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55593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频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频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频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频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频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频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频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频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频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频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频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频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频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频考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频考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频考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频考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频考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频考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频考点.docx

《高频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频考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频考点.docx

高频考点

特点类

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原则,避免主观化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避免模式化

民主化、法律化[限近现代史]与时俱进

《法》—立法的形式保障权力(政治),规范行为(经济)

突发性、偶然性稳定性、连续性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

极端化、非理性以人为本、理性化严重民族危机

政府重视政府主持政府推广制度的保障国家干预、国家主导

广泛性、全面性、多层次多角度渐进性、层次性、递进性(首先、其次)

传统与现实的并存互补性多样性民族性

先进性革命性时代性继承性深刻性平等性广泛性

落后性保守性封闭性顽固性空想性

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

从国情出发,关注社会秩序(政治),关注民生(经济)

实用性、经验性注重理论探索、理论创新(…人写…书)

个人的努力、个人的奉献精神

(分析、判断、思考、推理)理性精神

国家统一

消灭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

由于统一经济共同体的形成,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共同文化的存在,使得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统一,推动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民心向背

民心向背是一个政权兴衰存亡的决定因素。

衡量历史进步的标准

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生产力标准。

法律的价值(内容:

强调法律的权威,注重法律条文的规范与完善,服务于统治阶级)

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保障公民的权力,规范人们的行为,巩固国家政权,推动社会进步。

 

生态史观

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注重资源的节约与保护。

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与自然、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

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

技术革命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

 

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政治现代化——民主化、法制化、管理专业化

经济现代化——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

社会现代化——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信息传播快捷

个人现代化——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平等性

文化现代化——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教育普及化

 

中国古代史答题模板

原因:

政局: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实现了统一(秦、隋)

政策:

统治者的重视;开明、开放的政策

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经济结构:

农耕经济的需要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思想:

思想的解放;思想文化专制政策;愚昧自大、天朝上国的迷梦

内容

调整中央机构、地方行政结构、经济措施;

加强对地方、思想的控制;

注重对官吏(人才)的选拔、监督

影响:

政治提高了行政效率;推动了XX的体系化、制度化;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经济推动了农耕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

思想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加强了思想文化专制。

 

中国近代史,原因类:

(···变化的原因)

政治: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的掠夺,封建势力的强大;长期的战乱动荡

经济: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思想:

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一浪高过一浪,思想的解放

中国近代史

政治:

形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经济: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思想:

思想解放,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中国近现代史,认识类:

实现民族独立是······的前提;国力增强是······的坚实的基础;

政府高度重视是······的推动力;科技创新是······根本动力;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外部条件

政治制度创新类

认识:

任何制度都有优缺点,要相互借鉴,弥补不足。

政治制度建设要适合本国国情,既要尊重历史传统,又要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继承优良的历史传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

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民主制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治制度的差异性决定了政治文明的多元性。

制度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善于进行制度创新。

社会福利体系

特点:

社会保障制度化,社会福利成为公民的权力

政府主导:

政府是社会福利的决策者,调整者,承担者

以立法的形式建立

措施:

关注弱势群体,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

加强社会保障措施

实行以工代赈

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福利制度本身存在弊端:

过度的福利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过高的福利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经济增长速度降低。

认识:

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

认识:

多极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直接原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世界多极化就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多极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综合国力决定了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认识:

外交政策的制定一定要立足于自身实力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外交政策是内政的延续,根本上是为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而服务的。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美国谋求世界霸权)

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综合国力)

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思想文化、地理等各方面因素会影响国际关系。

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国际地位。

妥协是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可以大大减少冲突造成的成本。

国际关系发展过程中妥协与斗争并存。

经济改革类试题的指导思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改革类试题的认识:

发展经济究竟采取何种方式,一方面要结合本国国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也要在探索者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农工商协调发展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统治者/政府的政策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从本国国情出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坚持经济结构多元化;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增强商品竞争力

重视科技进步,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

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深化改革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互相借鉴学习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寻求国际合作,共谋发展大局

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合作形式多样化

中国:

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抓住机遇,和平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平崛起,构建和谐世界。

社会民生

认识:

1.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必须关注民生。

2.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3.满足国民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据。

城市化

Ⅰ.古代城市

特点:

1.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数量增多,城市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2.从传统的政治型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

3.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渐增强,中小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为后世的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Ⅱ.近现代城市

1.地位:

城市往往处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地带,成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2.作用:

城市在发展的进程中,逐渐聚集人口、资源、生产、资本、商品等要素,为人类历史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3.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一些问题随之而来: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贫富差距问题;城市规划问题;城市布局问题;城镇建设问题;道路交通问题;工业污染问题;人口膨胀问题;环境恶化问题;

4.认识:

应理性、科学对待工业化与城市化,在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美化城市,改善生活。

发展畅通型城市、低碳型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环境友好型城市、生态型城市、文化型城市、幸福型城市…

文化类的认识: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发展教育,建立科技发展的基础;发展高新科技,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注重提高国民素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复兴,不可能割断历史,更不可能复古历史。

必须吸取传统精华,批判传统糟粕,以现代先进文化为主导,实现民族的复兴。

3.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要联系实际,不断完善。

4.文化教育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组织结构。

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一种间接的松散的管理,地方的独立性、自主性强。

与分封制有关的词语:

授民授土、拱卫王室、随从作战、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相对独立、封建、封邦建国等。

宗法制祭祖类、家族牌匾、家谱、亲疏远近、家国一体、忠孝观念

 

中央集权的沿革(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管理,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

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元行省制度为了对辽阔边疆行使有效的管辖,元设行省。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对中书省负责,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便利了、加强了、巩固了,是开端。

 

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化(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内阁、军机处)

唐三省六部制特点——1.有分工(决策民主),提高行政效率2.有制衡(权力的约束),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但受制于皇权,其本质体现了封建专注统治的特点。

[美三权分立立足于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

宋二府三司制和收兵权钱

特点1.重文轻武,文官政治2.权力分割,加强集权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弊端(局限):

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的不断扩充,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北宋积贫积弱

经验教训:

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效率

明清时代时代特征:

(政治)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发展到顶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明清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各种制度呈现出成熟与僵化并存]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但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固守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思想)思想文化专制阻碍社会进步。

中央集权:

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

中央集权有其历史合理性,起过积极作用。

但如果中央集权缺乏对其限制的机制而走向专制集权,则将带来严重后果。

选官制度:

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原则;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

权力监督制度:

规范执政;以人为本、理性反腐;加强廉政制度建设;运用经济手段,保证官员合理的薪酬。

君主专制下的xx制度: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xx制度服务并受到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中国近现代的民主政治:

体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迈向法治的艰难历程

太平天国:

没有实现制度上的突破,没有摆脱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只是改朝换代。

启示:

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提不出科学的斗争纲领,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但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

要完成民主革命,必须团结农民阶级,必须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早期维新派:

针对洋务运动的弊端,提出一些改革的主张,经济上商战,政治上君主立宪。

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维新派:

1.提出改革的具体方案,为变法提供理论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理论体系,并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迅速发展成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2.促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辛亥革命:

是政治民主化进程中伟大的历史事件。

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中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制度的转变,开启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五四运动: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中国革命有了崭新的、先进的指导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在中共的领导下,开展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先后经过国民革命、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等法制建设

人大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1.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2.形成从1982年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3.基层民主的扩大。

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要汲取传统的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社会;

要通过依法治国、制度的约束,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民意)的有机结合。

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经济上:

发达的奴隶制商品经济提供经济基础;

政治上: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提供先进的管理模式,成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渊源。

古罗马系统而缜密的法律,对近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产生深刻影响。

思想上:

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属于西方奴隶制民主和法制,关注西方古代民主法治与近现代民主法治的渊源。

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是民主改革;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

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

妥协是政治斗争的常用手段,是国际事务中实现利益的重要手段,是走向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

妥协是化解矛盾的有效手段,可以大大减少冲突造成的成本。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

要从国情的差异来认识政体的差异;

政体的优劣应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英君主立宪制:

与英国历史上有限王权和议会传统密切相关。

许多机构和制度通过渐变的方式确立、完善(渐进性),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具有灵活性。

美民主共和制:

与美国独立后的形势密切相关。

1.没有封建专制传统,独立后就建立了典型的资国家

2.启蒙运动的影响,坚定了建立共和国的信念

3.政治家们有防止专制独裁、最大限度实现民主自由的远见卓识。

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选举制度的限制:

地域、身份、财产、性别、年龄、种族

 

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具有分散性;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

(3)注重精耕细作,但生产工具简陋、技术简单、心理状态容易满足,具有落后性;

(4)赋税徭役和灾荒易导致其破产,具有脆弱性。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1)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技术水平高,政府皇室专用,不以营利为目的,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2)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大,生产民间消费品,以营利为目的,明中叶起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家庭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产品主要供交赋税和自己消费,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表现

1.经济近代化:

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启使用机器生产的先河,使封闭落后的中国开始融入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大潮。

2.技术近代化:

洋务运动引进一些西方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3.军事近代化:

洋务运动筹划海防,创建三支新式海军,为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4.教育近代化:

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奠定了新式教育的基础;选派留学生,开启了留学生教育的先河。

5.思想近代化:

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近代化思想,使中国人由“传统人”转变为“现代人”。

1957—1976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判断国内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反对左倾冒进,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3)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隔绝状态。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发展,交通、通讯手段革新,世界联系更加紧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战后,建立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世界经济区域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阶段

推动因素

主要资本

主要途径

影响

15——16世纪

新航路的开辟

商业资本

殖民扩张和掠夺

世界市场雏形

开始出现

17世纪至

18世纪中期

殖民扩张、争霸

世界市场

的拓展

18世纪中后期至

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

工业资本

商品输出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中后期至

20世纪40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私人垄断资本

瓜分世界,

资本输出

19世纪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世纪40年代

以来

第三次科技革命

国家垄断资本

不平等的国际

经济秩序

世界市场

进一步发展

通常的工业化道路

殖民掠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两次工业革命,从发展轻工业到重工业为主导,逐步实现工业化。

近代英国的领先【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科技创新】

政治建设:

17世纪,《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18世纪,形成责任内阁制;

19世纪,议会改革。

——为英国的崛起提供政治保障。

经济发展:

殖民扩张与争夺,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

——为英国的崛起提供经济基础。

科技创新:

17世纪(1687)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

18世纪(1785)瓦特改良蒸汽机;

19世纪(1825)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为英国的崛起提供科技条件。

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来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兴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是观来看,工业革命使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来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世界史观来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城市化问题。

(5)从生态史观来看,工业革命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763——1914欧洲成为全球主人的过程

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科学革命实现思想的理性化;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近代民主政治;

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

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世界殖民体系。

多角度理解经济全球化

(1)本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资本扩张。

(2)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3)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压力和挑战),要积极参与,抓住机遇,趋利避害,迎接挑战。

(4)从世界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使经济活动跨越了民族国家疆域在世界范围内扩展,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加强了国家之间的联系,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利用资源、提供机会、丰富生活)

当代全球化下的人口流动

“以人为本”要求全球化应以人为落脚点和归宿,“全球化的人”——在全球享有最大的自由和机会,包括迁徙自由、公平就业机会等。

目前,人口流动的非全球化成为全球化下一道不和谐的风景线,其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口不能在全球自由流动,全球化因而成为片面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⑵由于世界经济经常发生波动,在全球经济相互依赖加深、从生产到销售都连成一个整体的今天,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

原因: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一些发达国家将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忽略环境保护。

 

斯大林模式:

新型工业化模式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单一公有制(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资金积累:

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国家资金流向:

与国防建设相关的重工业领域。

评价:

这一模式在政权建立初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对二战后的苏联不利,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一方面,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忽视消费品生产,产品单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经济粗放型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

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唯一的模式,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探讨历史上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成败得失对于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

(1)马克思的设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

其基本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设社会主义。

列宁根据不同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建设社会主义。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尤其是重点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都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没有取得成功。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原则。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但没有解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成就。

 

全面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经济上,列强侵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面临民族危亡。

②促使中华民族觉醒,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政治上,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

经济上,出现了办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的爱国狂潮;

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

③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第一次国共合作90周年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

(1)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创了中国不同政党以大局为重合作抗敌的模式,给中国革命带来希望。

(2)国共分裂长期内战,损失国力,导致日本乘虚而入,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

(3)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第二次国共合作谱写了中华民族团结御敌的历史新篇章,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4)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实现统一大业。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