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0.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59200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0.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0.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0.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0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这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

桑代克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名词解释心里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填空心理发展具有4个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其中少年期指11、12、14、15岁,又称学龄中期。

名词解释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名词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2.3.4.5.6.7.8.9.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也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10.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11.皮亚杰的理论描述认知发展的机制时主要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12.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13.同化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14.顺应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15.简答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新建构,表现出阶段特征。

他认为人的认识发展可以分为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他们彼此衔接,依次发生,不能超越也不能逆转。

16.前运算阶段思维特征是:

思维的单向性,思维的刻板性和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17.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特征是:

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18.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强调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的制约性,认为它不仅制约着学习内容的深浅,还制约着学习方法的选择。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尤其强调这一点,他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三、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9.名词解释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0.填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21.填空弗洛伊德把认为5个时期,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22.埃里克森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8个阶段,其中,学前期(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勤奋感对自卑感),青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23.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乙基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3方面内容:

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24.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5.名词解释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6.常见的认知方式主要:

场依存和场独立、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

27.学习风格的差异。

瑞德的学习风格分类:

视觉型、动觉型、小组型和个人型。

席尔瓦和汉森认为存在四种基本的学习风格:

感官-思考型、感官-感受型、直觉-思考型、直觉-思考型。

28.简答题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区分为8种:

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29.加德纳认为每一种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

30.简答题性格特征差异:

一是对客观世界的态度,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31.简答题性格类型差异: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人的性格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人们对事物的反应方式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性和内倾型,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关系中,人的性格又可以被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名词解释)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理论

(1)联结学习理论观点:

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代表:

1.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回去分四个概念P46获得与消退,刺激的泛化和分化)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尝试错误学习的三大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行为之后的结果是影响行为再次发生频率的决定性因素。

(2)(名词解释)正强化是指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使同类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增加。

负强化是指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后,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或者不愉快的情境,从而使同类反应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消退是指通过消除正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2)认知学习理论观点:

1.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2.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3.个体的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的刺激情境,而且依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

4.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代表:

1.苛勒的顿悟实验研究。

观点: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观点:

动物在未获得强化之前学习已经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托尔曼称之为(潜伏学习)。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论述题)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论述)(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

(简答题)1.知识观。

2.学习观。

3.学生观。

第四章学习动机1.(名词解释)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有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着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3.奥苏伯尔将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4.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方式:

(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5.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以及强弱顺序分为5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6.(名词解释)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7.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有相反倾向的部分组成(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

8.成就归因理论(简答)韦纳认为

(1)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的解释影响着与成就有关的行为。

(2)归因因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3)不过韦纳同时指出,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把成功与失败结果归因于个人能力,所作出的努力程度,工作任务的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

这一理论对我们的教育目标提供了具体而客观的标准,不仅有利于人才的开发,而且对成绩差的学生的培养更加具有重要意义。

9.(名词解释)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发现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为(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10.(简答题)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1)从内部条件来看:

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抱负水准;学生的焦虑程度都可以影响学习动机。

(2)从外部条件来看:

家庭条件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都可以影响学习动机。

11.(论述题)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5.1学习迁移的概念(客观题)

(1)根据迁移的性质来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2)根据迁移的方向来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又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垂直迁移分为自上而下的迁移和自下而上的迁移。

(3)根据迁移的内容来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4)根据迁移发生的学习情境的不同,可以把迁移分为远迁移和近迁移。

5.2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客观题,记住代表人物和实验)

(1)形式训练说,代表人物是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

(2)相同要素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通过记忆实验表示对形式训练迁移理论的怀疑;之后,桑代克在知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还做过长度和重量方面的实验,是桑代克提出了相同要素说。

相同要素说后来被武德沃斯修改为共同成分说。

(3)概括说。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在1908年所做水下击靶实验是经典实验。

(4)关系转换理论。

心理学家格式塔1929年提出的,苛勒用小鸡啄米实验证明了该理论。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波尔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

奥苏波尔提出了3个主要的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即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包括清晰性)。

(填空题)5.3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5.3.1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简答题)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5.3.2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简答题)1.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迁移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第六章.知识学习

(1)知识的分类:

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知识学习的分类: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可以把知识的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客观题)。

若根据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知识的学习有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填空题,会辨别)。

(3)工作记忆容量相当有限,为72个组块。

(4)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20分钟后的遗忘率为42%,一天之后的遗忘率为66%;总之,遗忘进程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填空题)(5)遗忘的理论解释(填空题):

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6)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简答题)1.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2.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3.深度加工学习材料4.进行组块化编码5.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第七章.技能学习

(1)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名词解释)

(2)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关系(简答题)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是构成技能的两个子系统,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四章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区别:

1.活动的对象不同2.活动的结构不同3.活动的要求不同B.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联系,一方面,操作技能经常是心智技能学习的最初依据,另一方面,心智技能往往又是外部操作技能的支配着和调节者。

(3)根据分析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动作特点,通常把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和操作熟练4个阶段。

(4)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简答题)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地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得运动感知(5)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教学要求(填空题)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6)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简答题)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5.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第八章学习策略1.根据不同的角度,对学习策略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一般说来,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3个方面。

2.(名词解释)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是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理解和控制的策略,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3.(名词解释)所谓元认知是对自身认知的认知。

具体地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名词解释)人们把问题定义为: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

2.(名词解释)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到目的状态的过程。

3.我们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4.(简答题)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呈现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3)反应定势(4)功能固着(5)智力水平(6)动机强度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气质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因素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简答题)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6.(名词解释)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7.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1)变通性

(2)独创性(3)流畅性8.(简答题)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是影响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2)智力因素(3)已有的知识经验(4)动机(5)个性因素9.(论述)创造性的培养?

P168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个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直觉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的方法有:

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品德的发展1.P179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

这也称之为社会学习。

2.社会学习理论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十分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整个观察学习过程就是通过学习者观察榜样的不同示范而进行的。

4.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

(论述)

(1)首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p189)可以通过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来实现。

(2)其次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知情结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3)最后是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2.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景,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3.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4.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5.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第十一章学校群体心理一学校中群体的心里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归属功能2认同功能3支持功能4塑造功能二群体规范的心理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维系群体的功能2评价标准的功能3行为导向的功能4惰性功能三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2群体的领导方式3群体内部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4外部影响四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以个人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友谊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

五印象形成的若干效应中要避免的效应:

晕轮效应和刻板效应第十二章学生与老师的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节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果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1工作满意度2人格特征3角色冲突4学校管理5社会的影响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措施1增强自我保健意识2应付压力3社会支持4专家的处理5教师的休闲第十三章教学目标与评价信度:

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

效度:

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