和与C/C的热膨胀系数匹配性。

D、涂层材料高温挥发性。

三、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基本配方是什么?

各起什么作用?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基本配方:

不饱和聚酯:

主要成分

稀释剂:

稀释作用(降低聚酯粘度),参与树脂固化,如苯乙烯。

引发剂:

分解产生自由基,引发树脂聚合(交联、固化),如BPO。

促进剂:

诱导引发剂分解,加快树脂固化,如环烷酸钴。

其它成分:

颜料、增稠剂、热塑性低收缩剂等。

七、如何改善聚合物的耐热性能?

产生交联结构(对于热固性树脂、有机硅树脂等,工艺条件影响聚合物的交联密度)。

增加高分子链的刚性(引进不饱和共价键或环状结构(脂环、芳环、杂环)、引入极性基团)。

提高聚合物分子链的键能,避免弱键的存在(例:

以C-F键完全取代C-H键,可大大提高聚合物的热稳定性)。

形成结晶聚合物,结晶聚合物的熔融温度大大高于相应的非结晶聚合物。

八、简述不饱和聚酯树脂基体的组成、代表物质及作用。

主要成分:

不饱和聚酯树脂,按化学结构可分为顺酐型、丙烯酸型、丙烯酸环氧酯型聚酯树脂。

辅助材料:

交联剂、引发剂和促进剂

交联剂:

烯类单体,既是溶剂,又是交联剂。

能溶解不饱和聚酯树脂,使其双键间发生共聚合反应,得到体型产物,以改善固化后树脂的性能。

常用的交联剂: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丙烯酯、乙烯基甲苯等。

引发剂:

一般为有机过氧化物,在一定的温度下分解形成游离基,从而引发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

常用的引发剂:

过氧化二异丙苯[C6H5C(CH3)2]2O2、过氧化二苯甲酰(C6H5CO)2O2。

促进剂:

把引发剂的分解温度降到室温以下。

对过氧化物有效的促进剂:

二甲基苯胺、二乙基苯胺、二甲基甲苯胺等。

对氢过氧化物有效的促进剂:

具有变价的金属钴:

环烷酸钴、萘酸钴等。

九、简述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特点。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是放热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

胶凝阶段:

从加入促进剂到不饱和聚酯树脂变成凝胶状态的时间,是固化过程最重要的阶段。

影响胶凝时间的因素:

阻聚剂、引发剂和促进剂的加入量,交联剂的蒸发损失,环境温度和湿度等。

硬化阶段:

从树脂开始胶凝到具有一定硬度,能把制品从模具上取下为止的时间。

完全固化阶段:

通常在室温下进行,可能需要几天至几星期。

十、简述复合材料中金属基体的选择原则。

1、根据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使用要求:

金属基复合材料构(零)件的使用性能要求是选择金属基体材料的最重要的依据。

例:

航空、航天领域:

高比强度、高比模量、尺寸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